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肿瘤CT诊断具体表现
心脏肿瘤54例临床病理分析
心脏肿瘤54例临床病理分析毛歆歆;崔全才【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手术切除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其中原发性心脏肿瘤51例,转移性心脏肿瘤3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良性肿瘤34例,以黏液瘤最常见,占67.6%(23/34);恶性肿瘤20例,以血管肉瘤最常见,占20%(4/20).结论心脏肿瘤发病率较低,病理形态学表现具有特异性,是心脏肿瘤确诊的金标准.【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8【总页数】5页(P876-880)【关键词】心脏肿瘤;黏液瘤;诊断【作者】毛歆歆;崔全才【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1心脏肿瘤于1942年由Beck[1]首次报道1例切除心包畸胎瘤,1954年Crafoord 首次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成功移除心脏黏液瘤[2]。
心脏肿瘤是罕见疾病,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其发病率呈增加趋势。
本文对54例心脏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形态学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心脏肿瘤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1~2010年外科手术切除的心脏肿瘤标本54例,其中原发性心脏肿瘤51例,转移性心脏肿瘤3例。
5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中,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0例。
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17~77岁,平均46.73岁。
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黏液瘤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51.56岁;非黏液瘤11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7~70岁,平均42岁;恶性肿瘤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7~66岁,平均44.56岁。
54例肿瘤所在心脏位置详见表1。
表1 54例肿瘤所在心脏位置-:无组织学类型左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心包良性肿瘤黏液瘤 20 3 --非黏液瘤副神经节瘤 2 3 1 -静脉内平滑肌瘤-5 --恶性肿瘤血管肉瘤-3 1 -恶性间皮瘤---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1 -滑膜肉瘤---1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 -1神经内分泌癌---1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黏液性纤维肉瘤---21.2 方法所有瘤组织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
心脏影像诊断、X线、CT诊断
心脏一、心脏外形的改变:1.二尖瓣型心脏(梨形心):肺动脉凸出,心尖圆隆上翘,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反映右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二尖瓣疾患、房室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主动脉型心脏:肺动脉段凹陷及心尖下移,升主动脉右凸,主动脉结多增宽,心室段延长,反映左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主动脉瓣疾患、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肌病。
3.普大型心脏:心脏均匀地向两侧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正常,常见于心包、心肌损害或以右心房增大较著的患者。
4、靴形心脏:心底增宽,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心尖圆隆上翘,右心室增大,常见于法洛四联症等先心病。
二、心脏房室增大1.左室增大:后前位,左心室段延长,心尖下移;左心室段向左膨隆,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
左前斜位,左心缘向后凸出,左前斜位转到60°时左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前移。
2.右室增大:后前位,心尖圆隆、上翘;肺动脉段饱满、凸出。
右前斜位,右室前缘呈弧形、前凸,心前间隙缩小和下部闭塞,肺动脉圆锥隆起;左前斜位,右室膈段增长,室间沟后上移。
3.左房增大:后前位,右心缘的双重密度影或双重边界或双心房影或双弧影。
右前斜位,服钡食管左房段压迹明显,向后移位;左前斜位,增大左房使左主支气管上移、变窄,左侧位服钡,可见增大的左房,使食管局限后移。
4.右房增大:前后位,右心房段向后上膨凸,右心房比心高>0.5。
左前斜位,心缘右房段延长凸出。
三、肺血流异常1.肺充血(肺血增多):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X线变现为:肺动脉段膨隆,肺门影增大,右下肺动脉干增粗超出15mm,周围肺血管纹理也呈比例的增粗、增多。
扩张血管边缘较清楚。
肺动脉段与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称“肺门舞蹈”。
2.肺缺血(肺血减少):右心室流出道受阻,造成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典型X线变现:肺血管纹理纤细,肺门影变小,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当肺动脉狭窄时,由于瓣后血涡流,导致肺动脉段直立性凸出。
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粘液瘤瘤体可脱落、可复发
瘤体及其表面的血栓破裂、脱落可造成动脉栓塞, 发生率高。甚至可成为首发临床表现
心脏粘液瘤可合并其它脏器的粘液瘤,个别可并 发内分泌系统的肿瘤,累及多个系统者称为粘液 瘤综合症。 极少数粘液瘤可恶变,成为黏液肉瘤
侵犯心包者可出现血性心包积液、心脏压 塞
左室占位
左室占位
右房占位
心包肿瘤
肺动脉内膜肉瘤
继发性心脏肿瘤
几乎全身所有脏器的所有恶性肿瘤均可转 移到心脏,是多发转移灶的一部分
肺、气管、乳腺和纵膈的恶性肿瘤往往累 及心包 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常侵犯 心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血病心包占位
白血病心包占位治疗后
半数以上瘤体较大,可阻塞心腔或瓣膜口, 甚至导致新生儿迅速死亡。 30-50%的患者伴有结节性硬化
纤维瘤 脂肪瘤 血管性肿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畸胎瘤
右室流出道占位
2. 恶性肿瘤
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间皮细胞瘤和纤 维肉瘤等
部位:任何部位,可侵犯心肌、心内膜或 心包,以心包最多见 发生于心腔者以右房多见
原发性心脏肿瘤中以粘液瘤多见,多发生 于左房,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继发性心脏肿瘤均为恶性,系肾脏、肝脏 等他处转移所致,多发生于右侧心腔。 病理定诊断。
原发性心脏肿瘤
1.良性心脏肿瘤
多见于左侧心腔,以粘液瘤最常见,其次为脂肪 瘤、乳头肌瘤、横纹肌瘤、纤维瘤、血管瘤、房 室结间皮瘤、间叶细胞瘤、淋巴管囊肿和畸胎瘤 等
^(18)F-FDG PETCT对心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18F GF D GP E T /C T 对心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董佳佳,韩江琴,朱婷婷,杨㊀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江苏苏州215000)D O I :10.11748/b j m y .i s s n .1006-1703.2021.04.007收稿日期:2020G12G14;修回日期:2021G01G20基金项目: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项目(编号:Q N R C 2016749);苏州市民生科技计划(编号:S Y S 2019038)作者简介:董佳佳.通讯作者:韩江琴.摘要:目的㊀评价18F GF D GP E T /C T 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㊀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行18F GF D GP E T /C T 常规显像的心脏肿瘤患者共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24~91(56ʃ17)岁.患者分组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心脏肿瘤的位置㊁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及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 a x i m u ms t a n d a r d i z e du pt a k ev a l u e ,S U V m a x )的差异,探究18F GF DG P E T /C T 对心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能力.结果82例心脏肿瘤病变患者中,恶性肿瘤组71例,良性肿瘤组11例,良性组及恶性组的中位S U V m a x 为:1.50和6.62.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结果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组的中位S U V m a x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796,P =0.00).组1(淋巴组织肿瘤组)㊁组2(原发恶性组)㊁组3(继发恶性组)及组4(良性肿瘤组)的中位S U V m a x 为:6.42㊁8.00㊁6.41及1.50.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结果显示组2的中位SU V m a x 均高于组1㊁组3,(Z =-0.883,P =0.037)㊁(Z =-1.010,P =0.031),组1及组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088,P =1.930).采用R O C 曲线分析确定的鉴别良恶性心脏肿瘤的最佳界值为:S U V m a x =3.4,将S U V m a x =3.4作为恶性阈值18F GF DG P E T /C T 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91.0%,准确性为87.3%.结论㊀常规18F GF D GP E T /C T 检查可为鉴别诊断心脏病变的良恶性提供帮助.关键词:心脏肿瘤;㊀P E T /C T ;㊀脱氧葡萄糖;㊀诊断中图分类号:R 732.1㊀㊀文献标识码:AT h eC l i n i c a lV a l u e o f 18F GF D GP E T /C T i n t h eD i a gn o s i s o fC a r d i a cT u m o r s D O N GJ i a j i a ,H A NJ i a n g q i n ,Z H U T i n g t i n g,Y A N GP i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u c l e a rM e d i c i n e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 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S u z h o u 215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e v a l u a t e t h e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o f 18F GF DG P E T /C Ti n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 c a r d i a c t u m o r s .M e t h o d s 18F GF D GP E T /C Tw a s p e r f o r m e d i n 82p a t i e n t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J a n u a r y ,2015t oA pr i l ,2020,i n c l u d i n g 50m a l e s a n d 32f e m a l e s ,w i t hm e a na g eo f 56ʃ17y e a r s o l d ,a n da g e r a n geo f 24G91y e a r s o l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s u r g i c a l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r e s u l t s o r c l i n i c a l f o l l o w Gu p r e s u l t s ,w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l o c a t i o n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o t h e r i m a g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 e a r t t u m o r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t y pe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d if f e r e n c e s i n l e s i o n s S U V m a x ,s oa s t oe x p l o r e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a b i l i t y o f 18F GF DG P E T /C T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b e n i gnf r o m m a l i g n a n t h e a r t t u m o r s .R e s u l t s A m o n g 82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a r d i a c t u m o r ,m e d i a n S U V m a x o f t h e b e n i g n g r o u pa n dm a l i g n a n t g r o u p w e r e 1.50a n d 6.6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t e s t s h o w e d t h e r ew a s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m e d i a nS U V m a xb e t w e e n t h e b e n i g n g r o u p a n d t h em a l i g n a n t g r o u p (Z =-4.796,P =0.00).M e d i a nS U V m a xo f g r o u p s 1(l y m p h o i dt i s s u e t u m o r g r o u p ),2(p r i m a r y m a l i g n a n t g r o u p ),3(s e c o n d a r y m a l i g n a n t g r o u p ),a n d 4(b e n i g nt u m o r g r o u p )we r e 6.42,8.00,6.41,a n d 1.50,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m e d i a n S U V m a x ofg r o u p 2w a sh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g r o u p s 1a n d 3:(Z =-0.883,P =0.037)a n d (Z =-1.010,P =0.031).T h e r ew a s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 e t w e e n g r o u p s 1a n d 3(Z =-0.088,P =1.930).T h eo p t i m a l t h r e s h o l dv a l u ef o r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n g b e n i g nf r o m m a l i gn a n t c a r d i a c t u m o r s d e t e r m i n e db y R O Cc u r v e a n a l y s i sw a s S U V m a x =3.4.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s p e c i f i c i t y an d a c c u r a c y o f 18F GF D GP E T /C T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c a r d i a cm a l i gn a n t t u m o r sw e r e 87.3%,91.0%a n d 765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㊀2021年4月第28卷第4期87.3%,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18FGF D G P E T/C Tc a nb eu s e dt oa c c u r a t e l y d i a g n o s eb e n i g na n d m a l i g n a n t c a r d i a c t u m o r s.K e y w o r d s:C a r d i a c t u m o r;㊀P E T/C T;㊀D e o x y g l u c o s e;㊀D i a g n o s e㊀㊀心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75%左右的原发性的心脏肿瘤为良性(例如黏液瘤),25%左右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属于恶性,多为肉瘤(如血管肉瘤㊁横纹肌肉瘤等),继发性的心脏肿瘤大部分属于恶性肿瘤(以转移瘤为常见).目前,以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 T (18FGf l u o r o d e o x y g l u c o s e p o s i t r o ne m i s s i o nt o m o g r a p h yG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18FGF D GP E T/C T)被广泛用在肿瘤诊断㊁术前分期㊁评估预后以及检出残余病灶的过程当中,临床价值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18FGF D G P E T/C T常规显像对心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2例心脏肿瘤患者的18FGF D GP E T/C T常规显像资料,旨在探讨18FGF D G P E T/C T对心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㊀㊀1㊀一般资料㊀㊀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18FGF D GP E T/C T检查的受检者,将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①常规18FGF D GP E T/C T检查疑有心脏㊁心包病变的患者;②最终病变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无法获得病理的病灶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或随访证实;③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标准者82例列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24~91(56ʃ17)岁.㊀㊀2㊀18FGF D GP E T/C T显像方法㊀㊀18FGF D G由南京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5%.影像设备采用美国G E公司D i s c o v e r y T M S T E16P E T/C T显像仪.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6h以上,注射18FGF D G前空腹血糖<10m m o l/L.按体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8FGF D G 约5~9m C i,在安静状态下休息50~60m i n后完成常规P E T/C T检查.㊀㊀3㊀图像分析㊀㊀常规18FGF D GP E T/C T检查完成后,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在工作站上共同阅片,依据影像学表现及半定量指标,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 a x i m u ms t a n d a r d i z e du p t a k ev a l u e,S U V m a x)得出P E T/C T诊断意见.㊀㊀4㊀患者分组㊀㊀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确立最后诊断,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先将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及良性肿瘤组,再进一步将患者分为4组:组1为淋巴组织肿瘤组㊁组2为原发恶性组㊁组3为继发恶性组㊁组4为良性肿瘤组,比较4组间半定量参数差异.㊀㊀5㊀统计学处理㊀㊀采用S P S S26.0软件进行分析,各组病变S U V m a x的比较采用M a n nGW h i t n e 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R O C)曲线分析.结㊀㊀果㊀㊀1㊀患者手术及病理资料㊀㊀本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其中恶性肿瘤组71例,良性肿瘤组11例.进一步分组后,组1(淋巴组织肿瘤组)共26例,6例为手术确诊,20例为浅表淋巴结或骨穿病理检查结果确诊;组2(原发恶性组)共10例,9例患者为手术确诊,1例活检确诊;组3(继发恶性组)共35例,23例原发灶手术,12例活检确诊;组4(良性肿瘤组)共11例,5例手术,2例活检,4例经临床随诊确定为良性肿瘤.4组患者间的性别㊁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组1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 L B C L)㊁T细胞淋巴瘤㊁淋巴细胞白血病㊁滤泡性淋巴瘤(F L)等;组2患者中血管肉瘤3例㊁纤维肉瘤2例㊁横纹肌肉瘤2例㊁滑膜肉瘤㊁黏液肉瘤及脂肪肉瘤各1例;组3患者中分别继发于肺癌㊁胆管癌㊁食管癌㊁乳腺癌㊁肠癌等;组4患者中黏液瘤3例㊁脂肪瘤㊁心包囊肿及其他良性病变共8例.㊀㊀2㊀18FGF D GP E T/C T显像特点㊀㊀心脏良㊁恶性肿瘤在心脏发病部位具体情况见表1.心脏肿瘤图像表现:良性肿瘤组心脏病灶C T 图像呈脂肪密度影㊁软组织密度影及液体密度影等,病灶范围清晰,均为单发病灶,P E T图像上呈葡萄糖代谢缺损区或轻度增高区;其余三组心脏病灶C T 图像表现多为不均密度的软组织影,病变范围欠清晰,部分为多发,P E T图像上呈明显葡萄糖代谢增高.肿瘤全身情况:淋巴瘤组患者中21例为全身多发病灶,表现为全身多处肿大淋巴结㊁脾脏肿大㊁骨髓等处的葡萄糖代谢增高(图1),5例仅有心脏累及;原发恶性组4例发生转移,分别为血管肉瘤㊁纤维肉瘤㊁横纹肌肉瘤合并肺㊁纵隔淋巴结㊁骨骼等器官转移,原发灶及转移灶均伴有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图2);继发恶性组患者27例合并全身其他部位865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C l i n M e d,A p r.2021,V o l.28,N o.4转移,分别合并肺㊁肝㊁纵隔淋巴结㊁肠道等器官转移,其余仅有心脏转移,转移患者均有心脏的葡萄糖代谢增高灶,此外还存在肺㊁肝㊁骨骼或其他组织内多发高代谢灶(图3).良性肿瘤组,不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异常葡萄糖代谢增高.表1㊀心脏良㊁恶性肿瘤在心脏发病部位的情况(n)部位淋巴组织肿瘤组原发恶性组继发恶性组良性肿瘤组左心室4311左心房4230右心室7251右心房13472房㊁室间隔5301心包225226注:患者,男,54岁.心脏右心房与心室壁局部病灶(S U V m a x 12.9),同时发现纵隔淋巴结㊁右肺多发病灶(S U V m a x 6.9)图1㊀心脏原发淋巴瘤患者18F GF D GP E T /C T显像注:患者,女,50岁.左心室(室间隔)占位性病灶(S U V m a x 41.75),另伴有两侧肾上腺㊁右股骨上段髓腔㊁右侧髂骨等处病灶(S U V m a x 6.36)图2㊀心脏血管肉瘤患者18F GF D GP E T /C T显像注:患者,男,70岁.心包多处软组织结节(S U V m a x 16.96),右下肺肿块为原发灶(S U V m a x 17.54),另伴有右侧大脑㊁肝脏㊁右肾上腺㊁全身多发淋巴结等转移灶(S U V m a x 11.10)图3㊀右下肺癌患者18F GF D GP E T /C T显像注:患者,男,62岁.右心缘见长径约32.2mm 稍低密度灶(S U V m a x 1.21)图4㊀心包囊肿患者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㊀㊀3㊀半定量参数比较及R O C 曲线分析㊀㊀按照肿瘤良㊁恶性分组时,良性组及恶性组的中位S U V m a x 为:1.50和6.62.通过柱形图可以判断两组数据分布不同.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结果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组的S U V m a x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796,P =0.00).进一步分组,组1(淋巴组织肿瘤组)㊁组2(原发恶性组)㊁组3(继发恶性组)及组4(良性肿瘤组)的中位S U V m a x 为:6.42㊁8.00㊁6.41及1.50.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结果显示组2的S U V m a x 均高于组1㊁组3,(Z =-0.883,P =0.037)㊁(Z =-1.010,P =0.031),组1及组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088,P =1.930).采用R O C 曲线分析确定的鉴别良恶性心脏肿瘤的最佳界值为S U V m a x =3.4,965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㊀2021年4月第28卷第4期将S U V m a x =3.4作为恶性阈值18F GF DG P E T /C T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91.0%,准确性为87.3%(图5).图5㊀R O C 曲线㊀㊀4㊀临床随访结果㊀㊀所有患者至少随访半年,26例淋巴组织肿瘤患者中,存活24例,死亡2例;10例心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中,存活3例,死亡7例;35例继发恶性肿瘤患者中,存活23例,死亡12例;11例心脏良性肿瘤患者均存活.讨㊀㊀论㊀㊀心脏肿瘤发病率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漏诊和延误诊治现象.良性心脏肿瘤可手术治疗㊁预后好,而恶性心脏肿瘤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无创性鉴别心脏肿瘤病变的性质非常重要[1].普通影像学检查是心脏肿瘤常用的诊断方法[2],超声心动图操作简便,还能评价心功能,可作为心脏肿瘤检查首选方法[3];增强C T 可获取心脏肿瘤的多种形态学特征及血供特点,心脏M R 因其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很好的评价肿瘤侵犯心肌的程度,但是两者在鉴别良恶性方面均有局限性;心血管造影可鉴别心肌肿瘤和心包肿瘤,提供冠状动脉和瓣膜的形态学改变,但导管创伤可能致瘤栓栓塞.18F GF DG P E T /C T 显像在解剖影像的基础上加入肿瘤细胞代谢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㊁鉴别诊断㊁分期㊁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恶性心脏肿瘤生长较快具有高代谢特点,18F GF DG P E T /C T显像能早期诊断并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指导临床尽早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㊀㊀心脏淋巴瘤包括原发和继发心脏的淋巴瘤,原发性淋巴瘤少见[4],以继发性淋巴瘤较常见,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尸检发现心源性猝死可作为心脏淋巴瘤的首发表现[5],确诊通常需要参考其他部位活检,治疗方法为化疗㊁放疗㊁手术和(或)移植,总体预后不佳[6].国内相关心脏淋巴瘤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的报道较少,常为个别病例报道[7G8].本研究的26例淋巴组织肿瘤患者,18F GF DG P E T /C T 显像表现为,5例仅有心脏累及,表现为心肌和(或)心包内单个(多个)结节状㊁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可伴心包增厚及心包积液,中位S U V m a x 值为6.42;21例患者伴有全身多处肿大淋巴结及软组织结节,可伴有肝㊁脾㊁肺及骨骼等器官侵犯,于相应部位见异常放射性浓聚,中位S U V m a x 值为7.49,心脏及心外病灶中位S U V m a x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心脏部位病灶代谢低于其他部位病灶,可能因为大部分心脏淋巴瘤为继发,继发位置细胞活性低于原发灶位置,因此葡萄糖代谢较原发灶低,这在判断淋巴瘤的原发灶位置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依据.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对淋巴瘤的疗效评估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有学者分析淋巴瘤患者在周期性化疗前后的18F GF DG P E T /C T 显像结果,病变部位代谢较前减低时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9].本研究也有5名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其中4例在治疗后心脏及其他部位病变体积缩小且代谢降低,提示病情缓解,治疗有效;1名患者在治疗后心脏病变较前增大,代谢增高,提示病情进展;通过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即调整了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愈率.㊀㊀心脏原发恶性肿瘤通常比淋巴瘤更具侵袭性,累及心脏更大的范围,甚至穿透瓣膜㊁侵犯血管,猝死率高,预后极差.本研究中10例心脏原发肿瘤患者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示,心脏肿瘤呈现不均密度影伴明显放射性浓聚,中位S U V m a x 值为8.00,高于其他3组(P <0.05);其中1例因中心区伴有出血或坏死,而其周围伴有少量肿瘤组织的实性成分,P E T 显像表现为中心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轻度不均匀摄取,周围实性部分则表现为代谢增高灶(S U V m a x =3.82),因此本例数据可能导致S U V m a x 结果偏低.原发心脏恶性肿瘤也容易远处转移,原发恶性组4例发生转移,分别为血管肉瘤㊁纤维肉瘤㊁横纹肌肉瘤合并肺㊁纵隔淋巴结㊁骨骼等器官转移,转移灶在18F GF D GP E T /C T 显像呈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浓聚,中位S U V m a x 值为6.27,低于心脏原发灶的S U V m a x 值(P <0.037),075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C l i n M e d ,A pr .2021,V o l .28,N o .4这与张智旸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心脏原发恶性肿瘤18FGF D G P E T/C T显像的S U V m a x值高于心外转移灶,这对于恶性病变原发灶的确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㊀㊀随着恶性肿瘤发生率的增加,转移性心脏肿瘤的发生也有增长趋势,比原发性心脏肿瘤常见,但是也容易被临床忽视.较易向心脏发生转移的肿瘤为黑色素瘤㊁肺癌㊁网状细胞肉瘤㊁乳癌等,通过直接蔓延㊁淋巴结转移㊁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方式进入心脏.本研究的35例心脏转移肿瘤患者的18FGF D G P E T/C T显像示,心脏(心肌或心包)局部结节伴放射性浓聚增高,其中心包转移22例,心肌转移16例.可以看出,继发性心脏肿瘤多发生于心包,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的有力博动㊁心脏内血流迅速以及心内膜缺少血液供给等因素均限制了转移性肿瘤细胞在心肌的定植和生长.本研究显示,心脏继发肿瘤中位S U V m a x为6.41,低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中位S U V m a x值(Z=-1.010,P=0.031),另有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灶放射性浓聚增高.有研究[11]以心脏和心外多发性占位为研究对象,结果示原发心脏恶性肿瘤的MT V(代谢肿瘤体积)显著大于心脏转移瘤,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当将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MT V比值阈值定为1.2时,判断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因此常规18FGF D GP E T/C T显像可以对恶性肿瘤伴心脏转移进行准确分期,指导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12].㊀㊀心脏良性病变种类较多,包括黏液瘤㊁瓣膜病㊁心包囊肿㊁心包脂肪瘤㊁心包炎症等.本研究中良性心脏肿瘤患者中,18FGF D G P E T/C T显像表现为心肌及心包部位的边界尚清晰病灶伴18FGF D G摄取稍增高,中位S U V m a x=1.5,心包囊肿㊁心包脂肪瘤几乎不摄取18FGF D G,3例心脏黏液瘤18FGF D G摄取较高(分别为S U V m a x=4.26㊁3.3㊁2.9),良性肿瘤的S U V m a x值明显低于以上3组恶性肿瘤(P<0.05).心包炎性病变,如心包结核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包良性病变,也可表现为18FGF D G摄取增高[16].本研究中1例结核性心包炎患者18FGF D GP E T/C T显像表现为心包积液,心包弥漫性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S U V m a x=1.25),与肿瘤表现不相同.当结核表现为局部病灶且伴有放射性摄取增高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心包肿瘤鉴别.㊀㊀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脏良性病变的中位S U V m a x 值明显低于恶性病变(Z=-4.796,P=0.00),18FGF D G P E T/C T显像可以用来鉴别诊断心脏的良恶性肿瘤.不过两者的S U V m a x值范围存在着重叠,例如此研究中一例黏液瘤的S U V m a x值为4.26,高于正常心肌,是由于心脏黏液瘤细胞一般呈灶性增生,肿瘤组织血管增多,生物学行为有轻度恶性倾向,导致18FGF D G 摄取增高.同时,18FGF D G P E T/C T显像中心肌会有生理性摄取,也会影响临床医师对发生于心脏肿瘤的观察和判断.一般来说,心肌对18FGF D G的摄取主要见于心室肌壁,以左心室为著,通常表现为沿肌壁分布的弥漫性摄取[13],位于左心室肌壁内的小病灶可能受心肌本身摄取的遮盖而被忽略.本研究中患者心脏病变多表现为,心腔㊁心肌或心包占位性病变㊁心脏及纵隔肿物㊁心包的结节状及弥漫性增厚,尤其在恶性病变表现为病灶部位18FGF D G摄取明显增高,基本可排除心肌的生理性摄取对判断造成的影响.本研究18FGF D GP E T/C T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91.0%,准确性为87.3%,因此18FGF D G P E T/C 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并且常规18FGF D GP E T/C T检查可探查心脏恶性肿瘤全身转移情况,对心脏转移及原发肿瘤诊断也有重要价值,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㊀㊀通常情况下,S U V m a x值2.5是判断病变良恶性的阈值,但考虑到心肌对18FGF D G的摄取,传统S U V m a x阈值并不适用于心脏㊁心包病变良恶变的鉴别诊断.本研究采用R O C曲线分析确定的鉴别良恶性心脏肿瘤的最佳阈值为S U V m a x=3.4,将S U V m a x=3.4作为恶性阈值18FGF D GP E T/C T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㊁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但卢霞等[14]的研究发现将18FGF D GP E T/C T显像病灶部位S U V m a xȡ5.7判断为恶性病变时,特异性及准确率有所提高.最近的一项研究[15]加入延迟显像后,良性心脏肿瘤患者S U V m a x呈下降趋势,而病灶/本底比值(T B R)略有上升,恶性患者S U V m a x和T B R 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延迟显像对心脏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心脏肿瘤少发,导致所有研究样本量均较少,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㊀㊀本研究发现,常规18FGF D G P E T/C T检查可初步鉴别心脏肿瘤良恶性,明确肿瘤在心脏以及周围组织的侵犯范围,并且了解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心脏外的转移情况,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心脏肿瘤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尤其提供了18FGF D GP E T/C T对伴有心脏侵犯的淋巴瘤患者参考数据,弥补了一些研究空白.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因纳入病例来自同一医院,组间样本量偏差175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㊀2021年4月第28卷第4期较大,可能存在数据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纳入相关病例并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张琳,何青.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20,42(8):747G750.[2]N A K A N I S H IY,K I T A J I M A K,Y A M A D A Y,e t a l.D i a g n o s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11CGc h o l i n e P E T/C Ta n dF D GP E T/C T f o r s t a g i n g a n d r e s t a g i n g o f r e n a l c e l l c a n c e r[J].A n nN u c lM e d,2018,32(10):658G668.[3]郭艳杰,孙品,张芬,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侵及心脏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1):86.[4]J E U D YJ,B U R K E A P,F R A Z I E R A A.C a r d i a c l y m p h o m a[J].R a d i o l C l i nN o r t hA m,2016,54(4):689G710.[5]李保明,王婷,宋新海,等.104例住院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进展,2019,9(11):1295G1299.[6]李勇华,师辰燕,段锋祺,等.10例心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2):102G106.[7]唐伟强,周辉,肖玲,等.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心脏受侵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10):858G861.[8]郭景,杨群,刘娅妮,等.以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心脏N K/T细胞淋巴瘤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2):181G182.[9]金香淑,薄剑,马超,等.以心脏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心脏实性占位淋巴瘤二例[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1):838G840.[10]张智旸,高鑫,白春梅,等.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16例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9):731G736.[11]王可颜,程敬亮,韩星敏,等.心脏肿瘤和心外最大肿瘤代谢体积比值在判断心脏肿瘤起源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8,38(3):178G181.[12]朱向红.18FGF D G P E T/C 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3):710G711.[13]高平,王茜.18FGF D GP E T/C T对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0):771G774.[14]卢霞,孟晶晶,柏江.18FGF D G P E T/C 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7,23(6):474G478.[15]孟晶晶,赵宏磊,卢霞等.18FGF D G P E T/C T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6):351G356.[16]D eG E E T E RFJ,G Y K I E R E P.18FGF D G P E T i m a g i n g o f g m n u l o m a t o s i sw i t h p o l y a n g i i t i sGw e g e n e s s y n d r o m e[J].H e l l JN u c lM e d,2016,19(1):53G56.(上接第559页)细胞呈均质型或均质周边型荧光染色模型,猴肝组织肝细胞核常呈均质型荧光染色,荧光强度与H E pG2细胞荧光强度基本一致.致密斑点型归属于核斑点型,与均质型和其他细胞核斑点型尤其是两者混合的荧光模型不易分辨㊁容易混淆,检验人员应努力学习其荧光显微镜下表现,了解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参考文献[1]李永哲.自身抗体荧光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G15.[2]N A N C Y A GMO NGL E V I N,J A N D AMO I S E A U X,C E E S K A L L E N B E R G,e ta 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f o r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u t o a n t i b o d i e s t oc e l l u l a ra n t i g e n sr e f e r r e dt oa s a n t iGn u c l e a r a n t i b o d i e s[J].A n nR h e u mD i s,2014,73(1):17G23.[3]胡朝军,周仁芳,张蜀澜,等.抗核抗体H E 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模型及其结果报告方式国际共识解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11):804G810.[4]戴蕾,臧福宇,朱文波,等.核致密斑点型抗核抗体的临床应用[J].东方国防医药,2020,22(3):268G271.[5]周仁芳,曾爱平,陈瑛,等.致密细斑点型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3):173G177.[6]MA H L E R M,P A R K E R T,P E E B L E SC L,e t a l.A n t iGD F S70/ L E D G F a n t i b o d i e s a r e m o r e p r e v a l e n ti n h e a l t h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c o m p a r e dt o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y s t e m i c a u t o i mm u n e r h e u m a t i cd i se a s e s[J].JR h e u m a t o l,2012,39(11):2104G2110.[7]v a nD E L F T M A M,V E R H E U L M K,B U R G E R SLE,e t a1.T h e i s o t y p e a n d I g Gs u b c l a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f a n t i c a r b a m y l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 b o d i e s i n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p a t i e n t s[J].A r t h r i t i s R e sT h e r,2017,19(1):190.[8]刘卫霞,庞爱梅,郭绪晓,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核抗体类型及相关抗体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0,35(1):65G66,70.[9]C U R T I SJR,B O N G LE,K A P L A NIV,e t a1.T o f a c i t i n i b,a n o r a l J a n u sk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a n a l y s i so fm a l i g n a n c i e sa c r o s st h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c l i n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g r a mm e[J].A n n R h e u m D i s,2016,75(5):831G841.[10]卢伟,刘斌剑,梁艳,等.抗核抗体阴性病例的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分析与疾病风险的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4):597G602.[11]张思荣,陈艳芝.抗核抗体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2):205G207.[12]王家驷,孙良丽,焦鑫,等.抗核抗体及抗体谱在常见关节疾病中的临床表达特征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8(2):73G78.[13]李亚波,周芳,邹映东,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核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184G186.[14]张道强,隋秀梅,张春江,等.抗核抗体致密斑点型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31(6):516.[15]孟新艳,武丽君.抗核抗体致密颗粒型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R F I gGA GM的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17(83):145G146.275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C l i n M e d,A p r.2021,V o l.28,N o.4。
心脏肿瘤CT及MRI影像表现的初步探讨
心脏肿瘤CT及MRI影像表现的初步探讨心脏肿瘤是指出现于心脏组织中的肿瘤,可发生于心脏外膜、心包、心肌、瓣膜和血管等部位,其中,良性肿瘤较常见,而恶性肿瘤较为罕见。
近年来,有关心脏肿瘤的诊治以及临床研究日渐活跃,其中,基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诊断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心脏肿瘤的常规诊断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等,这些手段对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都有一定帮助,但在进一步分析病变性质、组织类型及范围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选择采用CT和MRI技术进行心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评估。
下面,我们就对心脏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初步探讨。
1.良性心脏肿瘤的影像表现良性心脏肿瘤是指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无侵犯性和远处转移倾向,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包括心脏黏液瘤、血管平滑肌瘤、脂肪瘤等。
通常可以通过影像技术来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信息。
(1)心脏黏液瘤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类型之一,通常多发生于左心房和房间隔处。
在CT和MRI影像中,心脏黏液瘤常呈现为占位性病变,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而在MRI图像中呈等T1信号和高T2信号表现,信号强度与软组织相近,增强扫描则可呈现出胶样强化。
(2)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来源于肌肉和血管内中层的良性肿瘤,常引起心室肌肥厚、心脏功能受损和心律失常等问题,通常发生于心室中隔。
在CT和MRI影像中,血管平滑肌瘤常呈现为边缘规则的占位性病变,病灶密度和信号均匀,可以增强扫描显示强化表现。
(3)脂肪瘤恶性心脏肿瘤是指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且容易发生侵犯和远处转移,病情较严重。
常见的恶性心脏肿瘤种类包括原发性心肌肉瘤、转移性心脏恶性肿瘤等。
(1)原发性心肌肉瘤原发性心肌肉瘤是较为罕见的恶性心脏肿瘤类型,常发生于年轻儿童或青少年身上。
在影像学上,原发性心肌肉瘤呈现为不规则形、边缘模糊的肿块,压迫心室或心房引起相应空腔扩张,而增强扫描时也常呈现出显著的强化表现。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一)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一)一、主动脉瘤的概述动脉瘤的定义:血管扩张超过正常管径的50%。
(一)胸主动脉瘤的概述:升主动脉直径通常小于3.5cm,降主动脉小于3cm。
升主动脉内径大于4cm称为主动脉扩张,大于5cm称为动脉瘤;降主动脉内径大于4cm,称为动脉瘤。
在CT上,动脉瘤可呈长梭形或囊袋状(球形)例1.升主动脉梭形动脉瘤。
男,59岁,升主动脉明显增宽,呈梭形扩张,管腔内直径约52mm,管壁光整,未见充盈缺损。
2.主动脉弓梭形动脉瘤并附壁血栓。
男,70岁,反复胸闷不适8年,再发1周。
主动脉弓明显梭形扩张,管腔直径约6.9cm,管腔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侧壁见新月形充盈缺损,最厚约2.4cm。
另见腹主动脉下段明显梭形扩张,管腔直径约5.2cm3.升主动脉梭形瘤合并头臂干扩张、右锁骨下动脉梭形动脉瘤,右颈总动脉起始部明显迂曲,左侧椎动脉起始部明显迂曲,降主动脉走行迂曲。
女,84岁,我院CT平扫示升主动脉增宽。
CTA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呈梭形扩张,管腔内直径约50mm,降主动脉走行迂曲。
升主动脉上段、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壁欠光整,见多发钙化斑。
4.升主动脉梭形动脉瘤,头臂干扩张,左颈总动脉起始部、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迂曲,降主动脉走行明显迂曲。
主动脉粥样硬化。
女,65岁,反复咳嗽、咳痰15年,气促8年,加重4天。
CTA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呈梭形扩张,管腔内直径约53mm,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壁欠光整,见多发钙化斑。
头臂干扩张,左颈总动脉起始部迂曲,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迂曲,降主动脉走行明显迂曲。
(二)、腹主动脉瘤的概述正常腹主动脉直径(外壁至外壁)不超过3cm腹主动脉瘤的定义:动脉局部扩张超过正常大小的50%。
大多数腹主动脉瘤发生在肾动脉起始部下方的腹主动脉段,然后渐渐发展到一侧或双侧的髂动脉。
大多数腹主动脉瘤呈梭形,或表现为整个血管管腔均匀扩张。
CT平扫在评价动脉瘤大小方面有优势,但需确定附壁血栓以及有无夹层,必须使用对比剂,进行CTA检查。
循环系统X线诊断(16)
CT临床应用:
1、心包疾患:积液,增厚和钙化。
CT 诊 断
2、心脏肿瘤或血栓:粘液瘤,心肌肿瘤。 3、心肌病,心肌梗塞。 4、胸腹部大血管疾患,动脉瘤或夹层。 5、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 6、大血管及分支病变术后复查。 7、冠状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评估。
心包积液
CT 诊 断
冠脉钙化
左房血栓
CT 诊 断
常规X线检查
影 像 学 检 查 方 法
超声
心血管造影
CT
MRI
核素扫描
常 规 X 线 检 查
(一)透视:简便经济,多角度观察
心、肺、胸廓、纵隔的概况,有利于
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纠正摄影 失真。 缺点:接受X线剂量大,不能长期保存, 病变细节难以观察。不作为常规检查。
(二)X线摄影:基本方法。采用远达
造影的适应证:
心 血 管 造 影
复杂性心脏病:多为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需要了解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分
流的方向和血管内压力; 提供手术和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资料。
有创技术,检查范围逐步缩小。
主动脉造影正侧位
心 血 管 造 影
右心室造影正侧位
心 血 管 造 影
冠状动脉造影 心 血 管 造 影
常 规 X 线 检 查
高仟伏摄影标准四个位置(吞钡),
目前以后前位和左侧位组合为常用。
远达后前位
常 规 X 线 检 查
常 规 X 线 检 查
右前斜位
左旋45度
常 规 X 线 检 查
左前斜位
右旋60度
左侧位
常 规 X 线 检 查
CT检查技术:
CT 检 查
1、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适用于心率平稳(60 左右)的患者,往往一次心动周期无法实现一 次完整扫描(180度),扫描完成后不能心电编 辑,容易失败,但患者射线剂量小。 2、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连续扫描时间长,在 扫描时同步采集心电数据,等回顾时根据心电 数据所处的时相,选取最好的CT数据进行重建, 重建的图像自然漂亮。当然,代价是剂量很大。
心脏肿瘤CT影像诊断
目录
• 引言 • 心脏肿瘤的CT影像表现 • 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 CT影像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 心脏肿瘤CT影像诊断的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心脏肿瘤是一种罕见且复杂的疾 病,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 关重要。
02
CT影像技术为心脏肿瘤的诊断提 供了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方法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心脏肿瘤的概述
分类
诊断方法
心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常见的 良性肿瘤包括心包囊肿、脂肪瘤等,而恶 性则以横纹肌肉瘤、淋巴瘤等较为常见。
除了CT影像诊断外,心脏肿瘤的诊断 方法还包括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 等。
症状
心脏肿瘤的症状可能包括胸痛、呼吸 困难、心悸等,但早期症状通常不明 显,容易漏诊。
02
心脏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肿瘤的形态和大小
形态
心脏肿瘤的形态多样,包括圆形 、椭圆形、分叶状等。
大小
心脏肿瘤的大小不一,可大可小 ,但多数情况下较大。
肿瘤的密度和强化
密度
心脏肿瘤的密度不均匀,可伴有钙化 、坏死或囊变。
强化
肿瘤的强化程度也不同,可表现为均 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结合其他影像技术如MRI、超声等,提供更全面 的心脏肿瘤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肿瘤的血流动力学 变化,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1 2
更高分辨率的成像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CT设备将具备更高的分辨 率,有助于更早发现和诊断心脏肿瘤。
实时动态监测
心肌关系
肿瘤可侵犯心肌,导致心肌增厚 或受压。
DR、CT、MRI不同肿瘤患者放射诊断选择也不一样
DR、CT、MRI不同肿瘤患者放射诊断选择也不一样DR、MRI、CT?是三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查方式下面,我们就对这三种检查方式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进行科普一、介绍1、CTCT的检查是比较的适合一些器官、肝脏等机体的检查,可以进行图像成像的扫描,对于身体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可以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对于一些隐藏比较深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传统CT检查出来,那么。
CT能检查出什么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吧! CT可以检查出一些先天性的疾病,通过此类方式检查,把体内隐藏的一些潜在疾病,比如脑膜、畸形等疾病都可以通过ct检查出来。
对于一些神经性疾病都可以通过ct成像的图片查看出来,可以及时的了解病根的具体位置、具体大小和病理性质等,都会有很好检查效果。
CT可以检查出肝病和肾病,这类症状一般都是慢慢积累形成的疾病,也是潜伏时间比较久的疾病,通过ct 的检查,可以把这类病症直观的展现在图像中,可以观察这类病症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对症下药,尽快恢复健康。
CT可以检查出胰腺病,通过此类检查可以判断身体有无胰腺癌、慢性胰腺炎以及囊肿等症状,可以进行及时的检验和治疗,检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CT检查技术还比较适合于肺、纵膈、胸壁、头颈部、腹膜后、盆腔、脊柱和四肢等部位的病变,可以通过CT进行扫描成像,可以通过成像图片查看疾病症状,可以很好地进行诊断,尤其是有些病灶比较的小,而且又难以判定的症状或者说病变性症状,都可以通过CT检查和诊断出来。
1、MRI:MRI检查,这是英文缩写,它的中文名字叫核磁共振检查。
对于核磁共振检查,很多人都已经比较了解。
对于核磁共振检查来说,它主要原理是通过人体内氢元素的含量多少,来作为相应的成像原理。
如果氢含量高,相对而言在MRI的检查过程当中,它在T1像上就会出现相应的黑色表现,也就是专业术语说的信号强度比较低。
当在T2像的时候,它会出现比较白色的情况,这种情况证明它的信号强度比较强。
第三节肿瘤诊断.
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 显像(PET)及PET/CT 肿瘤显像:用正电子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 即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进行显像。最常用的 显像剂是反应匍萄糖 代谢的氟代脱氧匍萄 糖(18F-FDG)。
18F-FDG PET及PET/CT肿瘤显像主要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体内肿块的良恶性鉴 别;恶性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评估;寻找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灶;对治
1、早期诊断途径:
※肿瘤普查 普查对象应是易患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
※健康检查 ※对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随访
2、早期诊断的利弊
益处:治疗容易成功率高、机体损伤小、提高生活质
量、治疗成本低……
弊处:过度治疗、过激治疗、错误治疗(假阴性、假
阳性)、诊断手段的副损伤、资源浪费……
第二节、肿瘤的临床诊断
包括: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 局部检查 临床表现
F、转移症状 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分静脉回流受阻致肢体水肿或静脉曲
张。 骨转移→疼痛或触及硬结,病理性骨折。 腹水,血胸等。
2、全身症状
良性 : 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全 早期恶性 :身症状,如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 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
• 恶性肿瘤的特殊临床表现 • 内分泌系统临床表现皮质醇增多症、高钙血症、高低血糖、类癌综
100 0 正常活动 90 1 有症状,但几乎完全自由活动 80 70 2 有时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50% 60
50 3 需要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50% 40 30 4 卧床不起 20 10 5 死亡 0
第三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X线 二、CT 三、磁共振 四、超声
五、放射性核 素诊断
六、内镜诊断
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
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是指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心脏影像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无创伤、快速、准确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心影饱满CT检查适应症心影饱满CT检查适用于以下病情:1.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2. 心脏先天性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3. 心包疾病:如心包积液、心包炎等。
4. 心脏肿瘤:如良性心肿瘤、恶性心肿瘤等。
5.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7. 检查病人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
1. 患者在进行心影饱满CT检查前需要空腹,避免摄入食物和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接受心影饱满CT检查的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饰品和衣物,穿上医用服装。
3. 进行心影饱满CT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并保持平躺不动。
4.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注射造影剂,以帮助清晰显示心脏血管结构。
5. 进行心影饱满CT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呼吸平稳,同时按医师的指示做出相应动作,如憋气等。
6. 心影饱满CT检查通常需要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患者需要配合医师完成检查。
7. 完成心影饱满CT检查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三、心影饱满CT诊断标准内容1. 心脏形态结构:心影饱满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包括心脏的大小、形状、壁厚度等。
通过评估心脏的形态结构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先天性畸形、心肌病变等病情。
2. 心脏功能特征:心影饱满CT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特征,包括心室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心排血量等。
通过评估心脏的功能特征可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发现心室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情况。
4. 心脏肿瘤和心包疾病:心影饱满CT检查可以检测心脏的肿瘤和心包疾病,如心包积液、心包炎等。
心脏肿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脏肿瘤的CT扫描原理
非造影CT扫描
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对心 脏进行无损伤扫描,观察 肿瘤的位置和形态。
造影剂增强CT扫 描
在扫描前后注射造影剂,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 血供情况和周围结构。
三维重建技术
通过将多个CT图像进行数 字重建,可以获得更全面 的肿瘤形态和定位信息。
心脏肿瘤的CT表现特点
心包内肿瘤
通过CT图像中心脏周围结构的显示, 可以鉴别是否为心包内肿瘤。
心脏肿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对于恶性肿瘤或症状严重的良 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 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放 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效 果。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 可以用于缓解病情或延长生存 期。
肿块密度异常
心脏肿块在CT图像中呈现出与 周围组织不同的密度。
坏死与出血征象
某些心脏肿瘤可以表现出坏死 和出血的征象。
钙化灶
部分心脏肿瘤可以在CT图像中 显示出钙化灶。
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1
心脏转移瘤
2
通过观察肿瘤的来源和血供情况,可
以鉴别是否为心脏原发性肿瘤。
3Leabharlann 心脏肌瘤通过CT图像中的特征性表现,可与 其他心脏肿瘤进行鉴别。
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
1 手术前
细致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和全身状况,提前做好 护理准备。
2 手术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 征和输液情况,确保手 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3 手术后
加强术后护理,包括伤 口处置、监测生命体征、 预防感染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心脏肿瘤的CT诊断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鉴别 诊断心脏肿瘤。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诊疗效果会更加精准 和个体化。
做CT可以检查什么疾病?这几种疾病,会“无处可藏”
做CT可以检查什么疾病?这几种疾病,会“无处可藏”CT检查在医院里面现在是比较普遍了,因为有很多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做CT检测出来,并且CT检测的也比较准确,那么,哪些疾病可以通过CT检测出来呢?一、什么是CT检查?一般ct检查属于一种影像学的检查。
是使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医生会通过影像,判断患者的病情,再进行对症治疗,这个属于医院比较常见的一种检查。
检查结果出的也比较快。
这种检查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性,但如果口腔内安装了烤瓷牙或者心脏安装了起搏器等情况,由于体内有金属材质,做核磁就会有限制,ct检查的影响小一些。
如果金属离检查部位较近,就会影响到结果,如果检查部位离金属很远,一般不会影响到结果的判断。
二、CT主要检查包括什么?CT即计算机断层成像,通过断层图像来显示人体内某个位置的断层内组织密度的分布。
CT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不受断层以外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有助于人体病变的检查范围扩大,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上疾病的诊出率。
1、CT平扫:CT平扫可称作普通扫描,是临床上常见使用的检查方式。
通过横断层面的扫描,能够检查患者体内脏器或器官有无炎症、感染、结石、结节、肿瘤、积液等异常症状。
常见检查部位包括脑部、肺部、心脏、腹部等,如患者需要进行腹部CT检查,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空腹。
如患者进行颅脑及头面部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冠状层面扫描。
2、CT增强扫描:指的是向血管内注入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方式,通常可用于评价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了解体内脏器或病变位置的血流供应情况等。
肿瘤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临床诊断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
3、CT造影:CT造影主要是对某一器官或结构的再行扫描:①血管造影:血管造影通常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更快速的观测体内血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通常用于筛查血管狭窄、闭塞、肿瘤、畸形等病变情况;②脊髓、关节造影:脊髓造影主要用于观察椎管病变,有助于临床更好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脏肿瘤与其他器官肿瘤不同,肿瘤对 患者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肿瘤病变本身, 更决定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对血 流动力学的影响。心脏肿瘤即使良性也 不一定像其他肿瘤一样能完全切除。
• 全身表现——发热、恶液质、全身不适、关节痛、皮 疹、杵状指、发作性行为古怪等。实验室:高球蛋白 血症、血沉快、贫血等及肿瘤标志物异常。
图1 为病理切片,HE染色,10×10放大。镜下见大量黏液 样基质,部分基质变性、坏死图 2A~C为间一个病例。A,B.为体轴横断位,右房内见一 个较大的充盈缺损,基底部附着于房间隔上,肿块表面呈 分叶状,舒张期肿块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室内。C.病理肉 眼观:肿瘤呈乳头状生长
图3 为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 重建图像。见房间隔中部左房侧见 一个均质类圆形肿块
◆栓塞 ☻粘液瘤可引起体循环血管栓塞 。大约 50%的栓子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颅 内外动脉,发生脑血管意外。 ☻右心粘液瘤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出现 胸痛及胸膜刺激症状。
◆全身反应
☻发热、疲乏、贫血、蕁麻疹、小腿肌肉酸 痛、关节痛、夜间盗汗、脉管炎、雷诺现 象(Raynaud phenomenon)、杵状指(趾)等
图4为体轴横断位,见左房内较大的圆例。A.为体轴横断位。B.为CT三维厚层切片 VRT图像:在左心房室之间见一个呈哑铃形、部分嵌顿的肿块。 另外可见双侧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
• 心房肿瘤呈腔内型,心室肿瘤则壁间侵犯。
※按肿瘤的发生分为:
原发性肿瘤 继发性肿瘤
※按肿瘤的性质分为: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 早在1559年,CoLumbos即首先报告了心 脏肿瘤;1762年Morgagni 描述了心脏肿 瘤情况;1931年Yaten对心脏肿瘤进行了 分类;1954年Crafoord成功地在体外循环 下切除了左心房粘液瘤;1959年Key首先 切除了左心室粘液瘤。
心脏肿瘤CT诊断具体表 现
• 心的结构 • 概述 • 定义 • 分类 • 常见心脏肿瘤
(一)心纤维骨骼
心肌和瓣膜附着处的纤维 性支架称心纤维骨骼。
(二)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构成。 心室肌厚于心房肌,左心室肌厚于右心室肌。
(三)房间隔和室间隔
房间隔
室间隔膜部 室间隔肌部
心脏肿瘤是指发生在心腔或心肌内的 良性或恶性肿瘤。
• 粘液瘤外观呈半透明胶陈状,略带淡黄 色或夹有紫褐色血斑,分叶如葡萄状, 大小不等。
• 组织学表现为在酸性粘多糖基质上存在 特征性的星形细胞和梭形细胞,其细胞 核为卵圆形,周围有薄壁的毛细血管。
•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表面富有微绒毛或胞 质突出,瘤细胞内充满细纤维,是本瘤 显著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之一。
※ 心脏粘液瘤(Cardiac Myxomas) ※ 心脏肉瘤(Cardiac Sarcomas) ※ 心脏转移瘤
※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 约占心脏肿瘤的30%~40%,占心脏良性肿瘤 的40%~50%。
※心脏粘液瘤的实际人群发生率每年为0.5/ 100万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40岁 以上的成人,女性病人稍多。
• 栓塞现象——左侧心脏肿瘤产生全身体循环动脉栓塞; 右侧心脏肿瘤产生肺栓塞。
• 心脏表现——胸痛、晕厥、左、右心衰、瓣膜狭窄或 关闭不全、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包缩窄、心内分 流、血性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
• 常呈非特异性,且可较轻微,易误诊为结缔组织血管 病、感染、非心脏恶性肿瘤。
• X线检查:胸部平片缺乏特异性。
• 心电图:为非特异性改变。
• 超声心动图:对确诊心脏肿瘤,尤其是 原发性心脏肿瘤最有效。
• 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心腔内肿瘤诊 断。
• CT及MRI: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表面 特征及部分性状。
良性 • 部位:左心; • 基底部:窄,有蒂; • 活动度:大; • 界限:较清楚;
恶性 • 不定,右心、左心; • 基底部宽大; • 活动度差; • 不清
◆血流动力学紊乱症状 ☻左房粘液瘤引起肺静脉淤血。 ☻右房粘液瘤引起体静脉淤血 ☻累及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狭窄样的改 变或 瓣膜关 闭不全
☻左房粘液瘤临床症状与二尖瓣狭窄类似。病 人有呼吸困难、气急、心悸、咯血、乏力、 非典型性胸痛。
☻右心房粘液瘤的临床表现为右心衰竭症状, 包括肝大、腹水以及双下肢或全身浮肿。
小于1cm,最大可达15cm或更大。大体标本上,粘液瘤呈胶状 (常称为粘液样的)、光滑、呈球形的,具有闪光的表面,或易 碎的、以及不规则的息肉状。 • CT典型表现为分叶的、不均质的、带蒂的低密度影,(有时蒂细 而不易显现),约14%可见钙化。CT电影可见活动的带蒂肿块连 接于房间隔。部分肿瘤舒张期位于左心房,收缩期可通过二尖瓣 达左心室。
☻右房粘液瘤病人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肝淤 血肿大,下肢浮肿,甚至腹水。
• 发病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但差异较大,最小的报道病例是一 个死产的婴儿,而最大的是一名95岁的妇女
• 75%发生在左心房,最常见附着部位在卵圆窝附近,偶尔亦可位 于左心房后壁,但该部位肿瘤需考虑恶性可能。
• 粘液瘤也可位于右心房(15~20%),较少位于心室。 • 超过90%的粘液瘤是单发。肿瘤平均直径在5~6cm,但最小的可
◆感染
☻粘液瘤并发感染较为少见,表现为感染性 心内膜炎。感染增加了体循环栓塞的机会。 粘液瘤并发感染需要急诊手术切除。
◆体征
☻左房粘液瘤病人心脏听诊可有心动过速,伴 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
☻粘液瘤病人其心脏杂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 体位改变,杂音性质和强度也随之改变。
◆体征
☻右心房粘液瘤的体征不明显,在胸骨右下 缘可听到舒张期杂音。
• 心脏肿瘤是一少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 性的检出率至少20倍于原发性。
• 原发性心脏肿瘤3/4为良性。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粘液 瘤和脂肪瘤。其它如横纹肌瘤、纤维瘤、血管瘤、畸 胎瘤等。
• 在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中最主要的是各种类型的肉瘤。 如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
• 心包、心内转移恶性肿瘤是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0-30倍。 任何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心脏及心包。常见肺癌、乳 腺癌、淋巴瘤、白血病、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