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附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互相轩邈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7.解释加点词。

(3分)①夏水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③千转不穷转:8.翻译句子。

(5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分)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阅读答案: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 (3分)B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1(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谈笑有鸿儒鸿儒②人不堪其忧不堪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分)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17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

(2)体:体悟。

(3)虚受:虚心接受。

(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有屋数间,有田数亩,用盆为池,以瓮为牖①,墙高于肩,室大于斗,布被暖余,藜藿②饱后,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笔落人间,辉映XXX③。

人能知止,以退④为茂。

我自不出,何退之有?心无妄想,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炎炎论之⑤,甘处其陋。

绰绰言之⑥,无出其右。

XXX 之书⑦,未尝去手。

XXX之谈,未尝离口。

XXX和天⑧,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藜藿(líhuò):泛指粗劣的粮食。

③XXX:美玉。

④退:隐退。

⑤炎炎论之:(如果)以华美而论。

⑥绰绰言之:(如果)以旷达面论。

⑦羲轩之书:指上古时期的书。

⑧谭中和天:谈论的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9.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1)斯是陋室()(2)说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4)用盆为池()...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自不出,何退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出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陋室之陋的一项()(2分)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用盆为池,以瓮为牖。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ꎬ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共:共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初中常用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8,10题。

岳阳纪行袁宏道从石首至岳阳(1),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

最奇者墨山(2)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

盖江水萦回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3),虽行甚驶(4),只觉濡迟耳(5)。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6)。

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7),多谑语(8)。

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雪,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

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余笑曰:“同袍相调(9),常事耳。

”因大笑。

明日,风始定。

【注】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县,滨长江。

(2)墨山:在湖北省石首县及湖南省交界处。

(3)腹背:指山的凸出处与凹曲处。

(4)甚驶:意为船行驶甚速。

(5)濡迟:迟缓。

(6)尼:阻。

(7)季弟:小弟。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

诅:咒骂。

柳秀才:指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传奇中他为受夫家虐待的龙女传书到洞庭龙宫,龙君招他为婿。

(8)谑语:玩笑话。

(9)同袍:穿同样衣服的人,意指季弟与柳毅同为秀才。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故帆樯绕其腹背(指船只。

)B、同袍相调(调笑)C、月色入户 ( 门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但是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者: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念无与为乐者B、于:日朝出于斯相与步于中庭C、耳:同袍相调,常事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D、为:为大风所尼念无与为乐者1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带答案)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陶后鲜.有闻()2.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3.【乙】文中作者爱莲,仅仅写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3分)4.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答案】1.(1)大(2)使……劳累(3)多(4)少(每空1分)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分。

关键词:上)(2)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它。

(2分,关键词:益、植、亵)3. 以菊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1分)突出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1分)表现出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分)4. 【甲】文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分)【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写法:托物言志。

(2分)(二)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庭竹刘禹锡露涤铅粉①节,风摇青玉枝。

短文两篇《蝉》《贝壳》比较阅读及答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比较阅读及答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比较阅读及答案短文两篇《蝉》《贝壳》比较阅读及答案短文两篇二、理解探究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三、合作释疑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1.作者从蝉。

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2个即可)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发挥想象,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与上文衔接自然。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甲】太阳升起,林中雾气散开;云归,山洞昏暗。

山间的早晚变化多端,四季景色也不同,让人无尽的快乐。

野花盛开,幽香弥漫;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无论是早出晚归,每个时节的景色都不同,而乐趣却是无穷无尽的。

乙】夏天,长江水位高涨,难以通航。

有时,XXX急宣,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到傍晚才到达江陵。

这段路程长达1200里,即使XXX也难以快速到达。

XXX之时,湍急清澈的绿色潭水倒映着山峦,绝壁上长满了奇怪的柏树,悬崖上的泉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清新繁茂,充满了趣味。

每到晴朗的早晨和寒冷的霜天,林中寒气逼人,涧谷肃杀,常常能听到高猿长啸,引人凄异,回荡在空谷中,悠扬哀怨,久久不绝。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XXX三声泪沾裳。

”前有庵。

从幔亭峰后崖悬梯两层,再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XXX转。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4分)⑴沿溯阻绝溯:顺着溯流向上走,遇到障碍不能继续向上。

⑵不及返XXX:没有时间回头看。

⑶属引凄异引:属于引人凄凉、异样的景象。

⑷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岩指的是幔亭峰后的崖,也就是说两者是同一个地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这里行走了1200里,即使乘坐飞奔的车马也不能加快速度。

⑵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在登山的路上,急流汹涌地向下流淌。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XXX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5分)甲文写的是三峡“四时之水”,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春水滔滔,夏水清凉,秋水澄碧,冬水悠悠。

XXX写的是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山景,描绘了山中的竹林和山间的云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比较阅读2《短文二篇》(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与.其奇者【答案】(1)四季。

(2)休息。

这里指消散。

(3)坠落。

(4)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析】(1)句意为:四季都有。

“四时”,四季。

(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3)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4)欣赏这种奇利景色的人了。

“与”,欣赏,领悟。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案】(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解析】(1)句关键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句关键词:“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析】第一空填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句子中的“五色交辉”“青林翠竹”都体现了色彩。

第二空应填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视觉;“猿鸟乱鸣”听觉;由早到晚,由静入动。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轼①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注】①轼:苏轼。

①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

①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

①犀:犀角。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C.闻.足下名久矣(听说)D.谪.居无事(被贬官)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语段(一)“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

C.语段(二)“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

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南朝齐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篇(含答案)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篇(含答案)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释加点的字:(4分)(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像白蛇一样,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欲穷.其林:③遂缘.小溪:④或.不应所问: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③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②仄径:狭窄的小路。

③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4)良朋辄.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2)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3.“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上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答案】1.(1)大(2)使……扰乱(3)空闲,闲暇(4)就2.(1)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

(2)内心也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安贫乐道。

刘禹锡面对陋室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郑板桥面对三间茅屋表现出“适适然”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安于清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俗客不来,良朋辄至”则表现出他们高洁的志趣。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5.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7.回答问题。

(6分)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6.(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翻译: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参考答案:7.(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8.(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2分)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答案: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A)段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

(B)段则只是粗略的描写。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

(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

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

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参考译文: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

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

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

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

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

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幸甚幸甚!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四时俱备俱②夕日欲颓颓③或好作诗古文或④恐因愤激之久恐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

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5分)答案:6.(4分,每个1分)(1)全,都(2)坠落(3)有的人(4)担忧,恐怕7.(4分)⑴(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自”、“复”、“与”各0.5分)⑵(2分)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务”、“省”各0.5分)8.(3分)B9.(5分)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1分),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1分)。

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1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1分)。

(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达1分)(五)【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案:7. D 8.A 9.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