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识人用人之道共17页文档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何元茂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
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
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
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
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
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
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
”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
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
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
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
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
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
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
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
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
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
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
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
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
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的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
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王玉堂□刘广鑫历史镜鉴662019·0267 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
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
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唐太宗用人
者微 笑 着 听 完 青年 的倾 诉 . 他 说 : 来 . 先 帮 我 对 “ 你
烧 壶开 水 !”
青 年 看 见墙 角放 着 一 个极 大 的 水 壶 .旁 边 是
一
青 年 若 有 所 思 地 点 了点 头 。 智 者接 着说 :你 一 开 始 踌 躇 满 志 .树 立 了 太 “
让 生命 沸 腾 起 来 。
青 年 想 了一 会 . 了摇 头 。 摇
智 者 说 : 如 果 那样 . 就把 水 壶 里 的 水 倒 掉 一 “
唐太宗用入
口 清 远 在 一 次 宴 会 上 .唐 太 宗对 王珐 说 : “ 善 于 你 鉴 别 人 才 , 尤其 善 于评 论 。你 不妨 从 房 玄 龄 等 人 开 始 , 都 一 一 做 些 评 论 评 一 下 他 们 的 优 缺 点 ,
从 王 珐 的 评 论 可 以看 出唐 太 宗的 团 队 中 .每
个 人 各 有 所 长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唐 太 宗能 将 这 些人
依 其 专 长 运 用 到 最 适 当的 职 位 ,使 其 能 够 发 挥 自 己 所 长 ,进 而让 整 个 国 家繁 荣 强 盛 。
务 ,详 细 明 了 , 宣布 皇 上 像 这 个 大 水 壶 装 了 太 多 水一 样 . 就 而你
个 小 火灶 , 可是 没 发 现 柴 火 , 于是 便 出去 找 。 他 在 外 面 拾 了一 些 枯 枝 回 来 , 满 一 壶 水 , 装 放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①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90.
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这是贞观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和健全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形式
贞观元年,为了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唐太宗大力发展和推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的方式。隋代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和 明经两种,到了唐太宗时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大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
(二)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贞观初,唐太宗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 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 不得不举。”①他依据这样的原则,大胆起用前朝遗臣和异党中的忠良之人。即如王珪、萧瑀、裴矩、房玄龄、魏征、薛万彻 等等。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用和重用。魏征,原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官任太子 洗马。在唐太宗与李建成争夺帝位继承人时,他劝李建成尽早杀掉唐太宗,以巩固太子地位。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唐 太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而魏征从容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周围人都 为魏征捏了把汗。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致死不悔,认为他是经国之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再如:薛万彻最初也忠于隐太子 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血战宫门,失败后太宗多次派人传达旨意不治他的罪。他归顺后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奇 勋,特别是在大破天柱王于赤水源一役中,独率轻骑深入敌军。更有萧瑀、裴矩、杜如晦等均属隋代遗臣,也都被委之以重 任。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说明及解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以其英明睿智的执政风格和出色的用人之道而著称于世。
其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被后人传颂不已,其中,唐太宗用人之道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进行详细说明及解释。
一、明察人才,善用人材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首先注重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出身或门第。
他重视人才的潜力和实力,善于发掘潜能,重用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才。
在他的治国过程中,他喜欢用贤臣,重视用人的才干;敢于用能臣,尊重用人的品德;善于用忠臣,注重用人的忠诚。
因此,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风肃正,经济繁荣,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
其次,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注重培养和珍惜人才。
他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深知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因此,他注重培养人才,给予他们重要的职责和任务,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努力创造价值。
同时,唐太宗对人才十分珍惜,尊重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助力国家治理和发展。
二、严明法纪,宽容人才唐太宗在治国用人方面,注重法纪严明但也善于宽容人才。
他重视法纪,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然而,唐太宗也明白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在人才方面,他不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注重人才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对于一些错误或犯错的人才,唐太宗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理和管理措施,同时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相信人才是可以培养成材的,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激发其潜力,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三、重视敬畏唐太宗用人之道中,更注重敬畏的价值。
他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才干和品德,更要求人才对君主忠诚敬畏,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国家利益,不得为私利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重视敬畏有助于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最辉煌业绩的君主。
在他的统治下,大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究其缘由,善于识人、用人的完美用人之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他秉承“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施政理念,在用人之道上突出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崇文重教,广育贤才;治世重德,赏罚分明等特点。
并以此造就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李世民用人之道贞观盛世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54-01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唐太宗李世民是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之一。
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国势空前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盛世局面的形成既要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更要归功于他总结并吸收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本文试结合相关史料,对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用人之道进行分析。
1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价值,他认为:”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在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上,李世民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不论亲疏远近、门第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都竭力收揽到自己的身边。
因此,聚集在他周围的能臣干将、治国贤才来自社会各阶层。
既有关陇贵族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也有江东世族萧瑀、虞世南、褚遂良。
既有出身士族地主的高士廉、李玄道、侯君集、岑文本;也有来自庶族地主的房玄龄、刘文静、程知节、王珪。
更有来自草根阶层和少数民族的张亮、马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
对于来自敌对集团的人才,李世民能够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都曾经是李世民的死对头,但他们的部下尉迟敬德、秦叔宝、张玄素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的爱将。
唐太宗用人原则
唐太宗用人原则
唐太宗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皇帝,用人方面,他可真有一套。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用人原则,用大白话,不带那些文绉绉的词儿。
首先,唐太宗用人,讲究的是“不拘一格”。
他不管你是啥出身,只要你有能耐,他就敢用你。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真本事,唐太宗的眼里你就是块宝。
他手下的大将尉迟恭,原本是个铁匠,后来成了威震天下的猛将,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者,唐太宗用人,还特别看重“德才兼备”。
他觉得啊,一个人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得有德行。
这就像咱们挑朋友,不光要看他能不能干,还得看他人品咋样。
唐太宗就特别喜欢用那些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比如魏征,整天给他提意见,他也不恼,反而觉得这是忠臣的表现。
还有啊,唐太宗用人,特别会“知人善任”。
他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就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
这就像咱们玩游戏,得把每个角色都放到最适合他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唐太宗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个个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
最后啊,唐太宗还特别会“用人不疑”。
他一旦决定用你,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你,不会整天疑神疑鬼的。
这就像咱们跟好朋友合作,得互相信任才行。
唐太宗的这种信任,让他的手下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所以唐朝才能那么强盛。
总的来说啊,唐太宗的用人原则就是:不拘一格、德才兼备、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这些原则放到现在也照样管用,咱们要是学会了这些,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唐太宗用人的艺术,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唯才是举而用之
唐太宗用人的艺术,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唯才是举而用之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的。
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以李渊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其弟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在统一战争过程中,秦王战功较多,与其谋臣猛将逐步形成一个秦王集团。
秦王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李建成感到对自己是严重威胁,遂与李元吉联合,组成一个与之对抗的集团。
双方斗争的核心是皇位问题。
最初,是双方在政治上互相倾轧,争取李渊的信任与支持,削弱对方,壮大自己;最后,就发展到兵戎相见,水火不容了。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有预谋地安排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率精兵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待建成、元吉早朝到来时,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建成、元吉被杀,所部冯立、薛万彻等率众与秦王兵激战失败。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不久,秦王被立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秦王做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
在唐太宗政权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
有原来隋朝的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统一战争中敌对势力的成员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
各种政治力量,都需要以唐太宗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
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要求,竭力促进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据自己的选人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行即加以重用。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有人要求“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
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性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他主张“惟贤是与”,反对以新旧为别,正是对各种政治力量一视同仁,广其德于天下。
他还明确提岀:“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玄武门之变以后,尽管李建成集团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另外,当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可见文学馆学士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是个历史上出了名的能人。
他不仅是个大帝,还是个用人高手。
你要知道,他的用人原则可真是有一套,精妙得让人佩服。
怎么说呢,别看他一身威风,可在选人方面,他可不像某些领导那样拍脑袋做决定。
他的用人方式,说起来有点像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种意思。
他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给人足够的机会,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能者上,庸者下”。
唐太宗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人的出身,不是官职高低,而是这个人有没有真本事。
你看,像魏徵这样的历史人物,明明出生也就一般,甚至一度是个小小的文官,怎么就能被唐太宗看重呢?这就不得不提唐太宗的慧眼识珠了。
魏徵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他说话直接,甚至敢当面给太宗提意见。
很多帝王都是那种心胸狭窄,谁敢反驳我就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但唐太宗不一样,他居然还把魏徵当做自己的忠言逆耳的“良药”,可见他对“用人不拘一格”的态度多么宽容。
你想想,这样的气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仅如此,唐太宗的另一个原则就是,重用那些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官员。
魏徵对他严厉的批评,一度让大伙儿都捏一把汗。
你别看魏徵敢对唐太宗开口,那可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像有个叫房玄龄的人,也是唐太宗的重要谋士之一。
这个人呢,天生就有一副好脑袋,手段高明,不愧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臣。
唐太宗就很喜欢这种既能出谋划策,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人。
你看看,他和房玄龄之间的关系,多好啊,像朋友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官僚之间的隔阂。
不过,唐太宗也有他的标准,不是所有的能人都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比方说那些嘴上说得好,实际行动却总是跟不上脚步的官员,唐太宗也不会给他们太多机会。
就像那些只有表面功夫的“庸才”,说得再天花乱坠,最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经不起实际检验。
唐太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那些心浮气躁、做事不踏实的人一向不屑一顾。
他要的是实打实、真材实料的干部,而不是只会空谈的纸上谈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唐太宗的用人标准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看得见本事,做得到实事”。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实为唐朝的开创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帝王。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的史学家的公认,也正因为此,唐太宗不但能够夺取政权,得到天下,还能创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文治武略,均有大功。
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既能开拓,又能至治的帝王,只有寥寥数人。
而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唐太宗。
关于“贞观之治”,笔者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论述,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讨论唐太宗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的用人之道。
●礼贤下士,广为招揽隋朝末年,眼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度,李世民知道天下必乱,于是广泛交游。
李世民十六岁即曾应募勤王,在云定兴将军部下,崭露头角。
声誉极佳,所以很受关注。
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世民交情很深,后来,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深为刘文静的胆识和才略折服,于是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和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一起劝说李渊反隋。
因为要向成就一番大事业,李世民从一开始就礼贤下士,以李渊公子的身份,不惜折节下交、,广揽人才。
像刘文静这样的地位低微但是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渊在用人方面不敢突破,招揽的人才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与李渊大不相同,李世民不拘一格,招揽了大量的寒门微士,甚至不少是亡命之徒和流氓无赖。
这为李世民利用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资源,创建唐朝,奠定了基础。
●保护贤才,不听佞言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中为列第八的卫公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李靖一生,立下军功无数,在大堂群雄之重,李靖的军事才能第一。
也正因为军事能力过高,所以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李世民都为李靖平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
历史上功劳显赫的贤才被陷害至死的事,层出不穷。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
,
,
,
“
。
对和 自己 亲 近 的 人 只 要 有 才 同 样 委
。 ,
,
以 重任 而 无所 忌 讳 委其 妻 兄 长 孙 无 忌 以 高 官 就是 例子
,
,
唐 太 宗唯才 是 举 的 思 想 还 表 现 在 他 能够 不 以 卑 而 不 用 不 以 辱 而 不 尊 不 限 门 第 广 泛 求才 除科举 制度 为庶 族 地 主 和 平 民打开 通 往仕途 的道 路 外 还 采 取各种 方 法 破格摧拔 出 身 寒 微却有 才干 的 人 从唐 太 宗亲 自提 名选 用 出身寒微 但 才华 出众 的 马 周 (后 官 至 宰相 )便 可 见 一 斑
,
,
,
事臣 以 礼
, 。
能 否 选贤 举 能 固 然 重 要 如 何 使 用 人 才 也 是 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 问 题 唐 太 宗 认 为 君 子 用 人
如 器 各取 所 长
, ,
“
”
,
“
用 其所 长 掩 其 所 短
。 ,
,
”
。
他 相 信 不 存 在 十全 十 美 的 全 才
。
,
“
”
,
只要不 求 全责 备
,
, ,
“
但
,
”
,
太 宗朝有 大 量 唯才是 举 的事例 刚 正 不阿 敢 于 谏挣
。
:
,
的魏 征 曾做 为李 建 成的 属 官 建议 过 除 掉李 世 民 以 稳 取帝 位 但唐 太宗在 取 得 帝 位 后 仍 能从
” 大 局 出发 予 以 重 用 鼓励 其犯 颜 敢谏 作 自 己 的 人 镜
唐太宗识人用人之道共19页
唐太宗识人用人之道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