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

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

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

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

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

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

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

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

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

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

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

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

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

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

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

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

这种朋友,范
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

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

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

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

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

甚至,是第一生命。

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

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

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

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

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

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

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

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君子之伪。

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且把他的千般优势暂时搁下,光说他的种种弊病,必须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便是“假”,这也是中华文化千年未消的一个病穴。

历来有很多人,把文化和君子划上了等号,而在中国“伪君子”的种种伪装中,文化之伪最为普遍。

然伪君子们知道,制造文化之伪最容易,制造道义之伪最关键。

于是,道义成为他们攻歼的重点。

文化可以平静伪装。

道义却必须制造耸人听闻的事件。

因此那些试图建立自身道义形象的人,几乎都是伤害他人的诽谤者。

他们深信,道义只有在摧残中才能建立。

当然,道义是假,摧残是真。

但是,不管他们怎么闹腾,都掩盖不了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

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

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

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

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

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

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

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

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

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

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

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

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

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

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

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

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

”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

但是,问题也出来了。

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

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

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

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

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

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

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

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

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

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

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

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更是君子,然做不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便皆为小人吗?未也。

孔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终其一生,可以让人信赖的也只有“修身”一条。

这本是他计划的起点,却也变成了终点。

君子之道,只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即可,过程永远比终点重要。

君子只是一种美好的人格追求,若圈定君子的框架,为君子而君子,则“君子不器”便成一句笑谈了。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做一个平常人,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

君子与小人之辩,太过深奥复杂,小人我远不能做出比先人更完美的答复,但是从余秋雨的书中,仍有许多君子小人之外的内容值得我去学习实践。

文章被践行,文字才具有生命力。

第一,君子之德。

德是什么说来话长,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对一个教育人来讲,是师德。

我们要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同事之间以礼相待,对待学
生耐心真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做一个充满正能量,具有影
响力的人。

唯德动天,无远弗届。

第二,周而不比。

即结党但不营私,团结但不勾结。

进入工作环境,身边的同事便是一家人,工作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提
高工作效率。

同事之间,也难免会有分歧,但是争夺和吵闹是
小人行径,大家坦坦荡荡,求同存异,才能更好的相处。

正所
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第三,君子中庸。

中庸即公平、公正。

就自身而言,做事不能走极端,物极必反。

古代帝王治理天下,若处事不公,必人心崩溃,大
道难见。

然教师管理学生,就好比帝王统治天下,如若凡事斤
斤计较,畸轻畸重,必然引起学生的不满,要想得到学生的信
服,难上加难。

师生不和,想要取得好成绩,更是异想天开。

第四,君子有礼。

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人格魅力在于寸步不让,在于锐目紧逼,在于盛气凌
人,但其实正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领导、同事亦或
是学生,更有甚者,是对陌生人,若能彬彬有礼,始终如一,
周围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互敬的互馈关系,双向
流动。

这种关系,孟子说的更为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


时,还需要担心师生关系、人际交往么?
第五,君子不器。

即君子不是器具。

我们或许都见过不少这样的教师,年年月月用完全一样的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科
书。

虽然毅力可以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本可
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所以必须要注重创新,不能
将自己变成教材的奴隶。

这和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也是交相呼
应的。

第六,君子知耻。

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作为一名教育人,更应该深刻的了解自己的水平,并做到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
足的地方努力的改进。

擅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努力做最好的自
己,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君子之道》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而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事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即可。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