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对比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对比
冯瑞锋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7(27)21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疗效。
方法:选择内乡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92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大剂量治疗组(观察组)和小剂量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KD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冯瑞锋
【作者单位】内乡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对比分析
2.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对比分析
3.小儿川崎病采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的对比观察
4.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5.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46例疗效评价
表 1 两组治疗后 的效 果比较 ( s ( ) 元± ) d
1 张伟 , 李秋 赵晓 东, .川崎病发 生冠状动脉病 变危险 等 因素的 L gsc回 归 分 析 I . 中 国 实 用儿 科 杂 志 , oii t I J 2 0 ,1 1 :1~ 2 0 6 2 ( )5 5 . 2 杜保安 , 张清友 .川崎病 治疗 的若干 新观点 [ ] J .实用
现对我 院 20 0 5—0 3~2 1 0 0—0 3采用静 脉滴 注丙种 球 蛋白联合 口服 阿 司匹 林治 疗 川崎 病 ( D) 得 的满 意 疗 K 取 效。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本组 资料 共 计 4 . 6例 , 均为 20 0 5—0 3— 21 0 0 0— 3我院治疗 的 K D患儿 。其 中, 2 男 5例 , 2 女 1例 。 年龄 1~1 岁 , 1 平均 ( . 2 8 岁 , 中≤4岁共 3 4 5± . ) 其 2例 , 占 发病总数 的 6 .7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 95% 发热天数 0 5— . 1 。 5d 冠脉正常 2 , 7例 轻度冠脉损 害 1 9例。随机分为治疗 组2 ( 6例 丙种球 蛋 白 +阿司匹林 ) 和对 照组 2 ( O例 常规 治 疗 ) 两组患儿在年 龄 、 别 、 , 性 病情 及 病程等 方 面相 比差异 均无显著意义 ( 0 0 ) 具有可 比性 。 P> .5 , 12 用药方法 对所有患 者的治疗 全部采 用抗 炎抗 凝 的 . 治 疗 方 式 , 滴 大剂 量 的维 生 素 C 这 样 对 于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静 , 的 修 复 是 很 有 帮 助 的 。 对 照 组 口服 阿 司 匹 林 , 发 热 期 采 在 用 剂 量 3 5 / k d , 3次 服 药 , 热 期 剂 量 5— O~ 0mg ( g・ ) 按 退 1 / k d , 1次服 药。治疗 组 患 者除 了采 取 1服 0mg ( g・ ) 按 2 1 阿司匹林外 , 同时 静脉滴 注丙 种球 蛋 白1g ( g・ ) 持续 / k d , 时间为2d 右。患者 的药物 使用 一直持 续到 血小板 计数 左 和血沉处于正常状 态 , 其疗程时 间达 7~ 9周 。 13 观察方 法 在患者入 院治疗钱需 要采取 相关 的心 电 . 图 、 常规 、 声 、 应蛋 白、 细胞 等方 面的检查 工作 , 血 超 C反 红 在治疗期 间采 取必要 的 观察措 施 能够对 患 者的并 且及 时 掌握 , 以及时进 行处 理。针对 高危 的 患者 , 需要 在 药物 治 疗后 的 2周 内检查心 电图 、 白细胞 、 血小板 等实 际情 况 , 并 做好观察记录 , 以掌握患者 的临床病情 。治疗之 后可 以对 患者进行 步随访观察 , 对血小板实施检测 。 14 统计学 方法 采用 S S 3 0统计 软件 。计 量资 料 . P S 1. 采用 ± 表示 , s 计数 资料采用 t 和 检验 。差异有显 著性
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潮红 , 红千裂 , 梅 舌 , 周皮肤 潮 红、 唇 杨 肛
脱屑 , 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 出 其
瘢红的病例 , 持续 7—8 。有 4 天 0例病例 在病程 2~ 4天时 出现多形性 皮疹 , 中 其 1例猩红热样皮疹 、5例 斑丘疹 、4例荨 1 2 麻疹样皮疹 , 于躯 干部 多见 , 无结 痂及疱
由 E本 医 生 川 崎 富 作 首 先 报 道 而 得 t
肤移行处脱皮 的, 中 4例为 皮纹裂 开 , 其 2 2例为典型膜状 脱皮 , 持续 5~7天 。有 1 9例病例于 病程 2—5天 出现 双侧 结 膜 干性充血 , 流 泪或 脓性 分泌 物 , 无 持续 3
~
晕肿胀 同样具有 早期 诊断 价值 。另一 方 面 , 白细胞增 高 , 血 特别 是 中性 粒 细胞 增 高, 对早期诊 断来说 参考 价值 也 比较高 。
总的来说 , 去 E 除 B病 毒 感 染 、 淋 巴 结 颈 炎、 幼年 类 风 湿 病 、t e Se n—Jh sn综 合 v ono 征 、 病 毒 感 染 、 物 超 敏 反 应 、 疹 中毒 腺 药 麻
名 的川崎病 ( D 又称皮肤黏膜淋 巴结综 K ) 合征, 近年 川 崎病 发病 呈 上升 趋势 。K I D
备含发热的 4条 即可确诊 。
临 床 表 现 : 热 是 最 早 出现 的 症 状 , 发 体温 3 4 8~ 0% , 呈 弛 张 热 或 稽 留热 ,0 多 6 例 均 在 病 程 1~3天 时 出 现 , 续 6~1 持 4
麻疹 , 口腔炎 , 4例 7例上 呼吸道感染 。6 0 例 患儿均 临床治愈 。随访 了 2 0例发生冠 状动脉病变 的患 者 , 1例死亡 ,5例 在 无 1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汇报人: 2023-11-2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病例描述 • 诊断和治疗 • 临床分析 • 结论和讨论
01
引言
川崎病概述
01
02
03
定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 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 炎,主要影响婴幼儿。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 感染、基因和免疫系统等 多种因素。
麻疹
麻疹也会出现发热和皮疹,但皮疹出现时间与发热关系较为固定,一般 为发热后3-4天,而川崎病皮疹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此外,麻疹患儿口 腔黏膜有Koplik斑,而川崎病没有。
风疹
风疹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和颈部,而川崎病的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 肢。风疹患儿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但质地较软,有压痛。
03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确 诊为川崎病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 等,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电子 病历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 性。
02
病例描述
年龄和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72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个月,最大的为14岁。其中,大多数 患者年龄在1岁至5岁之间。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可以用于排除其 他可能的疾病,并评估患者的心脏受累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可以 检测患者体内的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等,进一 步确认病情。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诊断标准(如 发热5天以上,伴有至少4项其他症状等)来作出 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和效果
性别分布
66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66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加强对KD的认识,为早期准确的诊断KD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6例K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典型KD与非典型KD患者在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与指趾膜状脱皮、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检查中典型KD与非典型KD在WBC、PLT、ESR、CRP、LDH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LT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心电图表现方面:典型KD与非典型K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典型KD与非典型临床表现各异。
KD发病中非典型KD发生率目前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比较容易误诊和漏诊。
对于长时间发热并且具有部分KD的临床症状者,应警惕不典型KD的可能性,早期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发热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5-0020-0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1]。
1967年被首次报道并详细描述。
KD主要是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严重危害儿童健康[2]。
为此,笔者对66例川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以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早期诊断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川崎病患儿66例。
典型KD 48例,占72.7%;非典型KD 18例,占27.3%。
其中男39例(典型31例,非典型8例),占59.1%;女27例(典型17例,非典型10例),占40.9%。
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
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川崎病(Kawasa discase,KD)也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逐渐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多脏器损害,尤其是可发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可能跟青壮年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1。
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川崎病的重视程度,以免误诊漏诊。
由于该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给早期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收集了自2006.3-2010.6我院确诊的川崎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6.3-2010.6年我院住院川崎病患儿58例,其中男33例,女25例,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4个月~11岁,年龄分组:~1岁组11例(占19.0%),~3岁组28例(占48.3%),~6岁组15例(占25.9%),≥6岁4例(占6.9%)。
58例有18例为不典型川崎病,发病年龄:3岁以内10例,3岁以上8例。
1.2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发热5d以上,加上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的4项:(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成草莓舌(5)颈淋巴结肿大2。
不完全川崎病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根据血清学检查及血培养等结果,排除了其他发热性疾病,再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的检测结果可考虑诊断。
1.3 临床表现58例KD患儿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入院时均有发热。
出现颈淋巴结肿大48例(82.8%);出现皮疹47例(81.0%),双眼结膜充血44例(75.9%),唇潮红或皲裂、杨梅舌39例(67.2%);指趾端膜样脱屑或肛周脱皮31例(53.4%);手足硬肿27例(46.6%)。
儿童川崎病45例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4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5-08-10T17:15:45.1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范江涛[导读] 掌握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范江涛(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临颍 462600)【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川崎病患儿,回顾患儿临床资料。
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对比,P>0.05;体温对比,P<0.05;典型KD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不完全性KD高,P<0.0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对比,P>0.05。
结论:掌握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39-02川崎病(KD)也属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炎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尚无特异性诊断,使KD的发生,临床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等情况,若不合理的治疗及诊断,则会发展为先天性心脏病[1]。
因此掌握儿童KD临床特征,对KD的诊断起到显著促进意义。
现笔者以45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5例KD患儿在我院就诊时间是2011年6月~2014年12月,男32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3.6±1.2)岁;患儿体温发热超过5d,(1)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或趾膜状脱皮;(2)多形性皮疹;(3)双侧眼结膜充血;(4)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5)唇黏膜红肿、皲裂,口腔黏膜充血呈弥漫性,存在杨梅舌。
典型KD合并4项或以上表现;不完全性KD伴2或3项类似表现。
N端脑钠肽前体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
N端脑钠肽前体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刘喜;易岂建;程美华;邓英华【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0(045)010【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46例确诊为KD急性期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并测定了其应用IVIG后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以15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测定KD患儿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血流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NT-proBNP 水平为(701.4±94.8)ng/L,而对照组小儿血浆中NT-proBNP水平为(58.9±15.1)n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D病人血浆NT-proBNP应用IVIG前明显高于应用IVIG后,检测结果提示NT-proBNP水平与急性期患儿的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有关.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而在疾病恢复期其水平明显降低.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急性期KD患儿的心肌炎症及炎性因子的升高有关.【总页数】3页(P973-975)【作者】刘喜;易岂建;程美华;邓英华【作者单位】518133,深圳,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400010,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心血管内科;518133,深圳,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133,深圳,深圳市宝安区计生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川崎病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J], 高锦萍;胡丹;陶慧娴2.N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在川崎病随访中的意义 [J], 杨芳;郑少娟;陈捷;方琼;沈晓丽3.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J], 黄永辉4.川崎病急性期白细胞介素-6、N端脑钠肽前体和铁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J], 温宇; 胡秀芬; 卢慧玲5.血清Nt-proBNP浓度变化在小儿川崎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J], 熊建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分析
皮肤、淋巴结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发热同时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的红色皮疹,略 高出皮面,压之褪色,均无痒感,在3~7天内自 行消退无色素沉着。有的患儿指趾端有红肿,红 肿消退后见片状膜样脱屑,严重者颈部、腹股沟、 肛周皮肤也出现大面积脱皮。对半脱痂皮应用干 净剪子剪除,不能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 染。肛周皮肤发红涂红霉素软膏,每次便后清洗 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肿大的淋巴结均在 1周左右逐渐缩小。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与冠状A瘤相关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在一岁以内,男孩, 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 白细胞总数在30X109/L以上, 血沉超过100mm/h,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2.胆囊积液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 腹胀及黄疸。大多自然痊愈,偶见并发麻痹性肠 梗阻或肠道出血。
馈作用,使T细胞和B细胞作用降低。 ②它封闭了 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阻断了血管内皮的免疫炎性 反应。 ③提供了某些特异性的抗体或毒素,减少其 反应。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3. 皮质激素 一般认为单纯使用激素易导致血栓 形成,妨碍冠脉病变的修复,可促使冠脉瘤的发生, 但并发心肌炎或持续高热的重症患儿可使用激素: 氢考每日2mg/kg,疗程为5天,之后口服至C反应 蛋白阴性减量,并与1-2周停药。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3、粘膜表现 (一过性)双眼球结膜明显充血,无脓性分 泌物、流泪及伪膜,持续于整个发热期或更长些,唇部潮红、 干燥、皱裂有血痂形成;杨梅舌、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 乳头突出呈杨梅舌。
淋巴结肿大 在发热同时或发热3天内出现,主要是颈部单 侧淋巴结肿大,不化脓、坚硬,有时颈部或耳后淋巴结亦 可受累。
川崎病病案分析
❖ 皮疹常常比较广泛,可累及躯干和肢端,尤其在 会阴周围(可能早已发生脱屑)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3
口唇皲裂
草莓舌 结合膜炎
精选ppt
14
颈淋巴结肿大
精选ppt
15
❖ 通常为单侧,以颈前三角多见
❖ 传统的诊断标准要求≥1 个淋巴结,直径>1. 5 cm
❖ 反复影像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非化脓性 的,淋巴结呈坚实无波动,表面皮肤无发红,无 触痛或仅轻微触痛
3、关节炎或关节痛 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 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 痊愈。
精选ppt
18
其他表现
4、神经系统改变 急性期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 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 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 常见,发生率约25%。多发生于病初2周内。部分患儿颅压 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 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糖、氯 化物正常,蛋白绝大多数正常。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 面神经麻痹多见于严重患者,常为外周性麻痹,可能是由于 血管炎性反应波及面神经,或邻近部位血管病变,如动脉瘤 形成、动脉扩张等,一过性压迫面神经所致。恢复期由于大 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瘫痪,则容易遗留后遗症, 较为少见。
精选ppt
3
辅助检查
❖ WBC:19.3× 109/L , N82% , L13.4% Hb 118g/L PLT 450×109/L(发热第6天)
❖ ALB 38.8g/l,GPT 102u/L ❖ CRP:107.8mg/l ❖ 支原体抗体:阳性 ❖ 咽试子培养(-) ❖ 超声心动图;室壁瓣膜血流、各房室内径大小正常,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进一步研究,分析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使罗哌卡因在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在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为18.0mL。
参考文献[1]李城女,方建胜,方毅琦,等.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镇痛效果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1):49-51.[2]张大伟,许耀明,李超颖,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高龄不稳定型髌骨骨折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40(2):332-334.[3]骆僡,刘炜.右美托米定联合罗哌卡因和单纯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在肋骨骨折术后镇痛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143-144.[4]查本俊,吴志云,胡吉,等.0.33%不同容积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4):424-429.[5]彭程,王海鹏,颜家骅.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局部麻醉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的镇痛效果[J].临床骨科杂志,2018,21(2):212-214.[6]游燕良,任玉琦,黄嘉乐,等.成人合并桡骨头骨折的后孟氏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其预后[J].实用骨科杂志,2019,25(12):1057-1061.[7]齐江明.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尺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17(4):328-330. [8]罗振国,邵冠一,易双强,等.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地佐辛肌肉注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0):1463-1464,1476.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2.029--论著--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甘云,伍晓梅,邓燕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广西玉林537000)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完全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孙秀足【摘要】@@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年龄已不局限于婴幼儿.近年来,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对46例IK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完全IKD的认识,做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2页(P285-286)【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作者】孙秀足【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儿科,301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年龄已不局限于婴幼儿。
近年来,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本文对46例IK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完全IKD的认识,做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病例46例,其中男30例,女 16例,年龄6个月~11岁,3岁以内36例,3~10岁 8例,>10岁 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不完全KD的诊断标准[1],即患儿具有发热5d以上,仅具有2或3项主要症状,但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者或不伴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排除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麻疹等。
1.2 临床表现 46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d,出现一过性皮疹29例,约占63.0%;结膜出血36例,约占78.3%;口唇干燥、黏膜发红34例,约占73.9%;后期出现手足脱皮、手掌或脚底发红增厚32例,约占69.6%;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15例,约占32.6%;发生冠状动脉改变27例(包括 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者),约占58.7%;其中同时具备 4项主要表现有30例,约占(65.2)%;具备 3项主要表现的 26例,约占56.5%;有10例(约占21.7%)在病程 3~5d出现肛周发红、脱皮;8例(约占17.4%)卡介苗接种处发红;1例发病早期出现剧咳、双肺湿啰音;另有1例以热性惊厥为首发症状起病,伴频繁的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川崎病分析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4.胸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 心影可扩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5.抗“0〞正常,
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可高达 50-70/mm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6.二维超声心动图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 a〕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Ⅲ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失,血栓 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明显增 厚,导致冠状动脉局部或明显阻塞。
Ⅳ期: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 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2个月至8岁小儿,4岁以 内患儿占80%,发病无季节性。
4、尿改变:蛋白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5、呼吸系统 :咳嗽、流涕、肺部异常阴影。 6、关节: 疼痛、肿胀。 7、神经系统: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
四肢痛、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辅助检查 1.血液检 查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 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 血沉增快。第一小时可达100mm以上。 C-反响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 浆黏度增高; 血清转氨酶升高。
~3岁 2.5 mm ~9岁<3mm ~14岁<3.5mm 冠状A内径与主A根部内径之比值不受年龄影响, 各年龄组均<0.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7.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A瘤 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 状A造影,以观察冠状A病变程度,指导 治疗。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b〕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c〕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 4-7mm。 d〕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 及1支以上。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01
23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5例,
心肌炎2例,心包积液1例,心力衰竭5例。
消化系统并发症
02
1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并发症,其中肝功能异常10例,腹泻5
例,胰腺炎3例。
神经系统并发症
03
15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脑炎和脑膜炎各2例,共
济失调和舞蹈病各1例,余下为高热惊厥和癫痫。
临床表现
发热
72例患者均有发热症状,其中 高热持续不退者51例,低热持
续数日者21例。
皮肤黏膜表现
70例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损害, 其中皮肤瘀斑、瘀点43例,手 足硬性水肿24例,口唇干燥、 皲裂、草莓舌等黏膜症状37例
。
淋巴结肿大
49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其 中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并发症情况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对于严重病例,应积极控制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防治并发症。
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受 累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小儿川崎病研究的展望
川崎病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需进一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 制和治疗方法。
应加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检查 • 治疗方法和效果 • 讨论和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皮肤黏膜出 疹、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主要表现。
02
目的:通过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川崎病55例临床治疗与分析
r
川 崎病 ( D )于 16 年 由 日本 川崎 富作 首先 报 告 ,曾称 为 K 97 黏 膜 皮肤 淋 巴结综 合 征 ( L MC S),是 一 种 以全 身血 管 炎为 主 要 病 变 的 急性 发 热 出疹 性小 儿 疾 病 。约 1 % 2 %未经 治疗 的患 儿 5 0 发 生 冠状 动脉 损 害 。针对 2 0年 1 2 1年6 0 9 月 0 月都 江堰 市人 民医 1 院 5 例川 崎病 的临床 诊 断及 治疗 进行 系 统 回顾及 分 析 ,现 报告 如 5
l 98 7
吉林 医学2 1年3 第3 卷第 9 02 月 3 期
・
临床 研 究 ・
川 崎病5 例 临床 治疗 与分 析 5
王茂平 (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 民医院儿科 ,四川 都江堰 6 13 ) 180
52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52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李焰;杨亚静;牛文琪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5(031)005
【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52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2例患者6个月至8岁,3岁以内占76.9%;男女之比为1:0.36,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均有发热,以稽留热或弛张热为主,多伴有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等.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早期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发现异常.结论:川崎病原因不明,后果严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总页数】1页(P325-325)
【作者】李焰;杨亚静;牛文琪
【作者单位】成都市儿童医院,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儿童医院,四川,成
都,610017;成都市儿童医院,四川,成都,61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J], 崔静
2.19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分析及诊疗进展 [J], 俞小霞;陈捷
3.儿童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8例临床分析 [J], 郭惠娴;赖来清;张宙;于力;廖嘉仪
4.不同年龄段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及总结 [J], 赵莹;吴晓芳;陈国强
5.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J], 李鑫;张婷;李娟;赵明波;田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8例川崎病临床分析:附65例随防
138例川崎病临床分析:附65例随防
兰涛;徐素梅
【期刊名称】《长治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8)2
【摘要】临床分析138例川崎病,结果:符合其诊断标准中6项主要症状者7
1例,5项者50例,4项件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I)-CFM)检查冠状动脉扩张(CAD)者17例1.75例有心肌炎。
2D-CFM检查63例,有30例CAD,内径>3mm,2例4~5mm。
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CAA)[911mm],且合并心包积液,二尖瓣主动脉瓣重度返流。
随访65例,急性期2D-CFM异常的28例,于病程6个月至1年,26例恢复正常。
继续随访3~5年,均正常。
有2例(病程3个月),冠状动脉内径仍大于3mm。
治疗中首选阿斯匹林,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兰涛;徐素梅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7
【相关文献】
1.温热病防传杜变的临床探讨及机理研究——附172例临床分析报告 [J], 杜树明;邓宇航
2.肩难产的诊、防及处理(附23例临床分析) [J], 袁玲;袁春涛
3.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附9例报告) [J], 陈淑英;薛坤蓉
4.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J], 黄玉英;曾华
5.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J], 崔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