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后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5)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6)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7)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8)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9),然涉险被创(10),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11)取胜,坐(12)定天下:此臣之未解(13)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岁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14)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15),险于乌巢(16),危于祁连(17),逼于黎阳(18),几败北山(19),殆死潼关(20),然后伪定(21)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22)不下,四越巢湖(23)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24),中间期年(25)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26),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27)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28)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29),当此时,曹操拊手(30),谓天下已定(31)。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2):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先帝深感汉贼不和,不偏心,让我去请贼。
有了始皇帝的知识,就可以衡量大臣们的才能,就可以知道大臣们可以伐贼,这样敌人就可以以弱胜强。
如果不斩贼,王业会死。
但是坐以待毙,到底是哪个?正因为如此,我才起了疑心。
被点的那天,我坐立不安,不愿意吃饭。
关于北伐的思考。
宜先入南。
所以,五月渡河,寸草不生,天天吃;我不得不自怜,顾又不能偏安蜀都,所以冒险奉先帝遗志,谈判家称之为非计。
今贼厌西而奉东,兵法以劳为利。
这也是前进的时候。
我真诚地希望陈奇能做到以下几点:高与日月,谋臣虽深,然险则撞,危则安。
今陛下不如高第,谋臣不如太平,但欲以长远之策取胜,安定天下。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一件事。
刘友、王郎,据州县,谈计,动圣人,群臣疑。
所有的人都难以填满他们的胸膛。
他们这个年龄不打仗,明年不征,让孙策坐地起兵,并入江东。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
曹操的智谋为他人所独有,用兵如孙、吴。
但他陷南阳,危吴超,危祁连,迫溧阳,数次大败于山中,差点死于潼关,后又诬立其耳一阵子。
匡辰虽弱,却要以不临危不乱为决心。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三个问题。
曹操五次征服不了长坝,四次渡不过巢湖。
他任命李富,李富想通了,任命夏侯,夏侯反败为胜。
每次先帝称曹操为能力者,还是输了。
他怎么能赢呢?这位部长的四个未解决的问题。
我到汉中以来,先后损失赵云、杨群、马玉、阎志、李丁、白首、刘贺、邓通、常璩、屯江等七十余人,千余人。
这都是几十年内整顿出来的四方精英,不是一个国家的;如果年数是复数,将发生三分之二的损失。
怎么才能树敌?这位部长有五个未解决的问题。
今民穷疲,事不可止;事情停不下来,那生活工作就等着吧。
不如今天的图,想和贼呆在一个状态,这个部长还没解决六个问题。
夫难平,事也。
昨天,始皇帝在楚国被打败了。
这时候曹操一拍手掌,说天下定了。
然后始皇帝东接吴越,西取巴蜀,北调兵,夏侯斩首。
这是一个错误,韩事件将成为一个成功。
然后吴连违盟,关羽大败,秭归失陷,曹丕称帝。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吧!《后出师表》原文【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长诗,描写了唐僖宗光启元年(887年)唐军大败于黄巢叛军后,唐僖宗被迫南逃的情景,以及杜甫对国家危亡的感慨和对当时的政局的批评。
这篇诗以其雄壮的诗句和悲壮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下面是《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剑外终久泪,身名对此危。
扶颠千里念,举子一窥私。
竦史屯无完,虽嗟壮士悲。
苍苍阴雨中,此地无人知。
翻译:剑外终久泪(剑外长年的辛苦泪水),身名对此危(身处名誉之下,对此感到危急不安)。
扶颠千里念(扶危忧千里,心怀忧虑),举子一窥私(举止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害怕)。
竦史屯无完(自古以来北京担忧不尽),虽嗟壮士悲(虽然颇为荣耀,但悲哀之事纷至沓来)。
苍苍阴雨中(苍苍苦雨降临在因岭山上面),此地无人知(这个地方没有人知情)。
这里,杜甫以“剑外终久泪”的修饰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以“剑外”一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代表着自己在战场上所受到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隐喻了他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忧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苦难和坚韧,并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我将围绕《后出师表》这篇长诗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诗中的意境描写、诗人的感慨和社会时局的批判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这篇诗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出师表》中的意境描写。
整篇诗以“剑外”作为开篇,意味着战乱与烽烟的弥漫,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接着,他写道“终久泪,身名对此危”,表明自己多年来悬念的泪,以及他对自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身份和名誉的顾虑。
此处乃是对国家动乱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生的社会背景。
整个诗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感慨和深情。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后出师表[三国蜀] 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
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文言文后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①。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②?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③。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⑤。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⑥。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⑦。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⑧。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⑨。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拂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⑩。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立:存在。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后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
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②,曹丕称帝。
凡事如此,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力③,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
②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败。
③鞠躬:弯腰。
这里指做事谨慎勤勉的意思。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接受任命的时候,我睡不好,对食物也没有品味。
如果你想去北伐,你应该先去南方。
于是,我五月渡过绿水河,深入不毛之地,只为两天吃一顿饭;不是我不爱惜自己,而是我看到朝廷的生意在蜀国无法保全,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先帝的遗愿,但争论的人都说这不是上策。
目前敌军只是在西部疲于应付边境郡县的叛乱,东部则在努力应付孙武的进攻。
孙子兵法要求在敌人疲惫的时候进攻。
现在是快速前进的时候了!现在我想把这些事情陈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
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燕赵多奇士,凤凰汇云集。
凭轩远望,同路歌舞。
人情萦柳陌,客泪满衣裾。
横戈寝穹庐,满箭绝戎车。
何日归故乡,明月江头曲。
萧萧黄鹤城,草赤蝉难宿。
燕赵多奇士,步步思亲戚。
上马遥望,厌恶西风。
羽檄飞飞,长鸣哀鸿雁。
双旌欲度关,敌影犹如烬。
借问楚王宫,何年复何日?东风柳絮飞,草木不相识。
燕赵多奇士,悲歌横咽喉。
谁能共肝胆,用直报主恩?相逢皆佩服,各极心所欲。
谁道河山险,纵横曾不足?万里赴戎机,且听冰与雪。
会合何时尽,对此语傍晚。
燕赵多奇士,赖有尺书通。
骏马清宵,肯听何由?铁鞭击水急,娇子矜方枢。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愁心转壮士,犹自未得休。
平明北山曙,浩气长虚空。
后出师表翻译:燕赵之地出产众多杰出的士兵,就像凤凰聚集在云端一样壮观。
站在高台眺望,目睹同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这时人们情绪低落,在柳树丛中萦绕着离别的悲伤,客人们的衣襟上挂满了离别的眼泪。
战士们躺卧天穹之下的帐篷里,箭矢横飞,战车奔驰,热闹的场面显然已不复存在。
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当那时,明月升起,在江边拂动水面的涟漪中,谱一曲动人的曲调。
黄鹤城里草木凋零,蝉儿啼叫,难以安宁。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每一个都深思家人亲戚的关怀。
站在高处眺望,对西风十分厌恶。
信鸽飞向远方,发出长久悲啼之声,时常让人感到凄凉。
双旌欲越关口,敌军的阴影仍旧凝结如烬。
问问楚王的宫殿还要多少年才能回归家园?东风吹送着柳絮飞舞,但草木却不认识我。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他们时常悲伤地低吟长叹。
有谁能和我共同担负忠诚和勇气,回报主上的恩宠呢?相逢的人们都互相敬佩,各自追求心中所愿。
谁说这河山险要,曲折的路途曾不足以考验我们?千里迢迢赶往战场,还要忍受冰天雪地的苦楚。
何时才能和同伴会合?对此,只能在傍晚时分黯然祈盼。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感激有书信相通。
骏马在清晨时候悄然驰骋,是否能够听见我的消息呢?铁鞭击打水面,扬起波涛,娇俏的姑娘矜持地旋转着舞蹈。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后出师表全文附翻译
后出师表全文附翻译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译: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者十余年,负债累累,金钱耗尽;曾想过行医、捕鱼,以维持生计,但皆不胜繁忙之事,且药医存在风险,鱼若不上钩则无所获益。
雄心壮志,岂可埋没于此?后悔不已!当今之世,事或可求于君,便请尊召于边,不求周全之富贵,只愿生死与共之忠义。
至亮之任,愿尽力于三秦之地,竭忠尽力于事之宜,庶可报内外恩泽,逍遥于天地之间,不负时俗、不负我辈之期望。
至于成敗利鈞,非亮之所能为也。
亮言:三年之勤王之役,劳心劳力,为的是达到既定目标。
今日臣亮凭借忍辱负重的努力,终于渡过了危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刻,心中再无怨尤,更希望着能够报答您的恩情。
对待臣亮的任命,臣亮深感荣幸,同时也十分清楚应尽的责任。
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文采不佳,难以尽忠报国之事,但臣亮希望能够凭借心中的忠诚与坚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谨以臣之肺腑之言,报告陛下:陛下之前任命臣为军师,备受荣幸。
然而,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未能完成陛下之托付。
才疏学浅如臣能够更好地报效陛下,臣亮当作马上就去做的。
如今天下大乱,豪强割据,我军虽有一方之力,却难以抵挡诸侯的联合进攻之势。
故臣亮深知边地的重要性,臣亮愿意放下一切,奔赴前线,为陛下守卫疆土。
臣亮切切盼望着陛下能够给予臣这个机会,让臣能够为国家尽忠。
臣岂敢言辞迂腐,只愿尽忠职守,竭尽全力。
臣昔日虽赡养难继,今得一展长才之机,愿将一身诚心敬献于陛下,效忠之心始终如一,岂敢改变。
愿陛下把握时机,命臣入秦,尽忠职守。
臣以肝脑涂地,不辞劳苦,始终为陛下效忠,不违军法。
若可得效,身死十之八九;而若陛下不用臣之言,臣请奉巾帼,自归田里,终身不再担任如此重要之职务。
愿陛下慎重考虑,看似臣亮之措辞如此,但实则对陛下赞誉有加,并不敢负责,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接纳臣的建议。
臣冯谨献上恳切之言,愿陛下鉴识,斟酌后再定。
望陛下思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①。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②?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
北征,宜先入南③。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
臣
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⑤。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⑥。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⑦。
今
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⑧。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
臣之未解二也⑨。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拂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
然后伪定一时尔⑩。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
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
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
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
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
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立:存在。
偏安:偏
居于一个角落。
②孰与:何如。
③思惟:考虑。
南:益州南部诸郡。
④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之饭。
⑤非计:不是上策。
⑥适:才。
疲于西:后主五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汉,关中震动,
魏明帝不得不亲自西镇长安。
务于东:同年秋天,吴将陆逊大
破曹魏将领曹休于石亭。
乘劳:趁敌人疲劳的时候。
进趋:进攻。
⑦渊深:谓深谋远见。
被创:身受创伤。
刘邦与项羽作战时,曾为流矢所伤。
⑧坐:谓坚守,常驻不动。
⑨动:动不动就,动辄。
坐大: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
⑩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南阳郡治宛城为张
绣所败,中流矢,长子曹昂等战死。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
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当时操军势力弱,且一度绝粮。
后来曹
操出奇兵夜袭袁绍屯粮之处乌巢,扭转战局,取得胜利。
逼于
黎阳:袁绍子袁谭据黎阳,曹操用兵吴蜀,谭兵逼迫其后;建
安八年,曹操攻黎阳,不胜。
几败北山:建安二十四年,留守
汉中的曹操大将夏侯渊为刘备所斩。
曹操为了争夺汉中,运送
军粮经过北山。
曹操兵与赵云遭遇,军败,死伤甚众。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将渡河,超军突然至,箭如雨下,曹操几被射死。
伪:诸葛亮以蜀为正统,故指曹魏
为伪。
下:攻陷,降服。
曲长、屯将:军队里曲、屯的长官;曲、屯都是古代军队
的编制单位。
突将无前:勇往直前的勇士。
賨(cóng)叟(sǒu)青羌:指蜀汉军中西南少数民族将
士。
賨叟,巴賨之兵;賨,古巴人赋税之称,有时也用以称巴人。
事:指战事。
劳费:消耗的劳力与费用。
平:衡量,此处指预测。
拊手:拍手。
关羽毁败:关羽,蜀汉名将。
守荆州时忽视联结孙权的战
略意义,致使孙刘联盟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吴将吕蒙袭取荆州,杀关羽。
秭(zǐ)归:在今湖北秭归。
蹉跌:失足跌倒,引申为失败。
钝:这里指受挫。
逆睹:预见。
◇鉴赏本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公元228年,魏将曹休被东吴打败,魏兵东下,关中空虚,诸
葛亮欲趁机出师北上击魏。
然群臣疑虑,后主动摇,故临行前,他写了这篇表。
针对议者的非难,文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
出不能坐而待亡的观点,坚信若要建立帝业必须北伐。
最后表
明虽成败难料,但自己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较而言,诸葛孔明之前后《出师表》,一以开导庸主,一以审时度势,意气勤勤恳恳,可使有心人泪下;文情慷慨激越,可使有志者奋发。
本篇写得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且光明磊落、正气堂堂,因而能与诸葛亮其人其事一道流芳千古。
◇妙评……伸讨贼之义,尽托孤之责,以教万世之为人臣者。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言,凛然与日月争光。
前表开
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非抱忠贞者不欲言,非怀经济者不能
言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
一篇只是说事势成败难以逆料,然却条陈利害,已若烛照,数计而龟卜,其计以为听之言,则有如前所云之者,否则利钝
所不敢知,亦冀先帝阴有以谅之气。
忠款之意,溢于毫端,真
有古纯臣进谏之风。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起手提出主意,下分六段“未解”,总是汉贼不肯两立,
王业不可偏安也。
读到“鞠躬尽瘁”等语,不禁一击节,一堕
泪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五
二表出三国时,附此以殿汉文,足为一代增色。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