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GFRB基因重排检测方法的建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dc83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7.png)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是影响生命过程的两个关键机制。
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错误,而重排则是指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被移动或复制到另一个位置。
这些变化会导致有害的影响,如导致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等。
因此,检测这些变化变得极其重要,以便及早发现并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
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在诊断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证明了非常有效。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检测方法。
1. Sanger测序Sanger测序是第一种可靠的DNA测序技术,通过分析DNA序列来检测突变和重排。
将DNA反复复制并添加特定的荧光标记,然后测量不同荧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DNA序列。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单个基因的突变以及一些基因的重排,并已广泛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
2. PCRPCR是另一种常见的基因检测方法,它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扩增DNA片段。
通过扩增目标DNA片段,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和重排。
PCR可以用于从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等样本中提取DNA,并且已成为诊断基因突变和重排的主要工具。
3. FISHFISH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可用于检测基因重排。
通过将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细胞的染色体配对,科学家可以识别染色体上的重排。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分析和遗传诊断等领域。
4. CGHCGH是一种用于检测基因重排的分子遗传学技术。
它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上的DNA重排,而不是单个基因。
CGH技术基于比较样品DNA和控制DNA之间的差异,以检测DNA重排的部位和类型。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的变异,并在癌症和遗传性疾病诊断中得到应用。
5. NGSNGS是一种DNA测序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DNA序列。
它通过将样品DNA纳入微型反应器中,然后生成数以百万计的DNA片段。
NGS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的突变和重排,并已广泛用于快速检测基因变异。
pdgfra基因突变类型
![pdgfra基因突变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a690c2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5.png)
pdgfra基因突变类型
答:PDGFRA基因突变类型主要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复制突变和基因重排突变。
点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单个碱基替换的突变,插入/缺失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一个或多个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突变,复制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一个或多个碱基重复的突变,基因重排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基因重排的突变。
检测方法:
《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GIST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基因测序、二代基因测序和液体活检。
一代基因测序具有比较经济、准确度高等优势,在GIST 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Sanger测序法是目前肿瘤基因检测应用中最为广泛的一代基因测序方法。
液体活检技术在GIST诊断和治疗领域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因此不推荐作为GIST基因检测的常规手段。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94720debb4cf7ec4afed08a.png)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一览表一. 髓系肿瘤(一)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BCR-ABL+2. 慢性嗜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PMF,纤维化前期/早期PMF,明显的纤维化期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非特指型(NOS)7. 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二)肥大细胞增多症(三)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PDGFRB,或FGFR1,或PCM1-JAK2异常的髓系/淋巴系肿瘤1. 伴PDGFRA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2. 伴PDGFRB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3. 伴PGFR1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4. 暂定分类:伴PCM1-JAK2的髓系/淋巴系肿瘤(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1.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2. 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 BCR-ABL-3. 青少年粒单细胞白血病(JMML)4. 伴环铁粒幼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的MDS/MPN(MDS/MPN-RS-T)5. MDS/MPN, 不可分类(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 伴单系病态造血的MDS2. 环铁粒细胞增多的MDS环铁粒细胞增多及单系病态造血的MDS环铁粒细胞增多及多系病态造血的MDS3. 伴多系病态造血的MDS4. 原始细胞过多型MDS5. 伴孤立del(5q)的MDS6. MDS,未分类型7. 待定:儿童难治性血液细胞减少(六)伴遗传易感性的髓系肿瘤1. 无既往病史或器官发育异常者AML伴遗传性CEBPA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DDX41 基因突变2. 既往有血小板疾病者*髓系肿瘤伴遗传性RUNX1 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ANKRD26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ETV6基因突变3. 伴有其它器官功能异常髓系肿瘤伴遗传性GATA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相关的髓系肿瘤(范可尼贫血)与端粒酶生物缺陷相关的髓系肿瘤(角化不良症)与神经纤维瘤病、Noonan综合征(目前确定与PTPN11、SOS1、RAF1、BRAF、KRAS、NRAS、SHOC2和CBL突变有关,50%PTPN11突变)或Noonan 综合征样疾病相关的青少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与唐氏综合征相关的髓系肿瘤(七)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及相关恶性肿瘤1. 伴重现性基因异常的AML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AML伴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CBFB-MYH1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PML-RARAAML伴t(9;11)(p21.3;q23.3);MLL-KMT2AAML伴t(6;9)(p23;q34.1);DEK-NUP214AML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GATA,MECOM AML(原始巨核细胞型)伴t(1;22)(p13.3;q13.3);RBM15-MKL暂定型:AML伴BCR-ABL1AML伴NPM1基因突变AML伴双CEBPA基因突变暂定型:AML伴RUNX1基因突变2. 伴MDS相关改变的AML3. 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4. AML, NOS微分化型AML未成熟型AML成熟型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原始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纯红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的全髓性白血病5. 髓系肉瘤6. 唐氏综合征相关的髓系增殖一过性髓系增生异常唐氏综合征相关性髓系白血病二、混合细胞肿瘤(一)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1.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2. MPAL伴t(9;22)(q34.1;q11.2); BCR-ABL13. MPAL伴t(v;11q23.3);MLL重排4. MPAL, B/髓系,NOS5. MPAL, T/髓系,NOS三、淋巴细胞系肿瘤(一)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OS2. 伴重现性基因异常的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q34.1;q11.2);BCR-ABL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3); KMT2A重排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2;21)(p13.2;q22.1);ETV6-RUNX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染色体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亚二倍体染色体伴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1;q32.3)IL3-IGH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TCF3-PBX1暂定类: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CR-ABL1样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iAMP213.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暂定类:早期T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二)成熟B细胞肿瘤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2. 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3. B幼淋细胞白血病(B-PLL)4. 脾脏边缘带淋巴瘤(SMZL)5. 毛细胞白血病6. 脾脏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未分类脾脏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7.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m 巨球蛋白血症8. 未明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IgM型9. μ重链病10. γ重链病11. α重链病12. 未明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IgG/A型13. 浆细胞骨髓瘤(PCM)14.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5.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粘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带淋巴瘤(MALT 淋巴瘤)16. 结内边缘带淋巴瘤儿童结内边缘带淋巴瘤17. 滤泡淋巴瘤(FL)原位滤泡恶性肿瘤十二指肠型滤泡淋巴瘤18. 儿童滤泡淋巴瘤19.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20. 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21. 套细胞淋巴瘤(MCL)原位套细胞恶性肿瘤2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 NOS)生发中心型(GCB型)激活B细胞型(ABC型)23. 原发中枢DLBCL24. 原发皮肤DLBCL,腿型25. EBV+ DLBCL26. EBV+皮肤粘膜溃疡27. 与慢性炎症相关的DLBCL28.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29. 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30.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31. ALK+大B细胞淋巴瘤32. 浆母细胞淋巴瘤33.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34. HHV8+DLBCL,NOS35. 伯基特淋巴瘤36. 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样淋巴瘤37. 伴MYC及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HGBCL)38. HGBCL, NOS39. B细胞淋巴瘤,未分类型,有DLBCL与经典型何奇金氏淋巴瘤之间的特征(三)成熟T及NK细胞恶性肿瘤1. T幼淋细胞白血病(T-PLL)2.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3. 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4.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5. 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6. 水疱种豆样淋巴增殖性疾病7.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8. 结外NK/T淋巴瘤,鼻型9. 肠道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10. 单形性嗜上皮细胞小肠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惰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1. 肝脾T细胞淋巴瘤12.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3. 菌样肉芽肿14. Sèzary 综合征15. 原发皮肤CD30+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瘤样丘疹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6. 原发皮肤 T细胞淋巴瘤17. 原发皮肤CD+8+侵袭性嗜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18. 原发皮肤肢端CD8+ T细胞淋巴瘤19. 原发皮肤CD4+小/中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20. 外周T细胞淋巴瘤,NOS (PTCL, NOS)21. 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22. 滤泡T细胞淋巴瘤23. 伴TFH表型的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24.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25. ALCL, ALK-26. 乳腺植入相关ALCL四、何奇金氏淋巴瘤(HL)1. 结节淋巴细胞为主的HL2. 经典型HL(cHL)结节硬化型cHL富淋巴细胞cHL混合细胞型cHL淋巴细胞耗竭性cHL五.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一)浆细胞高增殖性PTLD(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PTLD (三)明显滤泡增殖性PTLD(四)多形性PTLD(五)单形性PTLD(B-及T/NK细胞型) (六) cHL 型PTLD六、组织细胞及树突细胞恶性肿瘤(一)组织细胞肉瘤(二)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三)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肉瘤(四)中度树突细胞肿瘤(五)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六)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七)成纤维母细胞网状细胞肿瘤(八)弥漫性青少年黄色肉芽肿(九) Erdheim-Cheter 病。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小册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小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eb06b1ba1aa8114431d9f9.png)
实用标准文档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小册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一.FISH是什么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FISH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检测染色体及基因数目和结构异常的一种分子病理检测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标记了荧光素的核酸作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原则,与待检样本中与之互补的核酸经过变性-退火而形成杂交双链核酸,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和分析。
FISH技术具有直观、快速、敏感性高和方便灵活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肿瘤遗传学及各种基因相关疾病的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等多个领域。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二.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MICM:血液肿瘤诊断的精确分型是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结合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的MICM分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型。
●形态学诊断(Morphology)细胞学:外周血、骨髓涂片,淋巴结穿刺组织学:骨髓、淋巴结活检●免疫学检查(Immunology)免疫组化(IHC),流式细胞(FCM)●细胞遗传学检查(Cytogenetics)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子生物学检查(Molecular)PCR,DNA测序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三.FISH技术的作用及优势FISH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中有很大的作用,得到了NCCN等国内外各大血液肿瘤诊疗指南的认可和建议。
目前与血液肿瘤相关的FISH探针有接近100种,常用的就有60种左右,包括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综合症(MDS)、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等多种血液肿瘤。
FISH技术的相对优势:●FISH技术更敏感,可检测出核型分析检测不出的细微缺失或易位,如MDS中的5q缺失综合征;●FISH技术不需要中期分裂相细胞,而核型分析需要培养时间较长且需要较高的操作要求;●FISH技术是在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判读,可有效地降低假阴性或假阳性的风险,而PCR技术经过倍增扩增,不能在形态的基础上判读,对实验要求高,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
多克隆抗体 基因重排
![多克隆抗体 基因重排](https://img.taocdn.com/s3/m/e75053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8.png)
多克隆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抗体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多种抗原。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通常需要使用小鼠等动物进行免疫,然后从免疫动物的脾脏等组织中提取出B淋巴细胞,再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培养和筛选步骤来获得多克隆抗体。
基因重排是指在B淋巴细胞中发生的一种基因重组过程。
在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基因重排,从而产生出具有不同抗原识别能力的抗体分子。
基因重排是通过重排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来实现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基因重组酶的参与。
在多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基因重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它能够产生出具有不同可变区的抗体分子,从而增加多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能力和多样性。
世卫组织(WHO)骨髓瘤和急性白血病临床分型(2016版)
![世卫组织(WHO)骨髓瘤和急性白血病临床分型(2016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92ab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4.png)
世卫组织(WHO)骨髓瘤和急性白血病临床分型(2016版)整理:血液科那条鱼来源:肿瘤资讯自2008年世卫组织(WHO)血液肿瘤和淋巴瘤临床分型公布之后,骨髓瘤和急性白血病的某些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有了长足研究发展,包括基因表达分析和下一代基因测序,对完善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策略帮助巨大。
因此,WHO纳入最新的临床研究、预后研究、形态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和基因研究等数据,对2008版骨髓瘤和急性白血病临床分型进行修正和更新。
骨髓肿瘤和急性白血病WHO分型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慢性髓系白血病,BCR-ABL1阳性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前期/早期阶段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明显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未另作规定(NOS)骨髓增生性肿瘤,未归类肥大细胞增多症髓系/淋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PDGFRA、PDGFRA或FGFR1基因异常,或伴PCM1-JAK2髓系/淋系肿瘤伴PDGFRA基因重组髓系/淋系肿瘤伴PDGFRB基因重组髓系/淋系肿瘤伴FGFR1基因重组暂时分型:髓系/淋系肿瘤伴PCM1-JAK2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生性肿瘤(MDS/MPN)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BCR-ABL1阴性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肿瘤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伴单系发育异常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MDS伴单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红细胞MDS伴多系发育异常MDS伴原始细胞过多MDS伴异常核型del(5q)未分类MDS暂时分型: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骨髓肿瘤伴生殖细胞倾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肿瘤AML伴重现型遗传异常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AML伴inv(16)(p13.1q22) 或t(16;16)(p13.1;q22);CBFB-MYH11AML伴PML-RARAAML伴t(9;11)(p21.3;q23.3); MLLT3-KMT2AAML伴t(6;9)(p23;q34.1); DEK-NUP214AML伴inv(3)(q21.3q26.2) 或t(3;3)(q21.3;q26.2); GATA2,MECOMAML(巨核细胞)伴t(1;22)(p13.3;q13.3); RBM15-MKL1暂时分型:AML伴BCR-ABL1AML伴NPM1突变AML伴CEBPA等位基因突变暂时分型:AML伴RUNX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伴脊髓发育异常相关改变治疗相关骨髓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NOSAML伴微分化型AML伴未成熟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纯红系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全髓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骨髓肉瘤唐氏综合征相关性骨髓增生一过性骨髓细胞生成异常唐氏综合征相关性髓系白血病系列不明性急性白血病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9;22)(q34.1;q11.2); BCR-ABL1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v;11q23.3); MLL重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NOS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T/髓系,NOS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OS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q34.1;q11.2);BCR-ABL1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3);KMT2A重组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2;21)(p13.2;q22.1); ETV6-RUNX1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核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亚二倍体核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1;q32.3) IL3-IGH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TCF3-PBX1暂时分型:BCR-ABL1样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暂时分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iAMP21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暂时分型:早期前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暂时分型: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至少1项血液学/细胞学指标或TKI治疗响应条件·白细胞计数持续性增加(>10 x 10^9/L),且治疗无效。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小册(可编辑修改word版)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小册(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75481176eeaeaad0f3304f.png)
实用标准文档常见血液肿瘤F I S H检测小册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文案大全一.F I S H是什么实用标准文档FISH 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检测染色体及基因数目和结构异常的一种分子病理检测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标记了荧光素的核酸作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原则,与待检样本中与之互补的核酸经过变性-退火而形成杂交双链核酸,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和分析。
FISH 技术具有直观、快速、敏感性高和方便灵活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肿瘤遗传学及各种基因相关疾病的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等多个领域。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二.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MICM:血液肿瘤诊断的精确分型是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结合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的MICM 分型。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形态学诊断(M o r p h o l og y)细胞学:外周血、骨髓涂片,淋巴结穿刺组织学:骨髓、淋巴结活检●免疫学检查(I mm un o l og y)免疫组化(IHC),流式细胞(FCM)●细胞遗传学检查(C y t og e n e t i c s)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子生物学检查(M o l e c u l a r)PCR,DNA 测序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三.F I S H技术的作用及优势FISH 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中有很大的作用,得到了 NCCN 等国内外各大血液肿瘤诊疗指南的认可和建议。
目前与血液肿瘤相关的 FISH 探针有接近 100 种,常用的就有 60 种左右,包括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等多种血液肿瘤。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F I S H技术的相对优势:●FISH 技术更敏感,可检测出核型分析检测不出的细微缺失或易位,如 MDS 中的5q 缺失综合征;●FISH 技术不需要中期分裂相细胞,而核型分析需要培养时间较长且需要较高的操作要求;●FISH 技术是在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判读,可有效地降低假阴性或假阳性的风险,而 PCR 技术经过倍增扩增,不能在形态的基础上判读,对实验要求高,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
伴PDGFRB基因突变原发灶不明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
![伴PDGFRB基因突变原发灶不明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d00bb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7.png)
伴PDGFRB基因突变原发灶不明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颜金花;温燕华;吕小斌;唐小凤;李萍;邬国和【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8(053)004【总页数】4页(P356-358,363)【关键词】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全基因组测序;PDGFRB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者】颜金花;温燕华;吕小斌;唐小凤;李萍;邬国和【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南昌 3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活检病理学检查,组织学上确诊为转移癌,但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仍找不到原发解剖部位的转移性恶性肿瘤。
由于病灶较小,部位隐匿或位于黏膜下等原因而不易发现,临床上大约有15%的癌症是由于转移病灶的症状而被发现,通过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一部分转移癌的原发病灶,但仍有1/3的转移癌原发病灶无法明确,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CUP[1]。
据国内外研究报道,CUP约占人类所有新发癌症的3%~5%,是人类第7~8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4位常见的致死性癌症[2,3]。
与原发灶明确的肿瘤不同,CUP的自然病程具有早期转移、转移方式不可预知、侵袭性较强的特点[4]。
目前临床上CUP的治疗仍然以经验性化疗联合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预后普遍较差,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5]。
因此,如果能够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或者基因学特性,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其生存质量。
现将我院新近发现的1例CUP患者报告如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CUP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基因 重排融合写法
![基因 重排融合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33e8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e.png)
基因重排融合写法基因重排融合写法是一种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基因重组在一起,以便产生新蛋白质或调节表达水平,从而实现对细胞的控制和改造。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于生物技术、医学研究等领域。
下面是该方法的具体步骤:1. 确定要重组的两个基因:首先需要确定要重组的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可以来自同一个生物体,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生物体。
选择基因时需要考虑它们的可重组性、相似性以及功能是否互补。
2. 设计引物:设计引物是将两个基因进行重排融合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两个基因的交界处设计两个引物,这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是要被删除的。
引物的设计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则,以确保它们能够精确地切割目标基因。
3. 进行PCR扩增:用引物对两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一条大小不同的DNA产物。
这个产物中包含了新的基因重排融合的序列以及部分未被扩增的原始基因。
4. 分离目标DNA: 目标DNA需要通过凝胶电泳或构建克隆库等方式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需要可以选用各种高效的DNA提取方法。
5. 转染到细胞:将筛选纯化后的目标DNA转染到目标细胞中,促使其稳定地表达。
6. 验证表达效果:应用各种实验手段及时检测目标基因是否成功地转移并表达出来。
比如,可以利用TaqMan RT-PCR检测重组载体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是否产生新蛋白质等。
总之,基因重排融合写法是一种非常高效且灵活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它为深入研究生物体的发育,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奥秘,甚至为人类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有效而有前途的途径。
随着生命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基因重排融合应用。
基因组重测序流程
![基因组重测序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f702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a.png)
基因组重测序流程基因组重测序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生动地叙述基因组重测序的流程。
第一步,样本采集。
基因组重测序需要获取待测序的生物样本,可以是人体组织、细胞或其他生物体的DNA。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这些样本,以保证其完整性和纯度。
第二步,DNA提取。
为了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我们需要从样本中提取出DNA。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要确保DNA的完整性和纯净度。
科学家们采用各种方法对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出DNA,并将其保存在试管中。
第三步,文库构建。
文库是指将DNA样本转化为能够进行测序的文库,其中包含了DNA片段的信息。
科学家们将DNA进行剪切,然后连接到适当的载体上,形成文库。
这一步骤需要精确操作,以确保文库的质量和完整性。
第四步,测序。
测序是基因组重测序的核心环节。
科学家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文库中的DNA进行测序。
通过测序仪器,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DNA序列数据。
第五步,数据分析。
测序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得到的DNA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
他们会比对已知的基因组数据库,将测序数据与已有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六步,结果解读。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对测序结果进行解读。
他们会分析哪些基因存在变异、突变或重排等情况。
这些结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基因组重测序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基因组的机会。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个性化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有力支持。
科学家们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造福人类健康。
tcrb基因重排
![tcrb基因重排](https://img.taocdn.com/s3/m/b2addd4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9.png)
tcrb基因重排(原创版)目录1.tcrb 基因重排的概述2.tcrb 基因的功能3.tcrb 基因重排的影响4.tcrb 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5.结论正文【1.tcrb 基因重排的概述】tcrb 基因重排是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一种结构变异,主要涉及基因片段的倒位、插入和删除等。
tcrb 基因重排在许多生物体中都有发现,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等。
这种基因重排事件可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和功能。
【2.tcrb 基因的功能】tcrb 基因是一种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基因,它的全称是“transcription factor C1-like”。
tcrb 基因的主要功能是在基因转录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影响基因的表达。
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tcrb 基因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生长、分化和发育等。
【3.tcrb 基因重排的影响】tcrb 基因重排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研究发现,在某些生物体中,tcrb 基因重排与特定的表型或疾病相关。
例如,在某些植物中,tcrb 基因重排可能导致植物的高度和产量发生变化;在人类中,tcrb 基因重排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4.tcrb 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由于 tcrb 基因重排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和表型的改变,因此对其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 tcrb 基因重排,包括基因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 PCR、基因芯片和单分子实时荧光测序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5.结论】tcrb 基因重排是一种常见的基因变异现象,可影响基因表达和生物体表型。
通过对 tcrb 基因重排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类和诊断
![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类和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9c9eae8102de2bd97058804.png)
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类和诊断朱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2005年报道JAK2 V617F突变发生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1-3]以来,这个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MPD的分类和诊断。
以往MPD包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症(CEL/HES)等多种疾病。
在修订的2008 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成为MPD主要的诊断指标[4],例如,如果JAK2突变阳性,血红蛋白增加,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增生可以诊断PV,即使血红蛋白低于以往WHO规定的指标值,但却持续超过正常值20g/L的PV也可以确诊。
如果JAK2突变阳性,血小板仅仅持续大于450X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可以诊断ET。
不仅MPD的诊断发生革命性进展[5],连名称都改变了。
MPD改称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 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MDS/MPD(myelodysplast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称为MDS/MPN。
新分类的MPN 中还包含了肥大细胞病(MCD)。
而以前的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症(CEL/HES)分别重新划分为CEL,HES和有PDGFRA, PDGFRB或者FGFR1基因异常的嗜酸细胞增高症3种MPN,并强调这类疾病的本质是肿瘤。
现已明确,MPN具有共同的干细胞起源的克隆型遗传特征,临床出现不同表型是突变影响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及相关分子的不同构型和异常的信号转导所造成的。
2008年WHO修订MPN诊断标准的依据是多数患者都具有JAK2突变,主要是JAK2 V617F, 还有JAK2外显子12突变。
血液科工作心得
![血液科工作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e53276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png)
血液科工作心得血液科工作心得范文1在xxx医科高校附属医院各领导带着下,我科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为人民群众供应优质、平安的服务,经过一年的刻苦工作,临床、科研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鉴于本学科在临床科研工作取得的快速进展,xxx我科获西南地区医院专科排名第三,现将我科工作总结如下:一、医疗工作血液科临床工作:出院3549人次;平均住院日11、2天,平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8、5%;抢救胜利率69、67%,药比52、74%,血液专科门诊费用:13635440元,xxx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试验室产值:11025200元,血液科及移植科住院收入:112589979元,血液科及移植科全年总收入:1、37亿元。
门诊:特需门诊(王季石,曾小菁)799人,血液专科门诊有10人承当,其中主任医生张燕,何玲2人,副主任医生卢英豪、李艳菊、张开基、沈汝刚、李梦醒5人,主治医师3人,全年专科门诊量14881人次。
会诊及其他医疗工作:①院外会诊20余次,全院会诊60次,院内8902次;②骨髓穿刺术3945次;③骨髓活检1460人次。
新技术新疗法:血液移植科20xx年胜利的完成亲缘、非亲缘、半相合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100例,移植胜利率98%以上,我科移植患者3年生存率及移植胜利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试验室工作:新开展PDGFRB重排,PDGFRA重排的荧光原位杂交,T315I、E255K/V、Y253H、F317L等CML的ABL基因激酶区突变检测,DNMT3A、FLT3ITD、CEBPA等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等项目,能为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供应更多的试验室根据。
20xx 年试验室共接收样本检测14638例。
各项目分别为:染色体核型分析1601例,(RTPCR)融合基因3510例,荧光原位杂交(FISH)2802例,白血病免疫分型1726例,基因重排654例,基因突变检测+JAK2共1093例,流式微小残留检测501例,HLA配型配型1102例,CD34+干细胞计数263例,TBNK1386例,共计14638例,总产值达:11025200元。
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的分析
![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91b95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5.png)
㊃个案分析㊃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的分析税国顺1,黄莺2,何代莉21.重庆市荣昌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重庆402460;2.重庆永荣矿业有限公司总医院检验科,重庆402460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形态学;白血病D O I:10.3969/j.i s s n.1673-4130.2021.08.031中图法分类号:R557文章编号:1673-4130(2021)08-1019-04文献标志码:C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 D S-M P N)是一组临床表现㊁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特征上既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 S)表现又有骨髓增殖性肿瘤(M P N)表现的髓系肿瘤[1]㊂在骨髓形态学诊断实际工作中往往接触的是不同的患者,因遗传学和生物学差异,其预后㊁治疗方案㊁分子易感性及转归可能完全不同㊂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综合临床表现㊁细胞形态学㊁染色体㊁流式细胞㊁基因指标等[2]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㊂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M D S-M P N,U)是WHO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新病种,目前国内报道不多㊂经中国知网(C N K I)搜索查询,2013年至今, M D S-M P N其他类型多有报道㊂黎建云等[3]㊁葛仁英等[4]㊁吴学琼等[5]对M D S-M P N,U进行了报道㊂笔者现将1例M D S-M P N,U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㊂1临床资料女,62岁,农民,头昏㊁乏力1周,晕厥1h于2019年11月13日11:52入院㊂既往史:近半个月来一直牙疼不适,在外口服药物治疗㊂查体:体温36.8ħ,脉搏7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1/74mm H 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正常,急性面容,面色苍白,神志欠清,呼之能应,对答稍差,抬入病房,查体合作㊂嘴唇无发绀,心㊁肺㊁腹部未见阳性体征,头颅无畸形,左前额部见约4c mˑ4c m的血肿,高出皮肤,皮肤无破溃,触压痛明显;双眼无充血㊁压痛,无上睑下垂,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35c m,对光反射存在㊂听力良好,鼻腔通畅,耳鼻无出血及脑脊液漏㊂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㊂病理反射:双侧霍夫曼征㊁巴宾斯基征㊁查多克征㊁奥本海姆征㊁戈登征阴性㊂脑膜刺激征:颈软无强直㊂布鲁辛斯基征及双侧克尼格氏征阴性㊂入院诊断如下㊂(1)晕厥待查: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脑梗死?③脑出血?④低血糖晕厥?⑤心源性晕厥?⑥其他?(2)左额部皮下血肿㊂诊疗经过如下㊂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头颅C T 显示:(1)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脑萎缩,深部脑白质脱髓鞘改变;(3)左额部皮下血肿㊂腹部彩超显示:(1)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2)主动脉瓣局限性反流;(3)左室舒张功能减退㊂颈部血管彩超示:(1)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左侧颈内动脉走行稍弯曲;(2)双侧椎动脉未见明显异常㊂经颅多普勒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㊁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增快㊂血液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1㊂11月13日第1次血细胞分析手工分类200个有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 E U)58.0%,单核细胞(MO N) 2.0%,杆状核细胞6.0%,幼稚粒细胞24.0%,晚幼红细胞5.0%,网织红细胞(R e t)5.4%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弱阳性㊂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血糖(G L U)9.41mm o l/L,凝血4项筛查正常,D-二聚体(D-D i m e r)2.30m g/L,乳酸脱氢酶(L D H)1084U/ L㊁α-羟丁酸脱氢酶(α-H B D H)835U/L㊁心肌肌钙蛋白I(c T n I)阴性,降钙素原(P C T)0.30n g/m L㊂入院后予头孢米诺抗感染,血塞通改善循环,奥拉西坦营养脑细胞㊂请血液科主任会诊考虑白血病可能性,于2019年11月14日转血液科进一步治疗㊂予A型R H(D)阳性红细胞悬液共4U纠正贫血㊂行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统(以下简称粒系)占79.50%,红细胞系统(以下简称红系)占11.75%,粒红比例为6.77㊂粒系异常增生,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占11%,后期细胞各阶段可见,形态可见S 颗粒㊁发育差㊁假性P-H及环形核等核畸形变现象,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㊂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形态可见芽孢㊁花瓣等核畸形变现象㊂环片一周见巨核细胞650个,产板巨核细胞254个,血小板少见㊂小巨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易见㊂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粒幼细胞占比21%,未见环形铁粒幼细胞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粒系前本文引用格式:税国顺,黄莺,何代莉.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8):1019-1022.体细胞易见,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少见,无核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㊂考虑急性髓系增殖性病变,建议到上级医院做M I GM 分型检查㊂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显示,粒巨两系异常增生,伴三系病态造血,提示髓系肿瘤,类型倾向于M D S -M P N ,建议做相关B C R /A B L 融合基因及染色体核型分析㊂骨髓病理检查报告显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单核细胞较易见,请结合M I GM 分型鉴别M D S -M P N 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 )㊂AM L ㊁M D S ㊁M P N 免疫学分型流式报告示:淋巴细胞(L YM )占有核细胞(N C )的5.53%,为成熟T B N K 细胞;N E U 占N C 的79.45%,比例正常,C D 13/C D 16可见发育异常,C D 15减弱C D 56+㊂MO N 占N C 的0.42%,比例减低㊂红系及碎片红细胞占N C 的8.73%,比例正常㊂血型糖蛋白A +可见C D 71+㊂嗜酸性粒细胞占N C 的0.17%,嗜碱性粒细胞占N C 的0.09%,C D 38+D R-C D 11c +C D 123++C D 22+㊂前体细胞群B 占N C 的3.82%,C D 34+C D 117+D R +C D 7+C D 13+C D 38++C D 123+C D 33+C D 11c +M P O -为异常髓系体细胞㊂意见:异常髓系前体细胞增生伴粒系发育异常,考虑M D S 或M D S -M P N ㊂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 )分析报告显示,B C R /A B L 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占比0.0%㊂分子生物学血液病相关基因P C R 检测报告显示,WT 1基因数为1050,A B L 基因数为560000,WT 1/A B L 为0.19%,B C R -A B L 基因数为0,A B L 基因数为710000㊁B C R -A B L /A B L 基因数为0(B C R -A B L 基因是B C R -A B L P 210和B C R -A B L P 190混合型)㊂血液病相关基因T E L -A B L ㊁T E L -J A K 2㊁A M L 1-M D S 1/E V 11/M T G 16㊁M L L -A F 4㊁M L L -A F 9㊁M L L -A F 6/A F 10/E L L /E N L ㊁M L L -A F 17/A F 1q /A F 1q/A F X /S E P T 6㊁F 1P 1L 1-P D G F R A ㊁E T V 6-P D G F R A ㊁T E L -P D G F R B ㊁N U P 98-H o x A 13/H o x C 11/H o x D 13/H o x A 9H o x A 11/P M X 1㊁B C R -A B L ㊁AM L 1-E T O ㊁CB F β-MY H 11㊁P M L -R A R a ㊁P L Z F /S T A T 5b -R A R a ㊁F 1P 1L 1/P R K R 1A /N U M A /N P M -R A R a ㊁D E K -C A N ㊁NP M -M L F 1㊁E 2A -P B X 1㊁E 2A -H L F ㊁S I L -T A L 1㊁T E L -AM L 1全部阴性㊂按照WHO 提出的形态学㊁免疫学㊁遗传学㊁分子生物学结合的M I GM 诊断模式,本病例诊断为M D S -M P N ,U ㊂患者的骨髓象见图1㊂表1 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查结果时间W B C (ˑ109/L )N E U (%)L YM (%)MO N (%)E O S (%)B A S O (%)R B C (ˑ1012/L )11月13日32.3875.820.73.00.00.52.3811月13日һ28.4778.716.54.10.10.61.9911月14日21.0580.315.73.50.10.41.9011月15日*18.6077.919.12.60.00.42.31时间H B (g/L )H C T (%)M C V (f L )M C H (p g )M C H C (g /L )R DW -C V (%)R DW -S D (f L )P L T (ˑ109/L )11月13日6623.8100.027.827816.557.110411月13日һ5619.497.928.228816.255.38411月14日5318.999.528.028116.255.68111月15日*6722.798.329.129615.452.266注:W B C 为白细胞,N E U 为中性粒细胞,L YM 为淋巴细胞,MO N 为单核细胞,E O S 为嗜酸性粒细胞,B A S O 为嗜碱性粒细胞,R B C 为红细胞,H B 为血红蛋白,H C T 为血细胞比容,M C V 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 C H 为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 C H C 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 DW -C V 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 DW -S D 为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P L T 为血小板;һ表示11月13日复查结果;*表示4U 红细胞悬液输注后的检查结果㊂图1 患者的骨髓象2治疗入院后予头孢米诺抗感染,血塞通改善循环,奥拉西坦营养脑细胞㊂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㊂明确诊断后,患者及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㊂随访后该患者5个月后病逝㊂3讨论M D 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6],主要特征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具有高危向AM L 转化的风险[7]㊂WHO在2008年提出的分型方案分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 C U D),包括难治性贫血(R A)㊁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 N)㊁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 T)㊁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 A R 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 C M D),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 A E B-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R A E B-2),M D S-末分类(M D S-U),M D S伴单纯5q-㊂M P N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包括红系㊁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肿瘤,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增殖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多不伴发育异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增多,外周器官浸润,常伴有肝脾肿大㊂M P N包括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 M L)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 V)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 M F)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 T)㊁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 E L)㊁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 N L)和肥大细胞增多症[8]㊂M D S-M P N患者中具有高白细胞数㊁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也可增加),以及不同程度病态造血特征㊂骨髓和外周血原始细胞百分数通常<20%㊂尽管常见脾肿大,但患者临床常表现为M D S或M P N[9]㊂WHO在2016年提出M D S-M P N分类如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 MM L);不典型C MM L,B C R-A B L1阴性(a C M L);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 MM L); M D S-M P N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M D S-M P N,U[10]㊂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在临床的应用, M D S-M P N的基因突变谱系得以解析,从而诊断较前更为精准㊂M D S-M P N,U是WHO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新病种,由于历史尚短,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认识和充分的理解㊂M D S-M P N,U为初诊时,临床㊁实验室和形态学上既有M D S也有M P N特征,符合M D S-M P N诊断标准,但又不符合C MM L㊁J MM L或a C-M L诊断条件者㊂特征为一系或一系以上血细胞增多,表现为血小板增多(ȡ450ˑ109/L),或白细胞计数增加(ȡ13ˑ109/L),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脾脏肿大,和未伴有M D S或M P N病史㊂在M D S特征中,骨髓一系或二系细胞异常增生,表现在外周血中一系或二系血细胞减低;在M P N特征中有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在外周血中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增高㊂近期没有使用细胞毒药物或生长因子治疗可以解释相关M D S-M P N特征的病史㊂无B C R-A B L1,也无P D G-F R A㊁P D G F R B或F G F R1基因重排,无t(3;3)(q21; q25)或i n v(3)(q21q25)㊂黎建云等[3]报道的2例患者中白细胞均升高(33.6ˑ109/L㊁16.8ˑ109/L),脾脏都有进行性增大㊂1例血小板正常(112ˑ109/L),年龄23岁,既往有5年苯接触史㊂1例血小板降低(59ˑ109/L)㊁年龄43岁㊂葛仁英等[4]报道的2例患者中,1例白细胞升高(24.1ˑ109/L),血小板降低(90ˑ109/L),脾肿大,年龄47岁;1例白细胞降低(1.58ˑ109/L),血小板升高(633ˑ109/L),肝脾肿大,年龄70岁㊂吴学琼等[5]报道的1例患者白细胞正常(9.5ˑ109/L),血小板异常升高(1359ˑ109/L),初诊肝脾未见肿大,年龄69岁㊂这3篇研究报道的病例其临床㊁实验室和形态学上既有M D S的特征也有M P N特征,符合M D S-M P N诊断标准,但又不符合C MM L㊁J MM L或a C M L诊断条件㊂C L A R A等[11]指出,生存率低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代表更具侵袭性的表型㊂本例患者发病近期无细胞毒性药物或生长因子治疗病史,肝脾无肿大㊂血细胞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呈增殖性;血红蛋白㊁红细胞㊁血小板未输血前呈进行性下降,重度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偏大,血小板明显减少㊂形态学上粒细胞病态造血特征明显,以粒系病态造血为主,红系和巨核系也有病态表现,符合M D S-M P N的特点;未见环形铁粒幼细胞(可与M D S-M P N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鉴别);免疫学方面,流式细胞学检测可见粒系异常发育,也可以见到异常表型的异常原始细胞,MO N占N C的比例为0.42%,比例减低(可与C MM L㊁a C-M L㊁J MM L鉴别)㊂遗传学方面,B C R/A B L基因阴性;分子生物学相关基因检测全部阴性㊂卢兴国等[12]指出,一些之前没有发现M P N慢性期,初诊时已经转化为M D S的患者,如果不能确定M P N病史,归类为M D S-M P N,U是适当的㊂所有这些都支持本例患者M D S-M P N,U的诊断㊂M D S-M P N,U是特异性最差的M D S-M P N亚型,发病率尚不清楚,但约占所有髓系恶性肿瘤的5%,年龄中位数为71岁,其他共同特征包括脾肿大,单核细胞计数低,20%~30%的患者J A K2V617F阳性,且目前还没有公认的M D S-M P N,U的特定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特征,而M D S -M P N ,U 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11]㊂M D S -M P N ,U 患者少见,迄今尚无共识治疗方案㊂可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用去甲基化药物㊁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㊁羟基脲等降细胞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注意个体化评估和处理㊂如有合适供体且患者自身状况允许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H S C T )[13]㊂随着发病分子机制的不断阐释,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改善这类患者的整体疗效㊂参考文献[1]O R A Z I A ,G E R M I N G U.T h e m y e l o d y s p l a s t i c /m ye l o -p r o l if e r a t i v e n e o p l a s m s :m y e l o pr o l -i f e r a t i v e d i s e a s e s w i t h d y s pl a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J ].L e u k e m i a ,2008,22(7):1308-1319.[2]A R B E R D A ,O R A Z I A ,HA S S E R J I A N R ,e t a l .T h e2016r e v i s i o n t o t h e 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HO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y e l o i d n e o pl a s m s a n d 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 [J ].B l o o d .2016,127(20):2391-2405.[3]黎建云,涂传清,唐玫琴,等.不能分类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7):474-476.[4]葛仁英,徐旭燕,毛汉文,等.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1):15-17.[5]吴学琼,齐小宁,李文佳,等.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白血病急变1例并文献复习[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5):390-391.[6]P A N G W W ,P L U V I N A G E J V ,P R I C E E A ,e t a l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 e l l a n d p r o ge n i t o r c e l l m e c h a n i s m s i n m y e l o d y s p l a s t i c s yn d r o m e s [J ].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 ,2013,110(8):3011-3016.[7]T E F F E R I A ,V A R D I MA N J W.M y e l o d y s p l a s t i c s yn -d r o m e s [J ].N E n gl J M e d ,2009,361(19):1872-1885.[8]朱雨,何广胜.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分类更新解读[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8):658-661.[9]J A F F E E S ,HA R R I S N L ,S T E I N H ,等.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 分类[M ].周小鸽,陈辉树,译.4版.北京:诊断病理学杂志社,2012.[10]叶向军,卢兴国.2016年更新版‘WHO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之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修订解读[J ].临床检验杂志,2016,34(9):686-689.[11]C L A R A J A ,D A V I D A S ,P A D R O N E .C l i n i c a l m a n a ge -m e n t of m y e l o d y s p l a s t i c s y n d r o m e /m y e l o pr o l i f e r a t i v e n e -o p l a s m o v e r l a p s yn d r o m e s [J ].C a n c e r B i o l M e d ,2016,13(9):360-372.[12]卢兴国,叶向军,徐根波.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566-580.[13]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2):93-97.(收稿日期:2020-09-13 修回日期:2020-12-17)本文引用格式:邹自英,徐常军,黄鑫,等.圣乔治诺卡菌致老年患者肺诺卡菌病1例[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8):1022-1024.㊃个案分析㊃圣乔治诺卡菌致老年患者肺诺卡菌病1例邹自英,徐常军,黄 鑫,许黎莉,黄 英,甘立果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1130关键词:圣乔治诺卡菌; 诺卡菌病; 肺部感染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4130.2021.08.032中图法分类号:R 446.5文章编号:1673-4130(2021)08-1022-03文献标志码:C肺诺卡菌病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磺胺类㊁碳青霉烯类㊁氨基糖苷类㊁利奈唑胺等多种抗菌药物对该病可能有效[1],体外培养生长非常缓慢,易被其他快生长定植菌覆盖,难于检出,极易被误诊为普通细菌性肺炎,使得病情迁延反复,重则危及生命㊂笔者于2020年5月连续两次成功从1例老年女性患者痰液中分离出诺卡菌,经飞行时间质谱(MA L -D I -T O F )结合形态学鉴定为少见的圣乔治诺卡菌,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并进行目标治疗后,疗效显著,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患者,女,78岁,因 反复咳嗽㊁咳痰30余年,加重伴痰中带血10余天 ,于2020年5月9日入院㊂查体:体温36.6ħ,心率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1/74mm H g㊂患者自诉本次入院前30余年,因受凉后出现咳嗽㊁咳白色泡沫痰,痰不易咳出,量少,不带血,无特殊气味;咳嗽白天重于夜间,初始无胸闷㊁气紧,无畏寒㊁发热,无心悸㊁胸痛,无潮热㊁盗汗,夜间。
DNA重排检测方法
![DNA重排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fd2fc2c281e53a5902ff89.png)
PCR-Dot blot即是将PCR扩增产物变性后直接点 在膜上,与标记的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 • 优点:时间短,可半定量分析,一张膜上可
同时检测多个样品。 • 局限:只能看到一个斑点,必须小心控制反
应条件,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以便对检测 标本做出正确鉴定.
DNA重排检测方法
(4)不对称PCR(asymmetric-PCR) 直接测序法
• 改进:荧光素标记IgH、 Igk、Igl及各种TCR探 针化学发光试剂盒克服了上述缺点,以荧光素 取代了同位素作为标记;缩短了曝光时间(5~10 分钟),并且敏感性不降低,非常有利于在临床 诊断中推广、应用。
DNA重排检测方法
2. 常规PCR技术
DNA发生重排后,其扩增产物条带与正常的有差异, 由此可以检测DNA重排 • 淋巴瘤诊断: 淋巴瘤是细胞克隆性增生的结果,其 特殊的基因重排形式占一定的数量优势,从而成为 细胞克隆性的检测指标。选取IgH与TCR(T细胞受体) 的V、D、J、C区基因编码中20 个左右的保守核苷酸 序列,人工合成一对或多对(家族基因)引物,以 待测样品DNA为模板,扩增目的DNA序列片段。如果 是淋巴瘤则扩增产物电泳出现单克隆性单带。而良 性增生性淋巴组织或正常组织则出现弥漫涂片状, 不形成单带。
急性骨髓白血病 10、11号染色体间易位
10、11号染色体易发生 断裂的基因(MLL)位点
DNA重排检测方法
小麦-簇毛麦F1 代染色体间易位
染色体涂染显示人染色体组
荧光标记探针
• 不对环境构成污染 • 灵敏度能得到保障 • 可进行多色观察分析,可同时使用多个
探针,缩短因单个探针分开使用导致的 周期过长和技术障碍。
核酸探针用荧光染料标记,荧光信号通 过显微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目的 建立荧 光原位杂交技术 ( l f u o r e s c e n t i n s i t u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 F I S H)检测 P D GF R B基 因重 排 的方法 。 方法 依据 P DG F R B断裂重排方式 , 设计 、 制 备双色荧光探针 。 以人外周 血培养淋 巴 本研究建立 的 F I S H检测方法在人 细 胞为 检测对象 评价 P D GF R B基 因重排检 测探针 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 建立 阴性 阈值 。 以 白血病 患者 的 骨髓 和外周血样 本为对象进行 P D GF R B重排 检测性能评价 。 结果
分 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 0 1 4年 1月 第 6 卷
第 1 期
J Mo l Di a g n T h e r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6 No . 1
・
论 著 ・
P DG F R B基 因重排检测方法的建立
何 瑰 张文 博
外 周血培 养淋 巴细 胞检测 中特异性 和灵敏度 均达到 1 0 0 %, 在对 2 8 例样本检 测 中, 筛查 出 1 例P D G F R B
F I S H 阳性样本 。 结论 本研 究制备 的双色荧光探针可用于 P D GF R B基 因重排检测 。 【 关键词 】 白血病 ;P DG F R B; 荧光原位杂交
两种结构 相似 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P D G F R仪、 8。 两 者同属 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 , 其共同结构包括胞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PDG F RB g e n e r e a r r a n g e me n t d e t e c t i o n me t h o d
HE Gu i , Z HANG W e n b o
( L B P Me d i c i n e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Co . , L t d , G u a n g d o n g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6 5 , C h i n a )
I K E Y WORD S 】L e u k e mi a ; P DG F R B; F I S H
血小板 源性 生长 因子( P D G F) 是血 清中的一种 强有丝分裂原分子 , 可刺激成纤维细胞 、 内皮细胞 、 平 滑肌细胞的增殖 , 其受体在人 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系
有 表 达 。P DG F一 方 面 通 过 与 其 受 体 相 互 作 用 刺 激 细胞 c f o s 的表 达 , 促 进 细 胞 有 丝 分裂 , 另 一 方 面 它可
【 A B S T R A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d e v e l o p a n a s s a y f o r P DG F R B r e a r r a n g e me n t d e t e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F I S H
t e c h n o l o g y . Me t h o d s Ac c o r d i n g t o P DGF RB r e a r r a n g e me n t ma n n e  ̄d u a l — c o l o r F I S H p r o b e s we r e d e s i g n e d
a n d p r e p a r e d . H u ma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a s t e s t i n g o b j e c t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i f c i t y
o f t h e p r o b e t h a t d e t e c t e d PDGFR B g e n e r e a ra n g e me n t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d he t n e g ti a v e t h r e s h o l d . Re s u l t s Bo t h s p e c i ic f i t y a n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i s F I S H a s s a y r e a c h e d 1 0 0 %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p h o c y t e s . I n 2 8 c a s e s o f s a mp l e s , o n e c a s e s o f P DGF RB p o s i t i v e s a mp l e s wa s s c r e e n e d o u t b y F I S H.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d u a l — c o l o r l f u o r e s c e n t p r o b e s c o u l d b e p r e p a r e d or f P DGF RB g e n e r e a ra n g e me n t d e t e c t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