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现代诗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

13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璀璨讴歌敦厚

姹紫嫣红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

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13 乡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下面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第二课时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感知。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