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等。
医学影像-纵隔解剖及原发性纵隔肿瘤
146
8057373
“胸腺肿物切除标本”示:AB型胸腺瘤。
“右上纵隔肿瘤切除标本”示:胸腺囊肿。
ID:14511257
病理
¡ “左肺上叶+纵隔肿物切除标本”示:B3型胸 腺瘤,侵袭性生长。
2、畸胎瘤
¡ 畸胎类肿瘤是纵隔生殖细胞瘤中最常见的一 类,前纵隔中部,偶可发生于后纵隔。
5、支气管囊肿
¡ 支气管囊肿是胚胎时支气管胚芽迷走至纵隔 伴发育异常所致,多发生于中纵隔的中上部。
¡ CT表现: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容物的性 质密切相关;
¡ 浆液性囊肿CT值0-20HU;粘液性囊肿CT值 30-40HU;合并感染或出血CT值常在30HU 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囊肿与支气管相 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气液平面;增强检查无 强化。
4、淋巴瘤
¡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 巴组织。
¡ 多位于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较大时病灶由中纵隔 累及前纵隔。CT 扫描可见纵隔各区淋巴结,淋巴瘤 可侵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可表现为胸腔积液、 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侵润病灶。
病理
¡ “纵隔穿刺标本”:免疫组化支持霍奇金淋巴 瘤(结节硬化型)。
¡ 中纵隔相当于心、主动脉弓、气管及肺门所占据的 区域。
¡ 食管前壁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食管以后和胸椎 旁区为后纵隔。
¡ 自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 胸椎下缘连一水平线,其 上为上纵隔,其下至肺门下缘的水平线为中纵隔,肺 门下缘以下至膈为下纵隔。
原发性纵隔肿瘤
¡ 原发性纵隔肿瘤:指起源于纵隔内各种组织 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但排除外气管、食管 和心脏大血管产生的良恶性肿瘤,种类繁多。
¡ 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和实质性畸胎瘤 (畸胎瘤),前者来自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后者 来自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肿瘤内可含脂肪、 骨骼、牙齿、毛发等。肿瘤破裂与支气管相通时, 病人痰中可发现毛发或豆渣状皮脂物质。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讲义)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性质和生长 方式等相关
上腔静脉受压:头颈面部水肿 气管受压:干咳、气急 膈神经受压:膈麻痹 喉返神经受压:声嘶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影像学表现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原发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的种类 繁多。据文献报道,发病率居前六位的有:
①神经源性肿瘤; ②恶性淋巴瘤; ③胸腺瘤; ④畸胎瘤; ⑤胸内甲状腺肿; ⑥支气管囊肿。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1.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畸胎瘤及胸内
甲状腺肿)
胸腺瘤 Thymoma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 50%。多数为成年人。
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前纵隔中部,其次是上 下部。临床上胸腺瘤约25%出现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
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 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 口,下界为膈肌。 2、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 胸腺、胸导管、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 织。
纵隔的影像解剖及分区
3、纵隔侧位分区: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
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分法
(前)胸骨之后,心脏
病灶内钙化、
骨骼或脂肪 瘤灶与周围结构关系不清, 有诊断意义 浸润性生长提示恶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畸胎类肿瘤
主要诊断依据:
多位于前纵隔心 脏与大血管交界处, 密度不均,瘤灶出现 钙化、骨骼或牙齿及 脂肪等组织成分,多 可明确诊断。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详解纵隔肿瘤以及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1 肿瘤的部位:起于纵隔某种组织的肿 瘤,有其好发部位。所以根据肿瘤部位常可 推测肿瘤的类别。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骨折 气胸/血胸/血气胸 肺挫伤 肺裂伤/血肿 气管支气管损伤 纵隔气肿/血肿
肺与纵隔影像诊断
(一)各种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胸部各组织结构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四)呼吸系统各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表 现
一、 胸内甲状腺肿 (Endothoracic Goiter) (intrathoracic goitre)
前纵隔上部多发,颈胸征。 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可随吞咽移动 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 可有钙化及囊变 可有内分泌异常症状
胸内甲状腺肿
颈胸征
(二)胸腺瘤(Thymoma)
1、纵隔肺门多个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肿块,呈 分叶状,向纵隔双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但 很少为单侧。 2、气管受压移位、变窄。 3、可向肺内及胸膜、心包浸润,引起积液。 4、中等强化.
恶性淋巴瘤
冰冻征
淋巴瘤
(五)后纵隔肿瘤(neurogenic T.)
神经源性肿瘤 为后纵隔肿瘤中最常见者 部位:好发于后上纵隔,侧位片上与脊柱重叠。 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锐利 密度:均匀略低。
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中少数可有甲状腺功能亢 进的症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肿块
定位
定性
CT和MRI较胸片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可以决定肿瘤组织特性, 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间 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 等方面有十分重要价值。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
侵袭性胸腺瘤
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 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 胸水,侵犯心包出现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极不规则,常见包绕 血管生长,与血管间界限不清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见不 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明显。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 组织肿块影,呈浸 润性生长,边缘不 规则,侵及胸膜引 起胸水。
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 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 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X线:正位胸片主要表现为双侧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非对称性,
边缘清楚,呈波浪状;生长迅速,很快融合成团为其特征。
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部正位(A)示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分叶状;胸部侧位(B) 示纵隔内肿块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纵隔间隙
• 胸骨后间隙 • 血管前间隙 • 气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在下界平面,有时可见升主动脉后方的心 包上隐窝,不要误为肿大的淋巴结)
• 隆突下间隙 • 隔脚后间隙
正常胸腺
•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 • 主动脉弓与主肺动脉的层面 • 左右两叶 • 形状似箭头,尖端指向胸骨 • 边缘光滑或波浪状
纵隔异常CT表现
一、形态的改变 → 纵隔增宽
心脏大血管的异常扩张 纵隔内占位
二、密度的改变
1、脂肪密度病变 2、实性病变 3、囊性病变 4、血管性病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纵隔病变 指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
内结构的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 病变。
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并发症
1 气胸
2 出血
手术或穿刺操作可能导致肺气胸。
手术中可能发生大量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3 感染
手术切口可能感染,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定期进行体检, 尽早发现纵隔肿瘤的信号以及不适症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遵循医生 的治疗方案。
2 中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中部,常见的 有淋巴瘤、心包瘤等。
3 后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后部,常见的 有食管肿瘤、神经源性 肿瘤等。
常见纵隔肿瘤的症状
1 呼吸困难
2 胸痛
由于肿瘤压迫大血管或气管,导致呼吸受 限。
肿瘤压迫或侵犯纵隔周围器官引起的疼痛 感。
3 咳嗽
肿瘤压迫气嘶哑。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扫描、MRI等,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2 组织活检
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3 血液检查
检测肿瘤标志物,识别可能存在的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 放疗 化疗
通过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 使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使用药物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本课件将介绍纵隔肿瘤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 并提供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的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腔内纵隔区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这些 肿瘤可以发生在纵隔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纵隔肿瘤的分类
1 前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前部,常见的 有胸腺瘤、甲状腺肿瘤 等。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的前缘,呈 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域;
●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肺门和心脏的 范围;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
2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 ●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以
下; ●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3
九
中 纵 隔
以 下 ;
下 纵 隔
上 ;
上 纵 隔
后 纵 隔
的 范 围
中 纵 隔
呈 倒 置
前 纵 隔
分 法 :
: : ::;:的:
位 第 胸食 相狭位
于 四 骨管 当长于
上 前 角前 于的气
下 肋 至缘 气三管
纵 端 第以 管角、
隔 至 四后 、区升
之 第 胸的 主域主
间 八 椎区 动;动
。 胸 体域 脉 脉
椎 下; 弓 及
下缘
、心
缘的
肺脏
的水
门的
水平
和前
平线
心缘
线以
脏,
4
纵 隔 分 区 示 意 图
5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 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因 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 的类别。
13
再见!
14
6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织体器层官摄的片关可系准,确断弥显层补示平肿融片块合的层不取面足结代。构及其与邻近组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纵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
胸膜腔积液
X线可见胸膜腔积液征象; CT可见胸膜腔积液的部位 和量。
支气管阻塞
X线可见支气管阻塞征象; CT可见支气管阻塞的部位 和程度。
食管受压
X线可见食管受压征象; CT可见食管受压的部位和 程度。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气胸。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诊 断为纵隔气肿。
鉴别诊断
需与纵隔肿瘤、胸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04 纵隔血管性疾病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是纵隔内的一种常见病变,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块或血管扩 张。这些病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的症状。
血管瘤
血管瘤
纵隔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异常增生的血管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诊断方法
血管瘤的诊断同样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 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
治疗方式
血管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对于较小的血管瘤,可能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 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诊断方法
血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 显示血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式
血管畸形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较小的血管畸形,可能无需特殊 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变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畸形或症状明显的 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面
整理版
水平面
4
(二)纵隔的位置
胸腔正中偏左。
整理版
5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整理版
6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分 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的 诊断范围。
食管
整理版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整理版
18
二、上纵隔
(一)层次 2.中层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动脉神 经层
膈神经
迷走神经
整理版
19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下方:下腔静脉
整理版
14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 前层(胸腺静脉层) 2.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
2. 中层(动脉神经层) 3.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3. 后层(管状层) 4. 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
整理版
15
整理版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整理版
32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整理版
33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整理版
34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左侧 胸上部: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份、主动脉弓 左纵隔胸膜等
(5)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迷走 神经、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交感干 和淋巴结等。
整理版
12
(五)纵隔的整体观
1.前面观 2.左侧面观
中部:肺上根:胸腺
前下方:下心:包心隆包凸 前方: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
后方: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 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上方: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等
整理版
7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整理版
8
(四)纵隔的分区
2. 四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整理版
9
(四)纵隔的分区
3. 五分法
前上区 前下区 中上区 中下区 后区
整理版
10
(四)纵隔的分区
4. 九分法
前上 中上 后上 前中 中中 后中 前下 中下 后下
纤维心包 壁层
浆膜心包
心包腔
脏层
4.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整理版
28
心包横窦
升主动脉、肺动脉
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
心包斜窦
左、右肺静脉根部 下腔静脉左侧
左心房后壁 心包后壁
心包前下窦
心包前部
心包穿刺
心包下部
整理版
29
整理版
30
(三)后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后界 后:第5-12胸椎体
2.内容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纵隔后淋巴结等
整理版
31
(三)后纵隔
3.食管胸部
⑴分段
食管颈部 食管胸部 食管腹部
胸上段 胸下段
气管杈
临床上以主动脉弓的上缘和肺下静脉的下缘为界
上段:自食管起始处至主动脉弓的上缘 中段:自主动脉弓的上缘至肺下静脉的下缘 下段:自肺下静脉的下缘至食管末端
胸下部:胸主动脉、左纵隔胸膜等
整理版
35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右侧 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等
⑶三个生理性狭窄
⑷血供
整理版
36
胸导管
1. 行程
T5
2. 毗邻
上段:左 — 左纵隔胸膜 下段:右 — 右纵隔胸膜
整理版
24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3.毗邻
前方(前→后)- 胸骨柄、胸腺、左头 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 心深丛、淋巴管等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整理版
2.构成
前:左膈神经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3.内容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动脉韧带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整理版
22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整理版
23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1. 位置
2. 特点: 气管杈 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 — 细长、稍倾斜 右主支气管 — 粗短、稍陡直
整理版
11
九分法各区所含结构
(1)前上纵隔:内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 脉上段、胸廓内血管、淋巴结等。
(2)前中、下纵隔:内有胸廓内血管、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结等。
(3)中上纵隔:内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气管、迷 走神经、膈神经和淋巴结等。
(4)中中纵隔和中下纵隔:内有升主动脉、肺动脉 干及其分支、左右肺静脉、上腔静脉下段、心及 心包、气管杈及左右支气管、淋巴结等。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整理版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整理版
动脉韧带
21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导师:孙学进教授 2014级研究生:王思丹
整理版
1
一、概 述
整理版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 称。
2、包括的结构:心包、心 脏、大血管、气管、食 管、胸导管、神经、胸 腺、淋巴结等。
整理版
3
(二)纵隔的位置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
和脊柱围成。内有胸导管和 食管胸段上份。
食管下三角:心包后界、胸主动脉和
膈围成。内有左迷走神经
和食管胸段下份。
整理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五)纵隔的整体观
3.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前下方:心包隆凸
前方: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
后方:奇静脉、食管、右迷走神经和 右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上方: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弓 和气管等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整理版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整理版
27
(二)中纵隔
3.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