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位置
2. 特点: 气管杈 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 — 细长、稍倾斜 右主支气管 — 粗短、稍陡直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3.毗邻
前方(前→后)- 胸骨柄、胸腺、左头 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 心深丛、淋巴管等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TWI2
TWI1
增强不均匀强化
病例2,患者,男,62岁,睁眼困难2月
TWI2
TWI1
患者,男,65岁,疑胸腺瘤
不同类型胸腺瘤的MRI表现
1、定位 2、形态、边缘、密度(信号) 3、活动性
一、定位
(一)纵隔与非纵隔病变定位
1、病变中心线的位置 2、病变边缘是否清楚 3、病变与纵隔的夹角 4、纵隔组织受压移位的情况
………
纵隔病变与纵隔旁肺内病变的鉴别

纵隔良性肿瘤与纵隔旁肺癌的鉴别
纵隔肿瘤
纵隔旁肺癌
临床症状
中心点 与纵隔的交角
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其生 早期出现不同程度刺激性咳 长明显增大时出现压迫邻 嗽、胸闷、胸痛,晚期可出 近组织器官方可出现症状 现声音嘶哑及上腔静脉压迫
三、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一
致。
发病率居前六位
1、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neoplasms) 2、恶性淋巴瘤(lymphoma) 3、胸腺瘤(thymoma) 4、畸胎瘤(teratoma) 5、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6、支气管囊肿(bronchogenic cyst)
综合征的症状
纵隔内
肺内
钝角
锐角
边缘
光滑、锐利
模糊、常有毛刺
与肺叶、肺裂的 与肺叶、肺段的分布不符 与之相关,跨叶肿物少见 关系
肺血管纹理
不伴有肺内血管纹理改变 大部分受侵变细分散减少及 肿块边缘的纹理增粗和包绕 变形
纵隔组织器官 受压向病变对侧移位
向病变侧移位
患侧膈肌
无改变
常麻痹升高,带状粘连
•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肿瘤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被认为是临床上的一种常 见肿瘤急症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动脉韧带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构成 3.内容
前:左膈神经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动脉韧带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右侧 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等
⑶三个生理性狭窄
⑷血供
胸导管
1. 行程
T5
2. 毗邻
上段:左 — 左纵隔胸膜 下段:右 — 右纵隔胸膜
纵隔间隙
★纵隔组织器官之间,存在
着某些恒定的间隙,这些 间隙含有脂肪组织、小血 管、淋巴组织。包括:
*胸骨后间隙 *气管前间隙 *食管后间隙
纵隔原发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诊断要点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胸腔正中偏左。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分 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的 诊断范围。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四)纵隔的分区
2. 四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四)纵隔的分区
3. 五分法
前上区 前下区 中上区 中下区 后区
(四)纵隔的分区
4. 九分法
前上 中上 后上 前中 中中 后中 前下 中下 后下
九分法各区所含结构
(1)前上纵隔:内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 脉上段、胸廓内血管、淋巴结等。
•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上腔静脉梗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半身血液回流 受阻,上腔静脉压升高,形成广泛的上腔静脉侧支循环,并产生一系 列临床症状
• 上腔静脉是头、颈、上肢、上胸部血流回流的主干。当该血管受压可 导致这些区域静脉压升高和淤血,继而发生上肢水肿,胸腔和心包渗 出,甚至气管水肿,脑水肿,以及心搏出量减小,伴有意识改变、视 力下降、头痛等症状。
2. 中层(动脉神经层)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3. 后层(管状层) 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二、上纵隔
(一)层次 2.中层
综合征
★胸骨后甲状腺肿物一般为良性病变,但也有5%~
15%为甲状腺恶性肿瘤
诊断要点
★大小形状: 胸内甲状腺肿大多表现为单侧不规则肿 块,双侧发病者呈对称或不对称马鞍形哑铃状肿 块
★连续层面上观察,肿块向上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影像学表现
★X线:上纵隔增宽,与颈部相延续;密度增高 ;气管受压、变形移位
(二)中纵隔
3.心包
纤维心包 壁层
浆膜心包
心包腔
脏层
4.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横窦
升主动脉、肺动脉
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
心包斜窦
左、右肺静脉根部 下腔静脉左侧
左心房后壁 心包后壁
心包前下窦
心包前部
心包下部
心包穿刺
(三)后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后界 后:第5-12胸椎体
膈围成。内有左迷走神经 和食管胸段下份。
(五)纵隔的整体观
3.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前下方:心包隆凸 前方: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 后方:奇静脉、食管、右迷走神经和
右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上方: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弓
和气管等 下方:下腔静脉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 前层(胸腺静脉层)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
(一)胸内甲状腺肿
★正常甲状腺位于颈前正 中,起自甲状软骨,下 至第6气管环
(一)胸内甲状腺肿
★ 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
(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 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
(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 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临床
★该病常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以女性为 主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左侧 胸上部: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份、主动脉弓 左纵隔胸膜等
胸下部:胸主动脉、左纵隔胸膜等
二、形态、边缘及密度(信号)
形态与边缘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邻近的脂肪间隙常消 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信号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MRI上呈长 T1、T2信号,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淋巴管囊 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病例3 女,45岁,甲亢
(二)胸腺瘤
1、正常胸腺位置
胸腺随着年龄变化 婴儿 幼儿 青春期 中老年期
10-15g 27g 30-40g 15g,脂肪增多
胸腺瘤
★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 组织,多发生于成年人
★【临床与病理】
*1999年WHO组织学分型:A型、AB型、B1型、B2型 、B3型、C型
• 若上腔静脉受压过久,则可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在缓慢的受阻过程中,可发生乳房内侧、脊柱、奇静脉、胸廓的 侧支循环形成,表现出特征性胸壁浅静脉怒张。
(二)纵隔内肿瘤的定位
★ 起源于纵隔内某组织的肿瘤有其好发部
位,所以根据肿瘤部位,常可推出肿瘤类 别。
(四)九分法常见肿瘤的好发位置
(五)纵隔的整体观
1.前面观
2.左侧面观
中部:肺上根:胸腺
前下方:下心:包心隆包凸 前方: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 后方: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
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上方: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等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
和脊柱围成。内有胸导管和 食管胸段上份。
食管下三角:心包后界、胸主动脉和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 MRI上呈稍长/等T1、T2信号,见于甲状腺肿、胸腺瘤
、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 MRI上呈 短T1、长T2信号,常见于皮样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CT:多位于气管前方或侧方,密度高、低不等 ,囊变、出血、钙化;其中钙化灶是胸内甲状 腺肿的主要特征。因具有摄碘功能而明显强化 并持续较长时间
★MRI: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和 坏死;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持续性明显强化 ,囊变与坏死区无强化。
病例1:女,35岁,甲状腺肿大待查
病例2:患者,女,75岁,一月前发现颈部肿块,查体甲 状腺Ⅱ度肿大,表面结节感,质韧,活动可。
边界清楚,可有囊变、钙化,增强均匀强化;侵袭性 肿瘤肿块大,边缘不规则,脂肪间隙模糊,伴有胸膜 结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 MRI: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强化 ,囊变区无强化,侵袭性胸腺瘤放疗后行MRI检查 TWI2上残余肿瘤呈高信号,纤维化组织呈低信号。
病例1 患者,女,47岁,发现纵隔包块6天。
动脉神 经层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膈神经 迷走神经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2)前中、下纵隔:内有胸廓内血管、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结等。
(3)中上纵隔:内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气管、迷 走神经、膈神经和淋巴结等。
(4)中中纵隔和中下纵隔:内有升主动脉、肺动脉 干及其分支、左右肺静脉、上腔静脉下段、心及 心包、气管杈及左右支气管、淋巴结等。
(5)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迷走 神经、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交感干 和淋巴结等。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导师:孙学进教授 2014级研究生:王思丹
一、概 述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 称。
2、包括的结构:心包、心 脏、大血管、气管、食 管、胸导管、神经、胸 腺、淋巴结等。
(二)纵隔的位置
冠状面
水平面
(二)纵隔的位置
*生物学行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及侵袭性胸腺瘤 *临床:患者可无症状,约30%左右的病人伴重症肌
无力,约20%左右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现有胸腺瘤, 部分病人伴有血液r-球蛋白降低
胸腺瘤的组织分型
影像学上一般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 袭性两类,分别表达肿瘤的良恶性生物学 行为。
影像学表现
• X线:纵隔增宽,胸骨后肿块 • CT:多位于主动脉弓至肺门的前上纵隔,呈类圆形,
★迷走甲状腺多无临床表现,也可有甲亢 表现者。
★胸骨后甲状腺常有颈部甲状腺肿大,气 管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等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分型
★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分为三型, Ⅰ型:颈部甲状腺肿多于一半位于胸骨后,下极达主动
脉弓上缘; Ⅱ型:肿大的甲状腺几乎全部进入胸骨后方,下极可达
主动脉弓后方,或进入后纵膈; Ⅲ型:巨大的甲状腺肿突入胸腔,或伴有上腔静脉受压
2.内容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纵隔后淋巴结等
(三)后纵隔
3.食管胸部
⑴分段
食管颈部 食管胸部 食管腹部
胸上段 胸下段
气管杈
临床上以主动脉弓的上缘和肺下静脉的下缘为界
上段:自食管起始处至主动脉弓的上缘 中段:自主动脉弓的上缘至肺下静脉的下缘 下段:自肺下静脉的下缘至食管末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