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与预防违法犯罪(中小学版)

合集下载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培训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培训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培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一些不良行为可能会逐渐侵蚀他们的心灵,甚至将他们引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开展了这次意义深远的主题班会培训。

一、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不良行为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公德、违反纪律或法律规定,对个人、他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常见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吸烟、酗酒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吸烟和酗酒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2、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社交能力下降、心理问题等。

3、打架斗殴这种行为容易造成身体伤害,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4、小偷小摸虽然看似是小错误,但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盗窃等犯罪行为。

5、早恋过早地陷入恋爱关系,可能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身心健康。

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们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给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违法犯罪的类型与后果违法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有:1、盗窃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盗窃金额的大小,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

2、抢劫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夺取他人财物,性质更为恶劣,将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

3、故意伤害故意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聚众斗殴参与多人之间的暴力冲突,扰乱社会秩序。

5、贩毒、吸毒贩毒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吸毒不仅损害自身健康,也违反法律规定。

一旦触犯法律,违法犯罪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包括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同时,犯罪记录将伴随一生,对未来的就业、升学等方面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完整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完整版)
★法律的基本特征: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张老汉一生操劳抚育了6个儿子,他用全部 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 子承包了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3万余元,但 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 赡养老人。老人孤独地住在村外的简易茅屋内, 靠邻里接济度日,且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 次出面调解,要求几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6 个儿子却相互推委,老人的生活一直没人照顾。 村里人对此义愤难平,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 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6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 老汉3000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2.丁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说明了什么? 3.丁某的变化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看课本P45页的漫画,然后说一说:
1、若遇到漫画中的这些情况,自己 会怎么办? 2、有人说“偶尔做一次也没什么”。 谈谈自己的看法。
1.要预防违法犯罪,必 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 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 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 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 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 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 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 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刘某的行为是不是犯罪?为什么?
辩一辩:
1.杀人放火是不是犯罪?
2.偷人一元钱是不是犯罪?
3.隐匿、毁弃或者非法拆开他人信件,侵 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是不是 犯罪? 4.出于开玩笑,将朋友的一封家信拆开是不 是犯罪?
5.借同学十块钱不还是不是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罪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不良行为概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案例分析•总结与建议01引言主题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和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孩子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预防违法犯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演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

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2不良行为概述不良行为是指违反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德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等。

不良行为可能源于个人的不良习惯、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不良行为的定义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盗窃、欺诈行为:如偷窃、骗取他人财物等;恶意传播谣言、诽谤他人等;吸毒、酗酒等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侵犯他人隐私、名誉权等;暴力行为:如打人、伤害他人等;可能导致个人形象受损、社会信誉降低,甚至面临法律制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可能破坏家庭和睦、影响子女成长和教育;可能危害社会稳定、扰乱公共秩序,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03不良行为的影响020103杜绝不良行为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了解法律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规定。

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做有损法律形象的事情。

维护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不良行为,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行为约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自我反思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勤俭节约,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等。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 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 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 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 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 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 收容教养。
吸烟、喝酒 被拘留
去营业性舞厅 入室行窃
小偷小摸、
被判有期徒刑
环节二(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学生自读课本P58页,讨论 下列问题。
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点有哪些? 2、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共同点有哪些? 3、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是什么?
关系 共同点
对社会危害程度 不同
一般违法
犯罪
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违 法行为 违法情节严重 违法情节轻微,对 社会危害性不大, 对社会危害性大,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 做起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 不可逾越的鸿沟
环节一 以案说法,走进魏某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 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 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 去营业性舞厅。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 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市“拿”几 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 被公安机关拘留。
小偷小摸仍满足不了魏某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 门破锁,盗窃钱财。他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 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元的财物。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 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最后, 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完美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完美版)
• 如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 服、染发、带首饰、男生留过耳长发、 光头、教学区打球、不按时就寝等各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 因还有什么?
•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 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法律词典
•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 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 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 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 合法权益的侵犯,
•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 有人怀疑他那样年轻是否是能胜任大学校长职位,他知道 后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 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多”。就短短这一句话,使 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放心了,对他敬意倍增。我们 经常讲一句话,叫有理也要让三分。我们在平时学习工作、 生活中也应学习这位校长忍让的胸怀。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大家谈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
严重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 行为:
•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 (六)多次偷窃; •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 (八)吸毒、注射毒品; •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背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时常发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本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目的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法治观念;2.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规,避免不良行为;3.提升学生对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识别和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内容1. 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2. 法律意识的培养•介绍学校及社会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不同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鼓励学生遇事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不私自解决问题。

3.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分类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的危害;•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

四、活动安排•日期:XX月XX日•时间:XX:XX-XX:XX•地点:XX教室•参与对象:全体学生五、预期效果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预期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校园营造更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以上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有益之人。

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特殊场合一:农村学校法制教育1.内容增加:需要增加农村法律法规的介绍,结合农村特殊情况,强调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活动安排变动:考虑到交通不便等问题,可以提前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参与活动。

特殊场合二:城市社区法治宣传1.内容增加:需增加关于城市社区安全、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城市生活的法规意识。

2.活动形式变动:考虑到社区环境的复杂性,可以安排社区治安部门人员参与活动,提供现场安全保障。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加强法治教育,营造和谐和安全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带来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任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比如偷东西、打架斗殴、吸毒、谎报警情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远离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呢?2. 学习过程(1)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任教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什么是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是指某些不具有法律禁止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风气、不符合职业道德、不符合一般人的行为标准的。

比如说上课玩手机、说脏话、欺凌同学等。

违法犯罪是指某些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比如说偷东西、打架斗殴、盗窃等等。

(2)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危害•任教师: 了解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后果和危害。

对于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对于违法犯罪,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前途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任教师: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比如说讲礼貌、遵守纪律、懂得尊重别人等等。

2.培养健康的娱乐生活。

比如说多读书、多运动、多和家人朋友交流等等。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赤土中心小学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二)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抵制不良诱惑杜绝违法犯罪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重点难点:重点: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抵制不良诱惑杜绝违法犯罪的能力。

难点: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有美好的事物强烈吸引着我们,激励我们去追寻,也有一些不良的事物不同程度地诱惑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

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知道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明确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课时分四个层次,一次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犯罪;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轻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三是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四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如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力等等。

学习者特征分析:由于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和改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罪。

因此,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要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难度。

所以,教学中主要从案例出发,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既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指导学生知行统一,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纪守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变。

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为主、以活动参与、行为体验为辅,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一班《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六一班《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的校长,有人怀疑他那样年轻是否是能胜任大学 校长职位,他知道后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 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 的地方是那么多”。就短短这一句话,使那些原 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放心了,对他敬意倍增。我 们经常讲一句话,叫有理也要让三分。我们在平 时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应学习这位校长忍让的胸 怀。
就是开始干坏事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总认为没有什么了不
起的。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坏事,是在小摊贩那里偷了两个苹果,
虽然心里害怕,但没有被人发现,平安无事,心里觉得占了便
宜,所以后来就不断地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占了一点小便宜,
慢慢地就想占大一点的便宜,在后来就想占更大的便宜。见了
好的东西,眼睛就盯住不放,心里发痒,手也痒了,总控制不
一般违法

√ √
√ √ √
编辑课件
犯罪
√ √ √ √ √
24
再识魏某
•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 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 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 并开始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 他还经常去营业舞厅。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 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 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 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编辑课件
12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 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 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 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 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 谦让名人轶事: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任芝加哥大学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 讲座法: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讲座环节: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作文。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特制定该教案。

二、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深入剖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不良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危害;•违法犯罪的定义、分类及处罚;•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2.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正确选择•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名人事迹:介绍正能量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视听教育: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接受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发共鸣,达到警示和教育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审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引发深刻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3. 讨论互动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估方式1. 学生表现评估•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互动讨论等为评估依据;•每位学生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引导意见。

2. 期末考核•设计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及态度变化;•考核内容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形式。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有效实施,期望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观念,自觉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殊应用场合1. 社区教育机构增加条款:•社区实践项目:增加社区实践项目的内容,在社区中进行实地教学,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不良行为对社区的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引言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为《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b. 掌握一些常见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c. 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辅助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b.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c.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次班会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危害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参与讨论和互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b. 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视频,呈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在生活中目睹过或听说过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呢?请你们思考一下,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 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a.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和危害,以及常见的案例。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及早期预防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及早期预防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及早期预防内容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生危机期,也是其正常人格的重塑期,在这期间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对其今后人生有着十分重要深刻的影响。

而又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有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见诸报端。

究其原因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素,但在其中,不良行为的产生及发展是导致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

本文从中学生身上常见的不良行为入手,深入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以及如何及时予以制止、矫正,才能有效预防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

关键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预防矫治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它也是其正常人格的重塑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使他们染上各种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引发中学生违法犯罪,这却没能引起家长、老师的足够重视。

其结果,必然错过纠正预防孩子犯错的最佳时机,不断有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就是这种结果的必然反映。

一、关注中学生的“危机期”应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12-16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值人生青春发育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时期,也是青少年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控制差,情绪不稳定,感情变化无常,容易失去教育控制。

一方面好奇心、自尊心、荣誉感、好胜心都在发展,开始追求生活的真谛,向往美好的未来。

而另一方面,相对来说,意志薄弱,缺乏理智和经验,认识能力跟不上独立性意向的发展,辩别能力较差,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人格和尊严。

这些因素往往会在中学生身上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对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从而导致中学生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联系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中学生违法犯罪,违背校规校纪,违背社会公德,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而违法犯罪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行为。

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中小学法制教育课件主题班会PPT

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中小学法制教育课件主题班会PPT
3、善慎独。
你的同乡受到别人的欺侮,你去帮忙教训 别人不但不制止,反而积极配合,足见对 自己的行为缺乏“慎独”意识,缺乏自我 约束能力。我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有独立思 考的能力。遇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要有自己的主见,且不可盲从。
4、敢维权。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学法、知法、懂法用法, 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学 校而言,如果每个同学都充满正义感,见义 勇为,碰到类似抢劫的情况,挺身而出,人 人喊打,我们就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学习 环境。犯罪分子就没有藏身之地。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在何处?我认为,勤劳致富,才是正道。上好高中,
考上大学,学好本领,参加工作获取报酬,才是正道。相反,坑、蒙、拐、骗、偷、抢等手段 弄钱,那就是邪门歪道,轻则受到道德的谴责,重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我们应该立大志,苦 学成才,长大报效祖国,用劳动所得改善自己的生活。
案例
法律知识链接
《刑法》第二 百六十三 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务的,处三 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二)故意损坏财物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 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 坏。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 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 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严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严

结果你说对了吗?
1.甲、乙、丙三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 由各处以5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行政违法行为
3.经保修部门检查,甲的手提电脑严重受损,价 值1万元。(乙) 民事违法行为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 脱落。(丙) 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一:
我们看到在这则案例中有未成年人,这些违法 犯罪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行为将给社会带来哪 些危害?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他们的行为扰乱了社会 秩序,危害社会治安,侵犯他人和集体的生 命财产,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问题二: 在这个犯罪团伙中,有的成员是未成年人, 他们要不要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 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 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 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 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 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丁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说明了什么? 3.丁某的变化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1.要预防违法犯罪,必 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我们绝不可以这样!
结合课本P59页的漫画,然后说一说:
1、若遇到漫画中的这些情况,自己 会怎么办? 2、有人说“偶尔做一次也没什么”。 谈谈自己的看法。
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断一断

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经过某路口时与逆 向骑车的乙相撞,甲新买的手提电脑也重 重地跌落在地。甲乙发生争吵,正巧甲的 儿子丙下班经过,不问青红皂白上前重重 地打了乙几拳,当场把乙打倒在地,三人 的争斗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 通堵塞,一片混乱。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优秀课件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PPT优秀课件
一、旷课、夜不归宿
• 有逃学、旷课、夜不归宿行为的人不外乎 有几种情况:
• 一是学习较差,对自己已经失望; • 二是受家长、教师的批评; • 三是受社会上不三不四哥们的拉拢,经常
在外游乐。由于他们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 加上脱离家长、学校的监控,往往容易走 上歧途。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 发展到违法犯罪。
•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 至行凶打人。
•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大家谈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杜绝不 良行为 ,远离 违法犯 罪》PPT
二、携带管制刀具
•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规定: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 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
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 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 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 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 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 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小伟
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源自些行为属于犯罪?指出依据。
(提示:依据参照44页相关链接)
关系 共同点
不 同 点
对社会的危 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法 律责任 联系
一般违法 犯罪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危害不大, 危害大, 情节轻微 情节严重 刑法以外的 刑法 其它法律
国家强制力
法律的基本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 遍约束力。
小伟原是威海某中学一位听话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 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 经常 不完成作业,旷课、去网吧玩游戏、抽烟、喝酒 „„开 始时,他还有些自责,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 打骂同学、 向小同学索要钱物 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后来,他非但 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 在社会上小偷小摸等 ,因此被 威海高新区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了弄到 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拿着从夜市 买来的砍刀、甩棍多次 对同班同学实施抢劫甚至入室盗 窃 ,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多起,数额巨大,性质恶劣, 最终被高新区公安机关逮捕。
我愿意从今天起告别自己的不良 行为,并将和同学一起互相给予真心的 监督、诚意的提醒.
行动变成习惯,会决定自 己的命运与前程。让我们要从 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知 法、守法,做自己心目中的真 心英雄!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说明(
A.小偷小摸没关系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
C

C. 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加以改正,发展下去可能 会导致犯罪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危害。

2.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3.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4. 法律法规教育。

5. 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阐述杜绝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6.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六、板书设计1.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2. 主体部分:不良行为的种类、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2. 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遵纪守法。

3.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问同学们:
为什么这些青少年学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是不懂法 ◇二是从小有不良行为
◇三是家庭教育不当
警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从抵制不良行为始!
(四)不良行为: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和第34条之规定,“不良行 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够刑事处 罚的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其父母或者其他监 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 矫治和接受教育。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 准。工读学校对就读的未成年人应当严格管理和教育,针对未成年人严 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 展矫治工作。 未成年人的严重 不良行为,构成违反 治安管理的,由公安 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 罚。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 劳动教养。(未成年 人管教所)
案例
案例
犯罪嫌疑人何某被抓时竟然对警察说:“我算过了,我 还差17天才满16岁,你们抓我是违法的!”
请问小朋友:未成年人何某有没有违法? 有!而且违反了我国的刑法,是犯罪。
案例
2012年1月29日,正月初七。 安徽省太和县13岁少年因不满外 公管教太严投毒将其杀害。 “你后悔吗?”面对民警的 再三询问,虎子一次又一次地摇 头。 “知道自己犯的是什么罪 吗?”虎子:“开始不知道,现 在知道了。”
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特 征 :
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NO.34 严重不良行为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哪些是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NO.14 :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应为而不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触犯了刑法以 外的其他法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犯罪: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了刑法、依法应受 刑法处罚的行为。
1、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特征:
2、刑事违法性——刑罚中明文禁止的 3、应受刑罚惩罚性
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暴力机关:军队、警察、法院、检察院及监狱等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图为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专利法》现场)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管辖)
法庭众生相及法律元素
(二)违法行为:
什么是违法行为? 不应为而为之(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 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 止的行为,都是违法 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 其外延极为广泛。包含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也即法律规定 和犯罪。 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 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NO.34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 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几种常见的不良行为:
(九)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偷拿家中钱财虽然属于个别现象,这样的事在中学生中有发生,看起来事情很小,但 也不能够放任,否则家贼就把小偷小摸行为的手伸向同学甚至同学家,发展成了盗窃犯。 一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显示,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四 五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是12岁以后才有“偷窃”行为。 (十)学坏常从抽烟开始
廌(zhì):神兽(独角兽)
(一)法:
• 西方法的定义:
Law
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 天平表示“公平”, 宝剑表示“正义”, 紧闭双眼表示“用心灵观察”。
希腊正义女神 忒弥斯 Themis
法的概念: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 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列讲座
1
法、违法行为、犯罪及不良行为的基本概念
2
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先兆
3
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自我保护及法律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一)法 (二)违法行为
(三)犯罪
(四)不良行为
(一)法:
• 古代法的定义:
灋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文解字》
几种常见的不良行为:
(三)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 据公安人员讲,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强奸都与酗酒有关,很 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另外,近5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酒精直接诱发的。 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远离酗酒是全社会的责任,家长要转变对这种行为的宽容态度,把 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 影响。 陷毒 (四)毒品将孩子引向毁灭 入品 丧曾 几 权令 种 辱满 青 国我 少 境国 年 地 中 常 见 毒 品
虎子在接受心理干预和法制教育后, 流下了悔恨的泪。
看到儿子的悔过书, 虎子的父亲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监狱指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 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劳动教养所亦称劳动教养管理所,指对违反法纪而不宜追究刑事责任的 有劳动能力的人决定劳动教养,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处所和机关。
违法行为、犯罪关系图表:
违 法 行 为
犯罪
思考: 犯罪必定违法,违法 也必定犯罪。这个观点 对不对?为什么?
举例:故意伤害。后果不同,行为性质不同、受到的处罚不同。轻微伤受行政处罚, 而轻伤、重伤受刑事处罚。而且均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
请问小朋友:路人见死不救是违反法律还是违反道德? 见死不救的冷漠人,道德伦理在谴责你。
几种常见的不良行为:
(五)交友不慎容易走邪路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极不稳定,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希望被人关爱、理解, 一旦他们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和学校得到满足时,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我们在社会上 交友时,要有自己的标准。最好能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家长及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 让他们帮你甄别这些人的品行怎样、家教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 就要及时停止交往,以免铸成大错。 (六)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强拿硬要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一般表现为向低年级学生索要财物。这里所说的 “强行”,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对他人进行强制,使其不得不向索要人提供财物,包括使 用暴力、胁迫、抢夺、敲诈等手段。 因为这种现象比较常见,钱物不多,也就是批评、训斥几句,把钱物退还了事,又 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实施这种行为的少年也不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但等到 他们养成了习惯,胆子大起来,索要的钱财多了,也就一脚踏入了犯罪的泥潭。因此, 家长对孩子之间的索要钱物行为,绝不能忽视、麻痹甚至放纵,一定要教育子女“勿以 恶小而为之”。
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前兆。
二、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先兆
1 2 3
几种常见的不 良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 犯罪动向的数 据报告及案例
未成年人的自 我保护和法律 保护
几种常见的不良行为:
(一)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这里所说的“夜不归宿”,是指未经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而在外过夜,是逃避 学校的管理、教育和逃避监护的一种行为,使其实施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大 大增加,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 要征兆之一。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 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 辨别是非的能力,擅自外出并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护,很 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二)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这里所说的“旷课”,是指学生不请假而缺课,是逃避学校管理和教育的一种行为。 旷课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一种。尽管学生旷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些学生养成 不良习惯,形成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往往都从旷课开始。
酒精、药品等令人兴奋、神志不清 壮 胆
案例
王某,9岁那年,他随父母从四川资阳来到嘉兴平湖,12岁,还在读小学的他放弃了 继续学习,进了社会,跟了大哥。14岁,由于好奇心,他吸了第一口毒,白粉。15岁, 他接触到了摇头丸。后来,父母根本就管不到了,开始帮大哥看场子,一天的费用就拿 去买毒品。“没有毒品,就好像没有魂似的,浑身无力,软绵绵的。”一旦缺货,少年 王某就像个垂垂老人。在杭州某未成年人劳教所,失去自由的王某每天的活动半径不超 过50米,他渴望外面的世界。
以案说法:
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中学生魏某结识了一群社会上的游手好 闲的“朋友”,开始逃学旷课,由于经受不住朋友们的盛情,他 还经常出入营业性舞厅,学校因其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给予他记 大过处分。但他仍执迷不悟,钱花的越来越多,父母给的零花钱 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便开始小偷小摸,多次“拿”超市的饮料 、文具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知 悔改,在小偷小摸仍不能满足其高消费的需要后,他开始撬门破 锁盗窃钱财,他先后多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 值2000元得财物。一次,他行窃过程中,被人当场扭送到派出所 。最后,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 魏某的行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P58-59的内容思考一下,他前前后后的一系列的行为都属于什么 行为?其走上犯罪的道路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