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通识课期末总结

通识课期末总结

通识课期末总结通识课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综合性课程,通识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储备、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交叉思维。

在这个学期的通识课学习中,我收获颇多,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接下来,我将对本学期的通识课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通识课给了我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识课包含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等。

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还了解到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点。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学识,也培养了我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我可以跳出自己专业的视野,看待问题时更加全面和综合。

其次,通识课还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

在通识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文领域时,我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分析历史事件、解读文化符号等方式来理解和把握相关的概念和思想。

而在学习自然科学领域时,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了解到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识课还强调了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公民和一名学者,我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更要关心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在学习人文领域的通识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差异,并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他人。

在学习社科领域时,我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并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关心社会和他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通识课学习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通识课的知识面比较广泛,需要学生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对于某些非主修领域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通识课程的知识。

其次,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长久,需要学生持续关注和努力。

有时候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通识课程需要学生兼顾多个学科,挖掘多个领域的知识。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基本素养和人文精神。

而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选修课程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从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管理两个方面,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构进行探讨。

一、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选修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质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学科门类齐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该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门类应该齐全,既要包括风景线上的知识,也要包括应用型的知识。

只有全面齐全的学科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二)热点问题与时事热点贯穿教学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关注社会热点和热点问题。

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有效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注重手-on实践和创新性思维通识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知识阐释,还应该强调实践应用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田野调查、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灵活的职场应对能力。

(四)注重国际视野通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透过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的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应注重国际视野的开阔。

可以通过组织海外游学、交换学生等方式,将学生带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让学生深入接触国际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世界性见识。

二、供给侧管理除了上述选修课程的体系外,如何进行供给侧管理,也是选修课程建构的重要方面。

对于大学而言,要做到选修课程的供应侧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需求调研学校可以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需求,聚集师生意见,为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提供重要信息。

课程建设交流发言稿

课程建设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课程目标。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我们要根据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2. 专业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 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我们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3. 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课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3.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五、加强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7篇

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7篇

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7篇精彩的心得体会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后,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写好体会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不足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篇1高效团队建设与学习心态准备心得体会聆听了众多专家的培训、讲座,虽培训内容有所不同,但呈现方式基本相同,培训结果收效甚微;1月7日上午颜教授耳目一新、活力四射的团队培训,如夏日里的一缕凉风,让我们每一位培训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惬意与畅快,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成功!康泰之树,出自茂林,树出茂林,风必折之。

一棵健康高大的树木,一定是从茂密的森林中生长出来,这棵树如果离开这片森林,风一吹来势必折枝散叶。

在现今社会中没有一个人单靠自己就能顶天立地。

企业竞争不是个人赛,而是团体赛。

因此,增强领导才能,实施人文管理,倡导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最终成就一支优质高效的团队,从而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一、增强领导才能增强和发挥领导的指导作用,首先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团队成员起榜样和示范作用;其次,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目标;再次,明确各团队成对员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才能,激发每个成员最大的潜能。

比如,《南极大冒险》视频中群狼狩猎片断,让我们看到了一匹精明能干、沉稳睿智,颇具组织、领导才能的狼首领,正是在它的英明带领下,群狼捕猎成功、共渡难关。

二、增强团队合力在每一所企业里,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大家由于心态、观念、能力的不一致,难以高效地完成各自的目标,正所谓百姓百心,很多工作进展缓慢,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全体员工凝成一股绳,建设一支高效团队。

1、目标引领: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

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曹望华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12期摘要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遵循“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的课程思政四维度设计,展开“微观—中观—宏观—动态”的课程思政四方面融入。

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高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课程思政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1.12.044Abstract There is a natural coupling between the gener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of the curriculum. The general courses of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focuses on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follows the four dimensional design of "idea, thought, method and means", and integrates the four aspects of "micro meso macro dynamic"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nd run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proces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neral courses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20 NO. 1 1 2 1 Chna i Ed caton n ̄ aton er d u i I ov I H al
科 教 动 态
浙江 大学本 科教 学改革的新探索
王 醚
( 浙江 大学本科 生院 院办 杭州 3 0 8 1 5 ) 0
摘 要 : 面提 升本科教 育教学 质量, 全 改变 目前 高校“ 重科研 , 轻教 学 ” 的状 况 , 当前 国 内本科教 育工作 的重点 , 是 对真正建成世界 一流大 学具有重要 的意叉 。 浙江 大学通过 几年 的努 力, 在本科教 学改革道路 上通过加 强通 识核心课程建设 . 学生 实践 与科研 能力培 养 、 网络 移动 学习课 程建设 建立长效本科教 学量化考 核与绩效评价 体 系等一 系列举措和探 索, 面提 升 了本科教 学水 平 。 全 关键 词 : 本科教 学 通识核心课程 移动学习 教 学量化考核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 号 : 2 G0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9 9 ( 0 z o ( ) o 4 0 1 7, 7 2 l ) 4 b-o 0 - 2 7 5
浙江大学 坚持 “ 人为本 、 合培 养 、 以 整 求是创新 、 求卓越” 教育理念 , 追 的 以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为 核 心 , 施 并 不 断 完 善 实 “ KAQ”知识 、 力 、 质 ) 重 , 宽 专 交 ” ( 能 素 并 “ 并 行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本 科 教 育 教 学过 在 程中, 树立 学 生 的 学 习主 体 地位 , 持 通 识 坚 教 育和 专 业 教 育 相结 合 的 混 合 教 育模 式 , 鼓 励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和 个 性 发 展 。 过 加 强 通 通 识 核 心 课 程 的 建 设 、 化 本科 生 实 践 与 强 科 研 能 力 的 培 养 、 导 并 落 实 网 络 移 动 学 倡 习课 程 建 设 、 立 长 效 本 科 教 学 量 化 考 核 建 与绩 效 评 价 体 系和 校 级 年 度 评 估报 告 的 发 布 等 一 系列 举 措 和 探 索 , 力造 就 理 想 远 努 大 、 德高尚、 识广博、 品 学 人格 健 全 、 体魄 强 健 , 有 国 际 视 野 的高 素 质 创 新 人 才 和 未 具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核心课程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在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时,可以遵循以下思路:1.明确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战略相契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社交能力等。

2.设计合理结构:核心课程的结构应该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科之间的衔接,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整合。

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3.注重问题导向教学:核心课程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组织实施:核心课程可以采取模块化、项目化或跨学段的组织方式,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融通。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5.加强评价体系:核心课程的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实践项目、小组合作、个人表现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和反思能力。

6.持续改进和创新:核心课程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

同时,应该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7.注重学生发展:核心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和判断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和环境。

通过以上的思路,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效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正可供学生 自由选择的通识课程 比例明显偏低 。 ( 二 )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重要性 认识 不足 通 识 教育 课 程 设 置 的初 衷 是 为 了促 进 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 提 高 学生 的科学 文化 素养 以及 身 心
重视 , 逐渐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 强化创新精
神 的有效途 径 。然 而 , 就 目前 而言 ,同欧 美等 发 达 国家相 比, 我 国高校 通识 教育 课程 的设 置还 是 存 在相 当多 的 问题 :如必 修课 程所 占比重过 大 ,
目前 , 浙江省 内的各地方性综合大学中基本
都 已开 始实 行通 识教 育 。 但 大多分 为 公共必 修课
的1 6 . 7 %。与欧美等发达 国家的重点大学相 比, 浙 江省 地 方性 综 合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设 置 中真
基金 项 目 :宁 波大学 2 0 1 3年重 点教研 项 目 “ 宁波大 学通 识教 育核 心 课程体 系建设 研 究” ( J Y XMx z d 2 0 1 3 1 3)
性 意见 中明确规 定 ,通识 教 育平 台总 学分 为 4 4

地 方性 综合 大学通 识教 育 课程建 设现 状
为更 好 的分 析 不 同地 方 性 综 合 大学 通 识 教
育课程的建设及运行状况, 本文采取 了多种途径
对宁 波大 学 、浙 江工业 大学 、温州 大学 、台州 学 院、 嘉 兴学 院 、 绍兴文 理学 院等 6所 浙江 省 内的 地方 性综合 大学 进行 了调 查 , 调 查过 程 主要采 取 问卷 调查 、访谈 、个 案 分析 、文件 分析 等方 式 ,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 程体 系建设研究
李加林,徐谅慧

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探讨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并且结合个人经验和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课程建设的理论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任何一项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

课程建设中,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基础性工作。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设定,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使教育活动有所依据。

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学科标准、任课教师的经验和研究、学生需求等多种途径确定。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学内容需要从教育目标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完善。

3.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

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教学形式、注意力分配、评价方式等方面,可以透过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判断教学策略是否成功。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1.了解学生需求学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人群。

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将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水平。

在了解学生的需求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确保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

教育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这需要通过教材、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为基础。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层次进行调整,使教育目标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3.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是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并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4.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教育活动中必要的一环。

对于课程建设而言,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回顾和总结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2024年赴浙江大学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赴浙江大学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赴浙江大学培训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赴浙江大学培训的学员,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

首先,浙江大学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操作的训练。

课程设置合理,从基础知识到高级知识,循序渐进,帮助我们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

同时,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讨论,培养了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浙江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

在培训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和专家。

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令我受益匪浅。

他们不仅能够向我们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

再次,浙江大学的学习环境优越,设施齐全。

培训期间,我居住的宿舍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齐全,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此外,图书馆、实验室、电脑房等学习场所也一应俱全,方便我们学习和实践操作。

这些完善的学习条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最后,浙江大学的培训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学会了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技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在实践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这些经验和启发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赴浙江大学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收获的经历。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

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也会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出更多的努力。

浅谈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

浅谈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

浅谈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陈哲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对于浙江大学而言,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是个关乎浙江大学未来百年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应动摇。

浙江大学应该坚持不懈地将通识教育做精、做深、做实,这是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大学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浙江大学校歌一开场,就表达了“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大学学问广阔无际,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的意思。

自从2008年7月求是学院成立以来,浙江大学本科生的低年级阶段大类培养模式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

在谈到大类培养时,我们不妨深入思考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搞大类培养?大类培养到底有何优势?大类培养的目的是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力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使得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个人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大学教育,二者不可分割。

考虑到通识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世界上很多大学在积极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另外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专业化、职业化才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因为当今社会对人才和专业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专业细分的趋势非常明显,仅靠广博而不深入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

即使在美国,大部分学校也是以专业教育、培养专才来保持竞争力。

只有少数顶尖的大学才是以通识教育为主。

中美两国人力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造成两国对大学培养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首先,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大学毕业生供应充沛,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中,本科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中国大学的足够重视。

此外,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为主阶段,对理工科、医科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非常充沛。

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儿童期是一个儿童与外部世界建立起广泛联系的生命阶段。

跳出知识本位的窠臼,以整体、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和课程,勾连、整合儿童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是课程的应有品质。

学科课程群将学科知识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联系,将学科思维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相统一,为培养“完整的儿童”提供学科滋养,符合并彰显着课程发展的趋势。

一、学科课程群的价值意蕴1.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热词,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等先后制订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标准。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探讨和构建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与学日益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今天,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各门学科则是支撑这幅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

核心素养由跨学科素养与学科素养两部分组成,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依托学科课程群来实现,因此,学科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2.契合学校课程建设的趋向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线学校的共识,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但是,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着这些突出的问题:不少学校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或将学校课程的建设仅仅等同于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且没有突破知识本位的桎梏;还有学校迷恋“课程超市”的建构,课程设置存在简单做加法的嫌疑,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泾渭分明,二者割裂化倾向明显;还有学校的学科课程囿于学科本位,学科知识之间相互分离,每一门学科犹如在挖自己的深井,而井与井之间的水互不流通。

事实上,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教育要给儿童一百种经历、一百种创造和一百种富有挑战性的生活。

在思考课程与学生素养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穿越经验与知识的界限,围绕培养“完整的儿童”这一目标,进行模块整合,把学科课程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

大学通识课程“不通”问题反思及其改进理念

大学通识课程“不通”问题反思及其改进理念
门类不 一 的通 识课 程 , “ 专业 轻 通 识 ” 但 重 而导 致 的
量较高的北京大学 , “ 其 元培计划” 也不尽如人意。 ① 本文试从大学教育培养 目标 的视角, 审视通识课程 “ 不通 ” 的现 状 与症 结 , 思通 识 课 程 与 大学 培 养 目 反
收 稿 日期 :O 9 O ~ l 2¨ ~ g O 。
作者简介 : 于忠海 (9 7 , , 1 6一) 男 山东 宁津人 ,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副教授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 高校教师课 程意识 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D A0 0 2 ) ( / 8 1 5.
t e e s n wi r f s in l k l .A e e a d c t n i a h o eo h e eo m e t h n ap r o t p o e s a i s h o s l g n r l u a i tt ec r f e d v l p n e o s t o l r u d d ct e wh h u dc o s n u s eh so e r f s i n l o l n t e fawel o n e i z n, — i o s o l h o e a d p r u i rh rp o e so a a so g h b ss o o i e e a d c t n a i fa s l g n r l u a i . d e o Ke r s nv r i ;g n r l n wl g u s ;g n r l u a in o l f r ii g e e t n ywo d :u ie st y e ea o e ec r e e e a c t ;g a an n ;r f c i s k d o d e o ot l o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核心课程建设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核心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

核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才能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核心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和服务对象。

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核心课程建设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核心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要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和应用,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核心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完整学科结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识教育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在各高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提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虽然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全人的意义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20世纪初在我国的大学并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从概念区分是具有差距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红梅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

尽管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但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脱胎于原有的专业化办学模式,致使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要使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实效,必须调整通识教育的目标,强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并增加教学强度和严格考核。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7-085-01作 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理论发端于欧美,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是将之看为非精化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强调其目的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对于其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美国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自从1951年通识教育计划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以来,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为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地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建国后,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二 、 合性 大学 通识 教 育的 实践现 状 综
( ) 一 通识教 育课 程 学分在 总学分 中所 占的比例
表 1四所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 学分在 总学分 中的 比例
学校 年份 总学分 通识数育澡程学玲 比例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音 岛大学 ( 宁波大学 文) 20 09 10 6 4 75 27 9% 2 0 09 10 5 4 3 27 8% 2 0 09 10 6 5 0 33 1% 21 00 l4 6 4 8 2 9 % 3
通识 教 育 起 源 于古 希 腊 亚 里 士多 德 所 倡 导 的 自由 利性 的 ,是一 种注 重理 智 培养 和情 感 陶冶 的博 雅 教育 ,
教育 【 又 称 “ 通教 育 ” 最早 由美 国德博 学 院 的帕 卡德 秉承 培养 社会 “ l 】 , 普 , 完人 ” 的教 育理 念 。首 先 , 识教 育培 养 通
与合作 ,而且很多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专 门学院, 如
浙 江 大学 的本 科 生 院 、 波 大学 的 阳 明学 院等 , 织 开 宁 组 展 了通 识 教育 的实践 和探索 , 得 了一 些 明显 的进 步 。 取
自2 纪9 0世 0年代 我 国开 展 文化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以
教授 12 年 提 出 。随着 经济 和社 会 的 高速发 展 以及人 的是 现代 社会 中合 格 的“ 民” 健全 的 “ ” 蔡 元 培先 89 公 和 人 。 才培 养观 念 的转 变 , 改革 人才 培养 模 式 , 构课 程 体 系 , 生说 :教 育 是 帮助 被 教 育 的人 ,给他 能 发 展 自己 的能 重 “ 开展 通识 教育 成 为我 国高 等教 育改 革 的重要 方 向 。
而 首 等教 育 “ 以俄 为 师 ”走 专 业 学 院 的道 路 , , 以培 养 当 时急 再 局 限于 学生 专 业 知识 和技 能 的 陶冶 和 培训 , 是 “ I 一 需 的人 才 , 是 高 等教 育 过 分 强调 实 用 化 、 但 专业 化 的弊 先关 注其 作为 社会 的一 分 子参 与社 会 生活 的需 要 ” , 如 社会 交 往 的 端 也 随之 显 露 出来 。2 世 纪 8 年 代 . 内学 者 围绕 文 些 基 本 技 能 的养 成 , 语 言 表 达 沟通 能 力 、 0 0 国

浙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陈晖

浙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陈晖

学校之窗·教育实践JIAOYUSHIJIAN一、通识课程现状及问题浙江大学目前实行大类培养制度,本科生除了少数采用专业培养模式之外,大多数学生大一大二不分专业而归为理学类、工学类、人文类、社科类等13个大类。

大类培养模式加强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拓宽了专业基础,有利于通识教育的推行。

同时,通过对浙江大学本科大类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该模式下推行通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一,通识课程学分在本科生修习的总学分中所占比重低;其二,通识课程设计缺乏内在逻辑和联系,课程数量虽多,重点和目标并不突出;其三,课程内容缺乏层次,同时存在太过专业化和太过“概论化”的问题;其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截然两分,没有很好的联系,通识教育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前的“附加品”;其五,学生需修习学分和课程太多,注定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和训练。

1.通识课程构成与占比分析。

目前,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分为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两类。

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历史与经典类的《孔子与论语》、《东方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等,文学与艺术类的《唐诗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鉴赏》、《圣经与文学》等,哲学类的《希腊罗马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当代科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性别与社会》、《文化人类学》、《宪法与民主》等以及自然科学类的《生命科学》、《化学与人类文明》,总共43门课程。

从学分的构成上看,除《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为2个学分以外,其他核心课程为3到4个学分;其中,4个学分的课程分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非传统安全》、《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导论》。

浙江大学目前实行春夏秋冬4学期制,核心课程一般是春夏或者秋冬一个长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一次大班教学和一次助教主持的讨论课,每次课2到3节。

大类学生从这些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必修一门。

除了核心课程之外,通识选修课程粗略分为经济社会类、沟通领导类、技术与设计类、历史与文化类、科学与研究类以及新生研讨类等数量繁多的课程。

“中国饮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饮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2期(总第521期)2021年2月农产品加工Farm Products ProcessingNo.2Feb.文草编号:1671-9646(2021)02a-0118-03“中国饮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吴正云,张文学(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通识选修课,在增加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科交叉,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对近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教材、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通识课程;公选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ki.1671-9646(X).2021.02.031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sGeneral Education CourseWU Zhengyun,ZHANG Wenxue(College of Biomas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China)Abstract: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offered in a lot of universities currently.This is meaningful in increas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students,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s.However some problems,still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and its teaching.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tate of textbook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were summarised,and the oulook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was disscussed.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general education course;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通识选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8. 教师的投入大大增加,课程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由于讨论环节的设 计,和详细大纲的公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实际的 课堂教学,大量的知识性内容被置于课堂外,教师需要提炼教学内容 和回应讨论的问题,授课方式上更趋启发和引导。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2011/11/23
一、改革的背景
教学改革三个基本关系 (2)统一性与多样性----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 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2011/11/23
一、改革的背景
教学改革三个基本关系 (3)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上的 基本关系 •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 课堂教学与环境营造 • 开展教学改革就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6. 提升了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6成的学生通过通 识核心课程的学习,认为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有理有据 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7. 加深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感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 学生通过修读通识核心课程,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感知世界,对个 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建设的成效
4. 学生们会根据自己兴趣或者教师推荐,进行知识补充和拓展阅读。一 项针对学生额外阅读量的调查结果显示:
额外阅读情况 教师/助教会根据我的个人情况推荐我更多的阅读材料 自己会根据个人兴趣搜索其他材料 教师推荐、自己搜索都有 没有进行额外阅读 所占比例 4.6% 51.5% 18% 25.9%
2011/11/23
一、改革的背景
• 通识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006年,正式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学校三大课程体系 之一,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 将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课。 通识必修课:思政、军体、外语、计算机 通识选修课: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 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
9. 额外收获:博士生的助教经历同样难忘,收获也非常大。 汇编助教心得 定期交流助教经验
全面提升助教的课堂掌控能力
2011/11/23
四、下一步的设想与目标
1. 逐步用通识核心课程代替通识选修课,并重新归 类为: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 工程与技术四大类。 2. 更加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 3. 向全国乃至全球招聘主讲教师 4. 给予政策支持
2011/11/23
一、改革的背景
•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内涵建设一直困扰我们 学生和教师对通识课程定位低 受到主修专业确认的影响,学生功利 通识课程逐渐沦为“水”课 改革势在必行
2011/11/23
二、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
• 2.1 通识教育的本质 •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2011/11/23
调查显示,约75%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教师/助教推荐进行 课外的补充阅读。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5. 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明显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1春夏学 期每门课程学生平均发言8.58 次,主动发言6.72 次。其中社科类学生 平均发言次数最多,达到11.25 次,主动发言8.44 次。通过课程学 习,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学生勇于在讨论课上主动发表观点取得了 比较大的进步。一项关于主题演讲,学生发言完成情况的调查显示: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3. 修读通识核心课程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提高。根据一项学生在 课外花在普通通识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的时间对比显示:
普通通识课课外花费时间 通识核心课程课外花费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般的通识课程,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课外花的时间少于一个小 时,而通识核心课程,51.27%的学生课外花1-3 小时收集、阅读相关材料,有32.09%的 学生会花多于3 个小时的课外时间收集、阅读相关材料。 说明通识核心课程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强度上都比一般的通识课程要高,学生们在课 2011/11/23 后能够认真拓展自己知识面和阅读材料。
20人以上/15分钟,中国四年大学,比例几何?
2011/11/23
三、建设的成效
2. 学生们都能够认真地对待通识核心课程,从一项上课专心听讲程度的 调查结果显示:
结果显示,选择上课专心听讲 时间比重为50%-80%的学生 有47.6%,而上课专心听讲比 重少于20%的占了7.02%,这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通识课 都不用听讲,不认真听讲的局 面。
2011/11/23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2. 实施计划 在学校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逐步开展通识 核心课程建设; 通识核心课程采取成熟一门开设一门;
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一门修读(自2010级起)。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3. 具体做法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2011/11/23
发言情况 几乎不准备上台漫谈 照准备好的稿子念 半脱稿,与台下同学互动,会适当地临场发挥 完全脱稿,基于准备材料的自由发挥 丢失(无作答) 所占比例 2.8% 19% 50.6% 20.6% 7.1%
调查结果显示,50.6%的学生演讲时会采用半脱稿,与台下同学互动,会适当地临 场发挥,20.6%的学生做到完全脱稿演讲。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1/11/23
三、建设的成果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一年多来,已经取得 了初步成效。
1. 教学模式的创新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肯定。根据调查显示,6成以 上的学生都对小班讨论模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助教对教学的辅助 作用表示了肯定。小班讨论对学生思想启发起到推动作用,对许多问 题的看法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和升华。
2011/11/23
四、下一步的设想与目标
• 意在实现3个转变 • 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 • 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 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 • 师生互动、课内外互通、过程结果互融
2011/11/23
四、下一步的设想与目标
• 浙大特色,中国情结 • 国际视野,历史眼光 •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 敬畏之心,批判精神 • 从“水”课到“金”课 • 从“死”课到“活”课 • 从“木”人到“思”人
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的思考与实践
陆国栋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二○一一年十一月
2011/11/1 5
报告内容
2011/11/23
一、改革的背景
教学改革三个基本关系 (1)教与学----教学观念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 教师与学生 • 教书与学习 • 学校组织教与学生选择学 • 学分制: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选出口
2.1 通识教育的本质
• 养成宽容、真诚、稳健、合群、进取的人 格特征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能力; • 强调对人类的关爱、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 情、对国家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以及自身人才培 养特色,通过融会古今知识、贯通中西文化,开 阔视野、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品 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追求真 理的精神。
2011/11/23
2.2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1. 顶层设计
通识教育委员会组成:在学科上,覆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数学与自 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在比例上,以校内专家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校外(境外)专家 和顾问。 课程重新归类为: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四大类。
2011/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