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简答和论述

运动训练学简答和论述

简答: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④促进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2、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3、、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与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

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与抽象。

1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第六章6、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良好的体能是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②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的比赛的前提条件。

③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④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7、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①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③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运动素质训练。

④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8、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②选择有效的训练2手段。

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0、最大力量: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

增加途径:①加上肌肉横截面②增加肌肉中的cp储备量③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间的伪调性④改进完善运动技术。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1、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2、比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3、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4、恢复周的任务是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疲劳,促进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一)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在一周的训练周要安排不同内容的理论依据?08论)由于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接受了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有些系统会产生深度的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产生中度的或轻度的疲劳。

各个系统的恢复过程也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一周中的不同训练日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1、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如技术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与骨骼肌肉系统的高度协调性,耐力训练则要求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承受高度的负荷。

2、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的水平也是不同的3、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

4、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

如技术训练要求运动员全神贯注、高度集中,而郊外的越野跑则可使运动员思想放松5、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要求不同,以发展素质、技术及战术等不同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状态的要求就不同。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小学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挑选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小学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控制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控制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控制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控制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控制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PPT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PPT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 2012版体院通用教材
授课专业: 运动训练 等 (学时64-96学时) 李广文 副教授 北体高访学者 2020.08
2012版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
第二篇 运动员竞技能力 与其训练
第四章 运动员体能与训练 第五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第七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第八章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1、一般训练理论
▪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 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 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及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 广义的运动训练学应该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狭义的运动训练学则专指一般训 练理论。
▪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般训练理论。
理论建构依据 运动员经济能力提高的规律
练什么
训练内容
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怎么练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练多少
训练负荷
人体对外加负荷的适应性、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
怎么组织
训练安排
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与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不同覆盖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般训练 理论
项群训练 理论
专项训练 理论
2、项群理论:
▪ 项群、项群训练理论: ▪ 将一组具有相似经济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成
为一个项群,将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 的理论程项群训练理论。
训练体系(“学”应为“理论”)
(1)项群的三大分类体系之一: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 (主要分类方法)
大类
亚类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特点
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

B 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

――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

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
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完整版)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完整版)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制定周、课时训练计划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周、课时训练计划的结构和种类;掌握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方法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周、课时训练计划?周、课时训练计划的基本结构如何?难点:如何正确掌握制定周、课训练计划的方法及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在训练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训练过程的分类。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计划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诱导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基本类型(表12-1)。

为适应不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前者决定着应该把哪些内容列人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常常每日训练两次,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

这主要应归功于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

(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负荷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参与是非同步的。

人体运动时依赖无氧磷酸原供能、无氧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供能这样三个系统分别提供完成肌肉工作所需要的能量。

瑞典的奥马特森(1982)论述道:“这三个系统可以释放所需的大量能量。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或两个系统同时发生作用”。

“至于要以哪一个系统供给的能量为主来还原ATP,则取决于练习的强度及其持续时间”。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二章 转移训练(主动转移)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二章  转移训练(主动转移)

2.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3)利用上方吊环由轮椅向床的转移 患者驱动轮椅与床平行靠近(以右侧 身体靠近床为例),刹闸,卸下轮椅 靠床侧扶手;先将双腿抬到床上,再 将右手伸入上方吊环,左支撑于轮椅 扶手;左手用力撑起的同时,右手腕 或前臂向下拉住吊环,抬起臀部,向 床上转移。 (4)辅助下由轮椅向床的转移
二、坐位转移 (一)偏瘫患者坐位转移 1.床上坐位转移 2.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3.轮椅与椅之间的转移
1.床上坐位转移 2.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1)由轮椅向床的侧方转移 (2)由床向轮椅的侧方转移 (3)辅助下床与轮椅间转移
3.轮椅与椅之间的转移 转移方法同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二)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转移 1.床上坐位转移 2.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3.轮椅与椅之间的转移
2.翻身 (3)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的 翻身 同 C6损伤患者的翻身方法或直接利 用肘和手的支撑向一侧翻身。
3.由卧位坐起 (1)C6完全性损伤患者从卧位坐起 (2)C6完全性损伤患者利用上方吊 带坐起 (3)C7~C8完全性损伤患者坐起 (4)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 坐起(从右侧坐起)
2.翻身 (1)C6完全性损伤患者从仰卧位到 俯卧位的翻身训练(向右侧翻身) 患者利用上肢甩动的惯性,将头颈、 肩胛带的旋转力通过躯干、骨盆传 到下肢完成翻身动作。患者仰卧位, 头、肩屈曲,双上肢伸展上举,向 左右两侧甩动;向左侧甩动,使右 上肢越过身体左侧,以获得下一步 向右翻转所需的动力;
2.翻身 (1)C6完全性损伤患者从仰卧位到俯卧位 的翻身训练(向右侧翻身) 再屈曲头、肩,双上肢迅速从左侧甩向 右侧;借助于上肢甩动的惯性,带动躯干 和下肢旋转,翻成俯卧位;将左前臂支撑 于床面并承重,右肩进一步后拉,使两侧 前臂同等负重。 (2)C6完全性损伤患者利用布带进行翻身 (向右侧翻身)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知识点(共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知识点(共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知识点(共3篇)篇1: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知识点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知识点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数学不能只依靠上课听得懂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理解数学课就够了,但是一旦做了综合题就蒙了,基础题会做,但是会马虎。

这种问题是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就能理解的。

初中同学要首先对数学做一个认知,听得懂≠会做,会做≠拿的到分。

听得懂只占你数学成绩的20%,仅仅听得懂只说明你理解能力还可以,不说明你能拿到很高的数学成绩。

只有理解和练习,多练习,最后才能做的又快又准,数学成绩才会有很大进步。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医务监督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医务监督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医务监督
运动训练是提高竞技水平为目的。为了 保证发挥和提高竞技水平,就必须加强运 动训练过程中的医学指导。
指导内容: (1)对运动伤病提出预防措施,安排好伤病 恢复期的训练。 (2)定期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功能水平 的检查。 (3)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和运动量。
第一节 自我监督
(一)脉搏
脉搏在运动训练中能反应出机体对运 动量的反应情况,在大运动量训练中,更 能反应出机体对大运动量的适应情况。
1、基础脉搏的测定
清晨起床前的脉搏频率就是基础脉搏。 (1)反应前一天的运动量的恢复情况。 (2)反应睡眠情况。 (3)反应机体现状情况。 (4)反应运动员经过训练运动水平的情况。
3、运动成绩
合理训练,运动成绩逐步提高。若成绩没 有提高甚至下降表示身体机能状况不良。 记录分别为良好、一般、不良。
第二节 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
一、运动训练中的几个原则





1.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 3.周期性的训练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5.个别对待
二、合理安排运动量及强度
四、几种项目训练的的医务监督



(一)田径运动 (二)球类运动的医务监督 (三)题材运动的医务监督 (四)游泳运动的医务监督 (五)冰雪运动医务监督 (六)武术运动医学监督
第三节 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医务监督




(一)赛前体检 (二)组织管理 (三)现场救护 (四)做好比赛前的准备活动
2、运动前后脉搏频率的测定
在完成某一训练阶段结束后,利用运动前后 的脉搏测定有利于了解运动员的承受运动量的大 小。 一般在运动量训练脉搏在180次/分 ,中等 150次/分,小运动量144次/分以下。而且还要参 考运动后脉搏恢复情况。一般的规律是:量大恢 复慢,量小恢复快。小量在运动后1-5分钟恢复, 中等量在运动后5-10分钟内脉搏比运动前快2-5次 /10秒,大量在5-10分钟内比运动前脉搏快6-9次 /10秒。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二、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不同项群训练的特点, 划分如下表: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7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表
阶段
主要任 务
年限
发展一
基础训练
般 运动能
3-5

提高专
专项训练
项 竞技能
4-6

创造优
最佳竞技
异成 4-8

努力保
竞技保持
持竞 技水
2-5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三)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 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时期
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2-4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 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 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14-32周 为例(大比赛)
(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由竞赛日程决定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防止比 赛一完,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消失。
最佳竞技阶段:集中进行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在适宜的条件下创造运动成绩。一般持续4—8或更长。多 参加国外比赛。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12
(二)两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专项提高阶段:较大的负荷。可以是增长式发 展,也可以波浪式发展,有明显的节奏
最佳竞技阶段:逐步达到最大负荷。有明显节 奏。

篮球队每周训练计划

篮球队每周训练计划

篮球队训练计划一、计划期程与进度:第一阶段:基本功练习1—4周:基本动作、攻守步伐、规则讲解。

5--8周:基本动作、小组合作、防守慨念。

第二阶段;技战术练习9--13周:小组攻守、分科训练。

14-18周: 仿真赛、小组合作。

周一:步伐训练1.交叉步:左右脚前后交叉,用于攻击接应或是防守之用。

2.滑轮步:以左脚或是右脚带动另一脚作滑行地板之移动,是防守步伐基础训练。

3.前进后退步伐:向前快速冲刺,在中场时改变步伐向后退前进, 注意要求球员必须提起后脚根,避免向后摔倒。

4.前后移动步伐:在低位与45度之间作前后来回移动防守,必须趋前举手,3趟之后,由低位沿低线向另一边45度作趋前压迫防守,再沿三分线下端线。

5.后退防守步:以后退步伐做出「之」字型防守动作。

周二、传接球及持球训练1.面对面200对传:4人一组作胸前、弹地、、传球。

2.跨下8字型绕球:分成两排,由跨下到腰部、头部绕球。

3.大风吹传球:4人一组以半场或是全场作移动式接应。

4.四角传球:分成四组作四角移动传接球。

5.四方位传球:以四角方式做四方位传球。

6.面对面传接球:以各式传球为主。

7.行进间背后、低手、单手传球:两人一组行进间传球。

周三、上篮训练1.全场8字型传球上篮。

2.车轮式上篮。

3.全场7*5*3上篮。

4.三线上篮。

5.全场长传罚球线接应上篮。

6.二人一组上篮。

7.三人一组上篮。

周四、运球训练1.全场障碍物运球。

2.全场跨下运球前进后退、转身、反手、背后运球。

3.全场空中垫步、急停后仰前进、空中左右闪运球人。

4.全场8字型运球。

5.左右手晃球。

6.跨下原地运球。

7.全场直线3-4拍运球上篮。

周五、投篮训练1.定点投篮。

2.两组对角线接应投篮。

3.移动投篮。

4.骑马射箭。

周六、投篮训练1.三角底线擦板投篮。

2.全场来回急停跳投。

3.高位接应转身投篮(假动作配合左右切投)4.五点投篮。

5.全场2-3人传球急停跳投。

周七、假动作1.左右1-3道假动作切入。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
训练课 的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综合训练课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恢复、调整训练课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见P431-432
二、训练课的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
个人练习 集体练习 分组练习
比赛安排可单独详细制订) 各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 重点运动员解决的主要问题 队伍管理、科研保障等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时间跨度:4—10天。 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P406 表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员的训练过程: 5—9岁 准备阶段 9—11岁 基础训练阶段 11—13岁 提高运动技巧阶段 13岁以上 高水平训练阶段
2.以水平为主来划分阶段 见教材323页表10--2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见教材325--327页表10-5、表10-6、表10-7等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31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有一定的规律
自学:P365-377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 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P378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P385-387
参赛数量方面
表 张帅2009~2011年单打参赛级别和参赛数量统计表
大满 强制 超5赛 顶级赛 国际

赛 205万 61.8- 赛
ITF
合 计
年度
450万
1 2 3-4 5 6 7 8 9 10-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 在大负荷训练或连续比赛后安排(练二调一)。
2 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 灵活。应多选择以下内容:
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 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
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
➢ 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 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
➢ 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 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练习、手段及方 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二、训练课的结构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
➢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 ➢ 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
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 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当然,作为训练
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 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 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 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
上午 小结 力量训练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下午 技战术 技战术
或途中 或休息
晚上
比赛
技战术训练 或途中
比赛
力量训练 或途中
周训练计划的分类
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 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确定目标进行计划的准备工作; 工程分析列出作业明细表 确定作业间的相互关系和估计作业需要时间; 绘制网络草图; 计算各作业最早时间和最迟结束时间 综合平衡 (重新考虑作业关系;根据平衡结果修改作业时间) 正式绘制网络图(具体关系见下表)
确定目标进行计划准备工作
工程分析列出作业明细表
确定各作业间的相互关系 估算各作业时间 绘制网络画草图 计算各作业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结束时间 重新考虑 作业关系
课堂实践与师生互动
对一项计划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讨论
• 学生第一组方案陈述: 1、
课堂实践与师生互动
对一项计划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讨论
• 学生第二组基本观点
课堂实践与师生互动
对一项计划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讨论
• 学生第三组观点陈述
课堂实践与师生互动
对一项计划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讨论
• 学生第四组方案陈述
10 6 14 6 3 3 5 5 4 3 1
---A B C C C D,E,F G D I,H J
D
开 始
I
A
B
C
E
G
H
J
K
F
思考问题:
• 1、工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 2、对于工程所需时间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什么? • 3、如果管理者想提前竣工,应该注意那 控制那些关键环节?
• 答案1、 2、 3、 4、 评析:
第二 明确组织的作用
该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落实承担目标的部门、机构、 责任人—尽可能得达到每个目标和字目标有专人负责。 第三 执行目标
需要的条件:资源、适当的充分的授权和人员积极 性的发挥。
第四,成果评价 意义:奖惩依据;沟通过程;自我控制和激励手段; 对象:所有参与者; 形式:评价公开透明,多层次参与; 第五,实行奖惩; 要求;公平合理;依据:评价的综合结果; 方式:物质与精神相结合; 第六,目标管理的再循环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二章 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二章 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每日安排2次课,一次为基本课,一次为补充课。基本课一般安 排提高专项所需的竞技能力,补充课则较灵活。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5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
周计划的两段结构:上半周的训练后,在一周的中间 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 半周,从负荷的内容和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相似。
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负荷的途径有:
增加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或减少负荷强度; 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减少; 负荷量和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
机体更深的刺激。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6
二、 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赛前训练周主要用于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2、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训练内容更加专业化,采用的练习更加接近专项的运
动形式,练习的组织形式更加接近专项比赛的特点。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7
三、 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不同时期的比赛周有不周的特点,如准备期的比赛周 就可以稍加调整,随机参加。 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特点 (1)超量恢复的集中安排
4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1) 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
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和课次差别很大。少年儿童在基本训 练阶段的初期,每周2—4次就可以。
课次的增加,开始增加训练的日数,由每周2—3个训练日增加 到6—7个。以后再将一周中的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加为2次,使每周 训练课次达到8—10次。最后做到每日2次训练。个别运动项目和运 动员可更多。目前周训练最高次数是每日训练3—5次,周训练25次, 最长课时为2—3个小时,最短为4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1。准备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一般按照“三段式”结构完成。只是准备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训练的目 的,安排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的内容根据专项或训 练目的的需要,也可以是单一训练内容、多个训练内容或技术与素质结 合等方式。结束部分通常也称整理活动,主要目的:加快排出负荷时体 内积存的乳酸,补偿运动时的氧债,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尽快恢复到运动 前的状态,同时使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从应激状态中逐渐退出。 研究表明:负荷后轻度运动,乳酸排出的速度要比安静时约快2倍。如 采用训练强度为65%的VO2MAX练习后,其吸氧量通常在运动后10分钟, 平均血压在20分钟左右即可恢复至安静时水平。
不同机能状态相适应的训练任务P373表12-4 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 P374表12—5,优秀铁饼运动员基本训练周计划安 排的要点。 3.训练负荷的结构特点 (1)课次安排:基本课与补充课。 (2)训练负荷的变化:基本训练周训练负荷的两 段结构,即前半周训练之后,安排一次小的调整,后 半周继续保持训练的负荷结构。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掌握要点: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横向与纵向 横向:训练原则、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安排、训练负 荷五个方面。 纵向:一般训练(学)理论---项群训练(学)理论---专项训 练(学)理论,三个层次。 一般训练学: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 项群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训练学理论 专项训练学:适用于一个专项的训练学理论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订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对同项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 和发展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一、名词解释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训练规律、训练原则(三个原则定义)、木桶理 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补偿效应、核心竞技能力、体能、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速度障碍、高原 现象。 二、简要题 1。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2。三大训练原则的训练学基础 3。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4。两个宏观训练方法的操作与应用 5。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6。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7。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8。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价值
提高强度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加量
四。比赛周的训练计划 保持量 (1)训练主要任务 减量 (2)训练内容和负荷调控 加量 (3)心理调控 保持量 五。恢复周的训练计划 (1)训练计划的主要任务 减量 (2)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保持强度 练计划的制定
一。训练课的任务及不同类型 根据训练课的不同类型相对应,根据训练课的基本性 质也可将其分为:基本训练课、赛前训练课、比赛 课和恢复课。根据课的重要性又可分为主要课和补 充课。一般初训者和准备期训练以综合训练课为主。 综合课的内容:发展素质与改进技术;改进技术和完 善战术配合;发展不同素质的综合课如力量和耐力、 柔韧和速度等;发展或改进不同技术的综合课如全 能选手的铅球和速度耐力、体操的鞍马、单杠等技 术。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不同性质大负荷训练后各种能力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H)
负荷的主要性质
无氧磷酸原供能 能力 48 24 6
无氧糖酵解供能 能力 24 48---72 24--48
有氧供能能力
无氧磷酸原供能 负荷 无氧糖酵解供能 负荷 有氧供能负荷
6—12 6—12 72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周训练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周的类型划分 训练周期一般按自然周确定,但也有专业训练以4—10天之间。 不同训练周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类型 基本训练周 赛前训练周 比赛周 恢复周 主要训练任务 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提高运动员的 竞技能力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 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准备和最后调整, 力求实现预期目标 消除运动员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 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基本周训练负荷的不断加大是其主要特点, 只有加大负荷,才能引起机体更深刻的变化, 产生新的生物适应。
加量 提高强度 保持强度
保持量
减量
降低强度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三。赛前周的训练计划 1.赛前周的主要任务(自学) 保持量 减量 2.赛前训练的周数(自学) 3.训练内容的安排:P384—385 4.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的选择(自学) 5.训练负荷特点 6.心理调控
第十二章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二、基本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1.训练计划的主要任务P369 2.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训练过程的实质“负荷—疲劳—恢复—负 荷。。。。。。”有关研究表明:机体在一次大的 负荷刺激下,需经过48—72小时,体能才能恢复到 原有水平。事实上运动员一天两练甚至三练得极其 正常,这是因为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和不同负 荷的交替安排。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三、问答题 1。试述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的 差异。 2。试述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的主要训 练方法。 3。何谓间歇训练法,分哪几类?结合自己专项谈 谈各类型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特点。 4。结合自己的专项(田径、武术、篮球、足球、 排球、健美操)谈谈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分类标准的择定: ---按运动项目的主导素质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 ---按人与器械的关系 ---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 ---按参赛人数的多少 ---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主要分类体系: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类、 技能类、技心能类、技战能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多元、 多元组合)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测量类、评 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命中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