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5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设计、规划与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标准本专业为新开设的专业,暂定如下。

1.课程体系1.1课程设置(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应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专业类课程应包括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I 1. 2实践环节(1)实验包括环境生态监测实验、生物实验与统计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课程设计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课程设计。

(3)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4)科研创新具有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机制,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朱晓霞(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对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本研究在分析“新农科”教育使命与要求的基础上,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明确了新时期背景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从课程教育平台组成、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设置、实验实践课程安排等方面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优化重构方案,以推动传统农科园林专业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农科;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而涉农高校又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4]。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战略。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城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等热点话题[5],出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宜居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园”等新型的规划设计,为园林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对传统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培养新时代高级人才,将智力和科技资源应用到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智慧生态农业等建设中。

1.3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6-7]。

住建部响应党的号召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等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

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园林专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课程体系改革原则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完整和系统化、教学手段是否先进多样、实践环节是否应用性强等,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键。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以临沂大学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以临沂大学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以临沂大学为例作者:李宝,焦伟,王昌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将面临更大的环境挑战,对环境保护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将加大,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好多高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不规范、教师的资历尚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专业方面知识面得不到拓宽,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往往到最后毕业生都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该问题在地方高校中更为突出[1]。

为了推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2]。

作为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临沂大学的环境工程教育在2007年地理科学基础上开始,学院通过2009年和2012年的两次调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培养方案的多次修改,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也做了调整。

2014年起,工程专业认证这一领域得到学校的重视,并且学院利用这个机会,把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

本文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梳理了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修改与设置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工程认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

通用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是: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且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专业补充标准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等3方面对课程体系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3]。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环境类职教改革探讨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环境类职教改革探讨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环境类职教改革探讨作者:袁媛郑明月邢丽楠黄婉仪来源:《成才之路》2023年第36期摘要:要推动基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下称三融)的我国环境类职业教育改革,就需要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文章分析新形势下环境类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探讨新形势下环境类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面向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指出高职院校要做好三方面:以职普融通为导向,优化与修订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前提,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以科教融汇为模式,将科技赋能给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教改革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6-0021-04高职院校要基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下简称三融),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环境类职业教育改革。

首先,要依据行业需求,构建实现“三融”的基本路径,明确在此路径下的改革内容。

其次,要分析影响改革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一步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做好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

本文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环境类职教改革进行探讨,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系统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支撑,并要求实施战略的主体应通过协调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应与普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贯通,一方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用性。

纵观历史,经典教育理论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强调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技术的基本原理,到生产第一线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发现的技术瓶颈,反哺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作者:孙蓉丽,李云晖,刘冉,梁戈玉,张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44期[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及教学活动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实现“三全”育人。

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以环境类通识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设计思路、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等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

[关键词] 环境;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南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人类与环境’的教学案例设计”(2020-126)[作者简介] 孙蓉丽(1985—),女,甘肃酒泉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环境毒理学研究;张娟(1974—),女,山西大同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环境基因组学与血液毒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06-04 [收稿日期] 2021-07-08一、引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

守护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头脑清醒的政府、称职的领导、有责任感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积极参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
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3.10.31
•【字号】京教函[2013]521号
•【施行日期】2013.10.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
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京教函〔2013〕521号)
各高等学校:
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2013-2015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3〕338号),经学校申请和专家评议,市教委批准“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等256个项目为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面上项目,“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13个项目为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构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平台充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等20个项目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联合项目。

获得立项的各项目负责人要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加强项目的实施与协调,及时总结和推广项目成果,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教改立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教改立项项目的统筹与管理,从配套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3年10月31日附件。

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国内相 关 院校 环 境 科 学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总 学 分 一 般 控
制 在 1 0一l 0学 分 之 间 。其 中 实 验 课 程 I 6 8 3门 左 右 ,总
学分为 1 3—1 6学 分 。 实 验 课 开 设 课 程 数 和 学 分 由 于 专 业 方 向 不 同存 在一 定 差 异 。 目前 国 内环 境 科 学 专业 实 验 课 程 ,主要 有两 种 设 课 和学 分 计 算 方 式 。一 种 是 单独 开 设 实 验 课 ,独立 计 算 学 分 ,如 武 汉 大学 、吉林 大 学 、浙
加 研 究 、开 放 性 实 验 ,全 面 提 高 实 验 教 学 质 量 。
表 2 环 境 科 学 、 生 态 学 专 业 主 要 课 程 实 验 选 题
课 程名 称 实 验 题 目
1 5
多 年 来 ,我 系 专 业 课 程 实 验 多 附 属 于 理 论 课 程 ,根 据 教 学要 求 ,按 既 有 实 验 条 件 、课 时 和 经 费 投 入 , 以演 示 性 、验 证 性 实 验 为 主 。这 易 于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验 结 合 , 便 于 管理 ,有 很 好 的 可 操 作 性 。 但 这 种 方 式 很 难 达 到 培 养 新 型复 合性 人 才 的 要 求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如 课 程 实 验 程 序 化 ,以验 证 学科 基 本 理 论 为 主 ,学 生 照 方 配 药 ,给
2 1 本 科 专业 课 程 设 置 情 况 .


无机 及分 析化学
有 机 化 学 自然 地 理 学 基 础 生 态 学 环 境 工 程 学 环 境 监 测 环 境 化 学 环 境 仪 器 分 析 环 境 毒 理 学 环 境 噪 声 与 控 制

材料学科高质量业绩成果目录 南开大学

材料学科高质量业绩成果目录 南开大学

材料学科高质量业绩成果目录南开大学
1、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师生共同体的构建和探索。

2、高校思政课增强“三性一力”的师生“四同”育人模。

式探索和实践。

3、面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需求的研究性教学创新与实践。

4、“中华诗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贯通式数育模式建设与推广。

5、科技驱动金融发展新时代下“金融+科技+人文”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6、统计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赋权增能型英语教育创新与实践。

8、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班:文工融合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14年实践。

9、基于“5C”理念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0、使命驱动、数科融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推进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1、培养大学生3A5s计算机通识素养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12、环境与生态文明类通识选修课课程群建设。

13、以专业思政为引领的新时代经济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4、虚实融合的人工智能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15、立德树人,引领成长,专业导论课《化学概论》的改革与实
践。

16、基于O-ANLAS有效课堂数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17、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首个信息安全微专。

业,服务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

18、“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创新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19、“双万”专业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社会调查、支教等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团队协作精神。
04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的评估与 改进
课程质量的评估体系
01
课程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契合度
评估课程目标是否与农林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02
课程内容与质量的评价
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确保课程质量。
03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评价
基础课程
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 科,注重知识面的广度。
核心课程
围绕农林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 业素养展开,强调专业深度。
选修课程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兴趣 和职业发展需求。
实践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1 2
更新课程内容
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使课程内容与时俱 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识教育逐 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部 分,农林院校也开始逐步引入 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通识教 育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 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农林人才 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点
提高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
03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的内容与 实施
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基础
01
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培养逻辑思维
和数学分析能力。
物理基础
02
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帮助理解自然科学基本规
律。
化学基础
03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积累多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通识教育的众多研究中,“哈佛模式”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模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领域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我国高校中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半是参照美国高校的模式而来,却常被学生用来“充学分”和“刷手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来自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上海大学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通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多次研讨,教务处在对原有的课程库逐一挑选、对课程框架精心改良、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后,23门核心通识课脱颖而出。

首批开设的23门核心通识课分为人文、经管、理工三个大类,涵盖“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五大模块,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4学分的设置、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核心通识课处处充满着改革气息。

为了解学生修读核心通识课的基本情况和课程效果,课题组对课程进行了追踪调研,先后开展了话题征文、网络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调研历时一个学期,参与调研的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学生超过300人次,其中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被调研到的课程囊括了全部23门核心通识课。

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核心通识课“试水期”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上海大学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下面将从学生选课初衷、课堂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作业与论文反馈四方面分析课程改革的成效。

就学生选课初衷而言,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为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二类是自觉完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二类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的认识更符合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教学理念。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

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

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

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

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

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

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重要说明1、本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概念不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中广义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所有基础课(即公共基础课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而只相当于其所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2、本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核心理念通识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课,而是思维课、方法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3、本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色(1)模块化课程大致分为以下7个模块:立的。

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模块G,为通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通用技能”与“通识”虽有区别,但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在校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很重要。

通用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而“培养完整的人”正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2)系列化将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课程设计成若干课程系列,每一系列一般为互相有联系的3门课程,约6学分。

以若干课程系列为核心课程,是基于对国外一些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优点的借鉴,也是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存问题或缺陷的规避。

国外大学往往要求每个学生修若干系列的通识课,每个系列集中在某一学科门类。

国内各高校的公选课,有的是由学生在学校开出的课程中任选,有的是用划分模块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课程“拼盘”。

学生所选多为单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联系,体系性不强。

我们的做法是既借鉴国外学校通识课程系列化的优点,又考虑到国内通识教育的现实条件(通识教育总学分偏低)而作了相应的调整。

(3)交叉性由于通识教育学分有限,只能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核心课程系列,基于此设计的课程系列更多地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又让同一系列课程关注的问题相对集中。

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比较持续且有一点深度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以培养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正可供学生 自由选择的通识课程 比例明显偏低 。 ( 二 )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重要性 认识 不足 通 识 教育 课 程 设 置 的初 衷 是 为 了促 进 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 提 高 学生 的科学 文化 素养 以及 身 心
重视 , 逐渐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 强化创新精
神 的有效途 径 。然 而 , 就 目前 而言 ,同欧 美等 发 达 国家相 比, 我 国高校 通识 教育 课程 的设 置还 是 存 在相 当多 的 问题 :如必 修课 程所 占比重过 大 ,
目前 , 浙江省 内的各地方性综合大学中基本
都 已开 始实 行通 识教 育 。 但 大多分 为 公共必 修课
的1 6 . 7 %。与欧美等发达 国家的重点大学相 比, 浙 江省 地 方性 综 合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设 置 中真
基金 项 目 :宁 波大学 2 0 1 3年重 点教研 项 目 “ 宁波大 学通 识教 育核 心 课程体 系建设 研 究” ( J Y XMx z d 2 0 1 3 1 3)
性 意见 中明确规 定 ,通识 教 育平 台总 学分 为 4 4

地 方性 综合 大学通 识教 育 课程建 设现 状
为更 好 的分 析 不 同地 方 性 综 合 大学 通 识 教
育课程的建设及运行状况, 本文采取 了多种途径
对宁 波大 学 、浙 江工业 大学 、温州 大学 、台州 学 院、 嘉 兴学 院 、 绍兴文 理学 院等 6所 浙江 省 内的 地方 性综合 大学 进行 了调 查 , 调 查过 程 主要采 取 问卷 调查 、访谈 、个 案 分析 、文件 分析 等方 式 ,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 程体 系建设研究
李加林,徐谅慧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冯保庆杨林(华北煤炭医学院)摘要:本文从分析高等院棱课程体系结构出发。

提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具体设王途径和改革思路.通过拓宽人文和基础教育平台.为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进一步探讨高校公共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近几年来。

许多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研究并不深入。

尤其是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学科基础课程整合创新方面与综合大学相比.独立医学院校存在着严重不足。

全国医学院校约170余所,其中有三分之一已经并入综合大学.有三分之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已经向以医为主。

文、理、法、管为辅的多科型大学转型。

在课程体系改革和通识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有较强优势.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弱。

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如何面向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科学设置课程平台,成为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改革现状根据学科设置和授课范围.多数医学院校一般分为基础和专业两大类课程。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课程。

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范围较广,面向多个专业开设;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临床医学)课,授课对象主要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生。

但对于文、理、法、管等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课程一般作为体现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

随着临床、中医、影像、麻醉、口腔、护理、康复等医学专业的扩充.不同程度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不全面、不具体、不明确、与课程体系脱节现象。

按照全球普遍认可的。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和完善学分制及科学设置选课平台。

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医学人才,许多院校提出了。

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等办学思路。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①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摘要]课程思政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亟须传播、落实,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总结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实施的主要方法、重要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学;生态文明;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6-0046-02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①张萌,王建兵,王春荣,陆兆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一、引言生态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有了历史性飞跃,培养生态环保行业高级人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作者:韦玮李晓征陆夏铭杨青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4年第01期【摘要】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分析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

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

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详见表1。

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学时数理论课时数实训课时数考核学期专业基础程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专业核心课程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生态学 3.5 60 54 6 3实践教环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选修课程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讨

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讨

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31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科教研究环境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实施环境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学生环境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1当前我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这个文件成为各个高校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环境通识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渗透在整个教育理念之中在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中,至今还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在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时分配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去注重环境通识教育。

少数院校或是领导重视不够,或是师资缺乏,尤其是一些缺少与环境教育相关专业的院校,没有开展环境通识教育。

1.2环境通识教育缺乏完整严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课程形态单一内容狭窄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所有专业的通识基础课。

课程形态对环境科学的实践性体现不够,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对环境科学的综合性体现不够。

有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环境教育方面的通识选修课计划,但由于各专业课时紧张,实际开课的不多。

有关文献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薄弱,缺乏较为全面的环境教育,而且环境感知能力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步削弱。

因此,要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界须加强对环境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探讨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2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2.1综合性、全面性原则由于引发环境问题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采取的社会行为要涉及到各种学科、各个领域、许多方面和不同的层次,因此环境科学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综合性。

复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核心课程、讨论课、助教制

复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核心课程、讨论课、助教制

维普资讯
乐 毅 : 旦 本科 通识 教育 改 革 的经 验 及 启 示 复
5 9
学 年期 间 , 学校组 织 了多次全 校性 通 识教 育核心 课程 径 。教学 范式 的改 革 需要 全 体 教 师 和学 生 的共 同参 的建 设研讨 会 、 家 咨 询会 , 专 旨在 加快 构 建 新 的 通识 与 , 这同时 也对 教师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教材 的选 如 教学 的设计 、 学 组织 形 式 的采 用 、 教 学生 研究 、 考 教 育课程体 系。教 务 处 与 复旦 学 院分 批 分期 专题 调 择 、 0门核 心课 程 中 , 大 研、 论、 讨 征求 意 见 。通 识 教育 研 究 中心 在 前期 的研 试方法 等 。在复旦 首批 推 出 的 5 讨 与论 证 会议 上提 出 了 编 制 核 心 课 程 的 主 导 原 则 , 部分课 程是 由名 师带 头 、 程 小组共 同研讨 教学 内容 课
以下 , 我们 通过评 介复 旦核 心课程 建设 的实践 与相应 复旦 大学 原 来 的 课 程 体 系提 供 了新 的思 路 和 契 机 。 的教学范 式改革 , 来探讨 实施 通识 教育 改革 的路径 与 住 宿学 院式通识 教育 离不 开课 程 , 复旦 大学在成 立复
方法。

旦学 院之初 首先 遇 到 的便 是 通识 教 育 课 程的 设置 问
目的的选 修课 与必 修 课 。通 识 教育 目标 的 达成 需 要 式 、 以及 国内其 他 高 校 的实 践 , 合 复旦 多年实 践 的 结 通过课 程的实施来 体 现 , 开设 核心课 程则是 一种 可 基 础上 提 出来 并 付诸 实 施 的 。实 施 这样 的改革 必 然 而
行 的选择 。但 由于核 心课程 在课 程编 制( 包括 课程领 涉 及本科 教育 的核 心 内容 , 即课 程 。2 0多 年来 , 复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绿色环境教育(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出台,旨在培养公民素养,提
高居民的绿色知识,提倡环境保护文化,激发居民热情参与环保维权,以及促进环境问题
意识形态而抓住关心环境命运的关键,它依推进社会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社会公平、生态健康及永续发展等核心环境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效的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其建设与改革应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考核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及评估标准。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评价指标包括
学生绿色素养、绿色技能训练提高情况、学生参与、学习习惯、学生表现等;评估标准则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传播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学会节约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
养等。

其次,建立绿色素养拓展课程。

在这方面,除了生态环境类基础知识,宜设置绿色素
养培养课程,以公民道德品质培养为主题,内容包括大自然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社会共生
观及环境概念,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演讲、讨论交流及课外实践行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视野及学习能力。

第三,深化学校教育改革。

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必须要深度改革学校教育体制
机制,尤其要想办法突破教师的绿色思维定势。

那么,首先应更具科学精神集中思考如何
改善教育管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素质教育,应该加强
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持续改善和促进环境及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

最后,完善评价体制。

学校要有效的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必须通过改革现有评价制度,形成完整的学生绿色素养考评机制,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等,建立作品评比及考核体制,以
检验学生绿色素养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及绿色思维。

因此,要有效的实施绿色素养教育,必须正确把握改革规律,健全评估机制,扩大课
程拓展课程平台,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完善评价体制等多方位的抓手,努力建构绿色环
境教育的学习体系,推动环保发展的进程。

implementing 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assessment system by setting
criteria and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The criteria should include
the level of students' green literacy, the improving effect of green skills trai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learning habits and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Besides, standards should be set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recognize, spread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energ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