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

合集下载

《血液流变学》PPT课件

《血液流变学》PPT课件
•1.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2. 为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新的途径 •3. 对药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1回4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常见参数测 定
• 一、血液粘度测定 • 二、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15
血液流变学常见参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0
一、血液粘度测定
•(一)全血粘度测定 •【影响因素】 • 2.外在因素 • 温度 • 渗透压 • pH值 • 输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1
一、血液粘度测定
• (二)血浆粘度测定 • 【基本结构】 • 已知尺寸的毛细管 • 加热装置 • 控温装置 • 测量电极 • 显示装置
4.53±0.46 9.31±1.48 1.76±0.04
4.22±0.41 8.37±1.22 1.78±0.0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6
(三)血液粘度测定理因素 ② 多个因素改变引起的全血粘度增高 ③ 血浆蛋白异常所致的血液粘度增高 ④ Hct增高所致血液粘度增高 ⑤ 红细胞异常所致的血液粘度增高
• 全血粘度 • 血浆粘度 • 血细胞比容 • 红细胞变形性 • 红细胞聚集性及其有关参数 • 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1回6
一、血液粘度测定
•(一)全血粘度测定 • 设备 旋转式粘度计 • 【原理】 • 当平板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时,由于血液的粘 滞性,与圆锥相连的弹簧则产生一个复原扭矩, 血液粘度的大小与复原扭矩呈正相关,复原扭矩 通过一个测力传感器检测并经计算机处理后,将 表观粘度值显示在仪器的屏幕上。
• 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与形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4

血液流变学课件

血液流变学课件


普通流变学(general hemorheology)研究上述流变 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临床意义

研究高粘滞血综合征:由于机体一种或多种血液粘滞 因素升高,造成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导
致组织、细胞缺血和缺氧。
临床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高原反 应)、烧伤、创伤、中风、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
血液屈服应力 血液粘弹性 血液触变性 血小板聚集性
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电泳 红细胞变形性


血小板粘附性
血凝参数
血液粘度/血浆粘度

血液流动时,其内摩擦力阻碍血液的流动,这
种阻碍血液流动的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的粘性。
度量这种血液粘性的物理量,就是血液粘度。 单位:毫帕﹒秒(mPa﹒s)
如何分析患者血液粘度的改变?
论ESR是否增快,K值增高便反应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流动的血液中,细胞间具
有相互排斥的力,防止红细胞聚集。当血液在静止状
态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即发生聚集,相互形成网络,
构成红细胞聚集体。

这种红细胞网络具有一定的强度,当推动血液流动的
切应力大于此强度时,血液再开始流动,使红细胞的
流变学特性
● 血液
● 血浆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血液具有流动性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层流,即血液在血管中的
流动是分层流动的,越靠近中央流速越快,反之越慢, 在管壁上速度为零。

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的流速之差称速度梯度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的切应力,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微血 管,如DN、DR等,血流变异常还可推测有无这些并发症,伴并 发症时,这些异常更明显。病变严重DM出现酮症、酸中毒时血 流变异常最明显。Insulin依赖DM的血流变异常比非依赖DM明 显得多。 6. 白血病等肿瘤疾病:ηb比正常高几倍。这是患者纤维蛋白原增 加,球蛋白上升及RBC、血小板聚集性上升所致。同时因白血 病时白细胞增多并破坏,释放大量核酸,使ηp亦上升,血沉增 快、RBC聚集及刚性均上升,但RBC变形下降。 7. 高血脂症:因胆固醇含量增高形成高血脂症时,RBC变形指数 下降及ηp上升。 8. 较多老年人有高粘滞Syndrome,它是综合症并非疾病,表现为 ηp上升,RBC刚性上升,但ηb不一定,随各指标不同而分为: (1) 高浓稠型,Hct上升。 (2) 高粘滞型,全血及血浆粘度均上升,全血还原浓度上升,H
血液流变学(Hemonheology)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朱炳法 上海卢湾区老年护理医院 孙蔚
1. 概述 血液流变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才独立为专门学科,目前世界上每二 年开一次国际会议,1987年6月已召开第五届。为什么?因为可用 其参数诊断疾病;预报病情;判断预后;根据治疗前后参数变化而考察 药物疗效;还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新方法。此五点在本讲稿 的“老年病中的意义”部分将逐点说明。
血浆总体积比值,故Hct↑则ESR↓ 临床意义:Hct↑见于真性RBC增多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天 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尤其是脑梗的危险因素。 Hct↓见于恶性肿瘤、贫血、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性 腹水、失血性疾病、RBC膜受损、脆性增加性溶血。 5. 全血还原粘度:为全血粘度与Hct之比值即单位Hct时的全血粘
(1) 反映RBC聚集程度的指标 (2) K值与ESR的关系。 ESR快,K值大——血沉肯定快,RBC凝集↑ ESR快,K值正常——血沉快(由Hct↑所致,实际ESR并不快) ESR正常,K值大——血沉肯定快(由Hct↑,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 实际ESR↑)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速度差(cm/s) 切变率(g) = ----------------------
距离差(cm) 计量单位是 1/秒(s-1),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
6、牛顿的粘度定律:
剪切应力(t) 帕斯卡(Pa)
粘度(η)= ----------------- = ----------------
切变率(g)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 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 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三、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二)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
红细胞悬液通过时间
Hct
(3)激光衍射法:RBC悬液在高切变率下使变 形,
通过激光照射,将单个RBC的影象记录在胶卷底 片上,可直接观察RBC的形态变化,而且可计算 RBC体积的长径和横径直接反映RBC 变形情况。
六、影响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结果的因素 (一)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
■血细胞因素: 1、红细胞因素:红细胞比积
㈠ 粘度
1.全血粘度
■方法:悬丝法和锥板法
悬丝粘度计:技术关键在于悬丝的设计和制 造。到目前为止,只有悬丝法的仪器才可能 将低切变率做到1S-1,所以是目前精度最高的 仪器。
锥板式: 技术关键是锥板的抛光技术。
悬丝粘度计:
锥板式粘度计
■条件:必须设定高,中,低三个切变率, 在不同的切变率下测定全血的表观粘度。
粘度。
(2)根据粘度计算出所谓的红细胞聚集
指数。
(3)血沉(ESR)和血沉方程K值

血液流变学检查护理概述

血液流变学检查护理概述
溶血、凝血
对于出现溶血、凝血等异常情况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重新采 集血液样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过敏反应
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采血,采取抗过敏措施,并 及时就医。
案例三:特殊患者的护理经验
1 2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采血时应特别注意稳 定患者的情绪,避免因紧张导致血压、血糖波动 。
目的
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心 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 性疾病的风险,以及监测病情进 展和治疗效果。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重 的流动性和粘稠度,从而预测心血管 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
指导治疗
监测病情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监测慢性疾病的 病情进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调 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确保采血环境清洁、安静,采血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操作 采血设备。
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采血前的注意事项,如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要求,以及采 血的目的和意义。
采血技巧
掌握正确的采血姿势和采血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溶血、凝血等 不良后果。
案例二:采血后的异常处理
出血不止
对于采血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压迫止血、冷敷等措施 ,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 供治疗依据,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案,如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血液流变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 于20世纪初期。最初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血液的流动性和粘度方面

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 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完 善,检测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护士个人防护措施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

阻抗法
总结词
利用电学原理测量血液的电阻抗值,评估血液的流变特性。
详细描述
阻抗法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的电阻抗值,可以评估血液的黏稠度和流动性。这种方法具 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临床常规检查。
03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评估高血压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检测 到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 能力等指标,有助于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风险。
预测冠心病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 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风 险,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 据。
评估脑卒中风险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脑卒中 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查相 关指标,可以评估脑卒中 的风险。
诊断血栓性疾病
诊断深静脉血栓
血液流变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深静脉血 栓,通过检测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流 变学参数。
诊断动脉血栓
仪器精度要求高
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要求较高,否则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NhomakorabeaVS
操作人员素质要求高
血液流变学检查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 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06
未来展望
加强血液流变学研究
深入研究血液流变学机制
进一步探索血液流变学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概念
血液流变学主要探讨血液的流动 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 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疾病之间 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意义
01
02
03
预测疾病风险
通过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 检测,可以预测某些疾病 的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
指导治疗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流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 下改变形状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流变现象。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全血在高切变率下粘度的关 键因素。 • 临床意义 • 常见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疾病有: • 红细胞内粘度增加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所致 的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 等。
临检组:黄仁河
血液流变定义 血液流变仪检测原理 血液流变检测参数及其临床意 义
血液流变学的定义
• 什么是"血流变"
• 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 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 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 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主要是反映由 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 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 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 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 及血液成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 的血液循环。当血液粘度变大时,血液流 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 病。反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 5、红细胞压积 • 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会呈现 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红细胞压积降低,血 液流动性增加。 • 红细胞压积增高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弱、先天性心 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 • 红细胞压积降低的疾病:贫血、白血病、 晚期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 第二代 旋转式血流变仪
• 主要由两个同心圆筒(外圆筒略大于内圆筒,半 径比小于1.15)组成测试液体填充两个圆筒之间 隙中,内圆筒可借助于具有一定弹性系数的金属 丝支撑起来,外圆筒在马达的带动下,以一定的 角速度转动,两圆筒间的液体受到切变,有剪切 应力作用于内圆筒,使内圆筒偏转到某一角度, 直到与扭丝的恢复力矩平衡而稳定,测内圆筒所 受的扭矩得出剪切应力τ,剪切率Υ可由外圆筒旋 转的角速度算出。锥板式粘度计(上旋式或下旋 式)与同轴双圆筒旋转式粘度计相似。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de)血管(de)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de)学科.(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de)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de)作用原理等有关(de)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三)血液流变学(de)研究范围1血液(de)宏观流动性,即粘度.2血细胞(de)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de)聚集性和变形性.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de)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de)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de)“套管式”流动.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de)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de)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de)粘滞力.单位:Pa (帕斯卡),1Pa=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de)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de)速度差和距离差.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衡量液体流动时(d e )内摩擦力或阻力(d e )度量.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d e )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de)粘度是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而血浆dHdV g =gτη=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de)粘度与切变率无关.6 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7 表观粘度ηa :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de)粘度称为这种液体(de)表观粘度. 8 还原粘度ηr e :用Hct 校正后(de)表观粘度.消除Hct 对粘度(de)影响. ηr e =ηb —ηp /ηp 1/H c tHct 与血液粘度之间(de)关系9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de)特点是不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总是一个常数, 即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de)高低与其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含量有关.其中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10 血浆比粘度比粘度一般指某液体(de)粘度与标准参照液粘度(de)比值,常以水或生理盐水(NS )作对照.实际测定多采用血浆和已知粘度(de)净水互相比较(de)方法,二者通过毛细血管(de)时间之比即粘度之比,这个比值就称作血浆(de)比粘度. 11 卡松粘度(c ):是足够高切变率(红细胞变形到极限)下血液粘度趋向(de)极限值.根据Casson 方程推导得:c 为卡松粘度 τ 为切应力τc 为卡森屈服切应力 g 为切变率12 屈服切应力c屈服切应力是低切变率下,纤维蛋白原(d e )桥联作用使红细胞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而致.故与H c t 和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大小影响微循环中(d e )血液流动性,反映了微循环中(d e )血液郁积状况;也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流动中(d e )红ηηηpbr =gc c ττη-=细胞(d e )取向和相互作用13 红细胞聚集指数通过低切变率下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d e )成分影响到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膜表面(d e )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胞(d e )聚集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聚集性有特殊(de)改变 正常(de)血液,一般50·s -1以上(de)切变率即可使在静止状态下因红细胞聚集而形成(de)聚集体解聚,但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de)血液在500·s -1(de)高切变率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de)红细胞聚集体,显示了红细胞聚集性(de)异常增高.14 红细胞刚性指数T K通过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d e )表观粘度来判断红细胞(d e )变形能力.(三)血液流变学检验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性 其它指标1 血液粘度(1).高、中、低切变率下(de)全血粘度(2).高、中、低切变率下(de)卡松粘度(3).血浆粘度(4).全血还原粘度2 红细胞聚集性指红细胞在低切变率下形成聚集体(d e )性质红细胞聚集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在低切变率(1s -1) 下(d e )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出红细胞聚集指数(3)血沉(E S R )和血沉方程K 值K 值是去除红细胞比容H c t 影响,评价红细胞聚集性(d e )一个更可靠(d e )指标.(4)红细胞电泳率3 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具有能通过比自身直径小(de)毛细血管(de)能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高切变率,一般是150s -1条件下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3)红细胞滤过指数(4)激光衍射法4 其它指标:红细胞比容Hct 、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流变性、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d e )临床意义1.血粘度降低临床上血粘度降低(de)情况不多,主要是大量失血后机体体液代偿和医源1Hct ln Hct ESR --=K性补偿所致血液稀释化引起.这类病人很少做血液流变学检验,所以出现全血粘度较大幅降低时,一般都是仪器或抽血错误所致.如果出现了全血粘度降低较多时,一定要看红细胞压积是不是有降低,如有是结果可靠性较大,如压积正常就要多检查一下.血浆粘度下降对全血粘度有影响,但不大.2.高、中、低切都升高,且幅度较大这是高危人群、一般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依次为高纤维蛋白原>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Hct.但是如果其他指标正常,或增加不明显,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要复查.3.低切高、高切不高这一类多为缗钱样红细胞聚集引起,可能是红细胞电荷减少,也可能是温度过低使得红细胞易聚集,引起粘度升高.而这种聚集因为高切变速度(de)稀释效应而减少,所以高切不高.由于末梢微循环是在低切变速度下进行(de),所以对于末梢微循环不好(de)病人,如老年人、高危人群也有很大(de)危险性.4.高、中、低切都略有升高如果其他指标正常,只有Hct升高一般是正常(de)生理现象(如到高原);有时Hct可能很高,而粘度上升并不高,这主要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调节血粘度(de)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高粘血症代偿期.但若其他正常,而血浆粘度高,也可引起全血粘度高, 这类病人有可能处于高凝前期,有很强(de)预报作用.5. 血浆粘度升高最大(de)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等链状蛋白升高,这类病人可因为链状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很危险.至于血糖、血脂高引起(de)血浆粘度一般只是略有升高6. 血脂升高血脂升高病人一般都存在血流变学改变,血脂对血液流变(de)影响主要表现不在粘度上,而是表现在血管上.因此,血粘度高同时伴有高血脂(de)病人是双重因素(de)影响,即使粘度升高不大也要注意.四、血液流变学(d e)临床应用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若血液流变性质(de)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值为高粘滞综合征;明显低于正常值为低粘滞综合征高粘滞综合征:由于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组织血液与氧气供应相对不足所引起(de)临床综合症高粘滞综合征(de)病因(一)血管性疾病1.高血压2.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4.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二)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2.高脂蛋白血症3.高纤维蛋白血症4.高球蛋白血症(三)血液病1.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白血病4.多发性骨髓瘤(四)其他1.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2.中医范围中(d e)血瘀症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

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分为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切变率高,血液粘稠度大,流动性差,形成血栓的危险性高,反之则血液粘稠度小,流动性好,形成血栓的危险性小。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的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一、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

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中切变率是过渡点,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

其中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正常参考值:男性:低切6.80-9.58mPa.s中切4.51-5.57 mPa.s高切3.73-4.60mPa.s女性:低切6.50-9.25mPa.s 中切4.35-5.45mPa.s 高切3.65-4.40mPa.s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浓度,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及意义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实验室廖长风一、概念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主要是在血液粘度上,异常的血粘度可分为全血粘度增高和全血粘度降低两种类型,分别称高血粘综合症和低血粘综合症。

血液高粘滞综合症:定义:由某种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所造成,即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升高等。

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升高,但不一定。

血液高粘滞性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微循环方面,血细胞刚性增加、微血栓与微栓子的形成或其他凝血产物的出现。

分类:(五个亚型)高浓稠型、高粘滞型、高凝固型、红细胞聚集型、红细胞刚性升高型二、病理生理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三、临床意义1.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是目前诊断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少的项目。

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晚期肿瘤、出凝血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以及中医所指的血淤症,在整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均可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2.应用于鉴别诊断: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如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中风则则不增高或降低。

也可作为心肌绞疼和心肌梗塞疾病的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最明显,认为患者苍白,出汗,皮肤冷粘等症状与红细胞硬度升高有关。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一、基础理论和概念部分1、是血液流变学?它与医学有什么关系?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与变形性的科学,其内容为血液的粘度、血细胞的变形和聚集等特性。

研究血液流变学对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人体内血液流变性是调节和控制血液在血管内正常流动,维持组织和器官正常血供和物质运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免疫功能和体液调节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有关,在临床医学上,测定血液流变性,对疾病的病因研究、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预防以及药物作用原理探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什么叫做粘度?液体流动的难易程度就叫“粘度”,所谓“粘度”其实就是液体在流动时,液体内部所产生的摩擦力。

它是反映液体流动性的定量指标,表示粘度的单位是帕斯卡·秒,简称“帕·秒”(Pa·s),其千分之一叫“毫帕·秒”(mP·s)。

3、什么叫做切变应力?切变应力是指液体在外力推动下发生流动时其内部液层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力,简称切应力,单位是帕斯卡(Pa)。

4、什么叫做“切变速率”(简称切速率或切速)?切变速率是指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液层之间的速度梯度(即速度的变化率),简称切速率或切速,单位是秒-1(S-1 )。

3.什么叫“牛顿流体”? 什么叫“非牛顿流体”?凡是粘度不随切速率的改变而变化的流体,叫做牛顿流体,如水、盐水、汽油、酒精、正常人的血浆。

但有些含有大颗粒、高聚物、成分复杂的胶体溶液就不是如此,它们的粘度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血液的粘度是随着切变率的升高而降低或切变率降低而升高,而且不成比例,这样的流体叫做“非牛顿流体”。

4.血液有哪些流变学特性?⑴血液是非牛顿流体。

⑵血液有致流值(屈服应力值)。

⑶血液有粘弹性。

⑷血液有触变性。

(5) 血液的红细胞有聚集性。

(6) 血液的红细胞有变形性。

(7)血液的血小板有粘附性和聚集性。

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进行概述及解释说明。

全血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整体血液流动特性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全血血液流变学概述、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解读与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的概念、意义以及相关方法,并详细解读和分析不同参数的异常情况。

同时,我们将讨论这些异常参数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建议。

最后,我们还将展望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未来临床诊断中的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内容描述。

2. 全血血液流变学概述2.1 血液流变学简介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特性和相关参数的科学,它关注着血液的黏稠度、弹性、塑性等物理特性以及红细胞聚集、变形等生理特性。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血液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黏稠度和弹性,以确保其在体内循环时能够有效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并排出代谢产物。

然而,当血液中的黏稠度增加或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时,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加、供氧不足等问题。

2.2 全血血液流变学的意义全血血液流变学是对全血进行检测与分析,可以客观评价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状态和机体疾病情况。

通过全血的流变学检测,可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血流变学检测可评估人体微循环功能状态。

微循环是指从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的这一段血管网,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清除代谢产物。

全血流变学检测可以提供有关血液在微循环中的流动能力、黏稠度和微血管完整性等信息。

其次,全血流变学检测还可评估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功能状态。

通过分析全血的黏稠度、弹性等参数,可以了解血液在大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进而判断心脏和血管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血液流变学英文缩写

血液流变学英文缩写

血液流变学英文缩写
血液流变学英文缩写是指在血液流变学领域中常用的一些缩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流变学英文缩写:
1. R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
2. W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3. Hct: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4. Hb:血红蛋白(Hemoglobin)
5. PLT:血小板(Platelet)
6. F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7. 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8. IN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9.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10. D-dimer:D-二聚体(D-dimer)
这些缩写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临床实践和诊断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这些缩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血液流变学知识。

- 1 -。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一.血液流变学入门1.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有关血液的变形性与流动性的科学。

2.血液流变学包括那些主要内容?血液流变学包括两部分内容:宏观血液流变学和微观血液流变学,前者包括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液及管壁应力分布,后者包括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粘附性等,故又称为细胞流变学。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后者又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包括血浆蛋白成分对血液粘度的影响,介质对细胞膜的影响、受体作用等,故称为分子血液流变学。

由于血液流变学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和预防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3.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有形成分;血管变形性;血管弹性和微循环等内容。

4.血液流变学有何临床上的意义研究高血粘滞综合征:这是一个临床医学上的新概念,它是由于机体一种或多种血液粘滞因素升高而造成。

例如: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刚性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粘附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趋势增加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异常改变,是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和缺氧。

临床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高原反应)、烧伤、创伤、中风、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脂血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等。

研究低粘滞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液粘滞性低于正常,形成低粘滞血征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压积降低,多见于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等。

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血液流变性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例如: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可用于鉴别急性心肌梗塞与重度心绞痛。

用于治疗疗效的判断指标:高粘滞血征和低粘滞血征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为临床观察的重要指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度是判断临床疗效的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三大运动定律
5 血液循环
4 物质的结构
6 电流
7 物种进化
8 基因
9 热力学四大定律 10 光的波粒二象性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迄今不过60年的历史,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 中的新兴学科,在近20年来有引人注意的重 大发展;基础理论、仪器制造、测试方法和 临床实用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 的成果。但仍有不少课题有待探讨,发展前 景十分广阔。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一、国外发展简况 几个重要事件
17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医生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
血液流变学
166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科学家 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 首次观察到毛细血管。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血液流变学
本书分三个部分
上篇 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第五章)
中篇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方法 下篇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1

血液流变学
上篇 内容
第一章 导 论
2 第二章 血液流变学的物理基础
3
4 5
第三章 血液的流变性
第四章 血细胞的流变性
第五章 微循环的流变性
第一章 导 论
血液流变学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二、国内发展简况
血液流变学
起步很晚 1964年李志山、陈文杰首次报告了人体手指甲 襞微循环观察结果。 发展很快 原因有三: 70年代初,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所投入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对血液流变学进行研究。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血液流变学
7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翻译外国 专著,同时邀请国外学者来讲学,举办讲座, 极大推动血液流变学的发展。 80年代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都开设了 血液流变学课程;临床应用也逐渐得到普及。 1991年《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和《微循环学》 杂志创刊。 1993年《微循环技术》杂志创刊等等。 这些都促进我国血液流变学的迅猛发展。
1961年 锥板旋转粘度计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血液流变学
现代 CAP1000+/CAP2000+ 高剪切锥板粘度计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血液流变学
1966年第一届国际血液流变学会在冰岛召开,同 时成立国际血液流变学学会;1969年在第二届国际 血液流变学会更名为“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 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主办的两种学术刊物: 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1962年创刊。 临床血液流变学(Ciinical Hemorheology) 1981年,作为国际生物流变学会机关杂志《生物 流变学》(Biorheology)的姐妹刊物——《临床血液 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杂志创刊出版。
血液流变学
选修课
任课教师: 姜云海
泸州医学院物理电子技术教研室
Hemorheology
“ 名人名言 ”
血液流变学
走自己的路,任何时候都不要 好高骛远,更不要灰心丧气, 良好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是你 成功的忠实伴侣。


血液流变学
塔米姆·安萨利 著作 (10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 1 勾股定理 2 微生物的存在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课外知识介绍
血液流变学
我国龙勉研究员和研究生李宁于2012年7月4日至2012年7月7 日参加了在土耳其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生流变物学暨第七届国 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学术会议”,龙勉研究员还应邀负责组织“分 子-细胞生物力学”分会议并担任主持。 国际生物流变学会(ISB)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会(ISCH) 按照其组织章程及惯例每3到4年举办一次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暨 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iorheology (ICB)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linical Hemorheology (ICCH))。 ICB和ICCH是国际生物流变学及临床血液流变学领域的重要 国际学术会议,犹如生物流变学领域的奥林匹克。
血液流变学
1920年美国的物理化学家宾汉(Bingham)提出的。 1929年美国最早成立流变学学会。 1948年科普利(Copley)首次提出“生物流变 学”(Biorheology)。 1951年在美国物理学会第25届年会上,Copley首 次提出“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最早的关于血液流变的现象:荷兰人
血液流变学
(Leeu Wenhok)1675年 红细胞变形 现象
但是对红细胞可变形性及其意 义的深人研究仅有二三十年的 历史。 血液流变学的物理学理论基础: 1687年 1842年 牛顿粘滞定律 泊肃叶定律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流变学(Rheology)概念的提出
血液流变学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与医学的关系
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分类
1、流变学(rheology) 概念:从应力、应变、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来研 究物质变形和(或)流动的物理力学,是一门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流变学研究的是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变形和流动的 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流体,还有软固体或者在某些条件 下固体可以流动而不是弹性形变,它适用于具有复杂结构 的物质。“流变学”一词由拉法耶特学院的尤金· 库克· 宾 汉教授根据他的同事马尔克斯· 雷纳建议于1920年首创。
Contents
1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2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 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三节 血液流变学发展趋势
3
第一章 导 论
血液流变学
学习要求:
1.了解血液流变学发展简史。
2.掌握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及其与医 学的关系。
3.掌握生物流变学和血液流变学概念。 4.了解血液流变学发展趋势。
第一节 血液流2年召开第一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
1975年、1978年、1981年、1983年、1986年、 1989年……先后召开多届国际生物流变学会议。
2005年5月31至6月3日,第十二届国际生物流变 学大会暨第五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在我 国重庆大学隆重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