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南h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课程考核管理规程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课程考核管理规程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考核既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既可以反映了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也可以反映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程序,严肃考场纪律,特制定本规程。
第一章考试命题第一条命题原则1.试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主要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
3.试题应避免出现学术上尚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条命题要求1.各教学单位应加强对命题工作的领导,根据教考分离的原则,组织好本单位有关考试课程的命题工作。
命题小组或命题教师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并且近期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一般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
2.公共必修课考试采取统一命题;各专业课程考试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命题;教学内容、学时、进度相同的课程一般应实行统一命题考试。
3.笔试题一般应由记忆、理解、应用三部分构成。
三部分比例大致相当。
试题中应避免怪题和偏题。
试题中应有一部份以测试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深度和融会贯通、独立思考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4.试题题意要清晰明确,文字准确简练,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须在试题中提供。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各教学单位应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并尽量采用试题库随机命题。
6.命题时,应同时确定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每道题的分数须在试卷上注明。
正确答案所涉及内容不应有争议,答案要科学、合理、用词准确。
7.试题一经确定,须销毁与试题有关的草稿纸(含电子文本)等材料,以防止泄题。
命题人员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试题的内容。
8.分院负责人应认真审核试题,检查考试内容是否满足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题型是否多样化,题量是否适当,以及有无漏题、漏页,有无错别字等。
9.考试课程的试题应拟定内容不同,份量及难易程度相当的A、B两套试题(两套试题的雷同率不得超过10%),由教务处指定一份为考试试题,另一份为补考试题。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关于开设公共选修人文通识课程的补充通知及附件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关于开设公共选修通识课程的补充通知(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布,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修订)通识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
为进一步实现我院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践行我院育人理念,落实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特补发开设公共选修通识课程的补充通知。
一、通识教育的目标1.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拓展视野,开阔胸怀;以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视觉,养成不偏不倚的学科态度;在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向中,积极进取,形成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健康人格。
从而成为一个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事业、对人生有正确认识的理性人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2.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讨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问题导向能力,促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在更高的层面上联通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3.通过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科学与人文、知识能力与人格、感性与理性、事业与责任担当、工作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大学生。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平台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逐步构建我院通识教育的课程新体系。
目前先对公共选修课进行调整和整合,具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人文科学通识课程,其中包括限制性类和任意性类,均8个学时,1个学分;二是社会科学通识课程,其中包括限制性类和任意性类,均8个学时,1个学分;三是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其中包括限制性类和任意性类。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公共选修通识课程平台见附件1。
三、学生毕业审核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修够5个学分,其中限制性类通识课程应修2个学分;任意类通识课程应修3个学分。
四、开设公共选修通识课程的措施和办法1.任课教师的选聘凡自愿担任公共选修通识课程的教师提出申请并填写《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公共选修通识课程审批表》,同时提交教学大纲、教案和选用的教材信息等,分院同意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将在当学期末公布结果。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标准
核心课程建设容要求及规(讨论稿)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项目,影响围较广,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作用。
核心课程建设容的要求与规如下:一、资源入库前的总体属性要求:1、Title(标题):资源的名称;2、Creator(创建者):资源的创建者、作者;3、Subject(主题):资源的主题容;4、Description:(描述):资源的容、介绍信息;5、Date(日期):资源制作及上传时间;6、Type(类型):资源所属的类别,系统也可自动识别;7、适用专业8、关键字:时间、主题、涉及系部;9、扩充属性包含:适用课程(可以多个),资源来源等等。
二、教学文件类(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定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2、容要求:含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完整文档。
(学院提供模板)3、技术标准:文档格式为word或pdf。
4、获取途径:根据学院骨干建设目标与要求,由学院教务处提供模板,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组织撰写,聘请专家论证,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后调用。
(二)课程标准1、定义: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容的具体规定。
2、容要求:含有课程标准各要素的完整文档。
(学院提供模板)3、技术标准:文档格式为word或pdf。
4、获取途径:由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参考学院提供的模板,自制本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经系重点专业负责人审核,报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实施。
(三)课程设计1、定义: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
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的若干要求
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的若干要求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置对于我校加强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上、在多元化的社会流动中,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为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1.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致力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教学重点应是启迪思路,讲解方法和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细节或事件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掌握。
3.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练习以及课堂讨论等多个部分。
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和练习量的要求。
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报告、小论文等办法,检测学生学习的质和量。
4.课堂讨论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可请助教协助组织。
5.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
每门课的大作业不宜少于两次,作业的批改可由助教分担。
6.鼓励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亚学院公选课开课通知及课表
关于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
第二轮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开课的通知
各分院(教学单位):
本学期第二轮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工作已按计划完成。
本次共开设65门课程。
现就具体情况说明如下:1.本学期第二轮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开课时间为第12周(11月28日)至第15周(12月23日)。
限制性公共选修课为1学分(8学时);任意性公共选修课学分为1学分(8学时),每次课两节连上。
2. 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已经上传至教务处网站,需要教学大纲的学生请到教务处网站(网址为:http://222.17.177.123:2020/)—下载中心—学生专区处点击下载。
3.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名单由分院提供。
4.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课表(详见附表)。
教务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附表:海南大学三亚学院11/12学年秋季学期第二轮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课表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11/12学年秋季学期第二轮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课表
自然科学史(一)天文学及科学方法论1班的上课时间为:第12-13周,每周周一、周二晚上9-10节。
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方案
XXXX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方案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学生为本,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高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中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本科教育中建立“平台+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下简称通识课),促进“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转变,并与专业教育相互交融,和谐共振,共同发展,让学生广泛的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前瞻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创新思辨和沟通表达,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才和公民,特制定以下建设方案。
一、通识课的平台根据通识课的设置目的、面向对象、课程内容等,将通识课划分为三大平台:基础通识课、学科通识课、国设通识课。
(一)基础通识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科学素质等。
面向对象为全体学生。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中外文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引领学生探知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和人文知识素养,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自然科学模块—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上的理解,认识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艺术体育模块—主要涵盖音乐、绘画、影视、体育等学科,通过鉴赏和分析各种艺术作品、了解各种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品位以及体育文化修养。
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涉及实践类课程、创业创新类课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的素养。
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团队结构
(5分)
有稳定的不少于3人的教学团队,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助教;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成员中至少有二名具有或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成员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课程负责人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至少三分之一学时的课程教学。
团队建设
(5分)
团队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师资团队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教学改革
(5分)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与研究有思路、有举措、有成果;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并推动教学改革,团队承担有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近三年撰写发表教研论文2篇。
教学内容
(15分)
课程内容
(10分)
经典性,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融通性,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和完整认识;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识性,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适用。
由课堂讲授、经典阅读、课内外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多教学环节组成,促进学生知情意发展,开课学期至少布置两次课外阅读作业,并提交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等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每位学生在开课学期至少参与3次分组讨论。
课程考核
(10分)
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形式灵活多样,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
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建设要求
课程目标与定位
(5分)
课程定位
(2分)
符合学校通识课程模块特征;体现学校办学传统、优势与特色。
课程目标
(3分)
课程目标明确,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培养多学科思维,提高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高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现状探析以某地区A高校为例
高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现状探析———以某地区A高校为例■马 雪/三亚学院摘 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A高校从2016年起,就着手对传统的通识选修课体系进行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改造,本文将从其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路、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望对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核心通识课 建设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随后逐渐被世界知名大学纳入各自课程体系,并发展出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
如今,中国高校也都不断地在探索与打造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201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式要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A高校结合学校定位和发展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其中就包含了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将就其建设进行论述与分析。
一、建设背景介绍2016年起,A高校开始了校内的“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其中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是首要的一环。
其任务是建设150门学科史和比较史课程,并出版通识核心课程系列丛书,初步计划是学科史课程100门,教材100本,学科比较史课程50门,教材20-30本。
2017、2018年建设和编纂,2019、2020年出版。
截止到2018年底,经过五次通识核心课程的申报、批准和验收,A高校已经批准建立90多门通识核心课程。
二、建设现状调查(一)建设思路对于学科史,其建设具体要求为要呈现知识的缘起、流变、积累、深化、未来与创新,讲授在重要时间和空间节点上的经典思想、作品和人物,构建起具体知识构成的坐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想象力;对于学科比较史,则是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中西(欧美)同一学科缘起、主题、内容、方式、演进、成果及其影响力的异同,呈现中西历史、制度、文化、语言、社会的异同及其学科的同质性诉求,差异性方式,探求用多元的视角理解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建置——以三亚学院为例
2018年23期总第411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建置——以三亚学院为例文/曹昆【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回应就业市场对能力的需求。
由此,课程定位与核心能力的建置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建构应用型本科阶段英语通识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设计结合演绎与归纳模式,通过文献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作为构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核心能力指标的依据。
【关键词】通识教育;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核心能力指标;英语课程【作者简介】曹昆,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大学通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与规划”(HNSK(ZC)16-43)阶段性成果(海南省社科联);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成效研究”(Hnjg2015-60)阶段性成果(海南省教育厅)。
引言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四个维度的统一要求。
为此,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发展目标与办学特色,应时代、社会需求等现实条件所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差异,科学规划本科阶段英语课程教育目标。
基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学术自主的原则,受国内教育教学应用型改革的影响,国内大学本科阶段英语课程内容由各高校甚至课程所在二级学院或教学部自行拟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课程周课时二到四课时不等,学分更是存在由八到十六学分校本或院本差异。
课程修习年限也因校而异,一至四年不等。
在各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有如此大的分歧的情況下,了解各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义、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目标的制定,以了解国内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标准,研究这些标准的界定方法,尝试制定符合国际统一标准的、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毕业标准。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引言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方案旨在指导衡阳大学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适应性。
一、核心课程的定义与目标1.1 核心课程定义核心课程是指在学位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具有广泛培养作用、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课程。
它们既能够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2 核心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原则2.1 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与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
2.2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核心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科需求。
2.3 强调学科交叉核心课程的设置应强调学科交叉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2.4 以问题为导向核心课程的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核心课程建设的步骤与流程核心课程建设的步骤与流程如下:3.1 制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
计划应包括核心课程的设置范围、学分要求、教学目标等。
3.2 确定核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根据核心课程的设置范围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个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
内容应具有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教学方法应注重问题导向和实践性。
3.3 设计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在确定核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大纲应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
3.4 开展核心课程教师培训与评估开展核心课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建立核心课程的评估机制,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改进。
通识核心教育课指南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指南一、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1.国学经典导读2.文学名著导读3.中国文化史4.唐诗与唐代文化5.中国宗教文化6.汉语汉字汉文化7.儒家文化与君子礼仪8.国学智慧与君子人格修养9.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浙江历史与文化11.民国人物与社会12.西学经典与西方文化13.中西文化及其哲学14.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二、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1.数学与人类文明2.物理学与世界进步3.化学与人类文明4.光学与现代生活5.互联网与科技进步6.大数据时代7.物联网探秘8.人工智能与机器人9.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10.人类与核科技发展11.机械发明史与创新思维12.气象与生活13.科学家的哲学思想14.科学技术史15.创新工场16.创新思维训练17.创业者与企业文化18.批判性思维概论19.创新思维与设计三、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崛起2.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3.世界各国人文风情4.当代国际关系研究5.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问题6.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7.生活中的经济学8.中国经济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9.博弈与社会10.当代伦理问题11.中国传统礼仪与职业形象教育12.人际关系与沟通1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14.多元文化教育与公民认同15.领导科学与艺术16.公民素质与社会责任四、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1.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2.环境灾害与防灾救灾3.材料与环境4.生命科学导论5.性·生殖·健康6.人体健康与应急救护7.运动与保健8.哲学与人生9.正义与良善生活10.法律思维与生活智慧11.情商与社会适应12.情感教育学13.教育解放人的心灵五、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1.美术鉴赏2.音乐鉴赏3.书法欣赏及体验4.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5.设计艺术赏析6.影视作品赏析7.建筑艺术8.美学与人生9.服饰文化与美学。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构想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构想作者:侯文丽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9年第09期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实践,通识课程建设成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三亚学院将各专业学科史学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建设目标,在学校每个学期的授课任务中实施通识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可革新和改进的空间,从课程理论基础内容、教学方法、学校通识教育决策等方面进行探索,构想出更好的建设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决策DOI:10.16640/ki.37-1222/t.2019.09.1971 引言如今,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教学内容,通识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历史和起源,通识教育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信息传递体系。
通识核心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和着力点。
三亚学院在2016年学校提出了建设一个具有综合性、跨专业性,能培养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体系立足于史学,从学科史(史论)和学科比较史两个角度共建设150门课程,从学校的课程开设方向上可知,三亚学院开设该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学科专业的历史,探索学科专业的渊源和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现如今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到该专业内容的本源,正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着该课程教育体系的目标,融合三亚学院提出的品质教育理念,并落实学校提出的“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的三度建设意见与决定,更好的教学体系、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更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三亚学院在通识核心课程上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文从课程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教育决策这几个方面,谈谈本人对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构想。
2 课程建设构思通识教育本着“古为今用,理为实用”的原则,以史为鉴,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吸取其成果。
在课程开设的实践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教授和与学生的沟通中,慢慢摸索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路径和方法。
基于学习体验视角的课程“三度”建设实践
收稿日期:2020-04-06作者简介:李艾琳(1973—),女,重庆涪陵人,三亚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三亚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专项研究项目“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三度’建设体系构建”(syxyylbkkc02-03)为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结合学校新生生源结构和学生学业需求的变化,持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三亚学院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推动旨在提高课程质量的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建设(简称课程“三度”建设)。
第一批“三度”建设试点课程共立项72门,涉及7个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档案、学生学业过程性考核、期末试卷、学生评教分数等指标,最后评定53门课程通过结项验收,验收通过率为73.6%,基本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传输,由于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教师通常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树立专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掌握专业方法和专业技术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通过课程“三度”建设(即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习紧张度建设)的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反思。
学生课堂主动参与度提高,实现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普遍参与课前预习、课上讨论、大作业课堂讲解、阅读经典和专业期刊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方法和专业技术,确立专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1]。
一、课程“三度”建设前的教与学反思本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思维方式和掌握专业方法,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建立系统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培养对于实际问题系统分析的能力,以及使用有关分析工具的能力,最终体现在未来职业能力的提高。
通识课教材建设指南
通识课教材建设指南《通识课教材建设指南》嘿,朋友,想要搞通识课教材建设啊?我当初第一次接触这事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呢。
不过别怕,我这儿有不少经验可以分享给你。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呢,你得明确通识课的目标受众是谁。
这就好比你要做饭,得知道吃的人是谁,是大学生啊,还是社会上的其他成年人呢?我一开始就是没太重视这个,结果发现写的内容有点不适合目标群体,那可惨了。
记住了,这点很关键,目标定准了,后面的编写才好进行。
然后呢,课程的范围也要确定好。
通识课嘛,就是让大家广泛了解一些知识。
可你别太宽泛了,比如说你要是搞一个什么“世界大杂烩”的通识课教材,啥都讲一点但都不深入,那就不行。
就像盖房子,你得有个布局结构,不能乱搭乱建。
这是个基本框架,得打牢了。
二、实用建议教材内容要有趣味性。
我当时就觉得,那些干巴巴的知识放在教材里是绝对不行的。
你可以多找些案例,就讲我在做教材的时候提到历史时期的文化吧。
如果只是干讲这个时期有什么文化特点,那多单调啊。
但要是讲讲这个时期一个普通百姓一天的生活,把这些文化特色融入进去,就有趣多了。
这里有个诀窍,就是结合生活中的东西,能让读者或者学生更容易理解,就像把药裹在糖里头一样,容易接受。
还有啊,表述尽量简洁明了。
别整那些复杂的句子和很大的词汇,通俗一点,就像你平时和朋友聊天那样去写。
咱可不是搞学术论文,没必要把很简单的事儿说得花里胡哨的。
三、容易忽视的点配图可千万别小瞧了啊。
我当时就觉得文字才是重点,图嘛,随便来点就行。
可后来发现,好的配图不仅能增加教材的美观度,而且对读者理解内容也有超级大的帮助。
就好比一个人走路,如果有个指示牌(配图),就知道方向更明确了。
有时候一个复杂的概念,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就能让大家明白。
另外,教材的排版也很重要。
你不能把字密密麻麻都堆在一起,要让读者看着舒服。
行距啦、字的大小啦,这些小细节有时候影响还挺大的。
四、特殊情况有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或者有争议的内容。
通识核心课选课手册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10-2011-2)教务处2009年12月目录目录 (2)说明 (6)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6)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6)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7)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8)课程介绍 (10)人文学科 (11)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11)科学技术史 (12)交响音乐鉴赏 (13)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4)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5)天文学史 (16)中外文化 (17)大学语文 (18)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19)中国文化史八讲 (20)文学与人生 (21)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22)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23)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24)跨文化交流 (25)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6)英美名诗赏析 (27)古希腊文明演绎 (28)建筑赏析 (29)生命伦理学 (30)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31)汉字文化 (32)《论语》、《孟子》选讲 (33)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34)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35)世界华文文学专题 (36)西方美术史 (37)英语公众演讲 (38)老庄原典选读 (39)英语写作 (40)创新与创业 (41)20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 (42)创造力与创意思维 (43)社会科学 (44)法律与道德 (45)大学生健康心理学 (46)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 (4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8)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 (49)城市文明的历史与未来 (50)经济与法律 (51)美国宪法与美国社会 (52)现代日本政治 (53)性与健康 (54)政府与市场 (55)诺贝尔医学奖 (56)信用与法律 (57)刑法与生活 (58)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59)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59)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60)人与环境 (61)低碳能源 (62)脑与机器人 (63)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64)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65)大学化学 (66)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67)生命科学发展史 (68)生命科学导论 (69)生命科学实验探索 (70)工程技术探究 (71)海洋世界探秘 (72)从物理实验看世界 (73)能源与环境 (74)探索微观物质世界 (75)信息素养与实践 (76)宇宙与人类 (77)材料与文明 (78)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79)数学或逻辑学 (80)统计原理 (80)逻辑与思维训练 (81)2010-2011-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 (I)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教案与讲义课程名称艺术学概论负责人冯建章——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学概论》1.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艺术各门类专业必修的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艺术的一般规律,艺术的创作、作品和鉴赏,以及各门艺术的基本特点进行讲解,对于艺术各门类的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大意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学生创造艺术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该课程的一大目标。
2.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中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3.本门课程所属学科的发展状况本课程是一门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课。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界才对该课程有了系统的研究。
但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其他,门类艺术的研究来看,还是一个理论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如何深挖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方面。
4.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章节安排一、导修与艺术本质论(2课时)讲授二、艺术的特征(2课时)讲授三、艺术的起源(2课时)讲授四、艺术活动的功能与艺术教育(2课时)讲授五、文化系统中的艺术(2课时)讲授六、实用艺术(2课时)讲授七、造型艺术(2八、表情艺术(2课时)讲授九、语言艺术(2课时)讲授十、综合艺术(2课时)讲授十一、艺术家(2课时)讲授十二、艺术创作过程(2课时)讲授十三、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流派(2课时)讲授十四、艺术作品(2课时)讲授十五、艺术鉴赏(2课时)讲授十六、复习辅导5.本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康人格、思维能力和职业技能本课程将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对当代中外优秀影像艺术作品的批评,通过对当代艺术的优点和缺点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内涵”不足,“娱乐”有余的现状,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由而完美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南
工具性、非职业性的基础教育, 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为了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培养具有健康 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重点建设通识核 心课程,为此,制定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南,引导 学校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心智,健
全学生人格;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 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打破学科专业界线,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
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引导学生广 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增 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 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模
式应有的兴趣和尊重,增进学生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 互关系的了解,感悟自我存在的和生命的意义,尊重不同文 化与文明的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生存智慧,提升学 生综合素养。
二)具体目标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 种共同的、核心的、综合的
非
1.文学与艺术模块通过对经典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学习
和分析,探索文学与
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和转变,以及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和表达自我感知与想象创造的能力。
2.历史与文化模块通过对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历史和
不同区域文化的学
习,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缘由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形成原因,培养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感。
3.社会与哲学模块
通过对中外哲学思想的了解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和
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理性思辩与伦理判断能力,关注社会发展与管理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领导素养。
4.科技与自然模块通过对科技与自然的相关知识的了
解,使学生理解人与
自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
二、课程设置要求
1.总体原则
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突
出经典、重视人类文明成果;体现思想性、科学性。
2. 教学内容
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科技与自然”等四大
分,32 学时。
教学内容以主题形式体现,避免以概论或导论 的方式开设课程。
3. 教学方法
感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和价值观念。
要教会学生学 会思考,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习成为创造性 思维的过程。
2)授课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内容的精湛理解和对真
入情 3)要引导学生自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练习、课堂讨论等。
要 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 和练习量的要求。
4. 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要突出学生是否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突 出课程的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的变化。
采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设置
文学与艺术”、
模块课程。
每一模块课程设置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 2 个学
1)教学重点是启迪思想,重点强调思想的、 精神的
理的坚定信念,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要把学
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程申报要求
1. 课程申报人条件课程可以教师个人申报,也可以以
课程团队的形式申
报。
以课程团队申报的,需要确定团队负责人。
课程申报人必须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认同学校通识
核心教育理念,教学效果良好以上。
2. 课程申报要求课程申报人根据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建
设指南申报。
所申
报的课程要求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科技与自然”等四大模块范围内。
课程申报人要求填写《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申报
书》(具体见附件),报所在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经学院(教学部)负责人审批后,统一于2015 年12 月20 日之前申报到教务处教研科。
四、课程建设管理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
审。
评审通过的课
程,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
项目作为学校的重点立项项目给予建设经费。
首期给予5000 元的建设经费。
建设周期为半年,课程建设期满,要求提交课程建设总结、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
建设期满验收合格,课程准以开设。
进入2016 年培养方案,从2016 级开始开设。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