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在临床影像学中,纵隔肿瘤是一类很常见的肿瘤,其主要位于胸腔内纵隔部位,包括胸骨后、心脏周围、食管周围、气管支气管周围等位置。
其中,原发性纵隔肿瘤指的是肿瘤起源于纵隔组织的肿瘤,与其他肿瘤(如转移性纵隔肿瘤)有所不同。
影像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前纵隔肿瘤前纵隔肿瘤位于前纵隔,多数为单侧肿块,往往与心包、血管、肺、甲状腺等组织密切相关。
其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低密度肿块:其CT值低于30 HU,多数为囊性肿瘤;•高密度肿块:其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脂肪瘤等脂肪含量高的肿瘤;•混合密度肿块:其CT值介于30-50 HU之间,常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中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起源于淋巴组织或胸软组织,与食管、气管、心包等组织有关。
其影像表现也包括以下类型:•囊性肿块:CT值低于10 HU,多数为囊性淋巴瘤、囊性畸胎瘤等;•钙化肿块:具有定性、特异性,可见于畸胎瘤等;•混合密度肿块:CT值介于10-50 HU之间,多数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后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起源于胸椎、胸膜或食管等组织,与横隔、腰大肌、肋骨等组织有联系。
其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20 HU,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清晰边界的高密度肿块: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恶性肿瘤;•中心钙化影:多数为畸胎瘤等特异性较高的肿瘤。
诊断要点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明确肿瘤的类型;•注意图像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其他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征,以便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肿瘤的不同表现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 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 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 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 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44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成分,不均匀强 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 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 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 呈长T1长T2信号。
72
73
74
75
心包囊肿
76
77
78
后纵膈肿瘤
20
X线表现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 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 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 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 位。
21
A
B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22
23
CT与MRI
CT: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 , 肿块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
42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 大 多 呈 低 信 号 ,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43
CT: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 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 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 一定的规律性
前纵隔: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脂肪瘤、畸胎瘤、淋巴管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 、部份淋巴瘤 可出现于前纵隔。 中纵隔;纵隔淋巴瘤 (霍奇金 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食管囊 肿、支气管源性囊肿 、心包囊肿等。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肠源性 囊肿等。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这类肿 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以单侧多 见.一般无明显症状,长大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 蚀时可发生疼痛.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最常见;节神 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少见,周围神经 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 瘤。大多数为良性,儿童神经源性肿瘤恶性率高 达50%,主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和神经纤维母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少见。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 位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 膈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 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与胸导管囊肿等多位于后 纵隔等
支气管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心尖脂肪瘤
小结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包括: 1.发现病变; 2.定位诊断;肺部和纵膈病变的鉴别; 3.分类诊断;纵隔分区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常见部位的常见病) 4.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肿块的形态,密 度,边缘,周围结构的情况,增强的改变及一些病 人的基本资料。
男/27Y
【课件】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② 为类圆形、卵圆形、梭形或倒梯型; ③ 密度高,多均匀; ④ 不管良恶性肿瘤内都可以出现斑点
状钙化;
(一)、胸内甲状腺肿
⑤ 良性者多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整, 但上缘不清;
⑥ 恶性者边界模糊,轮廓不规则; ⑦ 多向纵隔一侧突出,压迫气管向对
侧或后方移位; ⑧ 肿瘤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1、 胸骨后甲状腺 病 例一
病 例二
病 例三
2、迷 走 甲 状 腺
(一)、胸内甲状腺肿
【 CT 表 现 】
① 肿块位于胸骨后气管前间隙,极少 数位于气管后方;
② 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 ③ CT上显示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④ 肿块实质部分CT值为50—70HU,高
于胸壁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
【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为20—40岁之间,当肿瘤增 大,恶变或感染穿破周围组织器官时可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咳嗽( 咳出毛发、豆渣样皮脂物)、发热、心 包炎、胸积液等。
叶,边缘不清; 中等均匀强化。
病 例 一
病 例 二
同 上 病 例
病 例三
病 例 四
病 例 五( 恶 变加胸膜转移 )
病 例 六(恶 变)
病 例七(恶 变)
(二)、胸 腺 瘤
【 MRI 表 现 】
T1加权图像表现为中等信号,T2加 权图像信号增高。良性者信号均匀,注 射Gd-DTPA后瘤体可轻度强化,恶性 者信号不均,囊变区呈长T1与长T2信号 ,MRI对恶性者大血管、胸膜、心包膜 受侵征象优于CT。
② 肿瘤的部位 因起源于纵隔某种组织
的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可根据肿瘤的部 位推测肿瘤的类别。纵隔分区(常用九 分法)对纵隔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 帮助。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预后评估:生存率、复发率等
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等
讨论:诊断难点、治疗方案选择等
病例影像诊断的结论和后续治疗建议
病例1:患者男性,50岁,胸痛、呼吸困难,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 为胸腺瘤,建议手术切除。
病例2:患者女性,45岁,咳嗽、胸闷,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为神 经源性肿瘤,建议放疗和化疗。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分析
肿瘤位置复杂:纵膈肿瘤位于胸腔内,位置复杂,难以准确定位
肿瘤大小不一:纵膈肿瘤大小不一,小肿瘤难以发现,大肿瘤容易遮挡其他器官
肿瘤形态多样:纵膈肿瘤形态多样,难以通过影像学特征准确判断
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纵膈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难以区分 影像学技术限制:影像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纵膈肿瘤诊断的 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流程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典型病例分析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和挑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趋势 和展望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病例介绍:包括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结果 等
诊断思路:根据 影像学表现,结 合临床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
医学影像-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节样突起或和分叶形成;<3)如见胸膜或心包 种植结节则恶性胸腺瘤可能性极大。
•
• 为常见纵隔肿瘤(占14%~25%),90% 位于后纵隔椎旁间隙
• 【临床与病理】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 胞神经瘤最常见;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 神经母细胞瘤少见,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 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 瘤临床多无症状,肿瘤大时可有压迫症状
•
神经鞘瘤食
神经鞘瘤
•
• 支气管囊肿 • 食管囊肿 • 心包囊肿 •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 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 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 神经肠源
•
•
•
•
•
•
• (一)胸内甲状腺肿 • (二)胸腺瘤 • (三)畸胎类肿瘤 • (四)淋巴瘤 • (五)神经源性肿瘤 • (六)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
鉴别
1 胸内甲状腺:1)常位于胸骨后间隙,主气管常受压移 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化。 2 畸胎瘤:1)发病年龄小于胸腺瘤, 2)肿块内可有多种成分,脂肪,骨,钙化等, 3)囊变多见。 3 淋巴瘤:1)肿大的淋巴结主要位于血管前间隙及气管 周围,亦可弥漫浸润,融合成团块装包绕周围结构,
•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 (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 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 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 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
结外器官受累;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等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纵膈肿瘤影像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tumor)思维导图~纵隔(mediastinum)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病变,其形态复杂,病理类型多样,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纵隔病变及肺内病变均可引起纵隔形态、密度和位置改变。
甲状腺肿(Goiter)·原发(迷走胸内甲状腺)甲状腺组织迁徙异常,与甲状腺分离,由胸内血管供血·继发(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腺腺体弥漫或不对称增大胸腔内延伸,主要由颈部血管供血·病理甲状腺增生、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影像表现·胸廓入口水平气管移位·肿块经上纵隔延伸到颈部·75%源于峡部及下叶,气管前方或侧方;25%源于甲状腺下部侧后面,气管后方;·边缘光滑或分叶;钙化常见·CT 高密度(含碘)70-120HU;囊变区呈低密度;增强明显强化·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胸腺上皮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肿瘤20%;·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侵袭性、非侵袭性·临床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与胸腺相关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可考虑增生。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现,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
同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WHO(2004)分类又将胸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粘液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讲课文档
现在九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常见临床表现
气管压迫症状:干咳、气促、紫绀等。 食管压迫症状:吞咽困难 腔静脉压迫症状:脸颈胸部浮肿、静脉
怒张。 肺静脉压迫症状:气急、咯血、肺淤血、
右心增大和胸腔积液等。 心脏、神经压迫症状。 胸骨后不适和隐痛为常见症状。
现在四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现在四十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九十页。
中纵隔肿瘤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九十页。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 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九十页。
病理与临床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 等占据的范围。
现在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分区示意图
现在六页,总共九十页。
现在七页,总共九十页。
纵隔肿瘤
纵隔原发性肿瘤:指原发肿瘤来源于纵 隔内组织和器官。
纵隔转移性肿瘤:
现在八页,总共九十页。
临床症状
纵隔肿瘤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 骨后不适感及隐痛。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现在十五页,总共九十页。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
•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点。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后可出现钙化。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MR
•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位 于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状腺 相连。 •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定性诊断
• X线一般不能明确定性,但边缘光滑显示壳状钙化 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为腺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
• 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 密度高而不均,伴钙化和 囊变。显著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边缘光滑锐 利或与甲状腺相连提示为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 状腺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 骨 后 甲 状 腺 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
缘光滑锐利,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显示与颈 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动。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 精原细胞瘤 • 胚胎性癌 • 绒毛膜上皮癌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成熟型畸胎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单囊性 (2)多囊性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的前缘,呈 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域;
●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肺门和心脏的 范围;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
2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 ●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以
下; ●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3
九
中 纵 隔
以 下 ;
下 纵 隔
上 ;
上 纵 隔
后 纵 隔
的 范 围
中 纵 隔
呈 倒 置
前 纵 隔
分 法 :
: : ::;:的:
位 第 胸食 相狭位
于 四 骨管 当长于
上 前 角前 于的气
下 肋 至缘 气三管
纵 端 第以 管角、
隔 至 四后 、区升
之 第 胸的 主域主
间 八 椎区 动;动
。 胸 体域 脉 脉
椎 下; 弓 及
下缘
、心
缘的
肺脏
的水
门的
水平
和前
平线
心缘
线以
脏,
4
纵 隔 分 区 示 意 图
5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 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因 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 的类别。
13
再见!
14
6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织体器层官摄的片关可系准,确断弥显层补示平肿融片块合的层不取面足结代。构及其与邻近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神经源性肿瘤
病因病理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 肿瘤 病理上良性占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 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 性神经鞘瘤(神经性肉瘤)、节神经母 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54
神经源性肿瘤
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 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 胞瘤 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 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 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 神经纤维瘤病。
与弥漫性增大但边界明确的颈部甲状腺 相连一般为甲状腺瘤
14
胸腺瘤
良性 胸腺肿瘤
恶性
胸腺脂肪瘤
胸腺囊肿
淋巴瘤 胸腺癌
15
良性胸腺肿瘤
16
良性胸腺瘤
X线
前纵隔中上部椭圆形肿块,宽基底贴副于纵 隔,边缘光化锐利。少数位于下纵隔 肿块内可有斑点或斑块状钙化 CT、MRI 呈软组织肿块特点,增强扫描中度强化
11
CT、MR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 位于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 状腺相连。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12
定性诊断
X线一般不能明确定性,但边缘光滑 显示壳状钙化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为 腺瘤。
13
CT
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 密度高而不均,伴 钙化和囊变。显著强化,持续时间较长。 边缘光滑锐利或与甲状腺相连提示为甲 状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
2. 子 - 母囊、多房性囊或囊实性 肿块,边缘光滑,多种密度并存 可明确诊断 畸形骨骼或牙齿、脂 - 液平面、 脂肪囊为良性畸胎瘤的可靠征象
35
3. 实性分叶状肿块高度提示 为恶性畸胎瘤
边缘侵犯邻近结构为恶性肿 瘤的可靠征象
36
霍奇金
恶性淋巴瘤
非霍奇金
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37
Hale Waihona Puke 诊断广泛性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侵 犯相邻结构 增强扫描中等程度强化
侵袭性胸腺瘤
组织学呈良性改变,生物学特性呈恶性表现,侵 犯邻近结构。向周围蔓延,通常沿浆膜扩展,可 达后胸部,甚至腹部 CT、MRI呈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特点,增 强扫描中等程度强化,其内可有坏死、囊变区
20
恶性胸腺瘤
21
2 胸 腺 癌
22
诊断要点
肿块位于胸腺内或胸腺区、直径多超过5cm、 纵隔胸膜较常受到累及
胸腺癌的侵犯性更为明显,胸腔、心包腔
呈分叶状、侵犯邻近结构,心包、大血管、
积液相对常见。瘤内坏死液化较常见
23
诊断要点
CT、MRI可明确显示上述变化,而X 线胸片则只能显示病变的轮廓
24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精原细胞瘤 胚胎性癌 绒毛膜上皮癌
43
恶性淋巴瘤
3.MRI表现: ①纵隔内多组淋巴结增大,以中纵隔淋 巴结受累明显 ②增大的淋巴结常融合成较大肿块,边 缘呈分叶状 ③T1加权像,增大淋巴结或融合的肿块 呈较为均质的长T1低信号,强度略高于 肌肉;T2加权像上为非均质长T2高信号。
44
恶性淋巴瘤
④T2加权像上,病变信号强度可揭示肿瘤 的活性,信号强度高提示病变为活性; 反之,治疗后,肿瘤活性减低,信号强 度也减弱。 ⑤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强化,其强度 类似其他纵隔肿瘤,据此难以鉴别。
41
恶性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 隆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及多组 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42
恶性淋巴瘤
③纵隔淋巴瘤可自前、后纵隔侵犯胸膜外 和胸壁而形成软组织肿块。 ④病变也可经淋巴沿支气管周围侵犯肺实 质。 ⑤肺门淋巴结受累而增大。 ⑥心包受累出现心包积液和增厚。 ⑦胸膜下转移和胸腔积液。
少数为孤立性软组织密度肿块,显 著强化
38
鉴别诊断
结节病:无融合,边界清楚,肺门淋巴结 肿大显著 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应与恶性胸腺瘤鉴别
39
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 点。
40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 后可出现钙化。
17
胸腺囊肿
X线
前纵隔中上部椭圆形肿块,其下部略宽。 边缘光化锐利。透视下深呼吸可变形。 少数有壳状钙化 CT、MRI 呈囊性肿块特点,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呈 边缘性强化。少数显示液-液平面
18
胸腺脂肪瘤
胸腺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 边界清楚,脂肪与软组织密度 (信号)互相搀杂 X线表现无特异性
19
67
纵隔支气管囊肿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多位于中纵隔的 上、中部,好发于气管两旁或气管分叉处。 ②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光滑、整齐。 ③囊肿张力低,贴附于气管部分可变扁。张力 高时,气管可受压。偶尔与气管相通,出现气 液平面。 ④透视下,随胸腔压力变化可变形。
68
45
淋巴瘤
46
淋巴瘤
47
淋巴瘤
48
淋巴瘤
49
50
淋巴瘤
51
恶性淋巴瘤
鉴别诊断 常规胸片检查,纵隔向两侧增宽,边缘 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CT和MRI显示纵隔多组淋巴结增大或融 合成较大分叶状肿块,内有坏死区,应 考虑纵隔淋巴瘤。
52
恶性淋巴瘤
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结节病 融合成团块的淋巴瘤需与其他纵隔 恶性肿瘤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胸腺 瘤等鉴别
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恶性肿瘤—侵犯、破坏邻近结构引起的 症状,如胸痛、肩背痛等
7
甲状腺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单纯性、结节性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癌
8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9
胸 骨 后 甲 状 腺 肿
10
诊断要点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 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缘光滑锐利, 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 显示与颈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 动。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25
1.成熟型畸胎瘤
26
(1)单囊性 (2)多囊性
27
(1)单囊性
囊壁:较厚,蛋壳状钙化,强化明显 囊内容:多为水样密度,液-液平面, 脂-液平面 破入胸腔、心包—积液
28
(2)多囊性
水样密度囊 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葡萄样
脂密度囊,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 水样密度囊与脂密度囊相互混存
4
MR在神经源性肿瘤、血管瘤及动脉瘤方 面优于CT
CT准确显示钙化和对骨的侵犯,在相关
病变的诊断方面优于MR
5
临床表现
心脏 体循环动脉、静脉 肿瘤压迫症状
非循环动脉、静脉
神经:迷走、交感、膈神经
气管、支气管
食管
6
畸胎瘤、囊肿等破裂、感染引起的症状
淋巴瘤--发热
迷走甲状旁腺瘤—钙磷代谢异常
嗜铬细胞瘤—高血压
55
神经源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光滑、 整齐,有时可呈分叶状,常向一侧突出。 多位于脊柱旁。 ②侧位上,肿瘤位于后纵隔,常与脊柱 发生重叠。 ③肿瘤附近的骨改变
56
神经源性肿瘤
2.CT表现: ①肿瘤位于后纵隔椎旁。 ②肿块多呈均一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 ③肿瘤内钙化少见,发生于成神经细胞瘤、神 经节细胞瘤及成神经节细胞瘤。 ④肿块内可发生囊变或脂类较丰富而密度减低。
59
神经源性肿瘤
④注射Gd-DTPA后
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提示为神经源性肿 瘤 如并有相邻椎间孔增大,则是诊断有力佐证 邻近骨压迫性改变,同时并有钙化或骨破坏、 胸腔积液或胸膜处结节,则提示为恶性神经 源性肿瘤,特别是在儿童。
60
神 经 源 性 肿 瘤
61
神 经 源 性 肿 瘤
62
57
神经源性肿瘤
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为圆形,神经 节性肿瘤呈纵行生长,而分叶者多见于 恶性肿瘤。 ⑥相邻椎间孔扩大、相邻骨质压迫性改变 ⑦胸膜下结节和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另一 表现。
58
神经源性肿瘤
3.MRI表现: ①后纵隔椎旁肿块,类圆、卵圆或分叶状,部 分肿瘤可突入椎管内而呈哑铃状表现。相邻椎 体可有压迫性改变,椎间孔可扩大。 ②肿块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若内有 囊变,则囊变区为更长T1和T2信号。 ③肿瘤内也可见无信号钙化灶,但显示效果不 及CT。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1
检查方法评价
X线平片
敏感性较差 一般只能区域定位 特异性较差,除部分畸胎瘤外一般只 能根据好发部位定性
2
X线定位原则
病灶最大径
区分肺与纵隔病变 病灶与纵隔交角
病灶最大径的位置
纵隔分区 前、中、后,上、中、下
3
CT、MR
敏感性:CT可显示数毫米大小的肿瘤; MR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而稍差 定位准确率可达100% 定性诊断准确率大于90%
囊壁或间隔钙化
29
(1)单囊性 (2)多囊性 (3)囊实性
30
(3)囊实性
软组织密度、水样密度、脂肪密度 及钙化混存 软组织成分强化
31
(1)单囊性 (2)多囊性 (3)囊实性
32
2.不成熟型畸胎瘤 3. 畸胎瘤恶变
33
诊
断
1. 前纵隔心脏与大血管交
界区,厚壁囊性肿块,高
度提示良性畸胎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