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用典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https://img.taocdn.com/s3/m/2bdedf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2.png)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27cfe57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0.png)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根据来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事典”就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
比如浙江卷古诗词鉴赏考查的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文后要求填空:“此诗颔联以 ______ 和 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据《史记》记载,屈原被贬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说自己“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以屈原、白居易被贬异乡自况,正是“事典”。
“语典”近似名言引用。
比如湖南卷古诗词鉴赏考查了贺铸的《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文后要求填空:“‘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_____ 句”。
在这里,作者直接化用“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名句,即“语典”。
“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
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二,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
比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头二句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
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d74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b.png)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输橦布:织布纳税。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904a011cccbff121dc368320.png)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af85fb6cf01dc281e53af09f.png)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 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案:①“却秦振英声”一句,赞扬鲁仲连的功 绩。(1分)“后世仰末照”形容其光芒能穿越 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1分)
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柳宗元《唐饶歌· 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1林分、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
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
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2分不嫌偏远地前去
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 ,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3609f8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c154fe02d276a201292e74.png)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1321a9c06f1aff00bed51e4b.png)
课文梳理
【名家用典】
八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相见赠》)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课文梳理
七下 1. 戎马关山北
【名家用典】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郑谷《鹧鸪》) 稍逊风骚 。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4.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实战演练
渔家傲(1) (宋)王安石
《中考说明》P179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4分)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寄 语:
以诗词为伴, 过诗意人生!
谢谢指导!
经典题例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答:【略】
2.细读全词,下阕中划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加以赏析。(4分)【想一想答题步骤】 答:运用冯唐持节云中的典故;(1分)魏尚因错被免后, 朝廷派冯唐持节云中赦免魏尚而使魏尚重新得以重用。 (1分) 作者借此拿魏尚自比,含蓄委婉地希望自己也能 得到朝廷重用。(2分)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d0b5e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0.png)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心境,含蓄深沉。
•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后来向秀
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
赋》。后句引用了一个《述异记》中的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
了。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本来山上碰
见的是两位仙人。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
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
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 4.前人诗文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就是上文提到的引用历史 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语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前人所写的 诗文。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这节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表达了曹操 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情。
• 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立刻琵琶关塞黑” 引用了昭君出塞的 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 妫归陈的史事。“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汉武帝时名将李 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辛 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 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 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 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f5c65d4a84868762cbaed587.png)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篇一: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
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
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
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
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
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
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
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
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
”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
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
诗歌鉴赏用典手法解说
![诗歌鉴赏用典手法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47b04a92f12d2af90242e6ee.png)
陵
第
刘四
美 琴
中 学
古代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用典
一、初探用典概念
绝句 宋 李清 李清照
人月圆 吴激(南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首诗都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作用: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语言精
炼,内容丰富;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以少 胜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 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 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巩固练习
经梧州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1]。
注[1]: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
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 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
用典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五句写与京口有关的 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效果: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 达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也是表明希望当代也 有一位像刘裕一样的英雄君主;“人道”“想当年”二字说明 刘裕已然不在,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想当年” 是肯定刘裕早期的功勋,也暗含对后期放弃进取中原的 惋惜,也有对当朝无心北伐复国,偏安南宋的讽刺。
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0a2af5ff172ded630a1cb607.png)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谁的典故,有何效果?
诗歌最后一句运用南朝陈后主所写《玉树后庭花》 一诗,借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 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 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 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怎样的表现 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运用典故。引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之事,表达 自己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 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的雄心壮志。
诗歌鉴赏之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 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用语: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 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效果: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 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
全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用典 课件24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用典 课件24张](https://img.taocdn.com/s3/m/48ee6cd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4.png)
•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 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 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情感】可以看出,作者用汉代著 名的李广将军的典故,实际上是在
自况,抒发了自己有志难伸、报国 无门的悲愤。
• 用典 •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 用典的含义不难理解,同学们难的是不知道哪些词语
在用典,以及不知用典的目的是什么。
• 【思考】其实想解决用典的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记 忆用典的典型词汇是哪些
•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 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9.双鲤 :如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 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 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 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 鲤迢迢一纸书。”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 物(双鲤鱼)思人。
• 22、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离别的伤感惆 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历史盛衰沧桑巨变。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鹧鸪。”
古代诗歌鉴赏用典
![古代诗歌鉴赏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a578efe0eefdc8d377ee3237.png)
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
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
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娉娉袅
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ENLI
6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 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 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CHENLI
12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中的用典
CHENLI
1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 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 富、含蓄、深刻。
CHENLI
2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字仲谋,曾建
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
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CHENLI
CHENLI
诗歌鉴赏用典
![诗歌鉴赏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a78d047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f.png)
诗歌鉴赏用典---诗歌鉴赏用典在诗歌鉴赏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名人语录等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用典,并为您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名词注释。
第一章:历史典故1、黄河远上白云间——出自《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用来形容黄河美丽壮观的景色。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自《毛主席语录》:“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面对反动派的巨大压力,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小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来形容微小的力量也可以引起巨大变化。
3、异曲同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各歌异调而合诸宫,异曲同工而合诸律。
”用来形容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章:文学典故1、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杜鹃》:“牧童遥指杏花村。
”用来形容人精确指明事物的位置。
2、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出自唐代杨煦的《上阳白发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用来形容虽然礼物寻常,但代表着深深的情意。
第三章:宗教典故1、如梦令——出自《唐诗三百首·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用来形容人陶醉在美好的幻境中,不愿离去。
2、涅槃重生——出自佛教中关于佛陀般涅槃,意味着超脱尘世,获得新生。
3、天堂与地狱——出自基督教信仰,用来形容极乐世界和极刑世界的对比。
附录:本文涉及附件:1、《登鹳雀楼》- 白居易的原诗2、《杜鹃》- 白居易的原诗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的原诗4、《上阳白发人》- 杨煦的原诗5、《唐诗三百首》- 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法律名词及注释:1、侵权行为:指在无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形式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合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指当事人约定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https://img.taocdn.com/s3/m/550399e1b307e87101f696c3.png)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要注意辨析诗句中的用典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乃至是“翻新”的。
一、正面用典所谓“正面用典”就是保持典故本来的含意不做任何修改。
对正面用典的诗句,只要了解了典故的具体含意,就能够把握诗句含意乃至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如,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在此地;王谢堂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的宅第。
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对“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百姓家”的跨时空描绘,以及斜阳、野草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中所寄托的兴亡之叹。
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便分别采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鹃”“南海鲛人”“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梦想、追求和思念。
又如,“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客从》(唐代杜甫)就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诗句,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宋代姜夔)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二、反面用典反面用典就是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其表达的意思是王孙们不要久留山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用历史故事 化用前人诗句 借用神话传说
经梧州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泣长沙 问:(1)诗中“泣长沙”采取了怎样的写 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诗中“泣长沙”采取了怎样的写法?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法。 借用湘妃泣竹、神女、女娲补天、 月中吴刚等神话,运用衬托手法 (连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被感 动),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 卓越技巧。
一是典故本身的意义,(彼时彼境彼情)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此时此境此情) 注意:此时此境此情:既包括大的社会背 景,也包括诗人个人的处境和上下文语境
练习1、
投笔:指弃文从武。用班超投笔从戎典。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 功立业。 化碧:形容刚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苌弘化碧。 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 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字、望帝。渲 染哀怨悲凉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望帝啼鹃。
“廉颇老矣”:盼望重被重用之意 “司马青衫”:白居易《琵琶行》,悲伤之意 “长门事”:汉武帝陈皇后失宠之事,寓指失意不得志。 (01年上海高考) “封狼居胥”: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 (胜利)而还。战胜而还。 “黍离之悲”:国家衰亡之痛。 折腰:喻指屈身事人。 五柳:隐者的代称。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 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
关山五十州。”诗中吴钩指宝剑。 柳宗元《唐饶歌·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鬓已先斑。”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青鸟:“青莺”“青鸟” 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酒的代称 。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 至田家”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
问:谈谈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
答案: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 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迷津欲有问”句用 孔子问津典故抒发自己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当 时诗人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 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 说,夹杂着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答案: “犹唱”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以南朝指北宋,谓北宋之灭亡 已成千古伤心事了,今遇故宋女子犹唱旧时歌曲,今 人感慨系之。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主,人事已非, 燕子纵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抒发漂泊之感,悲伤之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用典、衬托、想象的表现手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 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武陵 问1:这首词写的事物是什么? 问2:谈谈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1答:“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
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 的《桃花源记》。所以可知这首词写的 事物是桃花。 2答: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红红”, 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 致,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作者正是以 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且这桃花乃属桃源之花,更有凌越世俗 之意,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
表达技巧
表 达 方 式 表 现 手 法 修 辞 手 法 构 思 技 巧
对比
表 现 手 法
象征 比兴 烘托 用典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联想和想象 ……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用典
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 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 (渡口)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 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平 海:滔滔江水与海平。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 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
运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典故。
用典定义: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的 手法,通常称为“用典”。
答案:“泣长沙”是用典的写法。 用西汉贾谊(又称贾长沙)的典故, 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 景,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王勃《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 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 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 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词人化用了哪些诗句?抒发怎样的 心情?
去用前朝事 来说今人愁 欲说却不尽 故向古人求
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以少胜
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以使 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耐人 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用典方式: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 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 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 看出。 正用:正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反用:反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仲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寄奴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 佛狸祠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