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利用折纸获得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并且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获得了推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突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怎么变成等边三角形,所以本节课主要突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特点,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需要在课堂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论证,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在与等边三角形判定的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突出“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思维。

效果分析我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教师启发、总结、点拔和补充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的设计上,则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串形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尝试、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开放、学习更轻松、热情更高涨,并能正确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

所以教学效果好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

通过教学后学生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的第三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

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是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另一个方法。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和两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探究活动一,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二环节:探究活动二,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三环节:操作题,从一个习题引申出的变式题;第四环节:自我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七环节:送给同学的三句话。

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做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则其余两角为.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其余两角为.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则其余两角为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教师活动:答案进行订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举例,强化训练1、如下图1,这是一个屋顶的截面图,通过测量,工人师傅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0°以后,并没有测量∠C ,就说∠C 的度数也是30°.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现在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及时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AB C图12、△ABC 中,AB=AC, 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学生活动:做完后先组内交流,之后学生代表黑板讲评过程。

通过学生的讲,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将小组的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三、操作题:如图,△ABC中,AB=AC, 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沿着BD 剪下,再剪一刀就将△ABC分割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将剪痕画在下图中.教师活动:想一想怎么做,先自己做之后组内交流做法。

初中数学_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课前准备:1、一张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2、在练习本上画出三个等腰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剪一剪,想一想: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动手剪、思考、口答(板书课题)并回顾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教师课件展示)教师: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外,还有哪些性质?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自学指导:借助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探究: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你有几种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加以指导)四、学生汇报展示,形成定理1、学生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学生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预设1:作BC边上的高AD预设2:作BC边上的中线AD预设3:作顶角的平分线AD(学生想到的方法,由学生讲解,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教师引导,由学生思考方法的可行性)性质1验证后,教师告诉学生性质1的简写: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这一性质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以引导)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能证明△ABD≌△ACD,除了能得到∠B=∠C,你还能得到什么?学生预设:BD=CD,∠BAD=∠CAD,∠ADB=∠ADC=90°(或AD⊥BC)得到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几何语言表示(学生思考,口答):性质1.在△ABC中,∵ AB=AC ∴ ____= ____性质2.( 1 ) ∵ AB=AC,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 2 ) ∵ AB=AC ,AD是中线∴⊥,∠ = ∠____( 3 ) ∵ AB=AC ,AD⊥BC∴∠___=∠____,___=____五、尝试运用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 _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⒊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学生思考,口答,教师渗透分类思想)4、△ 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AD是底边BC上的高,(1)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你的理由。

初中数学_2.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2.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A BCABCAB CABC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两腰及底边?二、课内探究1.实验探究把剪出的等腰△ABC 沿折痕AD 对折,(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它的对称轴是?(2)把剪出的等腰△ABC 沿折痕AD 对折,找出除了两腰之外,相等的线段和角。

2. 大胆猜想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1)等腰三角形是 ,对称轴是 ; (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 ; (3)等腰三角形的 、 及 重合。

3. 推理验证(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已知: △ ABC ,AB=AC , 求证:∠B= ∠C 。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①AD 为顶角平分线时。

已知: △ ABC ,AB=AC , AD 平分∠BAC 求证:BD=CD, AD ⊥BC 。

DDABCABC②AD 为底边中线时。

已知: △ ABC , AB=AC ,BD=CD 求证:AD 平分∠BAC, AD ⊥BC 。

③AD 为底边的高时。

已知: △ ABC ,AB=AC ,AD ⊥BC , 求证:BD=CD, AD 平分∠BAC 。

4. 总结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在△ABC 中, ∵ AC=AB∴ ∠ =∠ (等边对等角)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1)∵ AB =AC ,BD=CD ,∴ ⊥ ,∠ =∠ (三线合一) 2)∵ AB =AC , ∠ 1= ∠ 2,∴ ⊥ , = (三线合一) 3)∵ AB =AC ,AD ⊥ BC∴∠ = ∠ , = (三线合一) 5.知识应用(1)如图,屋椽AB 和AC 的长相等, ∠A=120 °,则∠B= °D D1 2ABCE DF (2)在三角形ABC 中,AB=AC ,且AD ⊥BC ,已知BD=2cm,求CD=___cm, BC=___cm ?第(1)题图 第(2)题图6.能力提升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AD ⊥BC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求证:DE=DF.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研究了等腰三角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

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在掌握了基本的证明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发现结论、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是学习本皆可的重难点。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独立地获取结论。

对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交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效率不高,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主动性较差,小组内研讨氛围不够强烈;在展示过程中,不够大方,站姿和语言都有待提高。

《等腰三角形(3)》效果分析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

复习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在视频中的折一折的过程中体会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前面已学过的知识。

同样等边三角形也配相应的题目进行巩固,将课本知识进行进一步拓展。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是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练讲结合。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

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初中数学_等腰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观察思考:1、多媒体展示埃及金字塔、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2 、对等腰三角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它的有关知识.(点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

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你发现什么了吗?。

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轴对称图形,两底角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探索问题,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探索、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1)△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D是顶角平分线▪∠BAD=∠CAD▪AB=AC,▪AD=ADAD ⊥ BCBD=CD(2)△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D是底边的高线AD ⊥ BCAB=AC,AD=AD∠ BAD=∠ CADBD=CD(3)△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D是底边的中线▪BD=CD▪AB=AC,▪AD=AD▪∠ BAD=∠ CADAD ⊥ BC(四)分层达标:基础训练1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推论)(1) ∵ AB=AC,∴∠____=∠____ ;(2) ∵AB=AC, AD⊥BC,∴∠_____=∠______ ,_____ =_____;(3) ∵AB=AC, AD是中线,∴_____⊥_____ ,∠_____=∠_______;(4) ∵AB=AC, 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 ,_____=_____.(设计意图: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同时体现了利用几何逻辑推理的形式充分的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再现,再一次体现了性质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自动> 角符号语言:A B CA B A C=△中,B C∴∠=∠(等边对等角)2证明性质2:三线合一学生思考:(1)通常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2)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折纸演示。

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师巡视,适时指导。

分组展示交流结果,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学案上完成,师生评议板演学生作品。

师课件展示另一种证法,生核对答案。

师提出问题:由△BAD ≌△CAD,除了可以得到∠B=∠C之外,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生思考,代表发言。

跟踪练习: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2填空:在△ABC中,启发学生寻找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多种方法展示,拓宽视野。

数学符号语言的书写,为解题规范打好基础。

通过问题串,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同时体现了利用几何逻辑推理的形式(等角对等边)<畅谈收获>谈谈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总结,若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惑可举手提问.通过谈收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渗透方法指导,“举一反三”。

<习动>分层检测:(1、2号学生全部完成,3、4号学生可只完成A组)A组1.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D=DC,∠BAD=36°,则∠B=_________,∠C=___________2.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外角∠ACD=100°,则∠B=_________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 cm,周长为14cm,那么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学生独立完成,先完成者,由老师批改,而后担当老师的“小帮手”,先批改本组内组员的,再批改其它同学的,同时记录批改结果.学生代表回报批改时发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师强调,纠错.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动学生帮助教师批改,扩大了批改范围,提高了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了解,以便于及时查缺补漏.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布置作业>B组4.已知:如图AB=AC,D为BC的中点,DE⊥AB , DF⊥AC求证:DE=DF.5.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AC上一点,且AD=BD=BC.求∠A的度数.(方程思想)书面作业:P102 习题10.4 知识与技能:必做题:第1,2题,选做题:第3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选做学生分层作业提升部分优等生的能力.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为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折纸、剪纸,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感知其对称性。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正确性,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学会性质定理的运用。

通过研究,更深入的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一、复习导入师:仔细观察图中这四幅图片,你能找出隐藏其中的几何图形吗?生:等腰三角形。

师:等腰三角形我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你还记得吗?(师课件展示下面问题)1.有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__,另一边叫_________,两腰的夹角叫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_________。

2.把Δ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表格。

师生活动:教师课件出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和标出相应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复习,为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新知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利用长方形纸片和剪刀,你能按照教材第75页的方式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你能说明所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吗?: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折叠、剪纸。

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做准备。

师: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学生折叠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讨论总结。

学生如果对性质概括得不全面,教师作如下提示: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先标号各部分名称,再沿折痕对折,由此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板书等腰三角形性质: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设计意图:通过折叠的过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关系,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观察、总结的学习品质。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情景引入:观察思考:1、多媒体展示埃及金字塔、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2 、对等腰三角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它的有关知识.(点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任务一:一、独学。

自学教材P100-P101内容,解决以下问题,对有疑惑或不会的问题,用笔做出标记。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A2、根据1题,分析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性质定理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简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ABC中,AB=AC ,求证:∠B= C性质定理二: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相重合。

二、对学。

对独学的内容,对子之间进行交流、补充答案。

三、群学。

针对以上问题的答案,给出小组的答案,不会或不确定的与老师交流。

四、展示。

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注意任务分配,展示重点是两个性质定理的讲解。

任务二:一、独学:根据定理1定理2,解决以下问题,对有疑惑或不会的问题,用笔做出标记。

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4、根据等腰三角形定理2填空,在△ABC中,AB=AC,(1) ∵AD⊥BC,∴∠_____ = ∠_____,____= ____.(2) ∵AD是中线,∴____⊥____ ,∠_____ =∠_____.(3) ∵AD是角平分线,∴____ ⊥____ ,_____ =_____.(设计意图: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同时体现了利用几何逻辑推理的形式充分的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再现,再一次体现了性质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_10.2等腰三角形(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0.2等腰三角形(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证明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准确运用。

2.证明并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会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分类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缜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难点:能够规范的证明定理并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任务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回顾:等边三角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自主学习】已知:在△ABC 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AB=AC∴AB=AC=BC∴△ABC是等边三角形师生总结: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ABC中,∵∠A=∠B=∠C,∴△ABC是等边三角形(设计意图:证明命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接下来对命题进行总结,明确为判定定理1,并且明确符号语言。

)二、【同桌合作学习】1、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2、你认为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想到哪些情况?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由普通的三角形过度到等腰三角形,引出命题,证明命题,得出结论。

)命题: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求证:证明:(设计意图:有第一个命题的证明过程做铺垫,因此引导学生交流写出完整的过程。

这个命题中还包含分类讨论思想,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

同桌讨论,分类证明并展示。

)师生总结: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ABC中,∵AB=AC,∠B=600(或∠A,∠C)∴△ABC是等边三角形师:至此为止,我们就学习了三种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分别是定义、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那么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概括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等腰三角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

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
在掌握了基本的证明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发现结论、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是学习本
皆可的重难点。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独立地获取结论。

对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交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效率不高,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主动性较差,小组内研讨氛围不够强烈;在展示过程中,不够大方,站姿和语言都有待提高。

《等腰三角形(3)》效果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

复习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在视频中的折一折的过程中体会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前面已学过的知识。

同样等边三角形也配相应的题目进行巩固,将课本知识进行进一步拓展。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是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练讲结合。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

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尝试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乐思方有思泉涌
——《等腰三角形(3)》的教学反思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回顾等边三角形的知识内容,从问题中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入新课。

在复习回顾时,类比等腰三角形,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课的学习任务,结合前置学习,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了等边三角形后,通过等边三角形,引出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不成熟的看法的争论的解析,强化对性质的理解。

“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等腰三角形(3)》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本教材是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能找到等边三角形的影子,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特殊的对称美,而且为我们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这一课的内容不仅是等腰三角形的延续,而且为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探讨: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