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数学微型课教案
数学微型课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微型课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微积分中的微分和导数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应用导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微分和导数的概念进行函数图像的分析。
教学重点:1. 微分和导数的概念。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函数图像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导数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
2. 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计算工具、教学演示。
2. 学生准备:纸和笔、计算器。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引入微分和导数的概念。
2. 教师简要介绍微分和导数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它们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讲解与示范:1. 教师详细讲解导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
2.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演示如何计算导数。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导数的计算练习,解答学生的疑问。
应用与实践: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曲线的切线问题等,要求学生运用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实际问题的解答,并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导数的概念。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如高阶导数、导数的应用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进行延伸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答。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上交。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学习困难,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做准备。
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教案二、微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基本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微课程重难点:1. 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难点:三角形分类及应用。
四、微课程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PPT、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五、微课程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认识?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利用PPT介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
2.2 讲解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3 举例说明三角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10分钟)3.1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观察和总结三角形的性质。
3.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三角形。
4. 课堂互动(5分钟)4.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以下问题吗?示例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示例2: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另外两个内角各为多少度?4.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5.1 总结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2 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六、微课程教学反思:本微课程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课堂互动和总结与拓展等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课堂互动,检验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二)新授1、引入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①几何意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全)
目录因式分解——提公因法 (2)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究铺垫问题串 (6)等边三角形性质探究 (7)函数与变量 (9)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1)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微课教学设计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应用) (1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16)“切线的性质”微课设计 (18)如何确定旋转中心 (19)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20)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21)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教学设计 (23)传播问题的微课设计 (23)认识全等三角形的微课设计 (24)有理数负数乘负数的引入 (25)轴对称图形 (26)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式 (29)圆的切线的判定 (30)同底数幂乘法教案设计 (32)因式分解——提公因法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公因式的概念.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1)m(a+b+c)= (2)x(x+1)= (3)(x+1)(x-1)= 这是我们学过的?(整式乘法)二、探究交流【1】观察下列式子与上面三个等式的关系,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1)am+bm+cm=m(a+b+c) (2) x2+x=x(x+1) (3) x2-1=(x+1)(x-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该多项式的公因式呢?因为ma+mb+mc=m(a+b+c).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2)中的公因式是什么呢?怎么找公因式呢?【2】[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4 a b a b2一看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二看相同的字母三取相同字母的最小指数次幂找公因式的方法:把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所取的相同字母因式的乘积4 a b2解:8a3b2+12ab3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找公因式的方法:我们把(b+c)看作一个整体,它就是公因式解:2a(b+c)-3(b+c)=(b+c)(2a-3).三、练习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 2-3x+1=x(x-3)+1 ;( )(2)(m +n)(a +b)+(m +n)(x +y)=(m +n)(a +b +x +y);( ) (3)2m(m-n)=2m 2-2mn ; ( ) (4)3a 2+6a=3a (a+2);( ) (5); ( ) 2、分解因式(1)3mx-6my (2)x 2y+xy 2(3)12a 2b 3-8a 3b 2-16ab 4(4)8m 2n+2mn (5)(6)3x 2-6xy+x(7)-24x 3–12x 2+28x (8)2a(y-z)-3b(z-y)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 2(x+7)-3(x+7),其中a=-5,x=3 四、小结:(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找公因式的方法:设计者:赵刚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中初级中学,朱东明 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 ,杨小明,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蒲波 梓潼县自强初级中学 左隆兵,三台县三柏镇初级中学,陈国勇,三台县永新初中 ,蒲海林 三台县新生中学龚丽华,三台中新初中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3)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范文6篇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范文6篇初中数学讲课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讲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精选篇1一、课题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三、巩固练习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开盘+0.16+0.25+0.78+2.12收盘-0.23-1.32-0.67-0.65当日收盘价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精选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微课名称: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知识点名称:数线段的个数学科类型: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类型:新课讲授教学活动类型:讲授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资源与环境:电子白板,录屏软件教学过程: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
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生1:制成统计表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2、提出学习目标(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小编阿青给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的相关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背景知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较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较低气温10∵比上海的较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较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较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较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较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一、微课主题:有理数的乘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乘法定义;(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3)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概念;(2)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定义和法则;(3)练习: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练习。
二、微课主题:平方根的概念及计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1)平方根的定义;(2)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平方根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2)讲解:讲解平方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练习:让学生进行平方根的计算练习。
三、微课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正确解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 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一元一次方程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3)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练习。
四、微课主题: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教学内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处理方法;(3)图表的使用。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概念;(2)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图表的使用;(3)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练习。
五、微课主题:几何图形的认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 教学内容:(1)几何图形的定义;(2)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3)几何图形的识别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2)讲解: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3)练习:让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识别练习。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以具体的图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公式推导,并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6. 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教学目标:认识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实例演练。
初中数学教案3篇
初中数学教案3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操作——猜想——验证拓展:数学实验室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一、指导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
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
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
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微型课 教案 初中数学
微型课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的意义。
2. 学会使用加减法、乘除法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的意义。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代数式的概念、加减乘除运算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未知数,那么如何表示一个等式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即方程的解为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3. 引导学生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即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4.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加减法、乘除法等。
5. 通过示例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如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
2. 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意义。
2. 提醒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意义,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目标和步骤。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堂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形式;2. 培养学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形式;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3. 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2)介绍一次函数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一次函数;(3)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及性质。
3. 案例分析:(1)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关系;(3)指导学生列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解释其含义。
4. 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有关一次函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其解题思路及方法。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3.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应用;2.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次函数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初中数学微型教案
初中数学微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会正确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2. 难点: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方根的相关知识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方根问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方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3. 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求平方根的方法。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求平方根的方法。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平方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块长方形土地,长为10米,宽为5米,求这块土地的面积。
”引导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最新5篇)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最新5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二)难点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三)疑点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四)解决办法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二)整体感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图1(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板书]1.7角的画法探究新知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操作:略.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角的。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基本性质;
2. 理解正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3. 掌握解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掌握其基本性质。
2. 研究环节
1)讲解正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并提供相应的例题让学生练。
2)讲解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提供相应的例题让学生练。
3. 巩固环节
提供足量的练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研究成果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能够: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基本性质;
2. 理解正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3. 掌握解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基本性质,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函
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解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还提供了足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同时,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更好地吸引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7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学习难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教学流程预习导航一、创设情境: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较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合作探究一、概念探究:1、列出下列式子:(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如果用字母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3、思考: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分式的概念: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6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分析: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⑴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
⑴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分析: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⑴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
⑴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
(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
初中数学教案(8篇)
初中数学教案(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
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
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导入题目求解开拓发展
小结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引导分析
启发引导
拓展提问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教后记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
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
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