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分类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Ti tl e: On Zhangzai’s harmonious thought system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学科、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作者姓名:王大庆导师及职称:郭淑新教授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4月授予学位日期: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安徽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获学位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王大庆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一三年四月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工作单位、职称)委员:导师: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摘要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创立的哲学体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应该结合由汉至唐三教并行的历史,以及当时儒学复兴的思潮背景和理论基础。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并建,着力解决了儒家天人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的问题,并最终将天人合一思想落实到人生实践论领域。
张载与程颐易学比较
张载的思想背景主要受到儒家思 想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道家和 佛家思想的痕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易即万物:张载认为易是一种普遍规律 ,适用于宇宙万物,任何事物都可以从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变化即易:张载认为变化是永不停息的 ,而这种变化正是易的核心。
乾坤即是易:张载认为乾坤两卦是《周 易》的核心,代表着阴阳两种力量,也 是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源。
程颐易学的核心观点
易有太极
阴阳动静
五行生克
程颐认为“易有太极”,即宇宙万物 都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阴阳二气相 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世界。
程颐认为阴阳二气是不断运动、变化 的,这种运动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他 认为阳动阴静,阳主动,阴主静,阴 阳动静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 运动和变化。
程颐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 生相克的关系是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 的规律。他认为五行相生则万物生长 ,五行相克则万物消亡。
03
张载与程颐易学的比较分析
义理与象数的比较
总结词
张载注重义理,程颐偏重象数。
详细描述
张载的易学研究重心在于阐释《易》的义理,强调对《易》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明人事之理,达到修齐治平 的目的。程颐的易学则偏重于象数的研究,认为象数是《易》之根本,对《易》的象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以窥探天地之秘。
现代人对张载与程颐易学的评价
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易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肯定其学术价值
现代学者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横渠易说》研究刍议
张载《横渠易说》研究刍议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是北宋道学的主要人物,其思想对后世道学有深远的影响。
《宋史·张载传》对张载的学说体系这样说到:“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这首先明确了张载的哲学是在研习《周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此,吾师刘学智先生曾说:“反映张载‘历年致思之所得’的《正蒙》,无疑是其哲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不过《正蒙》只是‘集所立言’,即汇集了他的立言精华,且由门人苏昞所编次厘定。
而他先前所著的《易说》,则应看作是其重要的奠基之作。
从《易说》到《正蒙》,正说明张载哲学是在《易》学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由此,论文基于《横渠易说》,从其中的三个重要哲学概念入手,对张载易学思想作了一些基本的研究,从而展现出张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文章从易象入手,分析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
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
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
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
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
张载取太极这一易象的用意是什么?分析得出,他是要以太极作为太虚性的象,以此象徵“合两”之性。
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
“合两”之性又由其两端,致使阳性发散,阴性凝聚,阴阳二气相感万物生成。
“两”与“一”为统一的关系,是为“天参”。
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
从而,张载围绕性而完成了太极本体论的建构。
神是张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张载哲学中起到了两个层面的作用:由气之神化,万物生成;圣人存神尽性,穷神知化,天人合一。
神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联系万物与太虚之间的枢纽,不致使它们相互割裂。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天人关系学说,如法天说、任天说、与天地同流说、参天说、裁成辅相说、胜天说、天人感应说、天人交相胜说等等。
北宋闻名哲学家张载在深切探讨前人天人观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天人学说作了高度归纳,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又引发出了天人一本说、天人一理说、天人合用说等等。
总之,国古代的天人之辨,问题相当复杂,必需作深切细致的具体分析,不可统而论之。
本文试图通过对张横渠易学中天人关系学说的剖析,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但其所谓“合一”,并非以为天人能够混淆,相反,却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加以区分,强调不能以人德为天德,不能把人的意识强加于天。
其《易说·系辞上》说:系之为言,或说易书,或说天,或说人,卒归一道,盖不异术,故其参错而理那么同也。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于是分出天人之道。
人不能够混天,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言天德之至也。
与天同忧乐,垂法后世,虽是圣人之事,亦犹圣人之末流尔。
这是说,《系辞传》说的易、天、人,其道理是一致的。
但其所说的“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是区别天道和人道。
“不与圣人同忧”,是讲天道,即天的德性,没有人的忧患问题,因此说:“不与圣人同忧”。
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那个地址提出“人不能够混天”,是反对把人的思虑忧患强加于天,不同意心学派以人心释天的天人一本说。
在张载看来,天与人的全然区别就在于,天无心无为,人却有思虑行为。
他说:神那么不屈,无复回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直谓天也。
天那么无心,神能够不屈,圣人那么岂忘思虑忧患?虽圣人亦人耳,焉得遂欲如天之神,庸不害于其事?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那么何用圣人?天治自足矣。
圣人因此有忧者,圣人之仁也;不能够忧言者,天也。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作者:潘斌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06期〔摘要〕受时代学风的影响,张载对“三礼”经文和旧注所做之诠释,有着明显的疑经倾向。
张载对“三礼”经文和旧注提出的异议,旨在更好地复原“三礼”之文本,剔除“三礼”中不合先王之法的内容。
张载的“三礼”诠释有着很强的经世致用倾向。
其推崇《周礼》所记之井田制以期缓和北宋中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推崇《仪礼》和《礼记》所记之宗法制以凝聚宗亲、维护儒家伦理等,皆有着很强的当代意识。
张载通过“三礼”等经典之诠释从而阐发他的理学思想,涉及的问题有中庸、礼乐以及辟佛等,此外还涉及格物论、太虚即气论、天理人欲论、民吾同胞论。
〔关键词〕张载;三礼;疑经;经世致用;理学〔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6-0154-07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也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史》张载传曰:“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传以今礼。
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1〕由此可见,张载既重视《易》,又重视礼学和礼教。
事实上,张载十分重视礼学和礼教,他对“三礼”等经典有精深之研究。
其通过“三礼”文本之诠释,以求尊经;通过“三礼”所记制度之诠释,从而经世致用;通过“三礼”思想之重新诠释,从而阐发他的理学思想。
学界一向重视张载易学之探讨,而于其礼学则鲜有涉及。
近年来,张载礼学逐渐进入学人之视域,如林乐昌先生《张载礼学论纲》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张载礼学的“学理系统”和“实践系统”做了探讨。
相关论述高屋建瓴,对于张载之礼学乃至关学之礼学的进一步探讨,有着积极意义。
笔者拟在林先生研究之基础上,侧重于从“三礼”文本诠释的角度,对张载的礼学思想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窥张载思想中学术与实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张载易学的“神化”思想探析
补充。 他把“ 和“ 都纳入到“ 的哲学体系下 。 神” 化” 气” 认为 “ ” “ ” 化生成 的 内在动力 ,化 ” 是 神 是 气 变 “ 则 “ 的活动形式 。 气” 两者都不能离开“ 而独立。 神 气” “
王 汐 朋
( 津音 乐 学 院 基 础 课 部 , 津 3o 7 ) 天 天 0 神化 ” 范畴置 于“ 论哲 学体 系中, 其拥有“ 这一本 体依托 。 气” 使 气” 他认 为“ 神化 ” 并非 都 指向现 实具体物 。 而是 “ 这个终极 存在的本性。 神” “ 变化的动力 因,化” “ 的活动形式 , 气” “ 是 气” “ 是 气” 而且 “ ” 化” 神 与“ 有着 内在 的体用关 系。 这个本体 论的改造 , 规定 了“ 神化” 范畴 的形上特 质 , 深化 了其哲 学意义。 【 关键词 】 ; ; 神 化 气 [ 中图分类号】B 4 . 2 4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l9 2 0 )4 O 4 — 4 0 9 0 6 ( 0 9 0 一 o 1 0
[ 作者简 介 ] 王汐朋 (99 )男 , 17 一 , 天津市人 , 天津音乐学院基础课部教师 , 开大学哲 学系博士生 , 南 研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哲学 。
・
41 ・
意。 因此 ,神” “ 似乎是万物 的某种性质 。 其次 , 对于
“ ,系辞上》 “ 化”《 日: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 ; 男女构精 , 万物化生。就前半句讲 , ” 是指天地化育万物 , ” “ 的 化 实际主语是高于万物的天地; 但是就后半句讲 , 是指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在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子之学“以易为宗”,其整体哲学建构都可以视为对《周易》原理的种种阐释和发明,《周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和影响。
故而,研究张载的易学思想是全面、深入理解张载整体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解宋代理学主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是:序论;一、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二、张载的易学观;三、张载的释易体例;四、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五、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的定位。
绪论部分,着力阐述了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
通过对张载哲学及易学研究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专著的内容多偏重于张载气论的分析,对作为张载哲学之基础和源头的易学思想所做挖掘还不甚充分。
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研究作为张载整个哲学根基的易学思想入手,沿着由本及干、溯源考流的途径,通过挖掘张载在《周易》诠释和解读中孕生出来的新思想,去对张载整体哲学提供一个关照。
同时,亦在理解张子整体哲学的视野下去解读其易学形式的内蕴和关怀,以期在此双向回环的运动中打通其易学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的关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既把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看做目的,也看做手段。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此过程,了解张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周易》的态度和观点、对《周易》阐释的角度和方法,看他易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后者蕴示着,我们不仅仅为研究易学而研究易学,而是要通过溯源到张载哲学思想立论之“宗”,看他怎样从《周易》中汲取养料,从易理中得到启迪,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哲学所一直追求探索的关于天人、道性合一的问题。
并且,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做的是,看张载是怎样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当时理论和现实的困境,通过创造性地诠释《周易》这部经典,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以回应时代课题,解答理论困惑,我们应从张载思想当中和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启示,用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服务当前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张载思想略论
张载思想略论作者:姜勇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思想有一个很完善的理论体系,气本论是他的基础也是起点,再由他的心性论一直到他的“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儒家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
他的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期的理学家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原始的统一的儒家思想是内外兼修的,向内追求圣人之境,向外则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
这也是在先秦孔孟那里儒家思想的原貌。
但自孟子后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在汉代曾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时的儒术已经不是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忙碌于外王的事业,内圣的理论层面的追求则被忽视了,以至于儒家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大的建树,到张载所生活的年代,心性之学完全被具有很完善的理论形态的佛道两家所占领。
张载不满于儒学的这种状况,立志要重新找回内圣外王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是他的决心。
他以气本论为理论的基石,发展出一套很完善心性之学,对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从形上学的层面上进行论证,使儒家的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对理学的后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对张载思想的一些核心观念,如“气本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1 气本论儒家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肯定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自汉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建构也一直由儒学来担当。
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道家则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家以“空”“无”否定了外部现实的所有积极意义,当这两家盛行时,儒家视为最高理想的东西似乎只是虚妄的。
张载为了批驳这种“空”“无”理论提出了他的气本论。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出,则深于《易》者也。
11中国教育史:蒙卦与张载教育思想
xx与张载教育思想张载,字子厚,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祖籍开封,自15岁起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又称其为“横渠先生”。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传,教书育人。
他继承并深入研究孔孟思想,并在理论上大有创新,建立了自己具有个性的哲学体系和教育思想体系。
《横渠易说》和《正蒙》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其教育思想的内容见于这两篇著作的不少篇章中。
张载曾将《正蒙》最后一篇《乾称篇》的第一段抽出名曰《订顽》,最末一段抽出名曰《砭愚》,书于横渠书院大门东西两侧,以为师生座右铭。
二程对此大为赞赏,推崇,命之为《西铭》、《东铭》,被宋、元、明、清理学家教育家奉为经典。
《西铭》、《东铭》集中讲了为人和育人的问题,是张载教育思想的精华。
蒙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认为它是记录古代先祖教育活动的情况。
那个时候的教育概念宽泛,指整个教化人生的活动,不是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这样一个学校系统的概念。
后来几千年的理论都是由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从孔子到张载以及后来诸儒都十分注重对蒙卦的研究。
张载的教育思想与《易经•蒙》有着深刻的学术源流关系。
一、张载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在深入研究《周易》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完成的。
张载根据《周易•蒙卦•彖》“蒙以养正”之义,为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取名曰《正蒙》。
足见张子之学与蒙卦的学渊关系。
刘玑说:“《易》有‘蒙以养正’之义,故张子取之以名书,篇内《东铭》、《西铭》,初曰《砭愚》、《订顽》,皆《正蒙》之谓也。
”(《正蒙会稿序》)王夫子说:“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正也。
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
”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末有能成事而达者也。
”“养蒙以是为圣功之自定,而邪说淫蛊不足以乱之矣,故曰《正蒙》也。
”(《张子正蒙注•序论》)。
xx国柱先生在《张载关学》一书说:“张载在探求知识,研究哲学,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受儒、释、道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是儒家经典,尤以《周易》为首、为最。
论张载“阴阳反交为大义”的《易》学思想
论张载“阴阳反交为大义”的《易》学思想
李之鉴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哲学家张载著《易说》三卷,确有极其丰富而精彩的辩证法思想。
他不
仅规定“太虚”为“气”,说“太虎之气,阴阳一物也”,唯物地改造“太极”的观念,而且概括事物的规律为“阴阳反交”,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化。
圣人作《易》,之所以要以“六交拟议”,正谓天道变化之趋时也。
天道变化趋时,决定用《易》守贞。
所以人生用《易》,则“不可以必胜而忽慢”,稍生懈怠之念也!
【总页数】6页(P37-41,94)
【作者】李之鉴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
【相关文献】
1.略论惠栋的考据学特色与既济思想--以《易大义》为例 [J], 郑朝晖
2.宋儒张载"以易为宗"思想探析 [J], 孙剑秋
3."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 [J], 郑熊
4.试探“法於阴阳,和於术数”的《易》学思想 [J], 林中慈;林中堂
5.《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J], 刘学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蒙、颐二卦看张载的养正工夫论
从蒙、颐二卦看张载的养正工夫论摘要:张载哲学的工夫论具有多种形态,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自《正蒙》与《经学理窟》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大心”“诚明”等形态,而对《横渠易说》中的工夫形态则鲜有论究。
《横渠易说》的工夫论思想十分丰富,其中蒙、颐二卦所体现的养正工夫论独具特色。
这一工夫论,合蒙养与颐养两种养正之功,始于养心而成于正性。
其具体展开则涵盖并关联了张载工夫论的诸多形态,并具有疏通不同关窍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养正工夫,有助于最终实现发蒙跻圣、复归天地之性的目的。
关键词:张载;《横渠易说》;蒙;颐;养正;工夫论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工夫论具有多种形态。
学术界以往对张载工夫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大心”“诚明”等这些形态出自《正蒙》《经学理窟》工夫形态,而对出自《横渠易说》的工夫形态则鲜有论究。
有鉴于此,本文以《横渠易说》为文献基础,从蒙、颐二卦的特定视角考察张载的养正工夫论,并阐发其重要意义。
一、蒙卦的养正观人心昏蒙,唯有养心方能使之归正。
这是蒙卦养正观的核心所在。
张载认为,“‘蒙杂而著’,‘著’古‘着’字,杂着于物,所以为蒙。
蒙,昏蒙也”。
①人心如果牵绊于外物,则容易昏愦蒙昧。
若要澄清人心,便需养正工夫。
蒙卦的养正工夫,是经由蒙者之求与教者之养两个层面展开的。
1.蒙者之求“蒙者”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昏聩蒙昧之人,即“昏蒙”者,这是“蒙者”的泛指;二指“童蒙求我”之人,即年幼的昏蒙者,这是“蒙者”的特指。
蒙卦强调“童蒙求我”。
蒙者之求,首以童蒙为吉。
“童”,指处于学龄阶段的幼童。
张载认为:“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②蒙者之求,还在于“能知向学”。
此“学”非谓“富贵声誉,博闻继承”,而是“尽性知天”的“道义”之学。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质之美恶,只看志如何”③。
“童蒙求我”是“以蒙而求”,“故能时中,所以亨也”④。
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思想简论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张载“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探析
张载“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探析*王亚楠【摘要】[摘要]张载开创关学,对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一天道性命关系难题做出了回应,他打通天人、内外、形上与形下的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使得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的形上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
但目前学界对张载“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张载的天道论及其特色”、“张载的性命论及其特色”以及“张载天道与性命的贯通”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张载哲学“天道性命相贯通”这一重要形上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展现。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张载;天道论;性命论;贯通“天道”概念早已有之,宋明时期,其含义有了突破性发展。
如果说以天为苍苍者是把天理解为一种物体,以天为主宰者是把天理解为没有肉体的人的绝对精神的话,那么,到了张载,他所说的“天”已经摆脱了某种具体物质结构或某种物质的具体性质,而成为了与他的哲学思想的逻辑结构相统一的最高范畴,即“太虚”了。
在这里,天作为一种世界的本体、本原而存在。
道在张载哲学思想体系中意涵丰富,其中以气言道、以太虚为道,是其天道论哲学的显著特点。
除此之外,天道运行的规律性也是其天道论的特征之一。
一、张载的天道论及其特色“太虚”是张载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本体范畴。
但由于“太虚不能无气”[1](P7),因而“太虚即气”遂成为了张载天道论的立论依据。
1.张载以“太虚即气”为其天道论的立论依据“由太虚,有天之名。
”[1](P9)张载借助“太虚”这一最高本体对天的含义做了界定。
“太虚”一语最早出于《内经·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由此可以看出,“太虚”的本身状态就是空旷深远的,同时它也是作为万物的始基而存在的。
张载一方面不满于当时诸儒把超越之天视作自然之天或经验之天,另一方面他认为道家的“太虚”概念具有无限性、绝对性、超越性的特点,他强调天不是有形的苍苍之天,而是作为自然界的形上根据之天。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东坡散人,即唐宋之际文化名臣、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策划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张载。
他为北宋“修明法理,以安黎庶”的理学派创立者之一,被誉为北宋理学的宗师。
张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体系之中。
他以“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理气、纯一、致知、格物等重要概念和学说,并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
以下是对张载思想的总结。
首先,张载强调“理气”概念,即事物本质和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是无形的抽象本质,而气则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
他强调物质的变化与理的不变性,并通过研究事物的气质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张载提出了“纯一”概念,即事物本质的纯正和一致性。
他认为,人类内在的本性即“天理”,是纯粹的、正直的,与外在的“物理”相辅相成。
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的纯一本性,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另外,张载强调“致知”观念,即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人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知。
他认为,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通过阐释和感悟存在,以及通过实践和体验加以提炼和巩固的。
此外,张载强调“格物”观念,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可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可以积累经验,并通过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以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张载主张“天人合一”,即天理与人事的和谐相融。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法则和人的内在本性,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遵循天理和礼仪来实现。
总体来说,张载的思想涉及了哲学、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理学派的宗师。
通过对张载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
张载思想的学术定位
张载思想的学术定位辛亚民【摘要】学界对于张载之学一般注意到了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或直接判定其为易学;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并将其判定为"四书学".张载现存著作中,<易说>属于易学著作,<正蒙>是在<易说>基础上的发挥,其余著作也是不少运用了<周易>的语言或原理.学术定位一般取决于研究者所持的研究视角,可以从易学角度对张载的思想加以定位.【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7页(P7-13)【关键词】张载;易学;研究视角;学术定位【作者】辛亚民【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宋史》说张载“其学以《易》为宗”,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中也说道:“张子之学,无非易也”,这是古人对于张载之学的定位,奠定了张载之学的易学基调,这当然源于对其思想的分析和判定,为后世认识张载之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学界关于张载的学术定位问题在早期意见是比较统一的。
冯友兰先生早年著作《中国哲学史》就指出:“横渠之学,亦系从《易》推衍而来”[1](P287),直接点明了张载哲学与《周易》的密切关系。
张岱年先生在其早年《中国哲学大纲》一书的《宇宙论•大化性质》中指出,“宋代哲学家,其思想多根据《易传》,所以也都讲神”,[2](P163)“张子言神最详。
”[2](P163)后又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作《张载评传》一文,指出张载“所继承的主要是《周易》的学说”。
[3](P573)侯外庐先生等人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一书指出,张载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的基本轮廓在《易说》中得到阐发”,“《周易》是张载思想的起脚点”。
在“张载的本体论”中,文章多次指出张载本体思想与《周易》的密切关系。
认为其“气”的范畴是从《周易》经义中体会出来的,太虚与气的交互作用通过“神”来实现,中间还要经过“感”的环节;“一物两体”是从《周易》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学说中引申、发展而来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字子容,号玉溪)是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官员,也是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张载理学”或“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对张载的思想进行总结。
一、天人合一思想张载提出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道,人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存在,也有自己的根本道。
他主张人应当通过学习和修养,与天地万物“合一”,达到真理的境地。
二、格物致知张载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认识事物。
他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论,即通过观察、感知、思考事物的形象、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并领悟事物的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三、内外相应张载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人的优点,同时也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
四、心性论张载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取决于人的心性。
他强调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其纯粹、正直、有悟性。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使人的思维清晰、行为准则明确,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和和谐。
五、教育观张载对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张载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他认为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和实现,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他主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空谈理论,也不能脱离实践。
张载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学思想被后世的许多学者所发扬和传承。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以《易》为宗
用 殊绝 ” 所 以张 载坚 持认 为太 虚 与气之 间不 是 相生 ,
张载思 想 的形 成 与对佛 道 的批 判 以及 对汉 唐 儒 的先后 关 系 , 是 “ 而 有无 混 一 ” 的共 在 而 不 可分 割 的
学现状 的反 思有 密 切 关 系 , “ 易 》 宗 , 对 以《 为 以《中 关 系 。此外 , 虚与具 体 事物之 间也 不是 “ 象 为太 太 万 庸》 为体 ” 的理解也 应结 合这 两点 来进 行 。张载对 佛 虚 中所 见之 物 ” 即虚 空 及 其 内存 之 物 的关 系 , , 因为
摘
要: 学界对张载思想“ 易》 宗, 以《 为 以《中庸》 为体” 多有研 究 , 不过从 张载思 想结构来 考察 则不 多。 张载
构建 的太虚 与气体用 不二、 体用相资关 系体现 了对《 易传》 气化万物 以及万物之性伴随 气化 万物 的过 程而产 生观 点
的发展 , 同时按照《 中庸》 天命之谓性” 天一 人” “ 的“ 的下行路 线实现 了天道 与人 性的合一, 即实现 了太 虚与人性 的
典 的密切 相 关 。 当前 学 界 对 张载 “ 《 》 宗 , 以 易 为 以
用殊 绝 , 老 氏 “ 生 于 无 ”自然之 论 , 入 有 不 识 所谓 有 无 混 一 之 常 ; 谓 万 象为 太虚 中 若 所见之 物 , 物 与 虚 不 相 资 , 自形 , 自 则 形 性
性 , 性、 形 天人 不相 待 而有 , 于浮 屠 以 山 陷
河 大 地 为 见 病 之 说 。[] P ) 2 (8
《 中庸》 为体 ” 多有研 究 。 文从 张载 思 想结 构来 考 这是 针对 佛 、 本 道在 体用上 存 在 的问题 而 发表 议 论 的 。 察 “ 易》 宗 ” “ 《 以《 为 、 以 中庸 》 为体 ” 的含 义 以及 二 张载 指 出如果认 同 “ 虚能 生 气 ” 的观 点 , 坠 人 了道 就
“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
“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郑熊(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西安周易研究会秘书长)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学者称横渠先生。
对于张载思想,《宋史》称“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这指出了张载思想的形成与《周易》《中庸》等儒家经典密切相关。
目前,众多学者对“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都有研究。
本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张载思想结构指的是如何来构建太虚与气的关系以及实现天道与人性的合一。
一张载思想的形成与对佛道的批判以及对汉唐儒学现状的反思有密切关系,对“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的理解也应结合这两点来进行。
张载对佛道的批判,是结合太虚与气的关系来进行的。
他说: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这是针对佛、道在体用上存在的问题而发表议论的。
张载指出如果认同“虚能生气”的观点,就坠入了道家“有生于无”的宇宙论模式,而道家的这种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是本体与现象之间存在相生关系,这种相生关系又导致了本体与现象不统一、不共在的“体用殊绝”,所以张载坚持认为太虚与气之间不是相生的先后关系,而是“有无混一”的共在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外,太虚与具体事物之间也不是“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即虚空及其内存之物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虽然实现了太虚与气的共在,不过却会导致“物与虚不相资”,从而陷于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虚有的状况中而不能自拔。
张载所构建的太虚与气的关系,就是要避免陷入道家宇宙论所谓的相生关系,同时也避免成为佛教的虚空与内存之物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太虚与气之间只能是体用不二、体用相资的,即太虚与气之间不是二分的,而是合一的,并且太虚与气都是实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在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子之学“以易为宗”,其整体哲学建构都可以视为对《周易》原理的种种阐释和发明,《周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和影响。
故而,研究张载的易学思想是全面、深入理解张载整体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解宋代理学主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是:序论;一、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二、张载的易学观;三、张载的释易体例;四、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五、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的定位。
绪论部分,着力阐述了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
通过对张载哲学及易学研究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专著的内容多偏重于张载气论的分析,对作为张载哲学之基础和源头的易学思想所做挖掘还不甚充分。
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研究作为张载整个哲学根基的易学思想入手,沿着由本及干、溯源考流的途径,通过挖掘张载在《周易》诠释和解读中孕生出来的新思想,去对张载整体哲学提供一个关照。
同时,亦在理解张子整体哲学的视野下去解读其易学形式的内蕴和关怀,以
期在此双向回环的运动中打通其易学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的关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既把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看做目的,也看做手段。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此过程,了解张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周易》的态度和观点、对《周易》阐释的角度和方法,看他易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后者蕴示着,我们不仅仅为研究易学而研究易学,而是要通过溯源到张载哲学思
想立论之“宗”,看他怎样从《周易》中汲取养料,从易理中得到启迪,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哲学所一直追求探索的关于天人、道性合一的问题。
并且,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做的是,看张载是怎样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当时理论和现实的困境,通过创造性地诠释《周易》这部经典,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以回应时代课题,解答理论困惑,我们应从张载思想当中和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启示,用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服务当前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第一章,《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
本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扼要梳理了张载的生平和治学历程;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张载的主要易学著作《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和版本问题。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张载哲学代表作《正蒙》中的易学问题。
研究张载生平,是为了透过他个人生活的特殊性去观视那个时代的普遍性,以厘清其易学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为更好地挖掘其易学意蕴提供外在依据。
致力于其易学著述的文本考证,目的是为之后的易学思想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
《横渠易说》是张载最主要的易学著作。
本章通过对《易说》成书年代的考证,探讨其在张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其可以代表张载成熟思想的观点;通过对《易说》的种种版本卷数的考证,辨析诸学者提出的此书可能存在残缺的说法,指出论定其为残本的理由还不充分。
《正蒙》是张载哲学的代表作。
其中处处渗透着张子对于易理的理解与发挥,更单独辟有《大易篇》专论易学问题。
通过对《正蒙》所论易学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不仅可以看到张子对《周易》文本训解的特点,还能看出他利用易理诠释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致思理路。
第二章,《张载的易学观》。
“易学观”是易学家关于《周易》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通过分析张载的易学观,看他对《周易》的整体理解,可以更好地进入张载的易学思想世界。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易学观”的涵义,指出只有那些形成系统、较为深入地解答了关于《周易》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并获得“易学观”这一范畴的真正内涵。
易学家总是根据其所处时代和面临课题、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追求去形成自己的易学观。
第二部分,接着详细论述了张载对《周易》作者、性质以及服务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的宏观认识。
由此指出,张载的易学观有继承,更有创新,显露出鲜明的理论特点和时代特征。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张载易学观的特点,指出,在张载对易的宏观认知中,体现出他排辟佛老、纠偏前儒的理性思考,彰显出他贯通道性、合一天人的高远追求,凸显出他高扬“主体”意识的独特视角。
这些特点与张载整个人生历程紧密联系、相互映诠,与其整体哲学思想彼此呼应、融会贯通。
第三章,《张载的释易体例》。
本章承接张载对易宏观的认知,将张载的易学思想研究重点落实到微观层面,细致分析张载在其整体“易学观”统领下的具体释易体例。
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张载的“爻位说”体例。
指出张载强调在卦与爻所构筑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下运用“爻位说”理论,体现出“吉凶由时”的特点;他特别注重“当位”和“中位”释易原则的理论运用,彰显出他重视“正”和“中”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发展,在之后的《正蒙》中形成《中正篇》。
第二部分,介绍了张载的“卦主说”体例。
指出,张载在运用“卦主说”理论,通过挑选一卦之主以解易时,不仅重视该爻之“位”,亦重视该爻之“德”,体现
出“德位并重”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与张载既重视道德修养,又强调伦理秩序的整体哲学理念相互映诠。
第三部分,详细阐释了张载释易体例中最具特色的“卦变说”体例。
通过对张载“卦变说”以《否》《泰》两卦的阴阳升降来说明三阳三阴之卦的生成、来解释其卦爻辞实例的详细解读,揭示出张载这种以乾坤相合、阴阳相对、《否》《泰》相转为特点的释易体例蕴含着他深沉的宇宙意识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最后,本章指出,张载对宇宙和人生的强烈关注和热切关怀正是经由这种《周易》所独有的特殊卦爻形式来加以表达,作为一位成功的哲学家和易学家,在张载的思想世界里,哲学普世关怀与《周易》独特卦爻形式二者之问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内外互融、表里互渗、彼此互诠的关系,其本人也是在这种双向往复的运动中,使自己的气化论哲学思想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这是我们去诠释和理解易学象数体系的正确视角和方法。
第四章,《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
张载易学观的树立和释易体例的运用,都是通过解读《周易》汲取其中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论述的理论营养,以便为自己新型气化论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根基,所以,在易学的视野下,看张载怎样构筑起天人合一的新哲学是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的特点,张载继承这一传统,言人必上达于天,言天必下及于人。
故而,本章尽量遵循张载易学思想本身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张载的宇宙观。
指出张载依据易学的原理,通过“太虚即气”的命题构建起宇宙的本体,并以“阴阳相感”的理论绘筑出一条万物气化而生的历程,为儒家的现实价值树立起超越性的终极依归。
第二部分,接着论述了张载的“天人观”,指出张载是在明确“人不可混天”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用“天道即性”的一气贯通,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提供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以“诚”的道德修养功夫去实现“性与天道合一”。
这些都体现出他追求超越与关怀现实之两翼并进的纲维意旨。
第三部分,论述的内容从张载对个体的人、对天与人关系的关照,转向他对群体的人、对人与人关系的关怀,指出其易学中“礼”的思想是他对现实秩序的和谐规定,“民胞物与”的追求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终极诉求。
这样,张载易学思想在他由树立天道本体到论述阴阳气化,从指明作为个体的人的修养到阐释作为群体的人的关系和谐之过程中得以贯通起来。
通过本章对张载易学哲学的着力论述,可以看到,张子哲学思想真是“一气贯注”、“大气磅礴”。
第五章,《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定位》。
本章在全面了解张载易学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易学以气解易、推崇系辞和注重取象的特色。
指出这些特色的呈显,都是他理论关注重心的特殊性在《周易》诠释方式上的表现,由其易学观所决定,归根到底服务于其整体易学思想和哲学体系。
最后,指明张载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在易学论述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