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例川崎病临床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5] [4] [3] [2] 参考文献
・899・
患儿合并冠脉损伤及IVIG耐受型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血沉 增快有利于诊断。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大
部分患儿治疗敏感,治疗效果满意;少部分患儿为IVIG耐受
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提高疗效。因本资料属于单中 心回顾性分析,各类偏移在所难免,且相关预后的追踪资料 亦缺乏,希望能为l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诊断标准…。IKD的诊断标准、对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耐受型川崎病的定义均参见文献[1—2]。 1.3方法将164例川崎病患儿通过其临床表现、冠状动 脉受损情况及对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进行
万方数据
・898・
生国匿垣盘查!!!!至!旦筮!!鲞筮!翅』!!婴坐堕£!i!!堕旦!!堂i坚:』!些!!!!:!!!:!!:№:! 表1 有无冠脉损伤组间患儿的辅助检查结果比较 (面-i-S)
分型
例数
wile(x109/L)PET(x109/L)
ESR(mm/h)
ALB(g/L)
O',P(mg/L)
ALT(n/L)
注:IVIG:静脉丙种球蛋白;ESR:血沉;CRP、ALT为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量为z值
万方数据
主国医垣盘查垫!!生!旦筮!!鲞笠!翅』!!婴堂堂g!i!塑!旦!!堂i坚:』!些!!!!:y!!:!!:盟!:! 高峰年龄阶段(91.5%),与文献相符H J。川崎病是全身性 的中、小动脉炎性疾病,冠脉是其最突出的受累靶器官,未经 有效治疗前的CAL发生率可达20%~30%【1-2],包括冠状动 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还可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日 本2011年至2012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23 155例川崎病 患儿,CAL发生率4.25%怕J。北京地区2002年至2010年的 发生率36.1%¨1。本资料中川I崎病患儿CAL发生率 47.8%,这可能与本组病例部分为基层转诊而来有关。本文 结果显示,合并CAL组PLT、ESR显著高于无CAL组(P< 0.05),提示PLT增高、血沉增快可能是川I崎病合并CAL的 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中KD的比例明显高于IKD [75.0%(123/164)VS 25.0%(41/164),x2=40.01,P< 0.01],这说明临床中儿童以KD发病为主,而IKD发病较 少,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近年 来I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性别比例与KD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J,与本文结果相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IKD组 眼球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发生率 均明显低于KD组(P<0.05),IKD组CRP、ALT显著高于 KD组(P<0.05),余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IKD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够典型,与感 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而IKD患儿CRP、ALT显著高于KD 患儿,对早期诊断IKD有一定帮助,且动态观察临床体征及 CAL受累的变化,有助于确定诊断,也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川崎病确诊后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可降低冠脉损 害的发生率已成为共识¨引,但仍有部分患儿对于首次的 IVIG标准治疗效果欠佳。且最近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大 剂量IVIG冲击治疗并不能降低CAL发生率,反而有可能与 川崎病复发有关"1。本组164例患儿中140例应用大剂量 IVIG标准治疗(2 g/kg),结果发现IV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 高于IVIG耐受型[85.0%(119/140)VS 15.0%(21/140),
注:ESR:血沉;CAL:冠脉损伤;CRP、ALT为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量为Z值
2.2
KD与IKD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患儿中KD的比例
疗,其中8例有效,1例予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有效,1例予 加用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后体温恢复正常;另4例给予 IVIG(1 g/kg)治疗,其中3例有效,另1例予加用甲泼尼龙 (2 mg,/kg)静脉滴注治疗后有效;其余7例中2例予加用地 塞米松静脉推注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2例合并败血症,1例 合并重症肺炎,予对症支持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例 予以对症支持治疗,IV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高于IVIG耐受 型[85.0%(119/140)VS 15.0%(21/140),X2=67.21,P< 0.01]。两组患儿WBC、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IVIG耐受型PLT、ESR、CRP、ALT水平显著 高于IVIG敏感型(P<0.05),见表4。
2.3
治疗转归本研究164例川I崎病患儿急性期均给予标
准的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0~50 mg/(kg・d)],其中140 例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2 g/kg),后者中的5例应用IVIG 时的病程≥10 d,治疗后48 h内退热,1例患儿在输注IVIG 过程中发生咯血,给予药物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余 135例在起病<10 d采用IVIG治疗。结果85%(119/140) 的患儿为IVIG敏感型,而15%(21/140)的患儿为IVIG耐受 型。21例IVIG耐受型患儿中10例再次给予IVIG(2 g/kg)治 表2
空圈医!堕丞盍!!!!生!旦筮!!鲞筮!塑』!!翌堂堂g!i!!堕里!!堂i塑:』!塑垫!!:Y!!:!!:塑!:1
・897・
・短篇论著・
164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石汝婷李申堂杨作成
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杨作成,Email:yang_zcr@126.eom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6.06.027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基金项目:“新湘雅人才基金”资助(2015031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 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 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增多 趋势,已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对 近15年问本科住院治疗的1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 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 提供参考。 分组,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等并 定期随访。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用i±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明显高于IKD[75.o%(123/164)vs 25.0%(41/164),x2= 40.01,P<0.01];KD组患儿中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结 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P<0.05或 P<0.01),但两组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卡瘢发红及CAL发 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IKD组 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 KD组(P<0.05),余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5:778-788.
S6nehez-Manubens tion ofKawasaki
J,Bou R,Anton J.Diagnosis and elassifica—
disease[J].J Autoimmun,2014,48-49(2-3):
113一117.DOI:10.1016/j.jaut.2014.01.010. 李卓颖,韩冬,江杰,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 子-1基因373位点及1688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循 环杂志,2013,28(4):285-288.DOI:10.3969/j.issn.1000—
3614.2013.04.014. Makino N,Nakamura Y,Yashiro M,et a1.Descript源自文库ve Epidemi— ology of Kawasaki Disease in
【摘要】
目的总结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川崎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5年10 患儿中典型川崎病
月本院诊断164例川崎病患儿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不同临床类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KD)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完全川崎病(IKD)[75.0%(123/164)VS 25.0%(41/164),x2=40.01,P<0.01];KD组患儿中皮疹、 手足硬肿、杨梅舌、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P均<0.05),但两组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卡瘢发红及冠 脉损伤(CA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 于KD组(P<o.05)。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血小板、血沉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P<0.05)。164例患儿中140例应用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标准治疗(2 g/kg),结果W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高于IVIG耐受型[85.0%(119/140)vs 15.0%(21/140),×2=67.21,P<0.01];两组患儿血白细胞(WBC)、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IVIG耐受型血小板、血沉、CRP、ALT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型组(P<0.05)。结论KD与IKD患儿临床表现存 在差异,CRP、ALT显著增高有助于IKD的诊断;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血沉明显增快对合并冠脉损伤及IVIG耐受型川崎病的 诊断有帮助。少部分IVIG耐受型患儿给予标准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提高疗效。
2
结果
l资料与方法
1.1
2.1临床资料 2.1.1临床表现患儿发热>5d者164例(100.0%),眼 结膜充血119例(72.6%),口唇皲裂105例(64.0%),杨梅 舌131例(79.9%),指趾端脱皮97例(59.1%),皮疹113例 (68.9%),颈部淋巴结大116例(70.7%),肛周脱皮94例 (57.3%),手足硬肿83例(50.6%),卡介苗接种处红肿5 例(3.1%)。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3~5月) 居多[37.2%(61/164)],其次为冬季[12、1、2月,26.2% (43/164)],夏季[6~8月,23.8%(39/164)],秋季[9~11 月,12.8%(21/164)]。川崎病中男女患病率不同(男女比 2.22:1),以男性多于女性[68.9%(113/164)VS 31.1%(51/ 164),x2=22.69,P<0.01]。 2.1.2冠状动脉病变159例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83例 (52.2%)未合并CAL,76例(47.8%)合并CAL,合并CAL 组血小板(PLT)、血沉(ESR)显著高于无CAL组(P< 0.05),余项指标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l。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2月至2015年10月中南大
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64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 中男113例,女51例,男女比2.22:1;年龄3个月至13岁, 其中<6个月3例(1.8%),6个月至5岁149例(90.9%), >5岁12例(7.3%)。将川崎病按是否典型分两组:典型川 崎病(KD)组123例,其中男86例,女37例;不完全川崎病 (IKD)组41例,其中男27例,女14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9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按 川崎病是否合并冠脉损伤(CAL)分两组:无CAL组83例 (52.2%),其中男57例,女26例;合并CAL组76例 (47.8%),其中男54例,女22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64例川崎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3讨论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多集中在遗传 易感性、机体免疫的变化与其发病的关联性、血管内皮功能 变化等∞J。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本地区尚缺 乏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本文结果显示,164例Jil崎病患儿 以男性居多(男女比2.2:1),6个月至5岁是JiI崎病的发病
KD与IKD组间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例(%)
・899・
患儿合并冠脉损伤及IVIG耐受型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血沉 增快有利于诊断。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大
部分患儿治疗敏感,治疗效果满意;少部分患儿为IVIG耐受
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提高疗效。因本资料属于单中 心回顾性分析,各类偏移在所难免,且相关预后的追踪资料 亦缺乏,希望能为l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诊断标准…。IKD的诊断标准、对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耐受型川崎病的定义均参见文献[1—2]。 1.3方法将164例川崎病患儿通过其临床表现、冠状动 脉受损情况及对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进行
万方数据
・898・
生国匿垣盘查!!!!至!旦筮!!鲞筮!翅』!!婴坐堕£!i!!堕旦!!堂i坚:』!些!!!!:!!!:!!:№:! 表1 有无冠脉损伤组间患儿的辅助检查结果比较 (面-i-S)
分型
例数
wile(x109/L)PET(x109/L)
ESR(mm/h)
ALB(g/L)
O',P(mg/L)
ALT(n/L)
注:IVIG:静脉丙种球蛋白;ESR:血沉;CRP、ALT为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量为z值
万方数据
主国医垣盘查垫!!生!旦筮!!鲞笠!翅』!!婴堂堂g!i!塑!旦!!堂i坚:』!些!!!!:y!!:!!:盟!:! 高峰年龄阶段(91.5%),与文献相符H J。川崎病是全身性 的中、小动脉炎性疾病,冠脉是其最突出的受累靶器官,未经 有效治疗前的CAL发生率可达20%~30%【1-2],包括冠状动 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还可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日 本2011年至2012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23 155例川崎病 患儿,CAL发生率4.25%怕J。北京地区2002年至2010年的 发生率36.1%¨1。本资料中川I崎病患儿CAL发生率 47.8%,这可能与本组病例部分为基层转诊而来有关。本文 结果显示,合并CAL组PLT、ESR显著高于无CAL组(P< 0.05),提示PLT增高、血沉增快可能是川I崎病合并CAL的 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中KD的比例明显高于IKD [75.0%(123/164)VS 25.0%(41/164),x2=40.01,P< 0.01],这说明临床中儿童以KD发病为主,而IKD发病较 少,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近年 来I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性别比例与KD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J,与本文结果相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IKD组 眼球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发生率 均明显低于KD组(P<0.05),IKD组CRP、ALT显著高于 KD组(P<0.05),余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IKD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够典型,与感 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而IKD患儿CRP、ALT显著高于KD 患儿,对早期诊断IKD有一定帮助,且动态观察临床体征及 CAL受累的变化,有助于确定诊断,也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川崎病确诊后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可降低冠脉损 害的发生率已成为共识¨引,但仍有部分患儿对于首次的 IVIG标准治疗效果欠佳。且最近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大 剂量IVIG冲击治疗并不能降低CAL发生率,反而有可能与 川崎病复发有关"1。本组164例患儿中140例应用大剂量 IVIG标准治疗(2 g/kg),结果发现IV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 高于IVIG耐受型[85.0%(119/140)VS 15.0%(21/140),
注:ESR:血沉;CAL:冠脉损伤;CRP、ALT为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量为Z值
2.2
KD与IKD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患儿中KD的比例
疗,其中8例有效,1例予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有效,1例予 加用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后体温恢复正常;另4例给予 IVIG(1 g/kg)治疗,其中3例有效,另1例予加用甲泼尼龙 (2 mg,/kg)静脉滴注治疗后有效;其余7例中2例予加用地 塞米松静脉推注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2例合并败血症,1例 合并重症肺炎,予对症支持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例 予以对症支持治疗,IV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高于IVIG耐受 型[85.0%(119/140)VS 15.0%(21/140),X2=67.21,P< 0.01]。两组患儿WBC、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IVIG耐受型PLT、ESR、CRP、ALT水平显著 高于IVIG敏感型(P<0.05),见表4。
2.3
治疗转归本研究164例川I崎病患儿急性期均给予标
准的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0~50 mg/(kg・d)],其中140 例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2 g/kg),后者中的5例应用IVIG 时的病程≥10 d,治疗后48 h内退热,1例患儿在输注IVIG 过程中发生咯血,给予药物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余 135例在起病<10 d采用IVIG治疗。结果85%(119/140) 的患儿为IVIG敏感型,而15%(21/140)的患儿为IVIG耐受 型。21例IVIG耐受型患儿中10例再次给予IVIG(2 g/kg)治 表2
空圈医!堕丞盍!!!!生!旦筮!!鲞筮!塑』!!翌堂堂g!i!!堕里!!堂i塑:』!塑垫!!:Y!!:!!:塑!:1
・897・
・短篇论著・
164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石汝婷李申堂杨作成
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杨作成,Email:yang_zcr@126.eom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6.06.027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基金项目:“新湘雅人才基金”资助(2015031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 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 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增多 趋势,已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对 近15年问本科住院治疗的1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 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 提供参考。 分组,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等并 定期随访。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用i±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明显高于IKD[75.o%(123/164)vs 25.0%(41/164),x2= 40.01,P<0.01];KD组患儿中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结 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P<0.05或 P<0.01),但两组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卡瘢发红及CAL发 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IKD组 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 KD组(P<0.05),余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5:778-788.
S6nehez-Manubens tion ofKawasaki
J,Bou R,Anton J.Diagnosis and elassifica—
disease[J].J Autoimmun,2014,48-49(2-3):
113一117.DOI:10.1016/j.jaut.2014.01.010. 李卓颖,韩冬,江杰,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 子-1基因373位点及1688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循 环杂志,2013,28(4):285-288.DOI:10.3969/j.issn.1000—
3614.2013.04.014. Makino N,Nakamura Y,Yashiro M,et a1.Descript源自文库ve Epidemi— ology of Kawasaki Disease in
【摘要】
目的总结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川崎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5年10 患儿中典型川崎病
月本院诊断164例川崎病患儿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不同临床类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KD)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完全川崎病(IKD)[75.0%(123/164)VS 25.0%(41/164),x2=40.01,P<0.01];KD组患儿中皮疹、 手足硬肿、杨梅舌、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P均<0.05),但两组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卡瘢发红及冠 脉损伤(CA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 于KD组(P<o.05)。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血小板、血沉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P<0.05)。164例患儿中140例应用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标准治疗(2 g/kg),结果WIG敏感型的比例明显高于IVIG耐受型[85.0%(119/140)vs 15.0%(21/140),×2=67.21,P<0.01];两组患儿血白细胞(WBC)、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IVIG耐受型血小板、血沉、CRP、ALT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型组(P<0.05)。结论KD与IKD患儿临床表现存 在差异,CRP、ALT显著增高有助于IKD的诊断;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血沉明显增快对合并冠脉损伤及IVIG耐受型川崎病的 诊断有帮助。少部分IVIG耐受型患儿给予标准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提高疗效。
2
结果
l资料与方法
1.1
2.1临床资料 2.1.1临床表现患儿发热>5d者164例(100.0%),眼 结膜充血119例(72.6%),口唇皲裂105例(64.0%),杨梅 舌131例(79.9%),指趾端脱皮97例(59.1%),皮疹113例 (68.9%),颈部淋巴结大116例(70.7%),肛周脱皮94例 (57.3%),手足硬肿83例(50.6%),卡介苗接种处红肿5 例(3.1%)。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3~5月) 居多[37.2%(61/164)],其次为冬季[12、1、2月,26.2% (43/164)],夏季[6~8月,23.8%(39/164)],秋季[9~11 月,12.8%(21/164)]。川崎病中男女患病率不同(男女比 2.22:1),以男性多于女性[68.9%(113/164)VS 31.1%(51/ 164),x2=22.69,P<0.01]。 2.1.2冠状动脉病变159例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83例 (52.2%)未合并CAL,76例(47.8%)合并CAL,合并CAL 组血小板(PLT)、血沉(ESR)显著高于无CAL组(P< 0.05),余项指标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l。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2月至2015年10月中南大
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64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 中男113例,女51例,男女比2.22:1;年龄3个月至13岁, 其中<6个月3例(1.8%),6个月至5岁149例(90.9%), >5岁12例(7.3%)。将川崎病按是否典型分两组:典型川 崎病(KD)组123例,其中男86例,女37例;不完全川崎病 (IKD)组41例,其中男27例,女14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9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按 川崎病是否合并冠脉损伤(CAL)分两组:无CAL组83例 (52.2%),其中男57例,女26例;合并CAL组76例 (47.8%),其中男54例,女22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64例川崎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3讨论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多集中在遗传 易感性、机体免疫的变化与其发病的关联性、血管内皮功能 变化等∞J。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本地区尚缺 乏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本文结果显示,164例Jil崎病患儿 以男性居多(男女比2.2:1),6个月至5岁是JiI崎病的发病
KD与IKD组间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