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导学案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教学导学案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教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fc59b02d276a201292e03.png)
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一课树立防范意识导学案班别:组别: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区分记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3.知道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懂得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总结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难点)4. 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重点、难点)5. 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
6.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学会在善恶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重难点】1.区分记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及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2. 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重点、难点)3. 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
(重点)4.懂得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总结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难点)【使用说明与预习指导】阅读教材P76-86在课本中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划出来,圈出一些关键词,再把此问题写在课本中这些答案的对应位置。
独立完成并熟记,背下带※的问题。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开始的。
2.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是违反的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尚不构成的违法行为。
3. 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行为,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的深渊。
4.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不良行为可能演化为;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离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5.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6.我们要加强修养,养成良好的,从克服、矫正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7.面对诱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诱惑面前,不要沦为诱惑的“奴隶”,更不能为了追逐诱惑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小学拓展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小学拓展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2d43eb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1.png)
小学拓展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小学拓展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引言:在当今社会,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并且学会杜绝这些行为。
通过本次班会,我们将一起学习了解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不良行为是指违背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的行为。
违法犯罪则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它不仅危害个人,还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不论是不良行为还是违法犯罪,都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并杜绝这些行为。
二、探讨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一些孩子并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缺乏充分的认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犯错误。
2.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在家庭环境中对于正确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观念缺乏教育,孩子容易陷入错误的行为路径。
3.社会环境影响: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一些社会环境中被误解并传播,这给孩子们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三、如何杜绝不良行为和远离违法犯罪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追求真善美的行为。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远离这些行为。
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和认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与良好的朋友为伍:选择与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朋友为伍,互相帮助和勉励。
四、案例分析与小结案例分析:假设班上的小明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与同学关系疏远,成绩下降,甚至与网友在游戏中交流了个人信息,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性。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0487a3a90029bd64783e2c65.png)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导学案)[预习检测]1、学校制定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不是法律?不是,是纪律2、王女士不顾门卫的阻拦,抱着自己的小狗进入餐馆,遭到一片谴责声。
王女士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不是,是道德3、法律的基本特征?(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重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课内探究]一、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这种违法行为叫一般违法行为。
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触犯了刑法3.应受刑罚处罚3、完成表格: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关系对社会的危害性违反的法律受到的处罚区别一般违法不大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犯罪大刑法刑罚相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应受到法律的处罚联系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
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
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
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去营业性舞厅。
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
他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邢璐)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邢璐)](https://img.taocdn.com/s3/m/be480fe79e3143323968934f.png)
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的含义、特征;2、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现实生活中要提高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
学习重点: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
学习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61,完成下列自学提纲:1、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含义(结合法律的特征进行总结)2、一般违法的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2、一日,某中小学校长及几名学生家长来到派出所报案称,有个十五六岁的社会小青年在上学放学路上、网吧、偏僻路段持刀拦截学生要求,并进行猥亵、恐吓,不准报警。
根据报案,民警了解到抢小学生钱的竟是邻村仅 16 岁的刘某。
刘某交代:“学生比我小,打不过我,还怕我打他们,钱也好要。
”据了解,短短的十多天,刘某多次抢劫小学生,共抢得 20 元钱,使得当地很多小学生都不敢上学。
破案后,刘某对公安人员称“我学过法律,我还不满 16 岁,不负刑事责任。
”可公安人员告诉他:“但是法律还有规定,如果以满 14 岁,实施了抢劫、故意伤人等严重行为的,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刘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三、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的法律依据是,看其违法行为是否触犯()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C、《刑法》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2、“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些名言告诉我们()A、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B、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完全相同的C、青少年应防微杜渐,预防和杜绝违法犯罪D、“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不会造成严重后果3、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倡廉我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省部级高官中腐败问题一一被查处,贪赃枉法者纷纷落马,这体现了我国法律()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C、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D、专门用来惩罚国家干部的4.中学生甲某,不思学习,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导学案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b3cc3c2af90242a895e5ca.png)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课内探究案活动一:以案说法:走进小亮小亮的父母早亡,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姑姑。
但是他却不服从姑姑的管教,天性好玩的他便在社会上游荡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整天和社会上同样游荡的“哥儿们”泡在一起。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小亮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为什么?2、小亮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这一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活动二:辨一辨:你同意下列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一般违法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不承担法律责任。
2、犯罪必定违法,违法也必定犯罪。
3、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蹲不了监狱,进不了法院。
活动三:以法导行:网吧门前的选择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和小强路过一网吧,看到网吧打出3折优惠招牌,小明禁不住对小强:“走,进去玩玩,今天我请客”。
小强会〃〃〃〃〃〃请同学们续编故事结尾,并尝试表演出来。
活动四、感悟小亮----观察生活观察我们周围的同学有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它们有哪些危害?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有效训练,我能行1、中学生姜某平时成绩较好,但是虚荣心强,追求名牌。
在家庭难以满足其欲望的情况下,便多次寻找机会偷偷拿同学的钱财,后来竟潜入学校计算机室,窃的价值两万余元的设备,后被抓获,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姜某有期徒刑3年。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2845f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c.png)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定义,认识到其危害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2.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 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
4.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法制教育相关书籍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定义、危害以及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看法,以及如何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违法犯罪的过程和后果。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遇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时如何应对。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部分的内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感悟文章。
2. 让学生设计一份预防违法犯罪的手抄报,内容包括预防方法、技巧等。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和态度。
2.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5.1《矫治不良行为》导学案
![15.1《矫治不良行为》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8f5130a6c30c2259019ec1.png)
《矫治不良行为》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分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并且能分辨哪些是一般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不行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培养敢于抵制不良诱惑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勇气,善于明辨是非,警惕不法侵害。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不良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_______________,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不良行为指违背________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指________________、尚不够________的行为。
2.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________积累而成的。
沾染不良行为会伤害人的________,毒害人的________;会使人________,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会使人无视________,危害________。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治,很容易从不良行为发展到________行为。
3.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从________开始,有一个从劣迹到违纪,到违法,再到犯罪的变化过程。
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用________、________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要求自己、管你自己、熏陶自己,养成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青少年在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治过程中,首先要提高自身对矫治________的认识,能________,主动________;其次要培养________,树立________,参加________的文体活动;再次要增强矫正不良行为的________,必要时还可以主动请同学、朋友或父母监督自己的行动并及时提醒,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矫治不良行为。
答案:1.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反社会规范道德严重危害社会刑事处罚2. 不良习惯身体心灵不思进取法律尊严他人和社会违法犯罪3. 不良行为道德法律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中学生守则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4. 不良行为明辨是非避开诱因良好兴趣高雅情趣正当有益意志二、合作探究(一)识别良莠:阅读P57华某案例,思考:华某的行为对我们有哪些警示教训?如果说不良行为是走上违法犯罪的第一步,那么严重不良行为则是一般违法行为了,离犯罪的高压线已经不远。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5655cf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f.png)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前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文明行为习惯。
本次班会的主题是“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旨在通过讲述案例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主要内容一、案例分析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指的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不正常、不道德、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则是违反法律的规定,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和后果。
案例一小明和小张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小明马上跑去帮助老人,而小张却站在原地看热闹并且用手机拍下这个场景并上传到网上。
这样的行为算不算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对于小明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并表扬他的好品质和道德风范,因为这是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行为,也是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的。
而对于小张的行为,则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育,因为他没有承担应有的道德责任,反而在拍照上网上面展示老人的隐私,有侵犯他人权益的嫌疑,因此算是不良行为的一种。
案例二小明和小李在放学路上遇到贫困家庭的父亲,向他伸手要钱,父亲把口袋里的2元钱给了他们。
但是小明认为这样太少了,于是和小李一起围着这个父亲固执地要求他再给一些。
小明和小李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李属于不良行为的范畴。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正常、不道德,也不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
他们应该明白,贫富之间的差异是社会性问题,并非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的,这样一来只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法律知识介绍明白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之后,我们就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免无意间犯法或者是对不良行为不加以约束。
下面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四条法律知识:1. 我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法律中,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860d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c.png)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2)帮助学生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授新课1、不良行为的种类(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2、不良行为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损害人际关系。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立无援。
(4)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的。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8bd47531b765ce050814a3.png)
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预习指导1.预习目标: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懂得防微杜渐。
2.预习过程:①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3)我们如何防微杜渐?三、合作探究:九年级学生陈某,今年刚过16岁。
在网吧里,他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人的引诱下,他染上了毒瘾。
父母给的零用钱满足不了他,于是他又向同学借了200元钱。
为了弄到吸毒的资金,他多次小偷小摸,甚至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偷出去卖。
一天晚上,他持刀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对两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学生实施抢劫。
由于遭到反抗,他将其中一个学生打伤后逃跑,后被警方抓获归案,法院判其有期徒刑3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需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中陈某吸毒、小偷小摸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抢劫致人受伤的行属于什么行为?(2)上一问中的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3)从陈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四、归纳整理五、拓展提高:1.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的。
下面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全国工会和全国妇联发出“人人行动起来,营造绿色家园”的倡议②某市一违章驾驶车辆者拒绝检查被拘留③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④震惊全国的特大杀人案的罪犯杨新海被执行死刑。
A.①③ B.②④C.①④D.②③2.“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A.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B.经常犯错误必然会跌入犯罪的深渊C.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D.一般为非与犯罪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据有关部门统计,10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学校纪律差、无心向学的90人,由于好奇而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32人,由于沉缅于网吧、浏览色情网页而犯罪的32人。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1b4f3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c.png)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1.1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行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和法律常识,但对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2.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特点。
2.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相关场景,亲身体验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案例分析:分组让学生分析案例,了解这些行为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4.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相关场景,亲身体验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认识。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导学案-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全国通用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导学案-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536f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f.png)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导学案-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一、前言法治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至关重要,有效的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审事能力和判断力,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六年级的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更需要进行法制教育的引导。
因此,本次班会将以“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为主题,为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制知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以及不良行为的危害。
二、主要内容1.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上强制执行的标准化规范。
•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并承担法律造成的后果。
这是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契约,也是我们作为合格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 常见的违法行为•盗窃、抢劫、敲诈勒索、诈骗等犯罪行为。
•吸毒、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
•在公共场合或学校内举止不端不文明、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
3. 预防和杜绝违法犯罪和不良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
•学校通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合理规划未来的人生。
•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有益的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
•在平时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如慎选朋友、严谨地掌握自己的时间表等等,都是避免不良行为的好方法。
4. 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这一环节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自行思考并回答:1.你认为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2.你身边的人有没有犯罪,你知道犯罪对他/她有什么影响吗?3.你能否举出身边不良行为的例子,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三、总结法治是国家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和规则。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理性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努力付出来获得成功和幸福。
希望本次班会让孩子们能够倍受启发,进一步加深法制教育的理论认识,明确自己的成长责任和强盛信念,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导学案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9a22d9700abb68a982fbbb.png)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有关案例,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学会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与犯罪。
3.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重点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难点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环节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展示方案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临近河岸的一片村庄,为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农民们偶尔发现了蚂蚁窝,不以为然。
可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二、解读学习目标三、设问导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6——79内容,自主思考以下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举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它们有什么异同?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3、怎样预防违法与犯罪?认真听老师设疑知道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根据提纲先独立填写并在书中勾画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学生自由回答生齐读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对子组打分点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合作探究三,防微杜渐分析材料和问题小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理解记忆每组1、2、3号到展区展示小组质疑补充点评,教师点拨组内互考巩固达标7、拓展提升。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122f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d.png)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行为问题,以及这些行为问题的性质和危害。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预防和纠正这些行为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时,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意识。
3.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它们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导学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efa559011ca300a7c3900a.png)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导学案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情境导入:讨论:①魏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②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受到什么启示?板书框题: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二、讲授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什么是法律?法律有何特点?法律——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讲述:法律这种行为规范不同于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其它社会行为规范。
从制定上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当然这要经由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来制定;其他的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道德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纪律规范是本单位制定的;章程是本组织制定的;宗教戒律是该宗教组织历史地形成和制定的。
从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上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其他规范则没有国家强制力做保障。
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本单位或本组织的行政力量来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信仰的力量、靠宗教纪律发挥作用。
从适用范围上来看,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道德的适用范围广,但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并非某种道德为所有人尊奉。
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规范只在本单位、本组织、本宗教适用,即在局部适用,不能拿本单位的纪律处分外单位的人。
当然,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概括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可以得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结论。
同时,我们也可以由此得出法律规范的特征。
法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违法与犯罪,是法律的基本知识,又是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避免违法犯罪是人们行为底底线。
违法,指不履行法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等几类,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bae3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3.png)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危害。
2.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3.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4. 法律法规教育。
5. 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阐述杜绝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6.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六、板书设计1.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2. 主体部分:不良行为的种类、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2. 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遵纪守法。
3.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初一思想品德第十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初一思想品德第十五课第二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576d426fff705cc170ac9.png)
初一思想品德《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导学案设计人:级部负责人:【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习重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预习案】1、自学教材58页内容,总结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2、自学教材58、59页内容,总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是什么?(区别与联系)3、自学教材60、61页内容,总结做为中学生应怎样预防违法犯罪?【课内探究案】探究活动一小宇是一名七年级学生,起初他不认真学习,经常勒索小同学少量财物,受到学校批评、处分。
后来,他发展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仍不悔改,终于走上了抢劫的道路。
因抢劫路人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1)小宇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2)小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3)这则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探究活动二16岁的魏某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教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
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
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
他经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经常去营业性舞厅。
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他的零花钱满足了不他的需求,于是他便开始小偷小摸。
他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小偷小摸仍不能满足魏某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
他先后几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元的财物。
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获并送到派出所。
最后,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
(1)魏某从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到入室盗窃前后两次行为在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上有何异同?(2)魏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课堂检测1、中学生陈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他执迷不悟,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抢劫他人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导学案
学习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有关案例,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学会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与犯罪。
3知识目标
知道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重点
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难点
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环节
学习过程
学法
指导
展示方案
自
主
学
习
一、导入新
临近河岸的一片村庄,为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农民们偶尔发现了蚂蚁窝,不以为然。
可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解读学习目标
三、设问导读,自主学习
阅读本P76——79内容,自主思考以下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举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它们有什么异同?
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
3、怎样预防违法与犯罪?
认真听老师设疑
知道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根据提纲先独立填写并在书中勾画标记,然后组内交流
达成共识
学生自由回答
生齐读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
对子组打分点评
合
作
探
究
合作探究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合作探究三,防微杜渐
分析材料和问题小组讨论
分析问题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理解记忆
每组1、2、3号到展区展示
小组质疑补充点评,教师点拨
组内互考
巩
固
达
标
7、
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