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
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就难以保持清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
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正是由于深知此理,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才使得他“左右羽翼者皆良”,“助之视听者众”,越来越多有才能、一心为国效力的谏臣谋士敢于直言国家的弊端。“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据谏者塞,专己者孤。”唐太宗开明地接受忠臣的谏言,不断革除国家的弊端,久而久之,国家的弊端自然是越来越少,国家由此而变得强盛。
唐朝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唐太宗和魏征虽有君臣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以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生共进谏两百多次,正是由于唐太宗对魏征的谏言能够听而行之。魏征的直言进谏,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也为朝中其他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唐太宗在魏征离世后悲痛地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不分亲疏,用人所长
墨子说,“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