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CT诊断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2. 实性畸胎瘤 ❖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25~-50HU)、
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 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 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 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 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44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成分,不均匀强 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 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 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 呈长T1长T2信号。
72
73
74
75
心包囊肿
76
77
78
后纵膈肿瘤
20
X线表现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 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 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 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 位。
21
A
B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22
23
CT与MRI
CT: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 , 肿块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
42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 大 多 呈 低 信 号 ,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43
CT: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ppt文档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ppt文档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
点。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 后可出现钙化。
2.不成熟型畸胎瘤 3. 畸胎瘤恶变
诊断
1.前纵隔心脏与大血管交 界区,厚壁囊性肿块,高 度提示良性畸胎瘤
2.子-母囊、多房性囊或囊实性 肿块,边缘光滑,多种密度并存 可明确诊断
畸 形 骨 骼 或 牙 齿 、 脂 -液平面、 脂肪囊为良性畸胎瘤的可靠征象
3.实性分叶状肿块高度提示 为恶性畸胎瘤
CT、MRI可明确显示上述变化,而X 线胸片则只能显示病变的轮廓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精原细胞瘤 胚胎性癌 绒毛膜上皮癌
1.成熟型畸胎瘤
(1)单囊性 (2)多囊性
(1)单囊性
囊壁:较厚,蛋壳状钙化,强化明显 囊内容:多为水样密度,液-液平面, 脂-液平面 破入胸腔、心包—积液
与弥漫性增大但边界明确的颈部甲状腺 相连一般为甲状腺瘤
胸腺瘤
良性 胸腺脂肪瘤
胸腺肿瘤
胸腺囊肿
淋巴瘤
恶性
胸腺癌
良性胸腺肿瘤
良性胸腺瘤
X线
前纵隔中上部椭圆形肿块,宽基底贴副于纵 隔,边缘光化锐利。少数位于下纵隔 肿块内可有斑点或斑块状钙化
CT、MRI 呈软组织肿块特点,增强扫描中度强化
胸腺囊肿
X线
(2)多囊性
水样密度囊 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葡萄样 脂密度囊,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 水样密度囊与脂密度囊相互混存 囊壁或间隔钙化

纵隔肿瘤的CT诊断

纵隔肿瘤的CT诊断
肿瘤侵犯或压迫气管、支 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 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并发症
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可 导致疼痛、感觉异常、运 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价值
临床评估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 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
,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对于纵隔肿瘤,TNM分期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 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CT在纵隔肿瘤分期中应用价值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浸润深度,以及周围组织和器 官的关系。
CT扫描可以准确评估纵隔淋巴结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应用
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评估病变范围、与周围结构 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为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提 供依据。
03 纵隔肿瘤CT表现 及诊断依据
常见纵隔肿瘤CT表现
胸腺瘤
多位于前上纵隔,呈椭圆形或分 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可有囊变和坏死。 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畸胎瘤
畸胎瘤与神经源性肿瘤
畸胎瘤好发于前下纵隔,而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此外,畸胎瘤内含有多 种成分,而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
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临床病史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等信息有 助于判断纵隔肿瘤的类型和性质。例 如,胸腺瘤多见于成年人,而淋巴瘤 则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02 CT检查技术及应 用
CT检查原理及设备
CT检查原理
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 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 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纵隔肿瘤CT诊断演示文稿

纵隔肿瘤CT诊断演示文稿
层存在完整;5、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者; 二、恶性胸腺瘤包括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类癌、胸腺癌和胸腺
淋巴瘤等,1、周界不清,或具有分叶征象和毛刺征象;2、
与附近的器官之间界限不清,脂肪层消失变形,为肿瘤组织代替;
3、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和囊变;4、纵隔内组织器 官受压变形,如上腔静脉受压变形、梗阻;5、胸膜、心包、 增厚、粘连、结节和积液。
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较为常见;
4、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最多见为神经源性肿瘤;
5、其他,与主动脉及食管走行区的肿块,要考虑相应的肿瘤。
第八页,总共八十二页。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二、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
1、囊性病变,CT值一般为0~20HU,如囊液内含蛋 白质或囊内出血CT值可增高30~40HU;
3、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半数以上在20~40岁之间,超过40岁者属
少数;
4、畸胎瘤体积较大溃穿肺和支气管者约10%,因招致感染而可 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且常可咳出毛发、皮脂等物;
5、个别病例可形成胸壁窦道、溃穿食管或穿透横膈。
第四十二页,总共八十二页。
畸胎类肿瘤
• CT表现 1、良性囊性畸胎瘤一般为囊壁不太厚的圆形或卵圆形肿
的定位定性诊断
第五页,总共八十二页。
第六页,总共八十二页。
第七页,总共八十二页。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一、肿块的位置与定性诊断 1、胸腔入口区肿块,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变形者,在成年人多为
甲状腺肿瘤,在儿童可能为淋巴管瘤; 2、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最常见的肿瘤为胸腺瘤和
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或心包囊肿; 3、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结肿大和肿瘤最为常见,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幻灯片PPT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幻灯片PPT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 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纵隔内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组淋巴结 增大,且融合成块。呈略低于软组织密 度,CT值30~40HU,密度可不均匀。MRI 上T1WI呈中等信号,T2WI可呈高信号。
Gd-DTPA增 强(C、D) 示肿块明显 强化,其内 见无强化坏 死区
后纵隔神经鞘
瘤 ( (
BA。))轴见和位右T2后T1WW纵II
隔 和 信椎长号T管不2信内均号外;肿长G块dT-1,
DTPA 增 强 轴 位
(C)和冠状位
T块1
WI(D),肿 实性部分明
显强化,囊性
部分无强化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CT与MRI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讲课文档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讲课文档
肿瘤逐渐长大,压迫或侵及邻近器官、 组织,可出现压迫症状。
现在九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常见临床表现
气管压迫症状:干咳、气促、紫绀等。 食管压迫症状:吞咽困难 腔静脉压迫症状:脸颈胸部浮肿、静脉
怒张。 肺静脉压迫症状:气急、咯血、肺淤血、
右心增大和胸腔积液等。 心脏、神经压迫症状。 胸骨后不适和隐痛为常见症状。
现在四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现在四十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九十页。
中纵隔肿瘤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九十页。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 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九十页。
病理与临床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 等占据的范围。
现在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分区示意图
现在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七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
纵隔原发性肿瘤:指原发肿瘤来源于纵 隔内组织和器官。
纵隔转移性肿瘤:
现在八页,总共九十页。
临床症状
纵隔肿瘤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 骨后不适感及隐痛。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现在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
•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点。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后可出现钙化。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MR
•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位 于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状腺 相连。 •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定性诊断
• X线一般不能明确定性,但边缘光滑显示壳状钙化 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为腺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
• 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 密度高而不均,伴钙化和 囊变。显著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边缘光滑锐 利或与甲状腺相连提示为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 状腺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 骨 后 甲 状 腺 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
缘光滑锐利,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显示与颈 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动。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 精原细胞瘤 • 胚胎性癌 • 绒毛膜上皮癌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成熟型畸胎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单囊性 (2)多囊性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二、中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变、气管旁、气管支
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分叉下均居中纵隔区,肉芽肿性 病变(结核、结节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右上纵隔气管旁 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内区域性结核病变,则纵隔结核可能性 大很在; 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肿瘤以淋巴瘤可能性大,转移 性淋巴结肿大以支气管肺癌淋巴结肿大的可能大,特别是 小细胞肺癌,另外腹部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精源细胞瘤, 也可出现纵隔LN转移; 3、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是中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变,囊 肿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锐利的低密度阴影,气管、 支气管肿瘤形成肺门纵隔肿块,肿瘤经常向管腔内生长引 致气管、支气管管腔的狭窄变形; 4、主动脉弓部位于中纵隔,主动脉瘤是鉴别诊断中的重要问 题,增强螺旋CT扫描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 比较影像学
一、胸片:1、较小肿瘤难以发现;2、密度分辨 率较低,在定性诊断方面限度较大;
二、CT:1、可清楚肿瘤密度差别,如实性、囊 性、脂肪性或钙化骨化;2、能显示肿瘤与周 围器官的解剖关系;3、能显示肿瘤周缘状态; 4、增强CT扫描能显示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的关 系;
三、MR:1、多体位显示;2、组织特性显示;3、 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肿瘤内血管。
1、胸腔入口区肿块,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变形者,在成年 人多为甲状腺肿瘤,在儿童可能为淋巴管瘤;
2、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最常见的肿瘤为胸 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或 心包囊肿;
3、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结肿大和肿瘤最为 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较为常见;
4、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最多见为神经源性肿瘤; 5、其他,与主动脉及食管走行区的肿块,要考虑相应的
纵隔肿瘤CT诊断演示文稿优Biblioteka 纵隔肿瘤CT诊断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影像解剖特点 一、纵隔解剖结构复杂 二、影像的对比度差 三、纵隔内病种繁多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影像学分区 一、五区分法 二、三区分法 三、分区的目的有利于纵隔内占位性病变
的定位定性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一、肿块的位置与定性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三、后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神经源性肿瘤是后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神经根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较常见为良性肿瘤,多见于儿 童,具有椎管和肋骨的改变,如受压变形,移位如具 有骨质硬化者为良性肿瘤;如呈侵蚀破坏为恶性肿瘤;
2、食管肿瘤也可表现为后纵隔肿块,如食管癌,多有吞 咽困难症状,诊断不难,然而良性肿瘤症状不明显, 诊断相对有难度;
胸腺肿瘤
• 胸腺的解剖与生理 1、来自第三弓囊状细胞索,由颈部下降至前纵隔,出生
量重10~12g,青春期发育最旺盛,长5cm,宽4cm,重 30~50g,以后胸腺萎缩,50岁以后虽已萎缩,但仍残 存具有功能的上皮网状细胞; 2、位于前上纵隔,居中位,上自甲状腺下缘,下至第四 前肋水平,有时达第六前肋平面,前贴胸骨,后自上 而下贴附于气管、无名静脉、主动脉弓和心包; 3、分左右叶和中间峡部,呈锥状,下基底较宽,上为锥 体尖; 4、分髓质和皮质,髓质以上皮网状细胞为主,并可见胸 腺小体(Hasall小体),分泌胸腺素,调节T淋巴细胞 的发育成熟过程;皮质内为密集的胸腺淋巴细胞; 5、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 淋巴上皮器官,它决定和影响着机体免疫和周身淋巴 组织的发生和发育。
3、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椎旁脓肿(TB)、脊柱畸形 和降主动脉瘤等,应注意鉴别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 临床概述
一、占纵隔肿瘤的5~11%;
二、胸骨后甲状腺肿系颈部甲状腺向胸内 延伸比较多见,迷走甲状腺肿和颈部甲 状腺无直接的联系;
三、约80%胸内甲状腺肿位于胸骨后气管 前间隙,位于后上纵隔气管后者约为 20%;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三、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1、肿块边缘:良性为光滑锐利清楚,与附近组织器官界限清
楚、脂肪层存在,影响骨骼为骨质硬化的压迹;恶性为边 界模糊不清或有多数小结节突起,分叶和毛刺状态,脂肪 层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状破坏; 2、纵隔胸膜:良性表现为与肺野之界限光滑锐利,远处胸膜 正常;恶性纵隔胸膜毛糙不平滑,甚至出现多发胸膜结节 或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 3、纵隔内组织器官受累情况:良性为纵隔器官压迫移位;恶 性为侵蚀破坏:A、上腔静脉受累表现为上腔静脉梗阻、管 腔不规则,内有血栓形成;B、神经受累,如喉返神经麻痹 (声带麻痹)膈神经麻痹表现为膈肌升高和矛盾运动;C、 远处转移;D、恶性淋巴瘤表现为两侧纵隔和或肺门多发淋 巴结肿大,融合成巨大肿块。病变进展快,同时可见恶性 肿瘤的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一、前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前纵隔内至胸腔入口区肿块,在成人强烈提示甲状腺肿大
或肿瘤,常伴有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在儿童应考虑淋巴 管瘤; 2、胸腺肿瘤和畸胎类肿瘤均可发生在前纵隔中部,特别是心 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胸腺瘤发生部位较畸胎类肿瘤稍高; 3、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囊性、脂肪、骨化、钙化或牙齿为 畸胎类肿瘤表现; 4、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侵犯附近的组织器官,如合并 非转移性的周身症状,如重症肌无力、内分泌症状(库欣 综合征)和血液系统的症状,应考虑胸腺类癌可能; 5、少数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在前上纵隔区; 6、心包囊肿位于前肋膈角区,呈泪滴状,右侧多于左侧,心 包脂肪垫或脂肪瘤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其密度较囊肿还低。
四、其病理性质可分为甲状腺肿、甲状腺 囊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
胸内甲状腺肿
• CT表现 一、清楚显示肿块与甲状腺关系;
二、密度较一般软组织为高,CT值高于 100HU,因为甲状腺含碘高,有别于胸 腺瘤和淋巴瘤;
三、囊性变者可见低密度影,细小钙化能 清楚显示;
四、增强CT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 样结节形成
肿瘤。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二、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 1、囊性病变,CT值一般为0~20HU,如囊液内
含蛋白质或囊内出血CT值可增高30~40HU; 2、脂肪性病变其密度较一般组织更低,CT值为-
80~-100HU; 3、钙化、骨化发现率较高,CT值一般较高; 4、在MR鉴别组织特性能力强于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