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明朝的灭亡原稿讲课讲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原稿讲课讲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原稿讲课讲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原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15题,共30分)

1. 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是

A.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

B. 朝政混乱

C. 皇室贵族、宦官等疯狂兼并土地

D. 宦官专权

2.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

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成为起义的主力军的是

A. 王二的军队

B. 李自成的队伍

C. 张献忠的队伍

D. 高迎祥的队伍

4. 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征战,完成

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A. 铁木真

B. 阿保机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5. 皇太极继位后,改族名为满洲的时间是

A. 1635年

B. 1636年

C. 1644年

D. 1616年

6. 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兵入关的明军将领是

A. 李自成

B. 吴三桂

C. 多尔衮

D. 吴应熊

7.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

关系正确的是

A. 元昊契丹

B. 成吉思汗满洲

C. 完颜阿骨打党项

D. 努尔哈赤女真

8.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②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③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9. 李自成的策略中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一人

B. 提出“均田免赋”

C. 不得侵占民房

D. 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0.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是

①西夏②元③明④清。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

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

A. 陈胜

B. 刘邦

C. 黄巢

D. 李自成

12. 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陕西连年大旱

D. 土地兼并严重

13. 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A. 明神宗20年不上朝听政

B. 政府巧立名目加派赋税

C. 1627年陕北大早,官吏照旧催逼税粮

D. 皇室、贵族、官僚等大量侵占民田

14.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③农民起义④吴三桂降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 性;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知道清朝的建立 者和建立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明朝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执政者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国家政权 的稳固,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 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 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

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

最新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孙文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

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 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 (一)原因:根本原因: 1.政治腐败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教师补充: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内容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 ,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的进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提示:(1)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标要求】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明朝的灭亡)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中的一课。本课总共分为三个子目: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学情分析】 本课所针对对象为初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有激情易冲动,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刚升上中学的初一学生而言,其仍较为缺乏纵向的历史时间意识,知识储备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课内容与单元的联系、与前后文的联系,为学生架起时间框架,厘清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的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学习重点】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学习难点】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学习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明朝那些事》这部书,很多同学可能都看过,历史老师想排练一部历史课本剧《明朝那些事》结局部分,姑且就叫《明朝那些事之帝国覆亡》,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完成下这部历史课本剧的剧本。这部课本剧开篇的旁白是这样的:这里有两张人物图片,仔细观察细节,搜罗记忆,能不能想起他们是谁呢? 生:“闯王”李自成,另一个不知道…… 师:提示:一个落寞的帝王手提三尺白绫,远望着自己生活的十七年的皇宫,眼里充满了许多无奈和无助,虽然他无限留恋身后庄严肃穆的紫禁城,眷恋其中的诸多曼妙的生活,但此时他不得不用上吊自杀的方式来留给自己作为大明帝国皇帝的最后尊严;这是谁呢? 生:明末帝崇祯(鼓掌) 师:一个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一段让人唏嘘的帝国往事。 师:而另外一个就是刚刚同学说的,“闯王”李自成,他手持佩刀,目光如炬、意气风发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鳌拜 D.康熙 2.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A.赫图阿拉 B.沈阳 C.北京 D.南京 3.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5.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D.17世纪60年代6.“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A.文天祥B.李庭芝C.岳飞 D.史可法 7.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A.中书省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 8.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元昊﹣﹣契丹 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D.努尔哈赤﹣﹣女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9.男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错误:正确:。 10.1616年,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

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的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判断对错)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辽国和元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错误:改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3.1616年,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16春?峄城区期末)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鳌拜 D.康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清朝的建立. 2.(2016春?峄城区期末)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A.赫图阿拉 B.沈阳 C.北京 D.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南京.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文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后来农民起义军在自成的率领

下攻入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自成,可就在他去往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自成部下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自成起义 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 (一)原因:根本原因: 1.政治腐败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教师补充: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