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唐太宗纳谏

合集下载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听劝》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哟!唐太宗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打猎玩,魏征知道了就说不行,打猎太危险,还会耽误国家大事。

唐太宗听了,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没去。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给自己盖个大房子。

魏征又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不能浪费钱。

唐太宗想了想,觉得魏征说得对,就不盖房子了。

小朋友们,唐太宗是不是很能听别人的劝告呀?《唐太宗善于纳谏》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呀!唐太宗知道,只有听大家的意见,国家才能变好。

有个大臣叫王珪,他给唐太宗讲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办法,唐太宗都认真听着,还夸他说得好。

有一次唐太宗穿了一件新衣服,很得意。

可是有个大臣说这衣服太华丽了,不好。

唐太宗马上就换了一件普通的衣服,还谢谢大臣提醒他。

小朋友,你觉得唐太宗厉害吗?《讲讲唐太宗纳谏》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唐太宗可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啦。

有个叫房玄龄的大臣,给他出主意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唐太宗听了就马上照着做。

有一回,唐太宗想对一个犯错的大臣处罚重一点,其他大臣说处罚太重不公平,唐太宗就改了处罚。

小朋友们,这样的皇帝好不好?《唐太宗虚心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

唐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别人说他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决定,很多大臣都反对。

唐太宗没有生气,而是让大家说出理由。

最后发现自己错了,就改了主意。

还有一次,有个小官给他写信提意见,唐太宗不仅不生气,还给他奖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别人的话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唐太宗纳谏是发生在唐朝初期的事情,主要人物是唐太宗、魏征以及裴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第一种原文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①曰:”比②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

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注释裴寂(570 —632):唐初大臣。

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东南)人。

隋末任晋阳宫副监,以晋阳宫所藏米粮、铠甲、彩帛等,支援李渊起兵。

攻入长安后,劝渊为帝。

武德年间任尚书左仆射,掌握大权,曾参与制定《唐律》五百条。

后改任司空。

贞观三年(629)被太宗免官,放归故乡。

注释司空:官名总:共孜孜不倦:努力不懈怠欲尽臣下之情:想使大臣们的内心之情充分表露出来比:近来奏:奏报省:检查理:事公辈:你们副:符合怀:内心的愿望翻译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

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第二种原文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①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②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③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④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⑤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⑥?“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恒①:平常昔②:从前,以前数③:计算;列举。

轻④:轻视;看不起。

释④:取消;解除。

常⑤:曾经邪⑥: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翻译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非常喜欢它,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

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进谏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通过改良政治,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

2. 魏征谏唐太宗:唐朝初期,魏征曾多次进谏唐太宗李世民,劝他以民为本,减少赋税,轻徭薄役,从而巩固统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采纳了魏征的很多建议,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

3. 郑和谏明成祖:明朝时期,郑和曾向明成祖朱棣提出减少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等建议。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的海洋时代。

这些进谏成功的例子表明,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吧。

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他手底下有个大臣叫魏征,这人可直率了,就像个超级耿直的“吐槽大师”。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里打猎游玩。

这时候呢,魏征就跑出来了,他可不管皇帝高不高兴,直接就说:“陛下,您这可不行啊。

您这一去打猎,那得兴师动众的,老百姓还得给您腾地方,给您准备各种东西,这多劳民伤财呀。

”唐太宗一听,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心想我就出去玩玩,咋就这么严重了呢?但是呢,他知道魏征这人是为了国家好,虽然心里不太舒服,可还是咬咬牙,不去打猎了。

还有一回,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气呼呼地对长孙皇后说:“哼,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他老是当着大臣们的面让我下不来台。

”长孙皇后一听,这可不得了,她知道魏征是个忠臣啊。

于是她就悄悄回屋里换了一身很正式的衣服,出来就给唐太宗行礼。

唐太宗很纳闷,就问她为啥这样。

长孙皇后就说:“我听说君主贤明,大臣才会正直。

现在魏征这么正直敢谏,不就说明陛下您是个贤明的君主嘛,我当然要向您行礼啦。

”唐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消了气,还更加重视魏征的建议了。

你看,唐太宗就因为能虚心听取魏征这些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建议,所以才把唐朝治理得那么好,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呢。

这就告诉咱们啊,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像小刺儿一样扎得你不舒服,那也可能对你有大帮助呢。

魏征进谏的典故

魏征进谏的典故

魏征进谏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下面就来分享两则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善于纳谏的论据

善于纳谏的论据

善于纳谏的论据在古代呀,有一个特别厉害的皇帝,他叫唐太宗李世民。

他呀,就特别善于纳谏呢。

唐太宗身边有个大臣叫魏征。

这个魏征呀,可是个直性子,有啥说啥。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一个风景特别美的地方修建一个宫殿。

他觉得自己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可累啦,想有个特别好的地方休息。

可是魏征知道了,就跑去跟唐太宗说:“陛下呀,现在国家虽然安定了,但是还有好多老百姓过得不富裕呢。

您要是花好多钱去修宫殿,这得多浪费呀。

”唐太宗一听,心里有点不高兴,心想我就想修个宫殿放松下,怎么就不行啦。

但是他知道魏征是个忠臣,说的话肯定有道理。

于是呀,他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

还有一次呢,唐太宗生气了,因为有个大臣犯了错,他想重重地惩罚这个大臣。

魏征又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说:“陛下,人都会犯错的。

这个大臣以前也为国家做过不少好事呢。

您要是这次惩罚得太重,以后别的大臣做事就会畏手畏脚的,不敢放开手脚为国家效力啦。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冷静了下来,就按照合适的方法处罚了那个大臣。

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所以他的国家呀,越来越强大,老百姓也过得越来越好。

在我们身边呀,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比如说在我们的班级里,班长就像是个小领导。

有一次呀,班级要布置教室,班长想了个方案,把教室后面的墙都贴上学习资料。

这时候呀,有个同学就跟班长说:“班长,咱们教室后面全贴学习资料,看起来太沉闷啦。

咱们可以贴一些同学们画的画,还有大家一起活动的照片,这样教室会更温馨,大家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儿呢。

”班长听了这个同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原来的方案。

结果呀,布置好的教室可漂亮啦,同学们都特别喜欢。

不管是古代的皇帝,还是我们身边的班长,善于纳谏都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当我们听别人的建议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不要觉得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要听听别人的话,这样呀,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就像唐太宗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故事一:唐太宗捂死鹞鹰
唐太宗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当时,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捂死了。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故事二:魏征直言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词句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关于魏征直⾔进谏⼀代诤⾂的历史故事 ⼀提起魏征,很多⼈想到更多的是他敢于触龙颜的勇⽓,是他忠⾔直谏的坦诚,是他关⼼民⽣的责任。

魏征确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硬⾻头。

那他直⾔进谏的时候发⽣了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直⾔进谏⼀代诤⾂ 魏征的直⾔进谏在当时是⾮常著名的,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从贞观初年到⼗七年魏征病故为⽌,魏征曾经五⼗次向太宗⾯陈谏议,向太宗呈送奏疏⼗⼀件,⼀⽣的谏诤多达数⼗余万⾔。

其次数之多,⾔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所难以企及的。

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赏罚、刑法、对外关系,乃⾄皇帝私⽣活等诸多⽅⾯。

魏征的进谏⼀般都能得到唐太宗的⿎励和⽀持,所以达到了知⽆不⾔的程度。

正是由于魏征仕途坎坷,且阅历丰富,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因⽽也就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且他的为⼈耿直不阿,遇事⽆所屈挠,在皇帝⾯前也敢于说真话,所以对于魏征的直⾔进谏,唐太宗曾褒奖他说:“爱卿所进谏的事务,多达⼆百余事,要不是精诚为国,⼜怎么能做到呢?”不久,迁魏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加封魏征为秘书监参知国政,晋封郑国公。

这都说明唐太宗对魏征的进谏是欢迎的。

所以说,后世⼈对这段“魏征直⾔敢谏,唐太宗虚⼼纳谏”的史实极为推崇。

正是魏征坚守为⾂之道,从容陈词,数⼗年如⼀⽇的直⾔劝谏,才使唐太宗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开创出良好的政治局⾯。

我们分别从⼏个⽅⾯举⼏个实例。

1、政治上,⽴场坚定,如果是对的,就⼀定坚持到底。

如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为了扩⼤兵源,颁下诏令,在民间中征召⼗六岁以上的健壮男⼦⼊伍。

但是魏征极⼒反对,因为当时唐朝的法令规定,⼗⼋岁的男⼦才开始服兵役。

太宗看到魏征违抗⾃⼰的命令,⼗分⽣⽓,责问魏征为什么不服从⾃⼰的旨意。

魏征说:“放⼲⽔池去捕鱼,虽然今年得到了鱼,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鱼了;烧毁森林去捕野兽,虽然今年捕到了野兽,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野兽了。

纳谏如流的典故

纳谏如流的典故

纳谏如流的典故纳谏如流,指的是接受他人的忠告或建议,像水流一样顺从而不加以抵触。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唐朝宰相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段对话。

话说在唐朝,魏征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一位重臣。

一次,李世民向魏征请教如何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便告诉李世民:“陛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像水流一样顺从。

”李世民听后,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有道理。

他明白了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顺应大势,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于是,李世民纳谏如流,对魏征的忠告深信不疑,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治国理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就像水流一样,顺应自然,顺应大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只有纳谏如流,才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纳谏如流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那些有益于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意见。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抵触改变,而是要像水流一样顺从,顺应变化。

纳谏如流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而是要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听取各种声音,并在自己的判断上加以权衡。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纳谏如流的精神也体现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接受他人的忠告和建议,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所以,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纳谏如流。

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以纳谏如流的态度,迎接挑战,追求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文言文唐太宗纳谏翻译

文言文唐太宗纳谏翻译

昔者,太宗皇帝以圣德昭昭,仁心耿耿,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太宗皇帝深知人无完人,君无圣君,故虚怀若谷,广纳贤言,以求治国之策。

时值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闻听国中有一位名叫魏征的贤士,乃是以直言敢谏著称,遂召见之。

魏征入宫,太宗皇帝赐座,言谈甚欢。

太宗皇帝问曰:“卿有何高见,可助朕治国平天下?”魏征对曰:“陛下,治国之道,首在修己,次在用人,然后乃能安邦定国。

”太宗皇帝闻言,心悦诚服,曰:“善哉,卿言是也。

朕自登基以来,虽竭心尽力,然恐未能尽善尽美。

今闻卿言,如获至宝,愿闻卿之具体建议。

”魏征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皆能虚心纳谏,以广视听。

今陛下虽已贤明,然臣以为,陛下宜广开言路,使天下贤士皆能尽言极谏,以补陛下之不足。

”太宗皇帝曰:“卿言极是。

朕当从今日始,广开言路,听纳忠言,无论言者是谁,皆当认真听取,切勿轻慢。

”自是之后,太宗皇帝果然广纳贤言,不拘一格。

朝中大臣,莫不竭尽所能,以直言进谏。

时有大臣上奏,言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耗费国力,魏征闻之,遂上疏直言:“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

今陛下御驾亲征,虽显威武,然臣以为,宜以稳慎为上,不可轻举妄动。

”太宗皇帝览疏,默然良久,遂曰:“魏卿之言,甚合朕意。

朕自当以此为戒,以后再无轻率之举。

”又有一大臣上奏,言朝廷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魏征闻之,又上疏曰:“陛下,徭役之重,民不聊生,宜减省徭役,以安民心。

”太宗皇帝览疏,感慨良多,遂下令减轻徭役,以慰民心。

太宗皇帝纳谏之事,传为佳话。

自此,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太宗皇帝亦以圣明仁德,被后世称颂为“贞观之治”。

然太宗皇帝深知,纳谏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故其在位期间,始终虚怀若谷,广纳贤言,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是以,太宗皇帝之纳谏,乃为后世之典范,永垂不朽。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纳谏的故事:
1. 唐太宗和魏征啊,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对经典搭档!你知道吗,魏征那可是直言不讳啊,常常当着唐太宗的面指出他的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看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被闷死了!唐太宗虽然生气,但最后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呀!
2. 齐威王和邹忌也是很牛的呀!邹忌用自己和徐公比美的故事来劝齐威王广开言路。

他说:“我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我的妻子、小妾和客人却都说我美,这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呀!大王您不也是这样吗,周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说真话呀!”哇,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积极纳谏,齐国变得更强大了呢!
3. 晏婴这个小个子可厉害着呢!他经常向齐景公进谏。

有回齐景公因为一件小事要杀一个人,晏婴赶紧阻拦,说:“您这样做可不对呀,难道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好在齐景公最后听了进去,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人遭殃呀!
4.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啊,那可是个有魄力的君主!他想推行胡服骑射,很多人反对,但是他的大臣肥义却坚定地支持他。

肥义对他说:“大王您既然有这么好的想法,就大胆去做呀,不要怕别人反对!”结果赵国因此变得强大了起来,这不是纳谏的功劳吗?
5. 孙权和大臣们的故事也很精彩呀!有一次大臣张昭劝他不要。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词句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

唐太宗,讳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也。

太宗继位,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贞观之治,为后世称颂。

太宗在位之初,虽贤明仁德,然亦有所不足。

时人或言:“太宗好大喜功,轻信谗言,不纳忠言,恐难长久。

”太宗闻之,深以为戒,遂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

一日,太宗与群臣议政,时有谏议大夫魏征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无不虚怀纳谏,以成大业。

陛下若能听臣一言,必能益国利民。

”太宗闻言,微笑颔首,曰:“善。

”魏征遂陈言道:“陛下,臣闻陛下近有轻信谗言,不察忠臣之意,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

”太宗听罢,默然不语,心中颇有感触。

自是之后,太宗始悟纳谏之重要。

每有大事,太宗必先咨询群臣,虚心听取各人之议。

时有侍臣马周,才智过人,太宗甚器重之。

马周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圣君,必先知其过失,然后能改之。

陛下若能知己之过,则天下可定。

”太宗闻言,深以为然,遂令马周随侍左右,参议国政。

又有太史令傅奕,直言敢谏,太宗亦甚敬重。

一日,傅奕进言曰:“陛下,臣闻陛下好大喜功,而不知己之过。

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愿陛下能省己之过,以成大业。

”太宗闻言,颇有感触,遂令傅奕随侍左右,以资顾问。

太宗纳谏,非止一人。

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以直言进谏,太宗皆虚心受之。

太宗尝曰:“人主无过,何以为明?朕之所以能知过,皆赖诸臣之直言也。

”太宗纳谏,实为治国之要。

自太宗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国政日益昌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译:唐太宗,名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

太宗即位后,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就了贞观之治,被后世所称赞。

太宗即位之初,虽然贤明仁德,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当时有人议论说:“太宗喜好大功,轻信谗言,不采纳忠言,恐怕难以长久。

”太宗听到这些话,深感警惕,于是广开言路,寻求直言以自我勉励。

有一天,太宗与群臣商议国事,当时谏议大夫魏征进言说:“陛下,臣听说古代的明君,无不虚心接受忠言,以成就大业。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

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

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

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

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

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

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征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征唐太宗纳谏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

”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

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

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

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

”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

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

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

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

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

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魏征唐太宗纳谏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

”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

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

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

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

”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

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

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

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

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

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