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用人之道》出自于《资治通鉴》的“唐太宗论举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用人之道》原文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①令封德彝⑥举贤,久无所举⑦。

上诘②之。

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⑩!”上曰:“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④者,岂借才于异代⑤乎?正患⑧己不能知,安⑨可诬一世之人!”(选自《资治通鉴》)《用人之道》注释(1)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2)诘:责备(3)器:器皿,器具。

(4)致治:治理好国家(5)代:朝代。

(6)封德彝:名伦,太宗手下的官员(7)举:推荐。

(8)患:担心。

(9)安:怎么。

(10)耳:罢了。

《用人之道》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

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用人之道》道理要知人善用。

《用人之道》人物轶事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

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

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

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

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

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

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

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王玉堂□刘广鑫历史镜鉴662019·0267 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唐太宗之用人观

唐太宗之用人观

唐太宗的管理艺术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出类拔萃,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样他的管理方法,即使在现代,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他说:“仁人如巧匠之制木,值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值长短,各种所施。

明主之仁人也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唐-李世民《帝范•审官第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曾经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早在唐代就有史臣吴兢将其编撰成《贞观政要》一书。

" 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

"其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不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具有警醒作用。

既是补药,更是清醒剂。

那么,是否如同唐太宗所说就能用好人才了呢?没那么简单,要真正发挥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全部实力,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唐太宗与大臣萧瑀关于历史上另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隋文帝杨坚有过一段对话。

贞观四年,唐太宗曾问萧瑀:" 隋文帝何如主也?" 大臣萧瑀对曰:"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 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隋文帝" 性至察而心不明......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按照唐太宗的观点,作为最高领导者,应当" 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1. 文言文《用人之道》理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全文大意:太宗令德彝举荐贤才,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斥责了他。

德彝回答说:“并不是我不尽心选材,实在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贤能的人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自用其长处。

古代能够治理天下的人,难道都要到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不但不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心,又怎能诬陷今世所有的人呢?”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2. 用人之道古文翻译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3. 《用人杰而取天下》古文翻译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兼听则明:唐太宗用人之道是宽容和多元(2009-11-30 14:07:17)转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 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卷192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试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试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N o. 5
T ME D C T 0 I E U A 1 N
试 论唐太宗 的用人之道
王菊花
摘要 : ,r , 用2 q题 历来是 关系到政权存 亡、 , - 国家盛 衰的重大 问题 。唐 太宗吸取 了历代 经验教训 , 行 了一整套行之有 效的用人政 推
策, 知人 兼明善恶, 用人“ 短取 长”驭人 人尽 其才, 舍 , 特别是广开才路 , 成“ 促 贞观盛世” 。唐太宗的用人 之道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借
才 路 的 又 一 成 功 经验 。 . 综上所见 , 贞观 时期 正是唐太宗 以睿智 的眼光 , 高超 的用 人 艺术 , 在他周 围形成 了以房玄龄 、 杜如晦为首 的贤哲俊 士。君 臣
和睦 、 上下合力 、 民心归 向、 社会 安定 , 形成了为世人所景仰 的“ 贞 观盛世” 。 2 唐太 宗用 人之道对 当代用人问题的借 鉴意 义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不仅在贞观时期 , 在唐代产生 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 而且对 当今社会的用人思想也产生 了有益的启示。那 么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中我们又可 以探求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呢? 首先 , 人才是宝贵 的财 富。纵观古今 中外 , 人才 问题 总是 与 事业 的兴 衰 、 国家 的兴 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 , 哪个 时代 人才辈出 , 哪个时代就兴旺发达 , 昌盛 ; 国家的统治者重 繁荣 哪个 视科学技术 , 重视人才 , 哪个 国家就会出现政 通人 和 , 百业兴旺的 大好局面。 其次 , 领导者要解 放思想 , 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近几年来 , 我 国选拔人才 的渠道 和方法有 了较大 的突破 。但是传统 的选人 用 人标准和用人制度 , 堵塞了人才路 , 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缺乏 , 另一 方面又造成大量 积压和浪费人才 的现象。 因此在用人 的指导 思 想上必须明确 以下两点: 一是要 明确用 人的 目的是为了推动整个 事业 的发展 。作 为领导者 , 必须从事业 的需要 出发 、 从整体利益 出发 , 任人唯贤 , 不论 门第 , 不惟 资历 , 不惟学历 , 不拘一格选拔任 用人才。 此外 , 领导者还要知人 善任。所谓知人善任 , 就是领导者要 善于识别 和使用 人才 , 知人 是善任 的前提 , 要善任 , 必须得先 知 人, 不知人就无以善任 ; 善任是知人的 目的和结果 , 这两者的和谐 统一就形成 了正确的用人路线 , 即用人之道。 用 人问题历来是关系到政权存亡 , 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古 今 中外 , 概不例外 。我们应积极 吸收和借鉴前人用人思想 中的精 髓 部分 , 为我所用 , 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 为我们国家的迅 速腾 飞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之一,他在执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用人之道。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资治通鉴始终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对唐太宗的描述与表彰极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探究他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策略。

他注重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人才,坚持将忠诚与能力并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领导层的素质直接相关。

因此,他注重培养忠诚的官员,使他们在执掌权力的同时,本着国家利益来为民众服务。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能力,擅长善于发现和发展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遵循了忠诚原则,又不忽视个人才能,这种平衡使得唐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式方面,唐太宗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更加注重挖掘潜力之人。

他并不拘泥于出身贵贱,而是真正以才能和德行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官员的才干与品行。

他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培养人才,推动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途径。

同时,他也重视举荐制度,鼓励和奖励那些特别出色的官员,以激励更多人才成长和涌现。

总结而言,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以忠诚与能力并重为基本原则,他注重培养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标准与方式选拔人才。

他的用人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用人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展示其值得借鉴和运用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中学习,培养忠诚有能力的人才,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选拔标准和具有效果的培养机制,以确保国家和组织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虽然饱含历史特点,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三、科举取士,广揽人才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①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90.
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这是贞观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和健全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形式
贞观元年,为了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唐太宗大力发展和推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的方式。隋代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和 明经两种,到了唐太宗时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大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
(二)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贞观初,唐太宗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 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 不得不举。”①他依据这样的原则,大胆起用前朝遗臣和异党中的忠良之人。即如王珪、萧瑀、裴矩、房玄龄、魏征、薛万彻 等等。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用和重用。魏征,原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官任太子 洗马。在唐太宗与李建成争夺帝位继承人时,他劝李建成尽早杀掉唐太宗,以巩固太子地位。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唐 太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而魏征从容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周围人都 为魏征捏了把汗。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致死不悔,认为他是经国之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再如:薛万彻最初也忠于隐太子 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血战宫门,失败后太宗多次派人传达旨意不治他的罪。他归顺后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奇 勋,特别是在大破天柱王于赤水源一役中,独率轻骑深入敌军。更有萧瑀、裴矩、杜如晦等均属隋代遗臣,也都被委之以重 任。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说明及解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以其英明睿智的执政风格和出色的用人之道而著称于世。

其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被后人传颂不已,其中,唐太宗用人之道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进行详细说明及解释。

一、明察人才,善用人材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首先注重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出身或门第。

他重视人才的潜力和实力,善于发掘潜能,重用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才。

在他的治国过程中,他喜欢用贤臣,重视用人的才干;敢于用能臣,尊重用人的品德;善于用忠臣,注重用人的忠诚。

因此,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风肃正,经济繁荣,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

其次,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注重培养和珍惜人才。

他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深知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因此,他注重培养人才,给予他们重要的职责和任务,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努力创造价值。

同时,唐太宗对人才十分珍惜,尊重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助力国家治理和发展。

二、严明法纪,宽容人才唐太宗在治国用人方面,注重法纪严明但也善于宽容人才。

他重视法纪,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然而,唐太宗也明白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在人才方面,他不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注重人才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对于一些错误或犯错的人才,唐太宗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理和管理措施,同时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相信人才是可以培养成材的,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激发其潜力,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三、重视敬畏唐太宗用人之道中,更注重敬畏的价值。

他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才干和品德,更要求人才对君主忠诚敬畏,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国家利益,不得为私利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重视敬畏有助于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在唐太宗政权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

有原来隋朝的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统一战争中敌对势力的成员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

各种政治力量,都需要以唐太宗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

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要求,竭力促进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据自己的选人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行即加以重用。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有人要求“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

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他主张“惟贤是与”,反对以新旧为别,正是对各种政治力量一视同仁,广其德于天下。

他还明确提出:“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玄武门之变以后,尽管李建成集团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另外,当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可见文学馆学士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但是,在他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武德九年(626)九月,就另设弘文馆学士代替文学馆学士,弘文馆学士不限十八人,增加了原秦王集团以外的成员。

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

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生(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

然则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唐太宗用人,先“西北骁武之士”,后“东南儒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的,没有亲疏之别。

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再者,他对各种类型的人才还善于因材使用,并不求全责备。

他说:“明君无弃士。

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他还说:“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综观古今,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使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积极倡导和推行进步的人才观。

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到运用人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着重的从重才、选才、知才和用才等方面分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重视人才,德才兼备(一)重视人才唐太宗历经隋末大动荡,他深知创业难,而守业更难的道理。

何以守业,他认为关键在于得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为此他对臣子说“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 ⑴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

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治安之本惟在得人”⑵“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人。

”⑶他把贤才看是立国、强国的第一要素。

他认为贤才以兴天下,只要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统治。

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特别是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他说,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有隋文帝的用人不当的因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唯取决受战,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矣。

”⑷安邦天下,作为君主切不可独断专行,否则会使决策错误百出,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

对此,唐太宗的认识极为的清楚,他说:“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⑸又说:“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造天下之才,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⑹可见,唐太宗深深懂得治理国家不能仅靠一人之力,而应重视人才,使用人才。

他以:“贤才以兴天下”为用人一大思想,说明国之强盛,不得不重用人才。

他的重人思想为唐朝初年的人才涌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另外,唐太宗把笼络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贞观二年(628年),他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⑺由此可见,唐太宗把贤才良将作为“治安之本”。

这也是唐太宗一贯的用人思想,更是用人的核心思想。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实为唐朝的开创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帝王。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的史学家的公认,也正因为此,唐太宗不但能够夺取政权,得到天下,还能创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文治武略,均有大功。

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既能开拓,又能至治的帝王,只有寥寥数人。

而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唐太宗。

关于“贞观之治”,笔者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论述,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讨论唐太宗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的用人之道。

●礼贤下士,广为招揽隋朝末年,眼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度,李世民知道天下必乱,于是广泛交游。

李世民十六岁即曾应募勤王,在云定兴将军部下,崭露头角。

声誉极佳,所以很受关注。

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世民交情很深,后来,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深为刘文静的胆识和才略折服,于是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和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一起劝说李渊反隋。

因为要向成就一番大事业,李世民从一开始就礼贤下士,以李渊公子的身份,不惜折节下交、,广揽人才。

像刘文静这样的地位低微但是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渊在用人方面不敢突破,招揽的人才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与李渊大不相同,李世民不拘一格,招揽了大量的寒门微士,甚至不少是亡命之徒和流氓无赖。

这为李世民利用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资源,创建唐朝,奠定了基础。

●保护贤才,不听佞言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中为列第八的卫公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李靖一生,立下军功无数,在大堂群雄之重,李靖的军事才能第一。

也正因为军事能力过高,所以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李世民都为李靖平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

历史上功劳显赫的贤才被陷害至死的事,层出不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

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

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在确定用人政策方面,首先要考虑如何正确对待以下三种人员:即秦王府属、高祖时政府机关的官吏、建成的东宫官属和元吉的齐王府属。

秦王府属是帮助唐太宗取得皇位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任用,唐太宗不能不慎重考虑。

第一,在唐太宗看来,这些人不一定都是贤才。

如果只按关系的亲疏和资历的深浅来确定对他们的任用,便不能“服天下人之心”;第二,在唐太宗取得政权之后,“诸将争功,纷纭不已”,他们依仗自己的功勋,容易垄断大权,把持朝政,甚至把唐太宗给包围起来;第三,唐太宗从尽快稳定局势的需要出发,准备对建成、元吉余党“皆赦不问”。

而秦王府属对建成、元吉余党怀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害怕建成、元吉党人被太宗重用后会分散自己的权益,曾经想全部除掉建成、元吉党人。

这种关系如处理不好,容易使矛盾更加激化。

武德年间,唐高祖网罗了前朝的许多贵族士族,让他们参加统治集团。

他们往往无功受禄,在社会上享有种种特权。

唐高祖沿袭旧制,将皇族子孙乃至童孺都封官进爵,这对才路的开辟无疑是一大障碍。

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士族,虽然有的是为唐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有的也曾支持过唐太宗,但他们在思想上毕竟与唐太宗不是一致的。

对于这些人,唐太宗很不放心,既要对他们有所利用,又不能依靠他们。

建成的东宫官属和元吉的齐王府属曾经是反对唐太宗的。

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建成、元吉,和唐太宗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

唐太宗认为,他们过去反对自己,乃是“各为其主”。

只要自己能对他们“蒙国士之遇”,他们是可以“以国士报之”的。

何况其中有不少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才能,擢用他们,对治理国家并不是没有好处。

上述三种人员的情况各有特点,如何对待他们,是当时矛盾的一个焦点。

唐太宗即位之后,一方面改组原政府机构,削弱士族在朝廷的力量,罢免了其中许多思想保守的官吏,另一方面本着“惟才是与”的原则,大胆擢用包括士族在内的各类人员中的贤才。

这样,既有效地协调了各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又将他们中精明善干的贤才引置在自己左右,为组成一个新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二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完全符合时势的需要,其具体措施是坚定有力的。

1.压抑士族。

鉴于士族门第对才路的开辟是个严重障碍,唐太宗就设法对它加以限制。

他认为“遍封宗子”于天下不利,下令“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同时明确宣布对皇族成员也实行论功定赏的原则。

这对享有特权的士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然,唐太宗压抑的并不是所有的士族成员,对于他们中有才干的人,还是适当予以重用的。

如关陇军事贵族在朝廷大臣中仍占一定的比例。

压抑士族的结果,广泛地开辟了才路,使一些寒微地主和庶民中有才能的人得到升迁和获得参预政事的机会。

2.精兵简政。

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贞观初,唐太宗就下令并省了许多机构,精简了不少政府官吏。

光是中央官府的官吏就由原来的两千多人裁减为六百四十三人,后宫及掖庭前后精简了三千多人。

为了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唐太宗还实行了官吏队伍的更新制度,规定任职达七十岁就应退休,因为“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

久妨贤路,殊为不可”。

3.“惟才是与”。

唐太宗用人不弃仇,不避亲,也不分贫贱,做到“惟才是与”。

历史名臣魏征,早年参加瓦岗农民起义军,归唐后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多次劝李建成除掉唐太宗。

唐太宗看到魏征刚直机警,深有谋略,在捉住他后不但不加罪,反而“改容礼之”,并拜为谏议大夫。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又是唐太宗早年的好友,文武双全,累建功勋。

当唐太宗准备要他担任司空要职时,朝廷许多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说成是以私人治天下,长孙无忌自己也辞不就职。

唐太宗当即重申了自己的用人主张,“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并解释“今日所举,非私亲也”,坚持要长孙无忌担任了司空职务。

而亲属中的另一种情况,如唐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虽然有功劳,但不懂得管理,不会节制下属,在安排职务时,唐太宗没有重用他。

马周原系武将常何家中的门客,出身贫贱。

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起草了二十多条辩理精辟的意见。

唐太宗读后非常高兴,立即将马周诏来,与之谈论国家大事,发现他确实很有才略见识,便不顾马周受人歧视的身世,毅然将他留下任职,擢为监察御史。

4.开科取士。

唐初,在地方上中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中,潜藏着一股不小的人才力量。

为了更广泛地罗致各种人才,唐太宗改进并推行了科举制度。

隋代科举考试科目只有进士、明经两种,唐太宗把它增加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普通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

这样,较为广泛地为广大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从而获得了不少人才。

历史名臣李义府,曾经“家代无名”,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宰相,就是通过科举入仕的。

5.用人之长。

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命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好长时间没有推荐一人,反说“于今未有奇才”。

唐太宗驳斥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在实际用人中,唐太宗充分体现出了“各取所长”这一原则。

在朝廷掌权的大臣中,各有其特点与长处,却又都不是全才。

唐太宗从不责备,而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因人制宜,分别委以与其长处相适应的职务,使他们的才智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6.用人不疑。

唐太宗特别注意用信任群臣的手段去发挥群臣的作用。

为了表示对群臣的信任,唐太宗明确地做了一些规定。

“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於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

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规定了对“务行谗毁,交乱君臣”的“无识之人”,将问以“谗人之罪”。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命房玄龄留守京师。

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

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由于唐太宗的信任,换取了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使他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7.鼓励直谏。

唐太宗说:“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因此,他再三鼓励大臣直谏。

他十分重视谏官的人选,并注意提高谏官的地位,规定宰相入阁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遇有失误,即行论谏。

魏征最敢于犯颜直谏,有时把唐太宗批评得面红耳赤,唐太宗不但不计较,反而把魏征比作一面可以使自己“知得失”的镜子。

由于唐太宗鼓励直谏,招致了不少贤人志士大胆地为朝廷出谋献策;同时也使唐太宗纠正和避免了许多错误。

8.赏功罚罪。

唐太宗规定:“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

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为了进行赏罚,唐太宗对所有官吏的情况加强了考察。

他把各地都督、刺吏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於名下,以备黜陟”,并派李靖等十多个黜陡大使巡查全国各地,对能干的加以升迁,对贪污失职的给予处罚。

三唐太宗的政权是建立在整个地主阶级的基础上的。

作为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才政策是为了维护和保证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服务的。

唐初,门阀地主虽然崩溃,但作为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门阀观念,在社会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阶级和历史等条件的限制,他的人才政策也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必须看到,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

”随着贞观之治成就的扩大,唐太宗骄傲自满的思想开始滋长,特别是魏征去世后,来自大臣中的诚恳的批评少了,使得唐太宗的骄矜情绪愈益增长,从而导致他的人才政策最后不能不带着几分悲剧的色彩。

尤其是经过立太子的斗争之后,唐太宗对寒微出身的大臣的疑忌大大加深。

他曾听信谗言,命刘洎自杀,用谋反的罪名除掉张亮,用罔上的罪名流放崔仁师。

临死之前,还把开国元勋、兵部尚书李贬为叠州都督。

当时他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

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后用於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勣早就看出唐太宗对自己的猜疑,受诏之后迅速赴任,这才免于被害。

唐太宗的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他前期实行的压抑士族、广开才路的政策。

从唐太宗的全部实践来看,他虽然曾经极力压抑士族,但并无整个废除封建门阀制度的意图,在用人问题上终究没有摆脱封建门阀观念的束缚。

由于骄矜情绪的增长,唐太宗纳谏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正如贞观十二年魏征所指出的:“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

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

”前后两种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拿魏征来说,唐太宗对他的直谏虽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听不进去甚至听了生气冒火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