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03c9aad0d233d4b14e69bc.png)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1537a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6.png)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隋朝末年追随其父李渊在太原起兵,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太子,随即登上帝位。
今天我们一起细数一下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些大事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令人修《氏族志》、《五经正义》,发展科举制度。
他吸收隋朝的教训,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唐初出现魏征等正直谏臣,并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
贞观年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
贞观末为征高丽,连年用兵,并营造宫殿,加重赋役,加深了阶级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太宗亲撰《帝范》12篇赐与太子李治,坦率承认自己并非完人,多有不当之举,弥留之际,叮嘱丧事从简,并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佐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于翠微宫。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1f48140029bd64793e2c86.png)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a933e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5.png)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故事一:唐太宗捂死鹞鹰
唐太宗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当时,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捂死了。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故事二:魏征直言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feac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唐太宗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太宗有趣的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09058d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唐太宗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有许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一次他在山上狩猎时迷路了,身边只有一位随从。
唐太宗问他:“你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吗?”那位随从不敢造次,只好回答:“皇上,我们在臣妾国。
”唐太宗不禁大笑,这件事也在后来成了一个有趣的典故。
唐太宗还有一个非常睿智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听到一件事件后,便问朝臣们:“吾听闻此事,是非通达,但我自己却无法分辨是非曲直,这是什么原因?”朝臣们都不知如何回答,只有一个人说:“臣以为,这可能是因为陛下智慧过于其他人所以无法理解常人思维。
”唐太宗大笑道:“你们都聪明绝顶,吾却只是平凡之人罢了。
”
此外,唐太宗还在位期间进行了诸多变革,使得唐朝兴盛不衰。
他非常注重官员素质的提高,制定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他还推行节俭讲究的生活方式,提倡勤政治国,极为爱惜人才,这些都是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总之,唐太宗的故事充满着趣味和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34a3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2.png)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咱来唠唠唐太宗纵囚归狱这事儿。
唐太宗啊,那可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
有一回呢,他不知道哪根筋一转,就下了个超级大胆的命令。
他把监狱里那些被判了死刑的囚犯都给放回家了,还跟他们说:“你们啊,都回家去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过了一段时间呢,你们再回来接受处罚。
”
这命令一下,可把大家都惊到了。
那些囚犯们呢,一开始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等于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啊。
他们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回了家。
你猜怎么着?到了该回来的日子,那些囚犯啊,一个接一个地都回来了。
这可把唐太宗高兴坏了,他觉得这些囚犯都很守信用啊。
于是呢,唐太宗一高兴,就把这些囚犯都给赦免了,没让他们再受死刑。
有人就说了,这唐太宗可真是够大胆的,就不怕这些囚犯一去不回吗?其实啊,这唐太宗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这么做呢,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仁德,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个仁慈的君主,信任这些囚犯。
另一方面呢,他可能也看准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算不错,这些囚犯说不定真的会被他的信任所打动,乖乖回来。
不管怎么说,这唐太宗纵囚归狱的事儿啊,就这么成了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被大家传来传去啦。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ece5e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e.png)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故事一:鹞死怀中
一天,李世民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故事二:太宗与鹦鹉
有一次,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送给李世民一只鹦鹉。
这只鹦鹉不仅羽毛漂亮,而且能说话唱歌,深得李世民的喜爱,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
然而,李世民在享受这份欢乐的同时,还要防着大臣们知道,尤其是那位谏议大夫魏征。
因为魏征时常会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所以李世民非常怕他知道自己玩物丧志。
有一天,李世民忙了大半日,刚放出鹦鹉,让它唱支歌让自己轻松一下。
此时,他听到太监唱道,谏议大夫魏征求见。
李世民一听,生怕魏征看见鹦鹉,赶忙将鹦鹉塞进自己的手袖里。
然而,魏征早已看到了李世民手袖里有东西在动,于
是他慢条斯理地向太宗皇帝奏报了一个时辰才告退。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李世民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
请注意,以上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并非真实历史。
如需了解李世民的真实历史,建议查阅相关史料。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33e2fe6c85ec3a87c2c5f3.png)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群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思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辉的智慧和珍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那么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缺乏犯颜直谏,屡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锋利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为难。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为难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鼓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管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那么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朝小故事大全
![唐朝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25ebe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a.png)
唐朝小故事大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一份关于唐朝小故事大全,希望你喜欢!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民风彬彬。
他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全面保障。
为了加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他发动了一场以玄武门为中心的政变。
这场政变发生在617年,当时天真的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对太宗杀伯父汉王李元和以及伯父乐王李元吉都反对,太宗赶到后知道了皇位有危险马上动兵收服叛军。
最终,太宗李世民得以执掌大权,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二、李白醉酒写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息和无限的想象力。
有一次,他在酒醉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这首诗描绘了饮酒作乐的场景,充满了豪情和豪气,为后人所传颂。
三、唐僧取经《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唐僧师徒沿途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玄奘入藏取经唐代长安孝文帝年间(655年),三藏法师玄奘向皇上请命出使天竺,向印度高僧求法、拿寒巴制度经书,取经归来,大显神通,其表型丽盛动,获加玄奘大师而且向太宗皇帝表示。
太宗皇帝派大夫20多人,御林军临许田署杨师法将军亲自押送,炼丹白眉方丹。
深切缅志望候。
玄奘从临猗(今山西省)东行进入太原,入止成唐立白清寺宝穷偃众法方。
/antlr/l52个、法师200余,不一月已入白海(今河北涞源南)。
累寺成阿申大寺施现明积礼 1珍总;寺光使传经。
回取讲法。
四仪款敬。
祝愿祷顺皇至于志之灵。
北去300里到东牟(今山东西黑)南北300里。
五、酒店地主唐代有位叫做李五的酒店地主,他平时很节俭但对酒店生意却很精心经营。
有一次,客人来店里吃饭,李五热情地招待客人,可客人却想玩个小把戏,说李五只要能够一直唱歌,就会一直不停地喝酒。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e1b161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07.png)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这人啊,打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不过是那种特厉害的“不省油”。
他爹李渊能当上皇帝,这里面李世民可是出了大力气的。
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豪杰都想争地盘,李世民就劝他爹起兵反隋。
李渊呢,一开始还有点犹豫,李世民就各种鼓动,就像个小火苗,把李渊心里那点想干大事的小火苗给点得旺旺的。
李世民打仗那叫一个猛啊!他手下有一帮特厉害的兄弟,像程咬金、秦琼这些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带着这帮兄弟南征北战,尤其是虎牢关之战,那简直就是传奇。
他就那么点兵,却敢和窦建德的大军对着干。
窦建德那也是一方霸主啊,可李世民就是有胆有识。
他瞅准时机,带着骑兵就冲人家阵里去了,就像一把利刃刺进豆腐里一样,把窦建德给打得屁滚尿流,直接就把窦建德活捉了。
这一战下来,他的名声可就更响亮了,就像一颗超级巨星在乱世的天空中闪耀。
等他爹李渊当了皇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可这时候呢,他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就有了矛盾。
李建成是嫡长子,按道理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李世民功劳太大了,李建成心里就有点发虚,就老是想打压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呀,这就好比两只老虎抢地盘。
最后呢,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那一天,气氛紧张得都能拧出水来。
李世民带着他的手下,早早就在玄武门埋伏好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呢,还傻乎乎地往这来。
等他俩一到,李世民就像猛虎出山一样冲了出来。
这一下可把李建成他们给吓懵了,双方就打起来了。
最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给干掉了。
这事儿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在那个乱世里,为了争皇位,这种兄弟相残的事儿也不少见。
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啊,那可是开启了他的辉煌时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他知道要治理好国家,就得有一帮能干的人。
所以他到处搜罗人才,不管你是出身贫寒还是富贵人家,只要你有本事,他就用你。
像魏征,以前可是李建成的人,还老跟李世民作对。
可李世民呢,当上皇帝后不但不记仇,还重用魏征。
魏征也不含糊,经常在朝堂上跟李世民顶嘴,一点面子都不给。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b24bf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2.png)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供大家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小鸟依人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
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
唐太宗小故事
![唐太宗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75ac5c2941ea76e58fa04d8.png)
唐太宗小故事1、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2、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
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
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
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3、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
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
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
不能以新旧分先后。
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
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唐太宗历史故事50字
![唐太宗历史故事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babe6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0.png)
唐太宗历史故事5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得大唐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太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历史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不衰。
唐太宗出生在贵族家庭,自小聪慧过人,善于学习。
他十分热爱文学,经常与文人雅士交往,并鼓励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位时,唐太宗不仅倡导文艺复兴,还颁行文学政策,广招贤士,积极推动文学创作。
在政治方面,唐太宗奉行仁政,重视民生。
他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励精图治,修筑水利工程,改良农业生产,使得国家经济持续繁荣。
他还提倡节约,推行廉政,使得政府清明廉洁,国家治理得以高效运转。
唐太宗还极力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官学,推广科举制度,注重教育平等,鼓励人才选拔。
他注重尊师重教,推动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后世立下了良好的典范。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文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铁腕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征战,统一了中国版图,开创了大唐帝国的辉煌时代。
在征战中,他提倡“以战养和”,注重政治外交,成功缔结了多个友好盟约,使得大唐帝国在周边地区享有崇高声誉。
第二篇示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
他在位期间,奠定了唐朝的基业,被后人誉为"唐文化之父"。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有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
他在位时,积极推行"贞观之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重视文学教育,提拔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建立了像贞观大典这样的重要法典。
唐太宗一生热爱文学,曾经亲自撰写《帝京篇》、《潼关意难忘》等诗作,开创了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
他还广纳贤才,以贤能任事,相亲相爱,达到治国安邦之功。
唐太宗有着高瞻远瞩的统治思想,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确立了科举制度,倡导"仁爱之政",使得国家长期处于繁荣昌盛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65a15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d.png)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1、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
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
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了。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
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
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
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张公谨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
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
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
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
”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
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
唐太宗的故事
![唐太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7d4f26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3.png)
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鼎盛的顶峰。
唐太宗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传奇。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政治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好学,深得父亲的器重。
然而,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家族的被杀和被囚禁的磨难,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立志要为国家民众谋福利。
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选拔人才,重用贤能,使得朝政清明,国家安定。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使得唐朝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善于诗词,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感人至深,至今仍然被人传诵。
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一位仁君。
他推行仁政,关爱百姓,使得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
他对待臣下宽容大度,不计前嫌,重用贤能,使得朝政清明,国家安定。
然而,唐太宗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也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磨难。
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是一部传世佳话。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努力拼搏。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伟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唐太宗的故事,是一部永恒的传奇。
他的一生,是对我们的激励,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唐太宗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伟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世民得民心的例子100字
![李世民得民心的例子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87f4c0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3.png)
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精选15篇)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篇1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
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
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
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
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
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
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
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
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
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
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篇2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
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
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皇帝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
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唐太宗定义步的故事
![唐太宗定义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f394b0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e.png)
唐太宗定义步的故事
《唐太宗定义步的故事》
嘿,你们知道吗?唐太宗啊,那可是个超厉害的皇帝!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关于唐太宗定义步的这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天啊,唐太宗在皇宫里溜达,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大花园。
这花园里的花开得那叫一个艳丽啊,红的、黄的、紫的,可好看啦!唐太宗心情一下子就特别好,就想在这花园里多走走。
他走着走着,突然就停下来了,身边的大臣们都很奇怪呀,不知道皇上这是咋了。
只见唐太宗盯着自己的脚,嘴里还嘟囔着什么。
大臣们凑近一听,原来唐太宗在说:“这一步一步的,该怎么来定义呢?”嘿,这可把大臣们给难住了,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时候,唐太宗就开始自己琢磨起来啦。
他想啊想啊,一会儿走走,一会儿停停,一会儿又蹲下来看看自己的脚。
大臣们就在旁边干着急,也不敢出声打扰皇上的思考。
过了好一会儿,唐太宗突然一拍大腿,说:“朕想到啦!这一步啊,就应该是从一只脚离开地面,到这只脚再落地这么个距离!”大臣们一听,先是一愣,然后纷纷点头称赞:“皇上圣明啊!”唐太宗得意地笑了笑,然后继续在花园里溜达起来,一边走还一边说:“朕可真是聪明啊,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朕给解决啦!”
你看,唐太宗就是这么有趣,连定义个步都能想出这么个办法。
他呀,不仅治理国家有一套,在这些小事情上也能显示出他的智慧和幽默呢。
从那以后啊,宫里的人都知道了唐太宗定义步的这个故事,大家时不时地就会拿出来讲讲,每次讲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现在我们一说步,可能不会想到唐太宗,但这个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真希望能多听听这样有趣的关于唐太宗的故事呀,哈哈!这就是我给你们讲的唐太宗定义步的故事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
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
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
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
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不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任用经验丰富、极具专长的“客卿”。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
四、唐太宗的真情管理
“先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迅速崩溃,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安邦定国,唐太宗首先确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种“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训、探讨历代兴亡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国思想。
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而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不够尊重。
他们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地斥责、诋毁,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更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智慧、理性、有权威。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们显得更加睿智,相反却很愚蠢。
五、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
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
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
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在群众中,是一级组织的代表,领导的言行对群众影响非常大。
在很多情况下,领导者说之无心,而群众却能听出你话里的弦外之音。
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点的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铸就卓越的管理。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1.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2.关于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3.关于亲情的经典小故事
4.关于春节的经典小故事
5.关于感恩的经典小故事
6.关于教育孩子经典小故事
7.5个关于成语的经典小故事
8.关于经典感恩的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