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得主要鉴别依据:A.恶寒发热得孰轻孰重 B.渴与不渴C.流涕得清与浊D.头痛身疼与否E。

舌苔得黄与白,脉象得数与不数2.患者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治法为:A。

益气解表B.养血解表C.滋阴解表 D.助阳解表E.解表祛邪3。

发热,口渴,胸痛,咯痰黄稠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风温证属:A。

邪犯肺卫B。

邪热壅肺C。

热郁阳明D.热入心营 E.正虚欲脱4。

ﻩ患者咳嗽剧烈,气粗,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色黄,常伴鼻塞流黄涕,口渴,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其证属:A.痰湿犯肺 B.痰热郁肺C.风热犯肺D.风寒袭肺E。

风燥伤肺5。

患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阵,咯痰色黄粘稠,心烦,汗出,面赤,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哮证得护治原则为: A.温肺散寒,化痰平喘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C.开郁降气平喘D。

补肾纳气平喘E.补肺益气平喘6.实喘得主要病变脏腑就是:A.肾B.心C.肝D.脾E。

肺7.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其喘证证属:A.痰浊阻肺B.肺气郁痹 C.表寒里热D。

风寒袭肺E。

痰热遏肺8.水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攻下逐水药最适宜?A。

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已虚B。

病久体虚肿甚,日久不消C。

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D。

颜面浮肿,兼有表症E.以上都不就是9.患者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短喘息,形体较胖,肢体困重,痰多,苔浊腻,脉滑。

此胸痹证属:A。

阴寒凝滞 B.心血瘀阻 C.痰浊壅塞D。

阳气虚衰 E.气阴两虚10。

眩晕,失眠,健忘,心悸,面唇紫暗,耳鸣耳聋,舌有瘀点,脉弦涩.此眩晕证属:A.痰浊中阻B。

肝阳上亢 C.肾精不足D。

瘀血阻络E。

气血亏虚11.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热哮型哮喘
表现为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等。护理措施 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免过度保暖和吸入热空气,可使用 清热化痰的中药进行调理。
虚哮型哮喘
表现为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等。护理措施包括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可使用补 肺益肾的中药进行调理。
04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 在中医内科护理中应用
情志相胜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一种 情志可以抑制另一种情志 ,如喜胜悲、思胜恐等。
情志致病特点
情志致病具有潜伏性、反 复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且 与患者性格、经历等密切 相关。
情志护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述
基本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其心理需求;因人制宜,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护理方案;注重整体观念,将心理与生理护理相 结合。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同时,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 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拔罐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拔罐原理
拔罐是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于人体表面,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 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护理学
2024-01-06
目 录
• 中医内科护理学概述 • 中医内科护理基本原则与方法 •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及护理措施 •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内科护理中应
用 • 饮食调养在中医内科护理中作用与实践 • 情志护理在中医内科中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内科护理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上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治 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脏腑 功能等作用。

中医内科护理学范文

中医内科护理学范文

中医内科护理学范文中医内科护理学是指在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个体化的护理的学科。

它以中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护理干预和危机处理。

下面将从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进行阐述。

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中医学与护理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护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中医内科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它强调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护理学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以个体化护理为核心,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

1.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具备一定的中医诊断能力,能够根据中医的辨证方法,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确定患者的病机和治疗方案。

2.中医药学:中医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熟悉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药物性能和应用常识,了解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煎煮技术和用药监测。

3.中医内科病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机制,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4.中医内科护理技术:中医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掌握中医内科护理的各项技术,包括中药煎煮、推拿按摩、针灸疗法、艾灸疗法等,在护理中能够灵活运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综合性:中医内科护理学综合运用中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2.个体化:中医内科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护理学充分结合西医内科的理论和技术,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辅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4.预防为主:中医内科护理学注重预防为主,通过护理措施的干预,调整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态,提高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根据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个体化的护理工作。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二)湿温
• 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急性热病。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起病缓慢, 病势缠绵,病程长 • 辨证: • 卫分 • (卫气同病)湿邪较重 • 气分 • 营分 湿热并重 • 湿邪化热 • 血分 热重于湿 • 主方 白虎加苍术汤
• 病因病机: • 1)外感暑湿(外湿) • 2)内伤饮食(内湿) •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一)风温
•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 热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急,发热,咳嗽,咳痰, 胸痛,气急,烦渴为主症(传到营分为止) • 证治分类: 症状 治法 • 1)邪犯肺卫: 发热恶寒 辛凉解表 • 2)邪热壅肺:四大热证+胸闷痛,咳铁锈色痰清 热宣肺 • 3)热入心营:身热尤甚,神昏谵语 清心凉营 • 4)正虚欲脱:气虚+阴虚 益气敛阴 • 5)肺胃阴伤:热伤阴,阴液不足 滋养肺胃
中医外感六淫,温邪疫毒,表现 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 主要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 • 病在卫分:表证 • 病在气分:四大热证 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 大 • 病在营分:身热夜甚,神昏谵语 • 病在血分:发斑发疹,出血见症
中医辨证方法
• • • • • •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三焦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 护治原则:清热化湿
• 证治分类: • 1)
• 护理评估: • 1)评估病理传变,区分阶段 • 2)评估顺行逆行,估计预后
主要护理措施
• • • • • • • • • • • • • • • 发热 1)饮食护理:饮食要清淡,富于营养,易于消化 多饮水,清凉饮料 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要湿润清爽,热入心营患者应单独置于一个病室,避 免神志改变 气息喘促者应半卧位,吸氧;胸痛咳嗽者应卧向患侧 及时更换衣被 3)情志护理 4)病情观察:观察体温的变化;观察面色,神志,P,R,BP的变化 5)对症护理:降温处理 物理降温,酒精拭浴,胸腹,后颈,足底应避免,大血管循行处应多檫 药物降温 高热不退者可针刺放血 降温处理后30分钟观察记录体温变化 6)用药护理 邪犯肺卫,用药,以取汗为度 热入心营,应频频喂药,少量多次

中医内科护理学-全套教案

中医内科护理学-全套教案

绪论一、中医内科护理学的概念与重要地位1、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施护规律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2、中医内科护理学的重要地位中医内科护理学在中医临床护理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因有二:(1)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护理学科的主干课程,同时又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2)在内容上,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护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二、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1、早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内科疾病和有关医药卫生记载,到周朝将医学进行分科疾医――内科医生说明当时不仅重视内科疾病的诊治,并且已食医――营养师经注意到饮食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内科疾病的生活护理饮食调养和精神调摄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有关内科疾病护理的论述十分丰富,为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外感与内伤病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理论开创了先例。

4、晋唐时期,护理学随中医内科相应发展、丰富。

(1)晋·葛洪,提出了老年人的养身和护理方法,《神仙传》中制定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和精神护理的基本原则。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内科护理有关病情观察有很大发展和补充。

(3)唐·孙思邈《千金方》对养生、食疗、辟谷(饮食护理)、退居(病室环境的选择)、补益(服用补药的指导思想)等均有发展。

孙思邈在护理技术上首创葱管导尿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的导尿术。

(4)王焘《外台秘要》对病情的观察颇有创见,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

5、宋元时期――是情志护理的鼎盛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和朱丹溪《丹溪心法》均可见到比较完整的突出情志护理的医案。

《中医内科护理》ppt课件

《中医内科护理》ppt课件
特点
中医内科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 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 调整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护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
中医内科护理起源于古代,随着 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内科护理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现代中医内科护理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 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护理模式。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 刮痧。
05
中医内科护理的实践与应用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患者因风寒感冒导致咳嗽、咳痰,通过中医内科护理手段,如 针灸、拔罐、中药调理等,成功缓解症状并恢复健康。
案例二
某糖尿病患者因饮食不节制导致血糖波动,通过中医内科护理的饮 食调理和运动指导,成功控制血糖并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胃痛的护理
饮食调理
缓解疼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 生冷等食物。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 食物。
可采取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观察病情
药物治疗
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和伴随症状, 及时就医。
遵医嘱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注意观察药 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可遵医嘱使用一 些中成药或中药汤剂配合治疗。
刮痧护理技术
刮痧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对刮痧部 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刮痧操作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刮痧手法, 如平刮、斜刮等,对相应部位进
行刮痧。
刮痧后护理
观察患者反应,保持刮痧部位舒 适,避免过度刺激。同时注意观 察皮肤情况,避免出现皮肤损伤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

咳嗽特点的鉴别1)时间、节律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咳嗽——肺燥阴虚(2)性质、声音:咳声洪亮有力——实证;咳而声低气怯——虚证;咳声嘶哑——燥咳;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咳声短促——肺燥阴虚;(3)加重与缓解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咳痰特点的鉴别内容: 色、质、量、味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痰多——湿痰、痰热、虚寒痰白、稀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属热痰白质粘——阴虚、燥热;痰白清稀、呈泡沫状——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肺热、阴虚;脓血相间——痰热郁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味甜-痰湿,味咸-肾虚【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以饮食护理为重)咳嗽 与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有关。

(1)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如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而夜卧咳嗽较剧者多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②注意观察咯痰的色、质、量、味等(2)生活起居护理 ①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

戒烟。

风寒咳嗽室温宜暖;风热咳嗽室温宜凉爽;燥热及肺肾阴虚咳嗽室温宜凉爽湿润;痰湿咳嗽湿度宜偏低。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过咸,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①风寒咳嗽饮食宜温热,可饮用姜糖水,杏仁粥等,忌生冷、肥甘食物,忌服梨膏,以免滋润太早,邪不外达,加重咳嗽。

②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梨粥,藕粥;干咳少痰,质粘难出者可用生梨1只,去皮心,加川贝10g,冰糖适量蒸服,或用双花,枇杷叶适量,泡水代茶,以清热润肺化痰;燥热或阴虚咳嗽,忌食燥热之品,宜食雪梨、枇杷、甘蔗等以生津润肺止咳,也可用麦冬煎水代茶饮。

《中医内科护理学》学习指南

《中医内科护理学》学习指南

《中医内科护理学》学习指南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系统阐述内科病证的预防、调护、养生与康复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在临床中的具体实践。

几千年来,在促进和维持人类健康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护理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中医护理课程模块,该课程是临床护理学科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其他各科临床护理的基础,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本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整体护理为目标,突出护理的临证思维,对中医内科护理学进行系统的阐述。

它融汇了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又将现代护理学的理念贯穿其中。

本课程共90学时,分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

理论模块包括绪论和各论,绪论主要介绍了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各论介绍了内科常见八个系统二十五个病证,每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证治分类、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内容。

实践模块主要是中医内科护理的实践内容,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床边教学、学生上课、PBL教学、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等。

其实践课程分别穿插在各病证中进行。

课时分配如下:本课程内容、知识框架如下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病案讨论、角色扮演、学生讲课、课间见习、技能训练、“PBL”学习法等。

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先修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食疗学、针灸推拿学等基础课程,后续课程有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掌握中医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内科临床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内科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

02
中医内科护理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阴阳平衡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阴阳平衡。在内科护理中,通过调节 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以维持或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
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生 相克,维持着动态平衡。在内科护理中,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通过食疗、针灸 等手段调节患者体内五行失衡状态。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内科护理实践
护理评估
饮食调护
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症状观察等,评估 病情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型。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 食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
运动疗法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 方案,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根据中医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辨证施护原则及方法
辨证施护原则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针对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患者,应 注重保暖和发汗解表;对于风热感冒患者,则应注重清热解毒和透表散邪。
辨证施护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养、情志护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证候类型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预防为主
个性化护理模式强调预防为主,通 过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患者的抵 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智能化技术在中医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智能化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技术,对患者的症状、体 征等进行分析,辅助医生 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智能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个 体特征,智能生成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提高中医内科护理实践案例分析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1.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主要鉴别依据:2.1)病室要凉爽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以利于散热祛湿清暑;2)可用鲜藿香,鲜佩兰洗净后以开水泡之而代茶饮,亦可用苡仁,绿豆煮汁饮用,以利于湿邪自小便排出;3)忌食油腻,甜食,生冷之物,以防损伤脾胃致暑湿之邪缠绵难解,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4)头身疼痛较重者,可采用刮痧疗法3.哮证发作的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由于痰的成因不一,故有寒痰与热痰之分。

1)寒痰:屡感风寒失于表散,寒邪深入肺腧,或饮食生冷,肺气受伤,皆可使上焦津液不布,凝聚而为寒痰,内伏于肺,遇诱因而触发,病后或素体阳虚者较易患此证,且病情更为深痼2)热痰:饮食甘肥酸咸太过,伤及脾胃,内酿痰热,上干于肺,聚而不散,亦往往随感而发,或为寒痰内郁化热,以致转为热痰,病后阴伤或素体阳盛者,每易变生此证4.热哮症状:气喘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肋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5.咳嗽风燥伤肺型表现及护理症状表现:干咳频作,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可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护理:1)汤药宜少量多次服用,也可将汤雾化吸入;2)痰中带血者可用鲜小蓟或白茅根煎汤代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出者,可用梨炖白蜜服用;3)可食用梨粥,玉竹粥,藕粥,荸荠等清凉润肺食品。

忌辛辣温燥之品;4)若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者,为风寒燥邪相兼为患,当以疏风散寒,润肺止咳为护治法则,以杏苏散为代表方用药,饮食等皆宜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6.惊悸与怔忡7.心虚胆怯型心悸的临床特点: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8.真心痛表现及治疗原则:表现: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寒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治疗原则:补-补不足,通-通脉温通清热疏利化痰导瘀9.胸痹护理之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和心电监护,做到早发现,早护治,挽救生命,如有胸痛剧烈,冷汗出,气短唇紫,肢凉等阳气衰败证候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给予中药宽胸气雾剂,或亚硝酸异戍脂0.3ml,将安剖打碎于手帕或纱布上用鼻吸入,其挥发的气体半分钟即有效,以缓解疼痛10.痰浊壅塞型胸痹临床表现: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中医内科护理学(精)

中医内科护理学(精)

添加标题
预防为主:中医内科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起居等生活习惯, 以及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添加标题
护理技术:中医内科护理学注重护理技术的应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中医护理技术,以及根据病情采取的护理措施,如中药灌肠、中药熏蒸等。
03
中医内科护理学基 本知识
案例分析:感冒属于中医 内科常见病,中医内科护 理学实践操作能够缓解患 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案例总结:中医内科护理 学实践操作在感冒患者的 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能 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5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 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神经衰弱等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 果
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中医的内科护理实践,以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手段。
形成:明清时期,中医内科护理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 病论》等经典著作。
发展:现代中医内科护理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医的护理理念和技术,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导致的疾病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引起的疾病 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等导致的疾病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导致的疾病
中医内科疾病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 中医内科疾病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机分析是中医内科护理学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病机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中医内科护理学说课PPT

中医内科护理学说课PPT

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内科护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等问世以来,中医内科护理学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 验。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内科护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创 新,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
暖,避免受寒,保证充足的睡眠;情志上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咳嗽的护理
总结词:分型施护
详细描述: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中医内科护理学强调分型施护。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等,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风寒咳嗽应注重保暖、祛风散寒,风热咳嗽需清热止咳、多饮水,燥热咳嗽 则要润燥止咳、多食用滋润的食物。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烟尘刺激也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关于疾病发生、发 展及变化的机制的理论,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 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失调有关。
详细描述
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 阴阳平衡的失调所引起的。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 面,外感是指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环境等; 内伤则是指由于饮食、情绪等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包括正邪 相争、虚实转化等方面。在中医内科护理中,通过对病 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方法 ,以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中医内科护理学面临的挑战
人才短缺
患者认知度不足
目前中医内科护理人才数量相对较少 ,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人才短缺 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患者对中医内科护理学的了解不 足,对其疗效和作用存在疑虑,影响 了中医内科护理学的推广和应程中缺乏统 一的标准和规范,影响了护理质量的 提升。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理念阐述内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预防、护理和康复等问题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护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护理的基础,它突出了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思想,又与现代护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护理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医内科护理学包括了肺、心、脾、肝、肾、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八个病证三十多个病症的护理,用护理程序的框架贯穿其中,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等方面对常见三十多个病症的护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以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身心方面的全面护理。

本课程共64学时,理论58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内科护理学的性质、基本内容。

2.了解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内容。

2.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3.中医内科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4.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肺病病症【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咳嗽、喘证、哮证的概念、主要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外感、内伤咳嗽各证型特点;哮证、喘证各证型特点。

2.熟悉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特点以及头痛的护理措施;感冒、咳嗽、喘证、哮证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护理评估、健康教育。

3.了解感冒、咳嗽、哮证、喘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1.感冒的概述及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其他护理诊断、健康教育。

2.咳嗽的概述及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其他护理诊断、健康教育。

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主要鉴别依据: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B.渴与不渴C.流涕的清与浊D.头痛身疼与否E.舌苔的黄与白,脉象的数与不数2.患者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治法为:A.益气解表B.养血解表C.滋阴解表D.助阳解表E.解表祛邪3.发热,口渴,胸痛,咯痰黄稠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风温证属:A.邪犯肺卫B.邪热壅肺C.热郁阳明D.热入心营E.正虚欲脱4.患者咳嗽剧烈,气粗,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色黄,常伴鼻塞流黄涕,口渴,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其证属:A.痰湿犯肺B.痰热郁肺C.风热犯肺D.风寒袭肺E.风燥伤肺5.患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阵,咯痰色黄粘稠,心烦,汗出,面赤,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哮证的护治原则为:A.温肺散寒,化痰平喘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C.开郁降气平喘D.补肾纳气平喘E.补肺益气平喘6.实喘的主要病变脏腑是:A.肾B.心C.肝D.脾E.肺7.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其喘证证属:A.痰浊阻肺B.肺气郁痹C.表寒里热D.风寒袭肺E.痰热遏肺8.水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攻下逐水药最适宜?A.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已虚B.病久体虚肿甚,日久不消C.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D.颜面浮肿,兼有表症E.以上都不是9.患者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短喘息,形体较胖,肢体困重,痰多,苔浊腻,脉滑。

此胸痹证属:A.阴寒凝滞B.心血瘀阻C.痰浊壅塞D.阳气虚衰E.气阴两虚10.眩晕,失眠,健忘,心悸,面唇紫暗,耳鸣耳聋,舌有瘀点,脉弦涩。

此眩晕证属:A.痰浊中阻B.肝阳上亢C.肾精不足D.瘀血阻络E.气血亏虚11.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1、辩证施护:就是护理患者必须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机体反应、不同的病情,区分不同的证,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2、气虚的主症: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易感外邪,不耐疲劳,面色少华,舌淡,脉虚无力。

可见于慢性久病,年老体虚,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者。

3、血虚的主症: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多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化生血液不足,或久病不愈,肠中虫积,营血消耗过多所致的脏腑、经络、形体失养表现。

血虚症常见于心、肝、脾的病变。

】4、血瘀的主症:痛处固定,或刺痛拒按,或淤积结成肿胀(如肝脾大、腹腔肿大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或赤等,如淤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乱语、发狂,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多由离经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所致。

因淤血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异。

5、寒饮(痰)阻肺主症: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痰稀薄如泡沫,怕冷,受寒可使咳嗽加重,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沉弦。

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

6、肝风内动之阳亢化风和热极生风的区别:阳亢化风:头部抽引疼痛,头晕目花,口眼涡斜,肢麻或震颤,舍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甚则猝然晕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舌苔薄,舌质红,脉弦。

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热极生风:高热,肢体抽搐。

两目上翻,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抖动,神志昏迷。

舌苔黄,质红,脉弦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高热惊厥,婴幼儿尤易发生。

7、放血疗法亦名刺血疗法,是用粗毫针、三棱针、注射针头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某一部位的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的热毒随血外泄的治疗方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实证和热证,如红肿痛之痈阻、红丝疔、流火丹毒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主要鉴别依据: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B.渴与不渴C.流涕的清与浊D.头痛身疼与否E.舌苔的黄与白,脉象的数与不数2.患者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治法为:A.益气解表B.养血解表C.滋阴解表D.助阳解表E.解表祛邪3.发热,口渴,胸痛,咯痰黄稠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风温证属:A.邪犯肺卫B.邪热壅肺C.热郁阳明D.热入心营E.正虚欲脱4.患者咳嗽剧烈,气粗,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色黄,常伴鼻塞流黄涕,口渴,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其证属:A.痰湿犯肺B.痰热郁肺C.风热犯肺D.风寒袭肺E.风燥伤肺5.患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阵,咯痰色黄粘稠,心烦,汗出,面赤,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哮证的护治原则为:A.温肺散寒,化痰平喘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C.开郁降气平喘D.补肾纳气平喘E.补肺益气平喘6.实喘的主要病变脏腑是:A.肾B.心C.肝D.脾E.肺7.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其喘证证属:A.痰浊阻肺B.肺气郁痹C.表寒里热D.风寒袭肺E.痰热遏肺8.水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攻下逐水药最适宜?A.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已虚B.病久体虚肿甚,日久不消C.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D.颜面浮肿,兼有表症E.以上都不是9.患者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短喘息,形体较胖,肢体困重,痰多,苔浊腻,脉滑。

此胸痹证属:A.阴寒凝滞B.心血瘀阻C.痰浊壅塞D.阳气虚衰E.气阴两虚10.眩晕,失眠,健忘,心悸,面唇紫暗,耳鸣耳聋,舌有瘀点,脉弦涩。

此眩晕证属:A.痰浊中阻B.肝阳上亢C.肾精不足D.瘀血阻络E.气血亏虚11.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A.元神败脱,神明散乱B.痰热腑实,风痰上扰C.风痰瘀血,痹阻脉络D.肝阳暴亢,风火上扰E.脾肾两亏,气血不足12.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少动,当诊为:A.痴呆B.狂证C.癫证D.郁证E.脏燥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狂证的特征:A.表情淡漠B.精神亢奋C.狂燥不安D.动而多怒E.骂詈毁物14.痫证小发作时不发生:A.动作中断B.持物落地C.头向前倾D.两目上吊E.突然仆地15.下列不是脾胃虚寒型胃痛主症的是:A.胃痛隐隐,绵绵不休B.口干思饮,大便秘结C.空腹痛甚,得食则缓D.神疲纳呆,四肢倦怠E.舌淡苔白,脉象细弱16.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脉弦。

证属:A.肝郁化火B.胃阴不足C.饮食停滞D.肝气犯胃E.痰饮停1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饮食停滞型腹痛的主症:A.脘腹胀满B.疼痛拒按C.嗳腐吞酸D.泻后痛减E.舌红少苔,脉细数18.导致泄泻的关键病机是:A.脾胃虚弱B.食滞胃肠C.脾肾阳虚D.脾虚湿盛E.感受外邪1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寒湿痢的主症:A.腹痛拘急,里急后重B.时发时止,迁延不愈C.痢下赤白,白多赤少D.脘腹胀满,头身困重E.舌苔白腻,脉濡缓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黄疸急黄发黄的症状:A.衄血便血,皮下发斑B.身目发黄,色晦暗无泽C.舌质红降,苔黄燥D.壮热烦渴E.神昏谵语21.鼓胀的病变脏腑是:A.肺、脾、肾B.心、肝、肾C.肝、脾、肾D.心、脾、肾E.心、肺、肾22.不属于风水泛滥型水肿的症状是:A.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水肿B.小便通利C.来势迅速D.兼有咽喉红肿疼痛E.舌红,脉浮滑数23.热淋的主症无:A.小便短涩B.尿道灼热刺痛C.小腹坠胀D.排尿突然中断E.尿色黄赤24.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丝,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脉涩。

此癃闭证属:A.膀胱湿热B.肺热壅盛C.肝郁气滞D.尿路阻塞E.中气不足25.下列不为郁证特征的是:A.精神抑郁B.潮热盗汗C.胁肋胀痛D.易怒善哭E.咽中如物梗阻26.下列不属于伤发热特征的是: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B.发热伴有头晕神疲C.手足心热D.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E.发热伴有恶寒,得衣被不减27.痰浊头痛的特点是:A.头痛且胀B.头痛且晕C.头痛而空D.头痛如刺E.头痛昏蒙2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A.痿软无力B.疼痛C.肿胀D.酸楚E.重着麻木29.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A.风B.湿C.燥D.热E.寒30.虚劳的主要病机是:A.大病久病、失于调理B.先天不足、后天失养C.脏腑亏损、气血不足D.酒色过度、多成劳损E.劳倦不复、久而成劳31.黄疸病人在饮食护理方面,下列哪项不相宜:A.注意饮食隔离B.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C.少食肥甘厚腻之品D.忌食辛辣及酒E.可多食海腥食物3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五更泄”的特点:A.黎明前泻B.肠鸣即泻C.脐腹作痛D.泻后痛不减E.形寒肢冷33.下列哪项不属于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A.肿胀部位B.肿胀的先后顺序C.肿处皮肤的色泽D.腹部青筋有无暴露E.小便通利与否34.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点,下列哪项无意义:A.泻下稀薄或赤白粘冻B.泻下爽利与否C.里急后重之有无D.泻下次数多少E.泻下有无脓血35.伤头痛的诊断要点,下列何者是错误的:A.痛势较缓B.起病较缓C.痛无休止D.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E.劳累痛甚36.伤发热中气郁发热的特点是:A.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B.热势常随患者情绪的变化而波动C.五心烦热D.骨蒸劳热E.以上均不是3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鼓胀病的危急症状:A.腹痛泄泻B.腹大如瓮C.吐血、便血D.脉络暴露E.神昏、抽搐38.血证出血部位与脏腑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咳血、鼻衄多与肺有关B.肌衄多与心有关C.吐血、齿衄多与胃有关D.便血多与肠或胃有关E.尿血多与膀胱或肾有关39.下列症状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A.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B.泄泻夹有粘冻C.时溏时泻,水谷不化D.泻下粪便色黄褐而臭E.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之物40.咳嗽的辨证首先应区别:A.实证与虚证B.外感与伤C.阴证与阳证D.在气与在血E.寒证与热证41.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胸痹的护治法则:A.活血化瘀B.滋阴润肺C.辛温通阳D.通阳泄浊E.益气通阳42.下列除哪项外,均可治疗癃闭:A.取嚏法B.外敷法C.探吐法D.针灸按摩E.吸氧43.护理吐血病人时,下列哪项不相宜?A.静卧少动B.情绪安定C.忌辛辣食物D.食易消化食物E.多饮热水44.消渴病的预防调养不包括:A.戒嗜欲B.节喜怒C.减滋味D.适当锻炼E.限制饮水45.下列哪项风温的护理措施是错误的:A.多食新鲜蔬菜和果汁B.汗出后切忌受风C.保持大便通畅D.高热伴恶寒者,用酒精浴或冷敷降温E密切观察病情,防变证发生46.哮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呼吸急促、口抬肩B.咳嗽咳血、潮热盗汗C.气急喘促、咳吐浊唾D.呼吸急促、喉中痰鸣E.以上均不是4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症状:A.胃脘灼痛B.病势急迫C.心烦易怒D.口干口苦E.舌红少苔4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黄疸病预防与调摄的容:A.精神调摄B.起居有常C.饮食有节D.忌盐E.注意饮食隔离49.下列不是伤发热的表现:A.低热B.手足心热C.自觉发热D.潮热E.阵寒阵热50.下列哪项为诊断黄疸病的重要依据:A.齿垢黄B.爪甲上黄C.小便黄D.目黄E.身黄B型题A.心悸不宁、气短胸闷、面色潮红B.心悸胸闷、面白肢冷C.心悸不宁、心烦多梦D.心悸少寐、善惊易恐E.心悸眩晕、胸闷痞满1.心虚胆怯型心悸的特征:2.心阳不足型心悸的特征:A.胃脘暴痛、恶寒喜暖B.胃脘隐痛、口燥咽干C.胃痛隐隐、喜暖喜按D.胃脘胀闷、攻撑作痛E.胃脘胀满、嗳腐吞酸3.肝气犯胃之胃痛见症为:4.胃阴亏虚之胃痛见症为:A.关节疼痛,游走不定B.关节剧痛,部位固定C.关节肿胀,重着而痛D.关节肿大,僵硬变形E.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5.痹证之着痹的特征为:6.痹证之风湿热痹的特征为:A.肝郁发热B.表证发热C.血虚发热D.阴虚发热E.气虚发热7.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多为:8.午后潮热,伴有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者多为:A.肺脾肾B.心肝肾C.心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9.水肿的病位在:10.鼓胀的病位在:A.清热解毒,调气行血B.清热凉血解毒C.温化寒湿D.养阴清肠E.温补脾肾,收涩固脱11.虚寒痢的护治原则是:12.疫毒痢的护治原则是:A.头痛且胀B.头痛如裹C.头痛且晕D.头痛且空E.头痛昏蒙13.风湿头痛的特征是:14.风热头痛的特征是:A.腹痛绵绵,喜热喜按B.脘腹疼痛,攻窜两胁C.腹痛急起,得温痛减D.腹痛拒按,烦渴引饮E.脘腹胀满,嗳腐吞酸15.中虚脏寒型腹痛的主症是:16.饮食停滞型腹痛的主症是:A.膏淋B.血淋C.石淋D.气淋E.劳淋17.小便上有浮油如脂,形体消瘦,腰酸无力,淋证属:18.小便涩滞不畅,少腹急满,茎中涩痛,淋证属:A.干咳,咳声短促B.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C.喉痒干咳,连声作呛D.咽痒咳嗽声重,气急E.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19.风燥伤肺型咳嗽的主症之一是:20.痰热郁肺型咳嗽的主症之一是:A.荆防败毒散B.银翘散C.新加香薷饮D.玉屏风散E.加减葳蕤汤21.暑湿感冒的治疗方药是:22.气虚感冒的治疗方药是:A.水肿B.中风C.障,雀目D.疮疖痈疽E.肺痨23.消渴病日久不愈,热壅血瘀,蕴毒成脓,可并发:24.消渴病日久不愈,热灼津液为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可并发:A.脾气虚B.肺气虚C.脾阳虚D.心血虚E.肾阴虚25.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虚劳证属:26.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腹胀冷痛,肠鸣便溏,虚劳证属:A.饮食不慎即泻B.感寒既泻C.情绪紧时泄泻D.黎明即泻E.泻下粪便臭如败卵27.肾阳虚衰型泄泻的特征是:28.肝气乘胃型泄泻的特征是:A.仲景B.巢元方C.思邈D.王焘E.景岳29.首创黄疸实验观察法的古代医家是:30.首创葱管导尿术的古代医家是:二、简答题1.如何护理胃痛伴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2.虚劳的调摄护理应注意哪些容?3.如何鉴别阳黄与阴黄。

4.如何鉴别阴水与阳水?5.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6.喘证之实喘与虚喘的不同点是什么?7.体虚感冒有哪些分型?治法如何?选用什么方剂治疗?8.肺痨的概念是什么?试述肺痨的预防和调养。

9.什么是胸痹?如何进行分型论治?10.简述中风的病因、病位、病机、病性及转归。

11.什么是胃痛?治疗原则是什么?12.什么是泄泻?泄泻的诊断要点是什么?13.何谓痢疾?诊断要点是什么?14.试述胁痛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转归。

15.鼓胀的概念是什么?护治原则是什么?16.简述淋证的概念,其病因病机有哪些?17.癃闭概念是什么? 其病因病机有哪些?18.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19.郁证的概念是什么?如何预防与调养?20.什么是消渴?诊断要点是什么?21.消渴有哪些证型?治法如何?22.虚劳有哪些证型?治法如何?选用什么方剂治疗?23.何谓中风?其护治原则是什么?24.什么是心悸?诊断要点是什么?25.简述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