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CT诊断

合集下载

纵隔肿瘤的CT、MRI诊断

纵隔肿瘤的CT、MRI诊断

纵 隔 脊 柱 旁线 的 移 位 常 提 示 病 变 来 自后 纵 隔 ,如 后 纵 隔 肿 瘤 、降 主 动 脉 瘤 、降 主 动 脉 扭 曲 、脊 柱 病 变 或 食 道 病 变
【】 1。平 片能 发 现 纵 隔 脊 柱 旁 线 移 位 ,但 很 难 确 定 性 质 。MRI 对后 纵隔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 T,尤 其 对 后 纵 隔 神 经 源 性 肿 瘤侵 及 椎 管 特 别 敏 感 。 对 脊 柱 病 变 与 降 主 动 脉 瘤 的鉴 别 也 较 方便 。 11 .. 血 管 病变 的鉴 别 7心 心 血 管 病 变 的 显示 和 诊 断 以往 常 依 靠 心 血 管 造 影 。 自从 查手段。 MR 运 用 于 临 床 后 对 此 类 病 变 的检 查 已 日益 增 多 ,特 别 对 血 I 1 C 和 MRI 纵 隔病 变 检 查 中的主 要 临床 指 征 ,从 管 的 发 有 异 常 和 先 天 性 心脏 病 。 此 外 对 后 天 性 的心 肌 梗 塞 、 T 在 中可 以反 映 出 CT MRI 对 于 平 片 的优 点 , 以及 辨 膜 病 变 、心 包 病 变 也 经 常使 用 ,它 最 大 的 优 点 是 无 损 伤 即 和 相 能获 得 优 良的 图 像 。 C 与 MR 的各 自相对优 缺 点 T I
x线检 查 , 宜常规应 用 。
【 关键词 】 隔肿瘤 ;C 纵 T;MR ; I
常 规 x 对 纵 隔 肿 瘤 的 诊 断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但 有 一 线 定 的 局 限 性 ,限 于 纵 隔 内 的 未 造 成 其 轮 廓 改 变 的 小 淋 巴 结 和 肿 瘤 占位 病 变 一 般 不 能 被 平 片 发 现 ;造 成 纵 隔 增 宽 的原 因 很 多 ,平 片 的鉴 别 能 力 有 限 ,平 片 对 纵 隔 肿 瘤 的 鉴 别 主要 依 据 解 剖 部 位 和纵 隔 分 区 ,除 典 型 病 例 外 ,明 确 诊 断 有 一 定 难 度 ;其 次 ,对 良 恶性 肿 瘤 判 断 以及 肿 瘤 对 纵 隔 脏 器 的侵 犯 , 也 是 临 床 上 必 须 了解 的 ,平 片 很 难 提 供 更 多 确 切 的信 息 。 鉴 于 以上 理 由 ,C 和MR 为 纵 隔 肿 瘤 诊 断 所 必 须 的 重 要 补 充 检 T I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2. 实性畸胎瘤 ❖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25~-50HU)、
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 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 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 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 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44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成分,不均匀强 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 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 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 呈长T1长T2信号。
72
73
74
75
心包囊肿
76
77
78
后纵膈肿瘤
20
X线表现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 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 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 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 位。
21
A
B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22
23
CT与MRI
CT: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 , 肿块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
42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 大 多 呈 低 信 号 ,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43
CT: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纵隔肿瘤的CT

纵隔肿瘤的CT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实性畸胎瘤CT表现
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即心脏主动脉交界处,少 数可位于主动脉弓以上或较低位置。 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多较清楚光 滑。 多呈混杂密度包括软组织密度、液性密度,脂肪 成份及钙化和骨化成份。 特征性表现者肿块内可出现脂—液面。 增强扫描畸胎瘤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 畸胎瘤恶变时表现肿块边缘模糊不光整,侵及周 围组织且肿块增大较快。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增强早期即明显强化
延迟扫描仍明显强化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内甲状腺瘤

鉴别诊断:
– 甲状腺癌:如局限在包膜内,则不能与良 性肿块鉴别。 – 结节性甲状腺肿:范围更广泛。
后纵隔胸腺囊肿 手术病理证实,女46Y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腺囊肿

鉴别诊断:
– 胸腺瘤囊变:囊变区较小,壁厚,囊内壁 欠光整;囊壁有强化。 – 皮样囊肿:位置相对较低,多较大,囊壁 可钙化,囊内容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脂 肪密度,发病年龄较小。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生殖源性肿瘤
本病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又称生殖细胞 瘤,包括:

上纵隔肿瘤的CT诊断

上纵隔肿瘤的CT诊断
a no g s i s C T s c a n s wi t h o u t a n d wi t h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me n t h a v e h i g h e r l o c a t i v e a n d q u li a t a t i v e a c c u r a c y S O t h a t i t c a n b e t a k e n a s i f st r s e l e c ・ t i o n t o d i a no g s e t h i s d i s e a s e .
【 摘 要】 目的 研 究上纵隔区域肿瘤 的 C T征象 , 提高诊断准确性 。 方法 回顾分析 4 2 例经病理证实的上纵隔常见肿瘤的
C T表 现 , 包括胸腺瘤 、 胸 内甲 状 腺 肿 、 恶 性 淋 巴瘤 、 支气 管 囊 肿 及 神经 源 肿瘤 。所 有 患 者均 经 C T平扫 检 查 , 3 5例 增 强 扫描 。结 果
维普资讯

2 9 8・
实 用 医 学 影像 杂 志 2 0 0 7年 第 8卷 第 5期 J P MI , 2 0 0 7 , V o 1 . 8 , N o . 5
上 纵 隔肿 瘤 的 C T诊 断
支 国红 , 吉仁 珍
( 山西 省 侯 马 市 人 民 医 院影 像 科 , 山西 侯马 0 4 3 0 0 0 )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Ho u ma s h i 0 4 3 0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T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u p p e r m e d i a s t i n a l t u m o r s a n d t o e l e v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

纵膈疾病CT表现

纵膈疾病CT表现

主动脉压迫出现供血不足 ⑤气管压迫 咳嗽、喘鸣 ⑥食管受压 吞咽困难 ⑦神经压迫 多提示为恶性病变: 声嘶——喉返 心率↓、恶心、呕吐等——迷走 Horner综合征——颈交感 呃逆、膈麻痹——膈N
心包囊肿
二、胸内甲状腺肿
• 临床与病理 肿大的甲状腺向后下延伸至胸骨后 迷走甲状腺肿大,与原甲状腺无联系 病理学上可为:甲状腺增生、囊肿、腺瘤和Ca 临床症状由甲状腺功能改变和压迫症状构成 • 影像学表现 1、X线 ①一侧或双侧上纵隔增宽,并密度增高
②病变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透视) ③气管或/和食管受压、变形和移位 ④侧位片胸骨后间隙消失 2、CT ①肿块位于前上纵隔 ②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③病变的密度改变与强化方式与颈部甲状腺 病变相同 ④邻近气管、大血管受压、推移和变形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胸腺瘤
• 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成年人 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脂肪组织 非侵袭性:有完整的包膜,膨胀性生长。对 邻近结构仅为压迫推移性效应 侵袭性:包膜不完整,浸润性生长,侵犯邻 近结构,包括胸膜和心包膜 压迫症状与重症肌无力(15%),侵袭性者 可合并有胸水和心包积液
五、淋巴瘤
• 临床与病理 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全身性恶性肿瘤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疲劳和消瘦以及淋 巴结肿大 常见于青少年和老年人 病理分型: ①Hodgkin disease 颈部淋巴结最先肿大, 之后逐渐向邻近淋巴组织扩散
②non Hodgkin lymphoma 淋巴组织受累呈 跳跃式分布,结外器官受累明显 • 影像学表现 1、X线 ①PA中上纵隔增宽,边缘分叶 ②肺门增大 ③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间质增厚 ④侵犯胸膜和心包可引起胸水和心包积液 2、CT ①纵隔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气管和支气管旁淋
巴结 ②肿大淋巴结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③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可轻度强化 ④经过放疗的淋巴结可出现中心坏死或钙化 ⑤肺部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表现 ⑥胸水和心包积液 • 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最常见的病变,主要包 括纵隔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转移性淋巴结 和淋巴瘤等。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心包囊肿

支气管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食管囊肿
心尖脂肪瘤
小结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包括: 1.发现病变; 2.定位诊断;肺部和纵膈病变的鉴别; 3.分类诊断;纵隔分区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 价值(常见部位的常见病) 4.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肿块的形 态,密度,边缘,周围结构的情况,增强 的改变及一些病人的基本资料。
• 【临床与病理】 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 含外、中胚层组织;实性畸胎瘤含三个胚 层组织。瘤内含液体、脂肪、汗腺、毛发、 毛囊、肌肉、钙化、牙齿及骨骼。恶性者 呈浸润生长并可发生远处转移
㈢畸胎类肿瘤(2)
• 【影像学表现】 • X线:前、中纵隔,类圆形,可轻度分叶, 肿瘤内骨骼块影有确诊意义 •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脂 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 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侵犯 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 MRI:肿瘤内脂肪呈短T1长T2信号

神经鞘瘤食
神经鞘瘤
男性,5个月。反复咳嗽2周 (NB)

㈥纵隔其它少见 肿瘤及囊肿
• • • •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 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 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 神经肠源 性囊肿与胸导管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等
鉴别 1 胸内甲状腺:1)常位于胸骨后间隙,主气管常受压移 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化。 2 畸胎瘤:1)发病年龄小于胸腺瘤, 2)肿块内可有多种成分,脂肪,骨,钙化等, 3)囊变多见。 3 淋巴瘤:1)肿大的淋巴结主要位于血管前间隙及气管 周围,亦可弥漫浸润,融合成团块装包绕周围结构, 2)密度均匀或少数中心坏死液化, 3)常为双侧分布,分叶明显。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等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cas e e p c v l c odn te sv n s b e i nmeh d n od r on ro igte rn eo df rn a d a n s .T eC h rc lsi d rs e t ey ac r igt h e e u r go to ”i re ar w n a g i ee t g o i h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aa — i f i o“ t h f i i l s
1 Dp r etfR d l y h it o il N  ̄ n , ̄ ha 400 . ea m n o a io ,TeFr s t e g cun5 10 ,P. Ci t og sH p a o f R. hn a
2 M dclm ̄ n et ,N j lt o i l 榭 . ei , gCn r o1A ̄ie H st , at e ad p a Ui rt,Caghu5 03 ,P. C / ne i vsy unz 160 . o R. hn a
mo s r .M eh d : oa y f t- ih a e f da t a iOSi e t e ah lgc l e ee a n d w t o u e mo r p y h r - t o s T tl iy eg t s so i i l u Ir d ni d p t o ia yw r x mie i c mp tdt ga h .T i y l f c me s n t T i f o l h o t sv n c ¥ so e wee s o e sc s c Ia s o T s a .O h rt e t- n a e fme i t a sss o e e p ciey aa e e e a ̄ f m r h w a y t s  ̄ n C c n t e w ny o e e s so d a i ln I e h w d r se t l a h t d i n sn s v r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纵膈肿瘤影像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tumor)思维导图~纵隔(mediastinum)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病变,其形态复杂,病理类型多样,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纵隔病变及肺内病变均可引起纵隔形态、密度和位置改变。

甲状腺肿(Goiter)·原发(迷走胸内甲状腺)甲状腺组织迁徙异常,与甲状腺分离,由胸内血管供血·继发(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腺腺体弥漫或不对称增大胸腔内延伸,主要由颈部血管供血·病理甲状腺增生、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影像表现·胸廓入口水平气管移位·肿块经上纵隔延伸到颈部·75%源于峡部及下叶,气管前方或侧方;25%源于甲状腺下部侧后面,气管后方;·边缘光滑或分叶;钙化常见·CT 高密度(含碘)70-120HU;囊变区呈低密度;增强明显强化·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胸腺上皮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肿瘤20%;·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侵袭性、非侵袭性·临床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与胸腺相关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可考虑增生。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现,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

同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WHO(2004)分类又将胸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粘液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

探讨CT检查在纵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CT检查在纵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4 讨 论
Tro X1 .gJ水至10ml磷钨酸一镁试剂(T Mg , 中磷钨酸 in ( 2 ̄ t DO 1 ] 00 ; P A— )其 44 , .g 氯化镁lg, 1 加水至10ml 00 。 1 生化分析仪的采用 采用沈阳东软公司生产提供的全 自动生化分析 . 2 仪。 1 所有检测试剂全部采购于北京万泰公 司 校准品( . 3 标准)质控品为英 、
9 4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 e e i l n s h Me i n 2 1 年 第 l 卷 第 4 e kM dc A dA kT e dc e 0 2 a i O 期
今 医学做 出点 点贡献 。 1 材料 和方 法 11 /5 mg . [ 3 氯化 镁 聚 7, 醇一硫 酸菊 聚糖 镁试 剂 (E  ̄ - _ - P G—D X5 0 , E 0) 87 7 mg氯化 钠 , . m0 l g, 00 0
害患 者健 康 。
() 2成年人总胆固醇正常值在29_ .mmo/ 之间, ._60 lL 过高或过低都会 危害人体健康。 若患糖尿病、 肾病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症会导致总 胆固醇含量过高, 能致使冠心病 、 心肌梗塞等病症 发作; 由于严重营养不 良, 重 贫血引起总 胆固醇含量 过低 , 引发严 重肝脏疾 病 。 严 会 甘油三 酯正常 值男性在04 一17mmo/ 之间, .S . lL 女性在04 _ .3 .o一15 mmo/ Z间( lL 国际 标准)若过高可能引起肾病综合症等疾病。 。 () 3高脂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乳糜微粒增多引起, 脂血会对以光学为 基础的实验检测产生干扰。 由于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L L) V D 是悬浮 颗粒 它的散射光会产生一种类似于云雾状东西, 因而会对以光学为基 础 的生化 检测 仪器造 成干扰 , 影响测 定 的正确 度 。 干扰 原 因与光学 理论 有 关 , 电磁辐射 以光 的形式 与物 质相 互作 用 时 , 质 ( 当 物 这里 主 要指 脂质 粒 子) 会产生一个偶极矩( 负电荷中心的间距离r 正、 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q 的 乘积。 偶极矩 “= . )从而造成干扰, rq , 从而给检测工作带来相当大困难。 本方法对去 除脂血有很好 的效果 , 防止 脂血在生 化检测 中造 成干扰 对 有一 定作用 , 需注意血 清 与去脂 剂充 分混 合均 匀 , 但 注意放 置和 离心 条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纵隔肿瘤CT、MR诊断

纵隔肿瘤CT、MR诊断

纵隔肿瘤C T、M R诊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张蕴纵隔位置•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前至胸骨后方,后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上至胸廓入口,下达膈肌。

纵隔内容•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腺等重要器官,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神经组织与各种结缔组织。

纵隔分区与纵隔肿瘤、肿瘤样病变•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中纵隔: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病理•细胞类型–淋巴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与生物学行为–良性胸腺瘤(非侵蚀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侵蚀性胸腺瘤)–胸腺癌临床表现•40-50岁发病率最高,20岁以下少见•男女无明显差异•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当肿瘤侵犯或压迫邻近结构时,可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25-50%的胸腺瘤有重症肌无力,15%的重症肌无力有胸腺瘤•纯红再障、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甲状腺毒性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C T、M R表现正常胸腺C T表现(复习)•儿童时期–胸腺呈长方形或梯形,位于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之间并与之紧贴–密度均匀,呈肌肉组织密度–边缘丰满多见,也可平直或稍凹陷–婴幼儿胸腺常肥大,呈帆状突入肺内14岁正常胸腺C T表现•20-30岁–胸腺仍为三角形,边界清楚–侧缘平直或稍凹陷–密度低与肌肉组织–其内胸腺组织已开始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替代23岁男性正常胸腺C T表现•30-40岁–胸腺组织大部被脂肪组织替代,故C T值明显下降。

36岁男性正常胸腺C T表现•40-60岁–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 T为脂肪密度–大小、形态正常–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的胸腺组织–直径一般不超过7m m56岁男性47岁女性正常胸腺C T表现•60岁以上–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 T为脂肪密度–体积缩小胸腺瘤C T、M R表现良性胸腺瘤C T表现•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存在•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c m,可位于胸腺一叶内或位于中线一侧;大的可达10c m以上,伸向中线两侧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重症肌无力良性胸腺瘤M R表现•M R显示良性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的信号相等或相近,即与肌肉的信号相似,较脂肪的信号高。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的前缘,呈 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域;
●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肺门和心脏的 范围;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
2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 ●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以
下; ●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3

中 纵 隔
以 下 ;
下 纵 隔
上 ;
上 纵 隔
后 纵 隔
的 范 围
中 纵 隔
呈 倒 置
前 纵 隔
分 法 :
: : ::;:的:
位 第 胸食 相狭位
于 四 骨管 当长于
上 前 角前 于的气
下 肋 至缘 气三管
纵 端 第以 管角、
隔 至 四后 、区升

之 第 胸的 主域主
间 八 椎区 动;动
。 胸 体域 脉 脉
椎 下; 弓 及
下缘
、心
缘的
肺脏
的水
门的
水平
和前
平线
心缘
线以
脏,
4
纵 隔 分 区 示 意 图
5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 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因 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 的类别。
13
再见!
14
6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织体器层官摄的片关可系准,确断弥显层补示平肿融片块合的层不取面足结代。构及其与邻近组

CT影像学中的纵隔肿瘤的诊断

CT影像学中的纵隔肿瘤的诊断
【 键 词 】 纵 隔肿 瘤 断层 摄 影 X 线 计 算 机 关
C T检 查 对 纵 隔 肿 瘤 具 有 较
纵 隔是 胸 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内 容 纳 多 个 系统 的 组 织 其
器 官 , 而 发 生 病 变 的 机 会 和 疾 病 的 种 类 颇 多 。C 不 但 能 因 T 对 纵 隔肿 瘤 准 确 定 位 , 且 有较 高 的 密度 分辨 率 , 肿 瘤 的 定 而 对 性 诊 断起 着重 要 的作 用 , 而更 有 效 地 指 导 临 床诊 治 。 从 1 材 料 与 方 法 多年 工 作 累计 加 上 跟 踪 随 访 8 3例纵 隔肿 瘤 患 者 , 终 经 最 手术或活检病理证 实, 4 男 9例 , 3 女 4例 , 龄 1 ~ 7 年 2 8岁 , 平 均4 3岁 。病 例 中胸 腺 肿 瘤 2 8例 , 巴类 肿 瘤 1 淋 5例 , 胎 类 畸
瘤 好 发 于前 纵 隔 的上 区 、 区 和 下 区 , 有 发 生 于 中 区 , 囊 中 也 分
C 诊 断 的 价 值 : 规 x线 对 纵 隔 肿 瘤 的 定 性 有 一 定 的 T 常 参 考 价 值 , 因纵 隔 内部 结 构 复 杂 , 度 接 近 , 规 X 线 影 像 但 密 常 重 叠 , 含 有 较 大 钙 化 、 骼 影 的 畸 胎 瘤 外 , 数 肿 瘤 无 特 征 除 骨 多 改 变 , C 扫 描 可 以发 现 X线 不 能 显 示 的较 小 肿 瘤 , 确 肿 而 T 明 瘤 的 部 位 、 小 、 态 和 内 部 结 构 , 示 肿 瘤 与 周 围结 构 之 间 大 形 显 的关系, 了解 有 无 周 围 浸 润 生 长 或 转 移 , 良恶 性 肿 瘤 的判 断 对 有 重要 价值 , 强 扫 描 有 助 于 鉴 别 囊 实 性 肿 瘤 与 血 供 丰 富 的 增 血 管性 肿 瘤 。 定 位 诊 断 : 隔 肿 瘤 的 定 位 对 判 断 其 来 源 和 性 质 具 有 十 纵 分 重要 的意 义 , T 能 够 十 分 精 确 地 辨 明 肿 块 在 纵 隔 内 的 位 C 置 。纵 隔六 分 区法 分 区简 单 、 区标 记 明确 、 区 定 性 正 确 率 分 分 高, 对判 断肿 块 的组 织 来 源精 细 精确 。 定 性 诊 断 : 隔肿 瘤 的 发 生 部 位 、 度 和 增 强 效 果 结 合 , 纵 密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X线可见纵隔增宽,边缘模糊; CT可见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 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纵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
胸膜腔积液
X线可见胸膜腔积液征象; CT可见胸膜腔积液的部位 和量。
支气管阻塞
X线可见支气管阻塞征象; CT可见支气管阻塞的部位 和程度。
食管受压
X线可见食管受压征象; CT可见食管受压的部位和 程度。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气胸。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诊 断为纵隔气肿。
鉴别诊断
需与纵隔肿瘤、胸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04 纵隔血管性疾病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是纵隔内的一种常见病变,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块或血管扩 张。这些病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的症状。
血管瘤
血管瘤
纵隔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异常增生的血管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诊断方法
血管瘤的诊断同样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 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
治疗方式
血管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对于较小的血管瘤,可能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 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诊断方法
血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 显示血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式
血管畸形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较小的血管畸形,可能无需特殊 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变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畸形或症状明显的 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 占据的区域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巨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巨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大 I 。 例
维普资讯
较重要 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纵隔肿瘤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纵隔肿 瘤 根 据 其 发 生 部 位 结合 x线 、T表 现 C
多能作 出诊 断 , 某 些 纵 隔肿 瘤 因 体 积 巨 大 , 态 但 形 类 似 , 区生 长 且 多呈 不 均 匀 混 杂 密 度 , 定 位 及 跨 给 定性诊 断 带来 一 定 困难 。本 文作 者 就 2 0 0 1~20 05
基本遵循纵隔肿瘤发生区域规律 ; 除畸胎瘤 和脂肪 肉瘤外均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 , 易囊 变 , 且多呈不 均匀 轻至 中度 强化不具特征 ; 占位效应 以畸胎瘤 、 神经 源性 肿瘤最 为明显 而致 P A失常 ; M 侵袭性胸腺 瘤 、 巴瘤 、 隔转移性 鳞 淋 纵 癌、 神经纤 维瘤恶变表现为灌铸型 MC , I以侵袭性胸腺瘤最为常见 ; 畸胎瘤及神经 源性多表现为凸出型 , 以畸胎瘤最 著代表性 ; 畸胎瘤易致 MP 模糊呈“ I 长毛征” 易牵拽前联合线移 向患侧 , 、 且 胸 肋骨改 变以胸腺 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多 见, 浆膜腔积液 以胸腺瘤 、 巴瘤最为常见。结论 巨大纵隔肿瘤 基本遵循纵 隔肿瘤发 生区域规律 和内部成分特 淋 征, 仔细分析其病 变 C T表现特征并密切结合观察 P A、 C 、 P 改变在鉴别诊 断和对 指导临床术式选择 过程 中有 M M IM I
维普资讯
5 6
P ata dc eFbu  ̄ ,O8 V 11 . o 1 rci l ii era_20 , b.3 N . c Me n
巨大 纵 隔 肿 瘤 的 C T诊 断
刘 克 昌 项光 涨 陈光 华 肖 彪 严 志汉 周义成。
t i ei n l o o i A c , MA 、 块心 脏 大 e o M da A g f rc r P ) 肿 rr l e A t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二、中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变、气管旁、气管支
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分叉下均居中纵隔区,肉芽肿性 病变(结核、结节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右上纵隔气管旁 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内区域性结核病变,则纵隔结核可能性 大很在; 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肿瘤以淋巴瘤可能性大,转移 性淋巴结肿大以支气管肺癌淋巴结肿大的可能大,特别是 小细胞肺癌,另外腹部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精源细胞瘤, 也可出现纵隔LN转移; 3、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是中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变,囊 肿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锐利的低密度阴影,气管、 支气管肿瘤形成肺门纵隔肿块,肿瘤经常向管腔内生长引 致气管、支气管管腔的狭窄变形; 4、主动脉弓部位于中纵隔,主动脉瘤是鉴别诊断中的重要问 题,增强螺旋CT扫描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肿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二、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 1、囊性病变,CT值一般为0~20HU,如囊液内
含蛋白质或囊内出血CT值可增高30~40HU; 2、脂肪性病变其密度较一般组织更低,CT值为-
80~-100HU; 3、钙化、骨化发现率较高,CT值一般较高; 4、在MR鉴别组织特性能力强于CT。
3、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椎旁脓肿(TB)、脊柱畸形 和降主动脉瘤等,应注意鉴别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 临床概述
一、占纵隔肿瘤的5~11%;
二、胸骨后甲状腺肿系颈部甲状腺向胸内 延伸比较多见,迷走甲状腺肿和颈部甲 状腺无直接的联系;
三、约80%胸内甲状腺肿位于胸骨后气管 前间隙,位于后上纵隔气管后者约为 20%;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三、后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神经源性肿瘤是后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神经根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较常见为良性肿瘤,多见于儿 童,具有椎管和肋骨的改变,如受压变形,移位如具 有骨质硬化者为良性肿瘤;如呈侵蚀破坏为恶性肿瘤;
2、食管肿瘤也可表现为后纵隔肿块,如食管癌,多有吞 咽困难症状,诊断不难,然而良性肿瘤症状不明显, 诊断相对有难度;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三、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1、肿块边缘:良性为光滑锐利清楚,与附近组织器官界限清
楚、脂肪层存在,影响骨骼为骨质硬化的压迹;恶性为边 界模糊不清或有多数小结节突起,分叶和毛刺状态,脂肪 层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状破坏; 2、纵隔胸膜:良性表现为与肺野之界限光滑锐利,远处胸膜 正常;恶性纵隔胸膜毛糙不平滑,甚至出现多发胸膜结节 或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 3、纵隔内组织器官受累情况:良性为纵隔器官压迫移位;恶 性为侵蚀破坏:A、上腔静脉受累表现为上腔静脉梗阻、管 腔不规则,内有血栓形成;B、神经受累,如喉返神经麻痹 (声带麻痹)膈神经麻痹表现为膈肌升高和矛盾运动;C、 远处转移;D、恶性淋巴瘤表现为两侧纵隔和或肺门多发淋 巴结肿大,融合成巨大肿块。病变进展快,同时可见恶性 肿瘤的临床表现。
胸腺肿瘤
• 胸腺的解剖与生理 1、来自第三弓囊状细胞索,由颈部下降至前纵隔,出生
量重10~12g,青春期发育最旺盛,长5cm,宽4cm,重 30~50g,以后胸腺萎缩,50岁以后虽已萎缩,但仍残 存具有功能的上皮网状细胞; 2、位于前上纵隔,居中位,上自甲状腺下缘,下至第四 前肋水平,有时达第六前肋平面,前贴胸骨,后自上 而下贴附于气管、无名静脉、主动脉弓和心包; 3、分左右叶和中间峡部,呈锥状,下基底较宽,上为锥 体尖; 4、分髓质和皮质,髓质以上皮网状细胞为主,并可见胸 腺小体(Hasall小体),分泌胸腺素,调节T淋巴细胞 的发育成熟过程;皮质内为密集的胸腺淋巴细胞; 5、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 淋巴上皮器官,它决定和影响着机体免疫和周身淋巴 组织的发生和发育。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一、前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前纵隔内至胸腔入口区肿块,在成人强烈提示甲状腺肿大
或肿瘤,常伴有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在儿童应考虑淋巴 管瘤; 2、胸腺肿瘤和畸胎类肿瘤均可发生在前纵隔中部,特别是心 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胸腺瘤发生部位较畸胎类肿瘤稍高; 3、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囊性、脂肪、骨化、钙化或牙齿为 畸胎类肿瘤表现; 4、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侵犯附近的组织器官,如合并 非转移性的周身症状,如重症肌无力、内分泌症状(库欣 综合征)和血液系统的症状,应考虑胸腺类癌可能; 5、少数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在前上纵隔区; 6、心包囊肿位于前肋膈角区,呈泪滴状,右侧多于左侧,心 包脂肪垫或脂肪瘤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其密度较囊肿还低。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影像解剖特点 一、纵隔解剖结构复杂 二、影像的对比度差 三、纵隔内病种繁多
纵隔肿瘤概论
• 纵隔影像学分区 一、五区分法 二、三区分法 三、分区的目的有利于纵隔内占位性病变
的定位定性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 肿瘤定性诊断 一、肿块的位置与定性诊断
1、胸腔入口区肿块,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变形者,在成年 人多为甲状腺肿瘤,在儿童可能为淋巴管瘤;
2、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最常见的肿瘤为胸 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或 心包囊肿;
3、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结肿大和肿瘤最为 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较为常见;
4、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最多见为神经源性肿瘤; 5、其他,与主动脉及食管走行区的肿块,要考虑相应的
纵隔肿瘤概论
• 比较影像学
一、胸片:1、较小肿瘤难以发现;2、密度分辨 率较低,在定性诊断方面限度较大;
二、CT:1、可清楚肿瘤密度差别,如实性、囊 性、脂肪性或钙化骨化;2、能显示肿瘤与周 围器官的解剖关系;3、能显示肿瘤周缘状态; 4、增强CT扫描能显示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的关 系;
三、MR:1、多体位显示;2、组织特性显示;3、 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肿瘤内血管。
四、其病理性质可分为甲状腺肿、甲状腺 囊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
胸内甲状腺肿
• CT表现 一、清楚显示肿块与甲状腺关系;
二、密度较一般软组织为高,CT值高于 100HU,因为甲状腺含碘高,有别于胸 腺瘤和淋巴瘤;
三、囊性变者可见低密度影,细小钙化能 清楚显示;
四、增强CT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 样结节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