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3.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图甲、乙、丙、丁分别画出了重力为G 的木棒在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这些力都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每幅图中各个力作用线的几何关系,可以把上述四种情况的受力分成两类,你认为哪些情况属于同一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一、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观察与思考:(1)观察三幅图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下面两幅图汽车和动车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匀速行驶的汽车匀速行驶的动车(一)平衡状态1.定义: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静止”和“v=0”的区别和联系当v=0时:(1)a=0时,静止,处于平衡状态(2)a≠0时,不静止,处于非平衡状态,如自由落体初始时刻思考与讨论:(1)根据初中所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2)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3)如果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你认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呢?(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1.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2.公式:F合=0,或F x合=0和F y合=0。
3.由平衡条件得出的三个结论:(1)二力平衡:二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2)三力平衡: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3)多力平衡: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例题1】某幼儿园要在空地上做一个滑梯,根据空地的大小,滑梯的水平跨度确定为6m。
设计时,滑板和儿童裤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取0.4,为使儿童在滑梯游戏时能在滑板上滑下,滑梯至少要多高?【小结】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
(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理教案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空格。
2.学会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难点: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讲解平衡条件的应用:求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等。
3.实验探究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拉力,验证物体平衡条件。
实验二: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观察物体平衡状态的变化。
4.应用拓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平衡问题,如吊车起吊重物、桥面承载等。
讨论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例题讲解例题一:已知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求物体受到的拉力。
例题二:已知物体受到的拉力,求物体的质量。
6.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小结强调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1)人教版。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重物等。
3.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PPT课件等。
六、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七、教学延伸1.开展物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组织物理科普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物理教案:《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把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力量目标1、培育同学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力量.2、培育同学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推理力量.情感目标1、教会同学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帮助.典型例题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例1 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对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对上的静摩擦力 .解:1、方法1——用合成法(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对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对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对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对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对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合成法的讲解要留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打算,关于这一点肯定要与同学共同分析说明清晰.2、方法2——用分解法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依据实际受力状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洁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为了同学能真正把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力量,要求同学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肯定数量的训练.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改变状况.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对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对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同学特别清晰),依据数学的学问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渐渐增大,最终等于物块的重力 ;渐渐减小,最终等于零.适当的时候,提示同学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示同学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状况下分析题目.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渐渐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改变状况.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 .(此亦为极限法处理).借此,和同学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改变的,既开头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 .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头滑动,此时物块照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 .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改变状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状况例2 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讨论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条件即, (找准边角关系)可得: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探究活动作图法依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mm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便利,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行避开,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改变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题1 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题2 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改变时合力的改变规律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讨论.。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物理教案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物理教案共点力平衡条件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表述了若干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要使其保持平衡,必须满足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合力矩为零的条件。
这个定理不仅在理论物理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实际应用也非常广泛。
本文将着重介绍共点力平衡条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均衡法均衡法是指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例如,当我们需要求解一个悬挂载物体的重力和绳索张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解决。
在这个问题中,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绳索张力两个力的作用,为了使物体保持静止,必须满足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采用均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共点力平衡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在静力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用无名膜来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无名膜一端挂载在一个支架上,另一端则用于悬挂需要测量质量的物体。
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必须保证无名膜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在悬挂物体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确保无名膜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三、应用于力学模拟在现代科技中,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在力学模拟中,我们通常会经常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模拟物体的运动。
在计算机程序中,我们可以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模拟一个物体的跌落、振动、滚动等运动状态。
通过这样的模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运动特性,从而为物理研究提供更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结论共点力平衡条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解决许多物理问题的基本手段,还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深入理解和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高中物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1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学生敏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育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重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ppt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ppt〕1:复习题:〔1〕假如一个物体能够保持或,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2、状态时: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2: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二:新课教学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如下图: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另一端B用手拉住,当AO与竖直方向成角,OB沿水平方向时,AO及BO对O点的拉力分别是多大?〔2〕教师解析此题:先以物体m为讨论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为3、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mg。
再取O 点为讨论对像,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O对O点的拉力F1,BO对O点的拉力F2,悬线对O点的拉力F,如下图:a:用力的分解法求解:将F=mg沿F1和F2的反方向分解,得到得到b:用正交分解合成法求解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Fx合=0;及Fy合=0得到:解得: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1〕确定讨论对象〔2〕对讨论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纳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4〕解方程,进行商量和计算。
高中物理必修一 4.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4.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能根据平衡条件分析和计算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2.初步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
学法指导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根据平衡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进行求解。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20~2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用20分钟左右。
通过教材中的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共点力平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本节课重点是应用共点力平衡解决三力平衡和多力平衡问题,需清楚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方法的选择,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惊险的杂技表演中,为什么走钢丝的演员不会掉下来呢?因为他们所受的合外力均为零。
那我们怎样利用物体的平衡来处理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讨论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推箱子和拉箱子解答时要准确的作图。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
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
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而且又是首次接触正交分解法的应用,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情况,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利用共点力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问题;②通过解决平衡问题进一步理解共点力平衡状态;③能够熟练地应用〝力的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②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4.教学重点:①受力分析②正交分解法5、教学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案。
四、教学流程:图1cosθ-Gsinθ=0………1sinθ-Gcosθ=0 (2)= Gcosθ+F1sinθ=564N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物理教案
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物理教案: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概念2.实验设计及过程3.实验结果及分析4.物理教案制定一、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概念共点力平衡条件是指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若干个力,要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它们必须满足一些条件。
这些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各个力的合力为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合力矩为零。
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实验设计及过程在实验中,我们将准备一个木板,上面钉有两个吊环,以及一些不同的物体。
我们将通过实验来研究在哪些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将木板平放在桌子上,并在两端钉上吊环。
2.随机选择一些物体,将它们挂在吊环上,使木板保持平衡。
3.记录下每个物体的重量,并计算出物体所产生的重力。
4.在吊环上悬挂一个拉力计,并记录所产生的拉力。
5.记录下吊环的距离,并使用测角仪测量合力矩。
6.在拉力计上移动位置,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找到任何一个位置的合力矩为零。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物体可以保持平衡,当选择恰当的挂载位置,在木板两端的合力矩为零。
2.吊物的重力越大,它所需要的拉力也越大。
3.不同的物体需要不同的位置和拉力,才能使它们满足平衡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们的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等于零。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物体才能保持平衡。
四、物理教案制定在制定物理教案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使用实际案例来说明共点力平衡条件,并解释这些条件的原理。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共点力平衡条件。
3.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图表和报告来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结果。
4.可以通过讨论和研究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制定物理教案时,我们应该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结果。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力学问题一、教学目标:1.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2.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示例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通过示意图展示一组共点力的情况,引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三定律,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一个物体处于一组共点力的作用下,它是否一定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为什么?”(学生回答)3.引入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处于一组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该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称这组力在该物体上满足共点力平衡条件。
”4.引导学生讨论共点力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
步骤二:解释共点力平衡条件1.解释共点力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对于共点力的作用点,它们沿着同一直线受力,因此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共点力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ΣF=0。
”2.解释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含义:“ΣF=0表示共点力的代数和等于零,即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作用。
步骤三: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1.通过示例问题向学生展示如何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力学问题。
2.解析示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首先,绘制力的示意图和所受力的方向,然后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ΣF=0,列出代数方程,最后求解未知量。
”3.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训练,解决指定问题。
4.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1.进行力学问题的小组竞赛,鼓励学生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并加强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共点力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案例和讲解背后的力学原理。
四、教学评估1.设计力学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答,并检查他们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推荐文章父母课堂家长读后感【500】字左右热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热度: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设计热度:钱学森公开课教学设计热度:父母课堂家长读后感【500】字热度:高中物理新课标在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述目标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实现。
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模式,建模教学已逐渐被许多教师广泛采纳,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或过程。
建模既是一种思维过程,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将隐藏在复杂物理情景中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简化、抽象、类比、提炼甚至理想化形成雏形物理模型。
这种模型是物理系统或物理过程概念化的表征,物理建模的目的在于正确表征物理情景。
因此,建模的过程应根植于具体的物理情境,通过物理情景中各种现象、过程、变量之间的描述建构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检验,形成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模型,再用模型来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
将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物理问题的解决整合到物理建模和模型应用中,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物理学的一致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物理概念在物理建模过程中引入的必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建模活动的结果,物理问题的解决是物理模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善思、学以致用和对物理学持久的兴趣。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创设的物理情景中,经历建立模型、完善模型、评价模型、应用模型几个过程,促使学生对建模过程整体性的理解,达到能独立建模,并利用物理模型解答相关问题。
【课前预习】(1)回顾共点力平衡的作用特征及遵循规律。
(2)通读教材,把自己的疑问写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科版必修1教案
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科版必修1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共点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问题。
2.可以熟练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及力的作用情况。
3.能够通过例题和习题,掌握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提高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难点:如何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先明确基本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应用,最后引导学生自主运用。
2.实验法: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3.互动法: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0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将学习关于共点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之后进行实践练习。
2.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如桥梁的构造、吊车起重的情景等。
4.2 理论知识讲解(30分钟)1.定义:何为共点力平衡?如何建立共点力平衡模型?如何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问题?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多思考转化问题。
3.组合题练习:让学生分组,自行组卷、交卷、评价。
4.3 实践活动(30分钟)1.设计小实验:教师或学生设计小实验,验证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成立和作用情况。
2.小组竞赛:设定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竞赛,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组内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4 总结归纳(10分钟)1.请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归纳。
2.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5. 教学反思1.教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作业,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进行评估和改进。
2.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特点,调整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板块的内容设置。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加强应用能力。
2.学生自主设计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第三章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正确应用该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运用该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弹簧秤、砝码、木板、细绳、钩码等实验器材,以及习题集和黑板。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例题和习题等内容。
3.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指导教师。
4. 确定实验室使用时间,方便学生预约和安排课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物体,例如吊灯、飞机的平衡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提出本课时的主题——共点力的平衡,并解释概念。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介绍二力平衡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二力平衡方程。
4. 讲解三个或更多力之间的平衡问题,介绍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5. 介绍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平行四边形法则。
6. 讲解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7.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实验环节1. 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共点力的平衡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其他平衡现象。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利用共点力的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1 教科版必修1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能分析和计算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2.力求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二、教学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三、教学难点三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
物体的平衡条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因此对解决平衡问题一般方法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平衡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能否作出解答或能否顺利地解答。
研究对象的选取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结点,或一个系统(相互作用物体的全体)。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时,用隔离法。
2. 对研究对象正确受力分析,并作出受力图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前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受力分析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物体),然后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其他力的顺序来分析。
3. 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保持着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4. 运用平衡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解题。
若物体受力较多时,一般可选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即建立直角坐标系。
将各力分解到两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然后根据F x=0,F y=0列等式解题。
对有些问题,我们也可采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后根据平衡条件解题,对三力平衡的问题,常用三力组成封闭三角形的特征,利用三角形方面的数学知识来求解。
5. 视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做出说明或讨论。
(二)跟摩擦力有关的平衡问题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共点力的作用。
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体虽然静止但有运动趋势时,属于静摩擦力;当物体滑动时,属于滑动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方向要随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发改变而改变,静摩擦力大小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因此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平衡问题常常需要多讨论几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点:1. 由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要随运动趋势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维持物体静止状 态所需的外力允许有一定范围;又由于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所以使物体起动所需的力大于应大于某一最小的力。
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案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一、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力的平衡的必要条件。
2.熟悉共点力的作用,了解测量力的方法和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
3.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掌握求解物体平衡的例题。
二、教学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
它的内容是:在惯性系中,若物体不受外力,则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力的平衡和必要条件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当合外力及外力矩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受力的必要条件是:受力的合力为零,受力的合力矩为零。
2.共点力和测量力的方法(1)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的作用是指多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的方向都通过一个共同的点,这些力就称为共点力。
(2)测量力的方法测量力的方法有弹力计法和平衡法。
弹力计法是通过劲度杆设立弹簧,并把被测力作用于弹簧上,根据弹簧的拉伸量去计算力的大小。
平衡法是在杠杆上放置两个物体,并通过调整它们的位置来实现定量的测量。
3.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和物体平衡的实现(1)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受力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并给出相应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物体平衡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三个方向上的分析方法: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分析、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和受力方向的分析。
(2)物体平衡的实现物体平衡的实现,指的是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力,并给出相应的方向和大小来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实现物体平衡的过程中,需要施加适当的力以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方法:1.演示和讲解。
2.案例学习。
3.师生互动。
4.练习和自我检测。
四、教学过程:1.知识的灌输和讲解:通过演示视频、图像和实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使他们对共点力和物体平衡有更深入的理解。
2.互动式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物体平衡条件,互相思考和总结。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情感目标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典型例题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例1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解:1、方法1——用合成法(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2、方法2——用分解法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变化情况.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学生非常清楚),根据数学的知识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逐渐增大,最后等于物块的重力;逐渐减小,最后等于零.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醒学生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情况下分析题目.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慢慢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变化情况.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此亦为极限法处理).借此,和学生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既开始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始滑动,此时物块依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例2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研究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条件即,(找准边角关系)可得: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探究活动作图法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毫米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方便,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题1 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题2 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变化规律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研究.。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教案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2.掌握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别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3.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3.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图的绘画,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二、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三、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讲练法、归纳法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知识回顾:(1).如果一个物体能保持 或 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 ,即F合= 。
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如果把这些共点力分解在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其平衡方程是Fx= ,Fy= .(3).当物体受三个力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然与第三个力 、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二)新课教学(板书课题)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用学案出示例题,学生结合学案先学习5分钟,一起讨论例题1的解题方法)例1:沿光滑的墙壁用网兜把一个足球挂在A点,足球的质量为m,网兜的质量不计.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悬绳与墙壁的夹角为α.求悬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1. 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方法学生思考活动:1 本题中选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2 分析你选择的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讨论有多少解法?老师点拨:本题中,不计网兜质量,所以选择网兜和足球一起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合适。
3.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材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是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的主题三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将一直线上的两力平衡转变为多个共点力的平衡。
研究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是对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提升。
本节内容涉及平衡现象、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重点是能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视角观察问题,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层层递进,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视角,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分析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涵盖了力的合成以及正交分解等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思维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受力特点,具备了运用二力平衡处理平衡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等相关知识,能运用建立直角坐标系和三角函数关系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有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
用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分析和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
(1)能将实际对象转化为物理模型。
(2)能对常见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
(3)能采用不同方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3.科学探究。
(1)在研究中,能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并会主动寻找证据、得到结论、讨论交流。
(2)能根据问题情境,在理论上通过分析整理得到初步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认识到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2)有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运动学特征,回顾二力平衡时物体的受力特点,利用力的合成知识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理论上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2.采用分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共点力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3.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共点力平衡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共点力平衡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
2.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期间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3.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反馈,指出共性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矢量合成法的运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共点力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讲解共点力平衡的三个条件,即力的作用线共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矢量合成法:以直观的图示和动画形式,讲解矢量合成法在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牛顿第一定律:结合共点力平衡,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矢量合成法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
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
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而且又是首次接触正交分解法的应用,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情况,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共点力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问题;
②通过解决平衡问题进一步理解共点力平衡状态;
③能够熟练地应用〝力的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②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4.教学重点:
①受力分析
②正交分解法
5、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案。
五、教学过程
图1
进行新课
探究1:三力平衡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约13分钟)
一、三力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问题情境】(教材72页的例题1)
例题1:沿光滑的墙壁用网兜把一个足球挂在A 点,如图1,足球的质量为m ,网兜的质量不计。
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 ,悬绳与墙壁的夹角为α。
求:悬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
〖问题〗
①你准备选哪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②分析你所选的研究对象处于什么状态?
③分析你所选的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④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解?
⑤能否概括一下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解题的步骤?
〖组织形式〗⑴在学习例题时,请先遮住例1的解答自
已思考并分组讨论,画出受力分析图; ⑵让学生还要分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本题 (3)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争、比赛,教师要适当点拨。
[教师分析]取足球和网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如图2所示。
它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 =mg ,墙壁的支持力F 1,悬绳的拉力F 2. 这三个力一定是共点力。
重力的作用点在球心O 点,支持力F 1,
沿球的半径方向,G 和F 1的作用线必交与O 点。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F ,这时足球和网兜相当于受到两个力(F 和F 2)。
由二力平衡条件可判定F 2的作用线也必过O 点,即原来的三个力是共点力。
(投影仪展示解法) 解法一:合成法 [解]取足球和网兜为研
究对象。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F 1和mg 的合力F
与F 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从图示的平行四边形可求 得: F 1 =mgtan α
⑴学生思考
并分组讨论,画出受力分析图。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⑵学生分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本题。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解法。
⑶同时分组让学生来进行讲解,并展开竞争。
⑷让学生来进行评价,教师也要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 ①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②通过学生的分组竞争培养他们竞争的意识,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③通过学生的互评与教师的
评价让
F 2 F 1
G
α
F
[解]
Fx合= Fµ+ F1cosθ-Gsinθ=0 (1)
Fy合 =N-F1sinθ-Gcosθ=0 (2)
由(2)式得
N= Gcosθ+F1sinθ=564N
由(1)得
Fµ= G sinθ-F1cosθ=146 N
μ= Fµ/N =0.27
【反思】
①如果沿水平与竖直方向建立坐标系又如何呢?
②建立坐标系的原则:i)要让更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ii)尽量让未知力落在轴上.况。
⑤学生概括
用正交分解
法解题的一
般步骤。
板演可
以使学
生规范
解题。
①学生
独立思
考并画
受力分
析图让
学生自
己体会
探究正
交分解
方法的
应用。
②教师
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