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天功臣中的一位娄底籍科学家

合集下载

杨利伟的故事迹介绍100字及感想

杨利伟的故事迹介绍100字及感想

杨利伟的故事迹介绍100字及感想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也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他于1965年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

小时候,杨利伟对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热爱阅读科普读物,对宇宙和天体物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1996年,杨利伟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一名试飞员。

在他的飞行事业中,他表现出了优秀的技术和勇气,并多次参与国内外航天飞行项目的试验和任务。

2003年,杨利伟被选为中国首位航天员,并成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指挥员。

他于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开启了中国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在太空中,杨利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测试,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

他在太空中度过了21个小时,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安全返回。

杨利伟的航天飞行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他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也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

杨利伟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他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杨利伟小时候就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他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我对自己的梦想坚定不移,并为之付出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杨利伟的故事也告诉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他在太空中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和研究,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人类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杨利伟的故事也给了我无限的自豪感。

作为中国人,能够有一个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中国航天领域的荣耀。

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杨利伟的故事,我也被激发了更多的热爱科学、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动力。

总的来说,杨利伟是一个充满勇气和才智的科学家和航天员。

他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并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无穷的激励。

飞天梦圆第一人

飞天梦圆第一人

飞天梦圆第一人作者:赵小葵来源:《儿童故事画报·科幻大探险》2021年第10期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杨利伟已经进入神舟五号飞船,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在指挥大厅里,近百名工作人员忙碌着,大屏幕上实时投射着神舟五号飞船内部的情况,每个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上那个蜷缩在狭小航天舱中的人——杨利伟。

他穿着航天服,冷静地坐在座椅上,就像一尊雕塑。

李继耐举起话筒,想要再嘱咐几句,话到嘴边,鼻子却不禁有点发酸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国人送入太空,这一上九天,会发生什么事,所有人都无法预料。

李继耐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一定没有问题的,我们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曙光计划打基础,有迄今为止最稳定安全的长征二号F火箭做运载工具。

我们一定没有问题的!”李继耐定了定神,深吸了一口气,他微笑着,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利伟,明天早晨,我们将在内蒙古草原迎接你凯旋,预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咱们明天见!”“明天见。

”杨利伟的声音里似乎也透着一股轻松。

“1分钟准备!”在一片紧张中,技术员的声音响了起来。

“40秒,插销脱落。

”“30秒。

”“20秒。

”“10,9,8……3,2,1!”“点火,发射!”“轰——”大火仿佛一朵金色的花,盛开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底端。

在耀眼的火光中,火箭仿佛一把白色的利剑,劈开了天空,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缓缓上升。

指挥大厅里的人们纷纷站了起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用颤抖的手撩起衣摆,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酒泉程序转弯。

”“东风程序转弯。

”“酒泉光学跟踪正常。

”“青山USB雷达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技术员们紧张地记录并汇报各项进程与数据,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这让站在指挥大厅里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而在此时的神舟五号飞船舱内,杨利伟并不好受。

在上升期间,火箭与飞船发生了急速的抖动,产生了8赫兹左右的震动,这与杨利伟的内脏产生了低频共振。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向月高飞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向月高飞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向月高飞作者:正裕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第6期文 / 正裕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

作为“嫦娥五号”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孟飞激动万分,深受鼓舞……结缘计算科学1962年,杨孟飞出生于湖南湘阴。

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响将杨孟飞也熏陶成了打算盘的高手。

从此,杨孟飞和“计算”结下了不解之缘。

恢复高考后,杨孟飞顺利考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出于对数字计算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钟爱的计算机专业。

那时候,计算机科学刚刚被引进至国内,许多人还很陌生。

对于杨孟飞来说,有机会去研究这样先进的技术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自从他开始广泛涉猎计算机书籍,美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人物高德纳(Donald E. Knuth)就成了他崇拜的偶像。

计算机让杨孟飞着迷,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痴迷加勤奋,从本科到硕士的七年,杨孟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凭借在专业技术领域深厚的功底,他在卫星姿态和轨道控制计算机研制方面的出色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工作仅七年就破格晋升为“小高工”的杨孟飞第一次来到卫星发射场。

他在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控制系统上设计的“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这个方案已经进行过大量分析、计算,又通过了原理样机的实验。

作为一名卫星研制领域的“新兵”,他对自己的方案信心十足。

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1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这也证实了杨孟飞的“采用软硬件结合手段实现的三机可变结构的容错系统”,具有瞬时故障处理和恢复能力,以及方案先进、稳定性强等特点。

简单来说,三机容错技术就是三台机器共同工作,互为备份,又具有自检功能。

6.22太空一日

6.22太空一日

生词检测:
chì 炽热 chóu 稠密 kuò 轮廓
zhuó kàn áo jǐn
俯瞰
遨游

严谨
jūn
烧灼
五张六腑
千钧重负
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 râ]): 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 疑虑消除 轮廓(lún kuî): 轮廓,指边缘;物体的外周或图形的外框。引申为 事情的概略。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ãn): 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 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 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5、“神舟五号”升空时,写“我”的心理 变化过程有什么作用? 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 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 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6.“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 原因是什么? 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 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 是出了什么事故。 7.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 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 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 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 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 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 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ãn xún wâi): 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 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 事。 本末倒置(běn mî dào zhì):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îng pî): 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86世纪人物姚桐斌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典型,他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特别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1934年,姚桐斌考进著名的无锡一中,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他上了一段时间后,便辍学了。

辍学后,他就在镇上摆了一个卖香烟、袜子的小摊,当了两年小商小贩,姚桐斌才为自己攒够学费。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姚桐斌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并多次在江西省全省会考当中获得总分第一。

考上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业系后,他为了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就去打扫实验室或者分发邮件。

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公费留学。

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中学也上不起的孩子,硬是靠着自己的拼搏精神,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在伯明瀚大学学习三年,他取得了博士学位,一年之后,他又获得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就在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姚桐斌觉得新中国成立了,他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后来,他和同学一起宣传新中国的举动,遭到英国有关方面的注意,有一天,伦敦警察署通知他,根据表现,要他限期离开英国,但是不能回中国。

当时,世界上有名的铸造学教授叫伊·皮沃斯基,邀请姚桐斌去他在德国的研究所工作。

直到1957年,他决定放弃在德国好的科研条件,选择回国。

但是,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回国计划受到了当时德国政府的阻挠,后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交涉,姚桐斌才回到了国内。

回国后,姚桐斌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航天材料研究所所长。

他积极姚桐斌,中国著名冶金、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

他是我国火箭材料及工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C ulture 文化·阅读本栏目冠名: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

周建平: 我们的征程,是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周建平: 我们的征程,是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周建平:我们的征程,是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12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

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彼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周建平看到卫星从头顶星空划过,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50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而曾经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湘西当过矿工很少有人知道,周建平曾经是一位在井下工作的矿工。

周建平籍贯是长沙市望城区,但因父亲在湘西矿山工作,他从小在山里长大。

小时候父亲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们。

但周建平看到父亲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读书,所以他也爱上了读书。

那时物资匮乏,周建平一旦得到一本新书,就会翻来覆去地看,看到几乎能背下来。

周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小学时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让他这个山沟里的孩子对科学充满了好奇。

中国“两弹一星”成功发射的新闻,更激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周建平上初中时,山里学校的条件并不好,每天每个学生都要义务挑上一担砖去修校舍。

幸运的是,就在这所他自己参与建设的学校里,来了一批重点大学毕业的老师。

周建平接受了为其往后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高质量教育。

面对聪明好学的周建平,班主任见初中教材对他太简单,给他找来了高中数学教材,让他自学。

然后又帮他找到了大学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教材。

虽然成绩一直优异,可那时没有高考,中学毕业后的周建平听从父亲安排,去井下做了一名挖矿工人。

1977年10月,他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

凭借过硬的底子,在上班之余,复习一个月后,周建平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

没出过大山的他,根据以前老师提到过的学校名称,填了3所大学的志愿。

神舟5~13飞行员名单

神舟5~13飞行员名单

神舟5~13飞行员名单神舟五号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六号聂海胜,男,1964年9月出生,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

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2005年10月,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圆满成功。

2016年2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长春航校,大学文化。

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2005年10月12日随神舟六号飞船和聂海胜一起踏入天空展开为期五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船飞行。

曾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神舟七号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

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梦圆飞天》课文预习

《梦圆飞天》课文预习

《梦圆飞天》课文预习资料杨利伟的资料: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6月21日生,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太空的种种资料: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

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

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

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

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解释词语1戈壁大漠:戈壁亦称戈壁沙漠,是荒漠的一个类型。

戈壁大漠一般是指中国出嘉峪关后的广大的西北地区,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多用于形容疆域的辽阔或边关的荒凉。

2寒风凛冽:寒风刺骨,指冷到极点3澎湃:在这里指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4浩海:形容词,形容广大,无边无际。

神舟号资料神舟号飞船是由中国研制的一种卫星式宇宙飞船。

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

神舟号火箭是由长征2F火箭送入低轨道的。

有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等装置82101022。

航天人的事迹

航天人的事迹

航天人的事迹航天人,是指从事航天事业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位航天人的事迹,展现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一、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在太空中,杨利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壮举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努力追逐梦想。

二、尤里·加加林: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出生于1934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伊里雅丝廷”号飞船成功进行了一圈绕地球的飞行。

这一壮举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也为后来的太空探索铺平了道路。

加加林的事迹激励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和航天人,他被誉为航天事业的先驱者和英雄。

三、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登月的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出生于1930年,是美国宇航员中的传奇人物。

1969年7月20日,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在月球上留下了那句永载史册的名言:“这是个小步,却是人类的巨大飞跃。

”阿姆斯特朗的壮举不仅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瓦莱里·波利亚科夫:太空站的奠基人瓦莱里·波利亚科夫,出生于1942年,是俄罗斯宇航员中的杰出代表。

他参与了多次太空任务,其中最著名的是1986年的“和平号”太空站任务。

波利亚科夫成功地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并与美国宇航员共同进行了历史性的太空握手。

他的事迹为后来的太空站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居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航天人的事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无限的。

他们不畏艰险,超越自我,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利伟小时候的故事

杨利伟小时候的故事

杨利伟小时候的故事
杨利伟小时候的故事
1. 出生背景
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
里的孩子。

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2. 学习勤奋
杨利伟小时候就非常勤奋,每天都会在放学后自学功课,为了能够进
入更好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3. 体育天赋
除了学习方面的努力,杨利伟还有一项天赋:体育。

他很喜欢打篮球
和乒乓球,而且非常擅长。

在学校里,他曾经多次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赢得了一些奖牌。

4. 留校读书
由于成绩优异,杨利伟被选中留校读书。

在那里,他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事物。

5. 加入空军
1983年,杨利伟在高中毕业后加入了中国空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那里,他接受了飞行员的培训,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

6. 成为航天员
1998年,杨利伟成为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进入了太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太空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7. 回国后的贡献
杨利伟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的航天事业,并积极参与各种科普活动,为了鼓励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投身于航天事业而不懈努力。

8. 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杨利伟荣幸地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员,为中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演讲稿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演讲稿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9时整,“3、2、1,点火!”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在神秘的太空。

这次“首飞”壮举,是中华民族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飞行!可是,你知道吗? 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想,杨利伟付出了多少艰辛!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小的时侯,学习非常认真。

后来,他考上了飞行学校,当上了一名光荣的飞行员。

他飞过强击机、歼击机,飞行时间达到1200小时,相当于整整50个日日夜夜。

有一次,在飞到湖面上空的时候,听到“砰”的一声爆响,飞机一抖,一台发动机突然停车。

飞机侧滑着往下掉,无线电信号也被高高的山隔断,只能靠空中的其他飞机为他导航。

他沉着冷静,靠一台发动机将飞机慢慢拉起,艰难地爬高了500多米,后将飞机成功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内下来时,浑身衣服已全部湿透,战友们拥上前来祝贺他成功着陆。

后来人们才发现,发动机的一个叶片已经折断了。

由于他的飞行技术好、身体棒、记忆力好,所以被选中参加航天员的训练。

其中,离心机抗负荷训练是最难受的。

在8个 G 负荷的旋转中,人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

头盆方向超重时,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每做一次训练,善于动脑的杨利伟都及时总结经验。

慢慢地,他达到了8个G以上,“越做越轻松”。

在每分钟24圈的转椅上,不仅要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运转,而且上下前后摆动。

但“杨利伟的身体太棒了,转15分钟,如果不是要他不停摆头的话,他简直可以在转椅上睡着了”。

太空飞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他没有害怕,他说:“载人航天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啊,我不怕面对这种危险。

我能代表祖国去“首飞”,我非常光荣!”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此,浩瀚的太空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航天事业中印象深刻的人

航天事业中印象深刻的人

1111
在中国航天事业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后,他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飞天壮举。

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杨利伟表示这个过程中的许多时刻都令人难忘。

例如,在上升过程中遇到的共振,以及当整流罩打开、一缕阳光从舷窗照进来的那一瞬间,地面上传来的掌声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此外,当火箭和飞船分离的那一瞬间,他感受到了突然的失重,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处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孕育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他认为,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当梦想成真时,也是民族圆梦的时刻。

这就是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

杨利伟的事迹不仅代表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航天事业。

航天行业航天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航天行业航天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航天行业航天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航天科学家是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支柱,他们通过无数辛勤努力和智慧的付出,为人类的航天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几位航天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展示了他们在航天行业中的杰出成就。

1.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003年,他搭乘中国航天员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进入太空。

杨利伟在太空中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了榜样。

2. 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他的登月任务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成为了人类的纪念碑。

他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永远地改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知,并为后来的航天探索开辟了道路。

3. 瓦莱里·波利亚科夫:俄罗斯第一位宇航员瓦莱里·波利亚科夫是俄罗斯第一位宇航员,他于1961年搭乘“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他的飞行时间虽然只有108分钟,但对于俄罗斯航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飞行不仅证明了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优势,也促进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约翰·格伦:美国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美国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

他搭乘“友谊7号”飞船进行了一圈环绕地球的飞行。

他的壮举不仅为美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决心树立了榜样。

5. 瑞德·哈斯尔特:国际空间站研究的领导者瑞德·哈斯尔特是一位国际空间站的研究领导者,他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通过领导和参与多个国际空间站项目,为人类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太空的认知,也为解决地球上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航天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英雄介绍词300字

英雄介绍词300字

英雄介绍词300字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真正的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中国航天员,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从小对航天事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他在学校时表现出色,成绩优秀,被选为空军飞行员。

在成为飞行员后,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在太空中,杨利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和尊敬。

杨利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宇航员,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有关太空和航天科学的教育资源,激发了无数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杨利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榜样。

让我们向杨利伟致敬,感谢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们也向所有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

谢谢大家!。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杨利伟的英雄事迹大全(精选15篇)杨利伟作为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黄国平事迹素材

黄国平事迹素材

黄国平事迹素材黄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之一。

他的事迹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不仅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黄国平先生生于1945年,祖籍湖南衡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和激情。

他不仅注重教学质量,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他在教育中倡导“让孩子做主体,让教育回归到人的尊严”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国平先生以自身的实践成果和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教育改革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提出了“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智慧。

他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学会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除了在教育领域有卓越贡献外,黄国平先生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也有突出的成就。

他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主导研发了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和上天舱。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科技难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勇气、智慧和团结合作精神,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

黄国平先生不仅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致力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不应因家庭条件而限制他们的发展。

他发起并参与了许多教育捐赠项目,帮助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黄国平先生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他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才能成就自己,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国平先生的事迹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他的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关于航天员叶光富的一段故事

关于航天员叶光富的一段故事

关于航天员叶光富的一段故事
正文:
关于航天员叶光富的一段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叶光富的人生经历
叶光富,出生于1965年,湖南省岳阳市人。

他从小热爱航天事业,1985年考入南昌航空学院学习飞行器动力学专业,1989年毕业后
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担任了一线编队轮值员和试飞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二、叶光富在宇航员事业中的成就
1995年,中国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叶光富被选中成为第一批航天员。

2003年,他参加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担任神舟五号飞船
的正副飞行员备选人选。

虽然最终并没有成为正式的任务执行成员,
但是叶光富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了飞船的试飞和航天员的训练,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叶光富的精神风貌
叶光富始终保持着一颗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他在空军服
役期间曾两次因机械故障成功跳伞,并因此获得过“三等功”和“二
等功”的荣誉。

他所在的一线编队也曾多次在化解空中危机和完成紧
急任务中表现出色,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叶光富的影响力
叶光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拼搏、奋斗、无私
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

他的事迹也被广泛传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结论:
叶光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优秀代表和人民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航程不断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舟五号飞天功臣中有一位娄底籍科学家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

我国航天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作出了超乎寻常的艰辛奉献,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从娄底山村里走出来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铝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曾苏民。

10月21日,曾苏民院士来长沙参加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举行的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我们专程到长沙对他进行了采访。

主持制造“神舟”飞船金属材料
曾苏民院士所在的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西南铝合金厂)是国内生产铝合金材料品种最全、产量最大的厂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锻环、外壳等很大一部份金属材料,就来自西南铝业集团。

他们用国内设备最好的水压机等生产高镁铝合金LF5材料,供应“神舟”飞船,其材料纯度从C级一路发展到最高级A级,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才能生产。

由曾院士主持制造的LF5材料,从1996年以来就被应用于“神舟”号飞船。

值得我们为之自豪的是,曾苏民院士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金属材料专家,不仅是这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材料的主持制造者,而且还是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材料研制者。

1953年6月,曾院士作为第一批到前苏联学习的38名技术人员中的一员,主要学习飞机、导弹、火箭等军用品的材料制造。

1955年3月学成回国,即在东北铝合金加工厂任厂工艺组组长,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设计出一套制造飞机所必需的挤压模具,从而保证了飞机铝合金材料的生产。

1956年国庆,9架银鹰在天安门上空飞过,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这是中国独立自主生产的首批飞机。

谈到为攻克高科技难关为国争光时 曾院士感慨地回忆起他经历的最坎坷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撤走驻华专家,撕毁156项合同,我国刚刚起步的飞机制造因为金属材料不能自行生产而面临停产的危机。

28岁的曾苏民正担任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磨压车间副主任,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主动请缨,为国分忧,带领6个年轻的大学生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全厂近万名干部职工都担心有风险,惟有厂党委书记和车间总支书记积极支持他们实验。

经过6个月的紧张研究与实验,他大胆创造了“分部、高温、多次、模锻”新工艺,成功地使用1万吨的水压机代替3万吨水压机,生产出了飞机部件,达到国际水平。

这项世界领先的创举,为国家节约外汇1800万美元,这项新工艺因此而获得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4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此后,他毫不懈怠,继续攻关,70年代创造了“锻造加热轧”新工艺,80年代创造了“预薄、空心、快速模锻”新工艺,生产钛合金,90年代研制YL型烟气轮机用材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他还为长征系列火箭、“中华鲟”鱼雷研制铝合金锻件锻坯,为国家节约资金1.4亿元人民币。

现在他又投入纳米技术的研制,着力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自学成才毅力非凡
说起来使人难以相信,曾院士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罕见的成就,竟然没有进过正规大学学习,主要依靠自学成才。

今年71岁的曾苏民院士,是我市双峰县蛇形山镇新红村白树组人,幼时家庭贫寒,但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了4年私塾、2年高小、3年初中。

1947年,因家里负担不起读高中的学费,他就去长沙考试,成绩优异,接到8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他选择了不收学费、又有一定奖学金的国立机械技术学校长沙分校。

一心想当工程师的曾苏民如鱼得水,在战乱的年代依然潜心学习。

1950年5月,曾苏民毕业分配到东北重工业部当技术员。

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元旦,东北重工业部派他到抚顺培训俄语。

那时,他还只有20岁,工作才1年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好俄语。

初学俄语,他感到很吃力,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课余加班加点,不懂就问同学、问老师,往往一个字母的发音就要练上几小时。

为记单词,他自制了5个小单词本,每个小本上写有4000个单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记上两个。

晚上还要把当天学的单词抄上百遍。

就这样,学习一年后,就
进了前4名。

毕业时,他竟然考了个班上第3名。

从抚顺回来后,单位又派他前往苏联学习。

1953年6月,曾苏民到苏联进修。

那时,他每晚都要学到12点,困了就喝浓茶提神。

晚上除了整理白天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外,还得准备几十上百个明天问老师的问题,并且还要学习经典技术著作。

毕业时,他被中国驻苏使馆评为4个优秀党员之一。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曾院士,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教研,他兼任了中南大学、重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阳学院名誉院长,现在带了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潜心科研和教学。

谈到自学成才的经历,曾院士向我们介绍:成才全靠自己,一是要自立,二是要自强,关键在于有坚强毅力。

他总结了自己成才的经验,主要是四句话:自立于天下,自强攀高峰,抓住好机遇,成功在毅力。

他认为人生既有机遇也有坎坷,挫折能增长才干,如果灰心丧气就会落后。

曾院士的爱人罗金媛这次也陪同来长沙开会,谈到丈夫,她深情地说:老曾真是个有毅力的人,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用1万吨水压机代替3万吨水压机时,正患肝炎,同时不畏闲言碎语,以超出常人的毅力敢冒风险,勇攀高峰。

1999年,曾苏民当选为院士后,前来联系项目、要求他讲学和授徒等各方面的人络绎不绝,有不少是高薪聘请他当顾问的。

有的人劝他以院士头衔多赚点钱,不要再在西南铝厂呆了,他总是平和坦诚地说:你们不要提钱,工厂这个岗位我不会放弃。

这几年来,他从不开口向有求于他的人讲价钱,要报酬,干部职工更加佩服他、支持他。

目前曾院士一家共12口人,3个小孩都在重庆工作,他执着追求材料科学事业,将在有生之年为祖国高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临别之时,他欣然命笔,向家乡娄底的父老乡亲祝福: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诚心希望家乡人民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