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居士_汉学课程规划与学习之拙见-20151209
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广阔的社会视野、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现代化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学科领域接受比较系统的理论训练,并对本领域各学科发展、研究现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专业教育,同时提高业务能力和学识修养方面的系统综合训练。
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需求,开设专业选修课和人文课的课程,并让学生较全面地接受行政公务、新闻采访、编辑等领域的实习,进行必要的方法与技巧实践训练。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1.掌握系统的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哲学、历史、艺术、新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有比较丰富的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4.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处理公务行政、新闻采访、编辑等问题的能力;5.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6.本专业师范方向学生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及时吸收新的成果,将新知识、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7.本专业师范方向学生熟悉教学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四、主要课程基础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文献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等。
五、标准修业年限四年六、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七、课程统计八、课程设置(附表一至五)九、实践环节(未含课堂内实践环节)(二)师范方向十、毕业学分要求1.本专业非师范生须取得16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程类学分为142分,实践类学分为19分。
佛典语言学书目
佛典语言学书目梅维恒(Victor Mair)1.〈《贤愚经》的原典语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424-444,巴蜀书社。
方一新、高列过2. 〈《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2003,高列过,《浙江大学学报》,2003.5。
3.〈题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考辨〉,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 辑,pp. 345-373,巴蜀书社。
方一新4.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2000,《语言研究》,2000.2。
5. 〈《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2003,《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276-284页。
6. 〈作品断代和语料鉴别〉,200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1,pp. 16-29。
7.〈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2004,《汉语史学报》第4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早期汉译佛经的被动句〉,2004,高列过,《第五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II),2004 。
9. 〈《太子慕魄经》非安译辨〉《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长沙市。
10. 〈《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翻译年代考辨〉,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从佛教词语及惯用语看《分别功德论》〉,2008,《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0.31,政治大学。
董琨12. 〈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1985,《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3. 〈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2002,《中国语文》第6期,pp. 559-566董志翘14.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2000,成都,中国,巴蜀书社。
15.〈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3-15,巴蜀书社。
佛教文学(导言与基础)2023年春季学期中文本科选修课程
2023年春季学期中文本科选修课程
一、佛教文学渊源
宗教和文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 宗教,核心在信仰;文学,人类所创造的艺术
宗教和文学存在相通之处: 都要面对人生的实际问题 ,只是侧重点不同。 内容 宗教更关注人生的“终极关怀”; 文学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对人生现实生活进行提炼 和艺术概括,旨在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求。 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所反映的都是人们的 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等等。 形式: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
繁荣欲
五欲:追求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的满
足、享受而产生的五种欲望
三毒:贪、瞋、痴 (三不善根)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慢、疑、见
见,分为五种:
身见:谓己身为实有 边见:偏于一边,非中道 邪见:谓无因果 见取见:总以为自己高明 戒禁取见:以戒禁为解脱之因 *业:即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业”是梵文 的意译,音译为“羯磨” ,意为“造作” ,“起 心动念,无非造业” 身、口、意三业 宿业 现业 善业、恶业和无记
*“五根” 修行所依据的五种内在条件: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前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维持修 行,达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 力和慧力。
*“七觉支” 亦名“七觉分”、“七菩提分”, 指达到悟解佛理的七个次第或组成部分。
*修行总的精神:对佛法的信受奉行 总的方法: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是通往涅 槃、求得解脱的路
二、佛经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基本类型 “佛教文学作品”
佛教经典之中的那些富有文学色彩的经典和某些经典 中含有文学色彩的片断;还有,受到佛教某种影响, 甚至只是利用佛教题材以至在某方面和佛教有关联的 文学作品,都可以看成是佛教文学作品。
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禪家悟道因緣分類釋例蔡日新禪家的修爲,說千道萬,旨在悟道。
爲了悟道,禪師們往往歷盡艱辛,他們甚至還要經過一番“大死一場”的痛苦考驗,才能在那“山窮水盡”之際,見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誠然,對於這種境界進行文字性的描述,畢竟如同霧裏看花,終似隔了一層,只有那些設身修習的禪師們,他們才能受用那種難以言語表述的禪悅。
但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若離開了對古德禪修文字的考察,終究又是無從下手的。
從這一角度出發,筆者姑且採用文字來說禪。
早在1992年,筆者曾撰寫過《禪悟與靈感》一文[1],對禪家的悟道有過一些粗淺的探索,今擬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禪師的悟道因緣作一些系統的評述。
如前所說,禪師的悟道往往要經歷一番十分艱難的磨礪,爲了悟道,他們或行腳、或作役、或坐禪、或機辯、或參學……儘管他們的修學方式各異,但他們爲了實現悟道這一目標卻是一致的。
也許是因爲他們各自的根機與閱歷不盡相同的緣故,所以,使他們在悟道因緣上也各自不同。
去年初夏,筆者作《禪門悟道公案選析》一書(臺北新店圓明出版社1998年5月版)時,便發現了禪師們悟道的這一差異性,而今檢故,頗覺得有寫一點文字的必要。
所謂禪師的悟道因緣,在這裏是指促使一位久經修行的禪師開悟的那一種增上緣。
禪門的修學,有時歷盡千辛萬苦而不悟,而最終卻因爲某種特殊的因緣際會,便一下子叩啓了禪師的智慧之門,使他們洞察了人生與宇宙的真諦。
這在得道的禪者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過這樣一種修學體驗。
因此,我們研究禪者的悟道因緣,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對禪悟作一些瞭解,或許對禪修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今綜括禪師們的悟道因緣,略作分類,稍加評述,以陳如下。
一、於言下即得在叢林中,頗有一些上根利器,他們因爲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經名師一指點,當下便徹了心疑,洞見玄奧。
以這種因緣悟道者,多是夙緣具足的祖師大德,從二祖到四祖都是以這種因緣見道的。
《景德錄》卷三載二祖慧可當年求達摩祖師開示,當他明瞭欲求大法,應當捨棄一切乃至血肉身軀時,乃立雪斷臂于達摩祖師面前。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课程简介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课程简介二○一四年九月目录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 (4)《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简介 (4)《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课程简介 (4)《现代汉语》课程简介 (5)《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简介 (6)《古代汉语》课程简介 (7)《文学概论》课程简介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简介 (9)《外国文学》课程简介 (10)二、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选修) (12)《语言文字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12)《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1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简介 (14)《文学评论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14)三、专业模块课程(必修) (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简介 (15)《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 (16)《美学概论》课程简介 (17)《传播学概论》课程简介 (18)《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简介 (19)《市场营销学》课程简介 (19)《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实务》课程简介 (20)《产业经济学》课程简介 (21)《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课程简介 (22)《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课程简介 (22)《文案设计》课程简介 (23)《普通话》课程简介 (24)《中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简介 (25)《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简介 (26)四、专业素养模块课程(选修) (27)《艺术品典当与拍卖》课程简介 (27)《文化活动与项目策划》课程简介 (28)《媒体策划与营销》课程简介 (28)《文化创意产业营销、理论与实践》课程简介 (29)《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课程简介 (30)《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课程简介 (31)《知识产权法》课程简介 (32)《艺术管理》课程简介 (32)《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简介 (33)《会展文案》课程简介 (33)《广告文案》课程简介 (34)五、文学素养模块课程(选修) (35)《中国美学》课程简介 (35)《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课程简介 (36)《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简介 (37)《语用学》课程简介 (38)《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课程简介 (38)《社会语言学》课程简介 (39)《汉语修辞学》课程简介 (40)《演讲与口才》课程简介 (41)《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课程简介 (42)《新世纪文学研究》课程简介 (43)《鲁迅研究》课程简介 (44)《钱锺书研究》课程简介 (45)《古代诗歌研究》课程简介 (45)《<史记>研究》课程简介 (46)《唐诗研究》课程简介 (47)《宋词研究》课程简介 (48)《元代散曲研究》课程简介 (49)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高级文秘方向)学时:16学分:1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课程内容简介:《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以讲座形式或其他形式讲授,主要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介绍本专业中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各学科的领域范围、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及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介绍本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
第46讲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 (1)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阿毗达摩第四十六讲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玛欣德尊者2009.06.11讲于江西佛学院在我们上课之前,这里我要向大家道歉一下,昨天晚上我们在讲到二因心的时候,讲到当时雷迪西亚多认为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是三因结生。
后来我再去查了一下,发现数字上还是有点出入,因此在这里我向大家道歉一下。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我们付出精进的必要性,我在这里读出雷迪西亚多所写的一本《觉支手册》,关于四正勤的部分,他里面就讲到了不要认为现在是二因结生者或者即使是二因结生者,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修行。
在这本书里面的四正勤的一章里面这样讲到:“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导那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圣果,才能够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者是二因者,或者过去世没有积累足够的巴拉密。
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开悟的时期。
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巴拉密,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结生者。
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乏了正勤——精进。
若具有专精(pahitatta)地适当注进正勤(注进精进),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
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
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持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的当下死去亦在所不辞。
索那长老(Soõa Thera)所付出的精进是在雨安居(vassa)的三个月期间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间只采用坐以及走两种姿势。
护眼尊者(Cakkhuppàla)的精进与他相等。
第16课《诫子书》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淡泊.(bó) 险躁.(zào) B.致.远(zhì) 枯.落(kū)C.淫.慢(yíng) 穷庐.(lú) D.励.精(lì) 治.性(z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3.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2)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5)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6)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一部分总则教课进度:(六课时)一课书教课对象:留学生初级班教课课型:精读课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北京语言大学第一版社教课目的: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词汇,稳固基本词汇,掌握词语的读法与基本义思,经过各样形式的练习,重点发展初级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课重点:词汇教课以多读、多写为基本教课重点。
课文以能流畅的朗诵为重点。
掌握每课的基本语言点。
教课原则:1.实践性原则:经过各样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深入语言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与技术。
2.综合性原则(语音、词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3.启迪性原则:在教课中采纳启迪性和引诱式的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踊跃性和参加热忱,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社交能力4.社交性原则:充足利用各样现真相景,努力创建情形,最大可能地实现语言知识、功能与情形相联合。
5.科学性原则:①语言知识、功能与情形相联合,语法、语义、语用相联合。
②以学生的特色、语言水平、接受能力为教课方法、教课难易程度选择的标准,从语言知识的角度、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科学施教。
③顺序渐进,螺旋式上涨。
④坚持重现性。
在词语和课文的解说以及练习过程中注意存心识地复习前面课文基础所学过的常用句子和语法。
⑤在深刻的民族心理的指导下探究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6.互动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表此刻教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学习内容的传达、反应与调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表此刻知识的交流与思想的交流。
教课方法:词汇教课主要采纳以旧释新法、情境法、直接教课法(包含实物教课、图片教课、多媒体教课)、翻译法:语法教课主要经过对照教课法与实践教课法相联合:主课文的教课主要经过发问法,议论、创建情境等手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听闻能力。
教课设计部分《周末你干什么?》课程名称:精读教课对象:初级一班留学生授课学时: 4 课时(课时每课时50 分钟)使用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教课目的和要求一、教课目的1、经过学习,使学生领悟本课所学的生词意思。
《汉学师承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汉学师承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汉学师承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国朝汉学师承记》。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第178-180课学习笔记【科判关系】智慧品分三: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为:庚一、总说(178.01);庚二、遮破能立;庚三、宣说能害庚二、遮破能立分为: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178.02、178.03);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178.04)庚三、宣说能害分为:辛一、由因建立空性;辛二、由果建立空性;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为: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为:癸一、破无因生(179.01、179.02);癸二、破常因生;癸三、摄义癸二、破常因生分为: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子二、破由微尘所生;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为:丑一、大自在不成立(179.03、179.04、179.05);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180.01);丑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第178课学习笔记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能断是断除所断的智慧,所断是需要断除的实执、分别念。
庚一、总说: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颂词分层与解释】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来看,一切内心和外境都是无实有的。
从根本的理论上观察,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没办法安立心境实有。
安立心境无实有的理论就叫做事势理。
顺着万法的究竟本性抉择,万法怎么样,就如是抉择,叫做事势理。
{广释}许心境实有的宗派,其立论很难成立。
如果说外境实存可以由心识成立,那么依凭什么成立心识实有呢?{辅导}安立内心和外境实有的宗派,从道理上来讲非常难以安立。
【重点与难点分析】1. 众生所认为的心境实有,不是正理观察之后安立的实有,而是众生的实执安立为实有而已。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
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金易明【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中国近现代发轫于吴越之地的“居士佛教”现象,分析中国佛教信仰团体在近代所发生的变数。
本文首先肯定,居士佛教并非一个平信徒概念的简单问题,而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特别的信仰现象。
其次,本文论述了居士及居士佛教的界定及其历史渊源,评述欧阳竟无先生关于建立“居士佛教”的理论特色。
【关键词】僧伽佛教居士佛教欧阳竟无【作者简介】金易明,一九六O年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毕业。
现任上海佛学院佛学专业教师。
佛教学术界有学者多次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
这种呼吁无疑引起学界和教界的高度关注。
有人对“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可疑,对确认“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甚至于“系佛教在诸多宗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等流行观念,尤其不敢苟同。
确实,佛教中的许多观点,并非单纯的理论问题,涉及佛教传统与现实的各方面。
观念须落实于宗教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可行性。
“佛教不是并且也从未自称为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的阐释;它是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
它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僧伽(San.gha)的传入。
对于中国人来说,佛教一直是僧人的佛教”。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和教界人士则认为,佛教居士化的观点,在理论的出发点上,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
这不仅反映在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佛寺在中国的存在所引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分子和官方的态度、僧职人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以及修行团体与中古中国社会逐步整合,这些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早期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明清以降,中国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僧伽佛教”急剧衰落,特别是有清一代,当时国内的佛教,虽然规模仍存,如康熙时全国僧尼仍有十一万八千余名。
然而人才凋零,徒有空壳,已经丧失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活力,一般寺院成了社会上无依无靠者的谋生庇护处。
加行第二十一课
加行第二十一课思考题1.为什么说自己趋入佛门非常重要?趋入佛门分为几种?你是哪一种?2.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3.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4.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5.学习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人之间的问答,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一段触动你?为什么?《前行》中正在讲五种他圆满,现在是第四个。
己四、自入圣教: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
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
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
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
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
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
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
汉学名词解释
解释下列名词:1汉学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甚至也包括对于海外华人的研究。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2传教士汉学3使领馆汉学4京都学派5中国中心观6雷慕莎7费正清8藤田湖南10施舟人施舟人。
1934年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
施舟人通晓8种语言,是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
1979年施舟人来到中国专门从事文化研究,历时二十余年不辍。
2003年,施舟人在福州大学建立了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他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图书馆“西观藏书楼”创办人9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沙畹的学生。
1883年12月15出生于巴黎,其父为法国著名考古学家加斯通·马斯佩罗,原籍布雷西亚,其母是米兰人,是父亲的续弦。
马伯乐在蒙田中学开始他的中等教育,后来转入他父亲曾经就读的路易大王中学。
16岁之前,马伯乐一直与父母住在巴黎,1899年,父亲被派往开罗,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为法国保住这个职位,马伯乐遂被托付给塞弗尔师范学校的女校长,成为一名寄宿生。
在这所学校里,马伯乐通过了中学会试,并于190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由于马伯乐的父亲当年在巴黎师范学校求学时,曾与第二帝国当局发生龃龉,因此他也就没有到这所位于乌尔姆街的名校继续他的学业。
后来他在部队上服役一年后,随父亲前往埃及,在那里完成了论文《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的财富》,并于1904年获得历史学和地理学高等文凭。
后来从埃及回到巴黎后,马伯乐开始学习法律,于1907年获学士学位,这对他以后研究中国法律史颇有裨益。
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中文,两个原因促使他下定决心投身于汉学研究,一是法国远东学院为汉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二是他的同父异母哥哥乔治·马斯佩罗不久前以官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到印度支那任职。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1)戒幢佛学研究所 >> 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苏州⼤学:潘桂明教授内容提要:⼤慧宗杲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杰出⼈物,在许多⽅⾯都有重要建树。
本⽂重点探讨了他在⼟⼤夫居上的佛教教育⽅⾯的突出贡献。
全⽂分五个部分,分别阐述⼤慧宗杲居⼠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禅学影响、历史贡献等。
认为,⼤慧宗杲的居⼠教育继承和发扬了禅宗临济宗下扬歧派系统的传统,是在其师圆悟克勤有关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弘传。
指出,⼤慧宗杲所创的“看话禅”以⾰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他的居⼠教育思想和⽅法与此相联系,故其社会现实意义⾼于禅学⾃⾝意义。
⼤慧宗杲对⼠⼤夫居⼠的佛教教育,其根本特点是善于把握时代的特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他的有关思想中已蕴含着传统儒家的⼊世、济世精神,也已包含着“⼈间佛教”的若⼲要素。
⽂章具体分析了宗杲对⼟⼤夫禅学中暴露的各类思想问题的严肃批评,以及在批评基础上的热情引导,显⽰了他对⼠⼤夫居⼠寄寓的厚望,即在提⾼丛林思想⽂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章最后指出,通过宗杲的居⼠佛教教育的不懈努⼒,终于使临济禅获得“再兴”,在很⼤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佛教作出重要贡献,⽽且也为尔后的居⼠佛教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确⽴的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地主乃⾄出⾝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开辟了仕途,培养出⼀⼤批供职于中央和地⽅的官僚主⼤夫,他们与帝王、贵族同时担负起维护封建政权的使命。
随着宋代科举取⼟制度的完善,终于造就了庞⼤的官僚主⼤夫队伍,使宋代上层社会成为典型的官僚⼠⼤夫社会。
宋代佛教虽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但就禅宗⽽⾔仍有相当的活⼒,继续担当着中国佛教主导的⾓⾊。
由于明教契蒿等⾼僧卓有成效的护法活动,不仅使世间排佛之论逐渐“浸⽌”,⽽且还吸引了⼤批朝廷重⾂,使之成为坚定的护法居上,居⼠的参禅学佛活动随之进⼊新的⾼涨时期。
溯生本之源 悟合学之道
学情 境吸引学 生与教师 合作 ?设 计怎样 的教学环 节才能 引
导 学 生 跟 着 教 师 的 思 路 走 ? 于 是 笔 者 一 直 忙 于 找 题 、 出
题 、 阅卷 、再 补 考 ……
我 们 忙 的 不 亦 乐 乎 , 学 生 呢 ? 学 生 的 学 习 则 停 留 在
“ 做做 做 ”、 “ 背背背 ”的层次 ,却忽 略了 “ 一想 ”这 想 个环节 。在这种 机械 的重 复训练 中 ,即使学 习跟得 上的学 生 多数 也是学得不 够灵 活 ,遇到 没见过 的问题就发懵 ,而
≯ 教 掌 反 冕
一 … 一 …
溯 生 本 之 源 陪 合 学 囊 道
◇河北 唐 山市 丰南 区钱 营一 中 何 维 文
在 多 年 的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实 践 中 ,笔 者 几 乎 每 天 都 在 思 考 这 样 一 些 问 题 :如 何 让 自 己讲 得 更 精 彩 ? 创 设 怎 样 的教
合作学 习 ,可真 正使每个 学生 的主体地位 和主体人格 受到
尊 重 ,学 生 主 动 思 考 和 主动 探 究 的进 取 意 识 、创 造 意 识 和 竞 争 意 识 能 较 好 地 得 到 强 化 。在 群 体 中 ,学 生 一 方 面 张 扬 自 已 的 个 性 ,表 达 各 自 的独 特 体 验 ;另 一 方 面 又 耐 心 地 听 取 他 人 的 见 解 ,生 成 新 的 独 特 的个 人 阅 读 感 悟 。
讨 论 。 最 后 引 导 学 生 反 复 地 朗 读 ,再 结 合 诗 中 描 绘 的 意
境 ,走 进诗人 的 内心 ,走进那个 特定 的时代 ,产生 自己的
独特体验 。 由 此 看 来 ,个 性 化 阅 读 不 仅 要 求 学 生 在 阅 读 时 自主 探 究 ,还 离 不 开 与 他 人 合 作 ,在 合 作 里 发 挥 个 人 的 自主 性 , 培 养 自身 的创 新 能 力 。 总 之 , 强 调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阅 读 并 不 等 于 说 “ 教 学 在 中 ,就 由 学 生 说 ” ;也 不 等 于 说 “ 教 学 中 ,学 生 说 了 就 在
给学生留下喜悦的机会
给学生留下“喜悦”的机会2015-11-01 谢云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虽然饱学经纶,却始终未得入门。
百丈圆寂后,他便听从师父的安排,跟随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参学。
一天,灵佑对他说:“听百丈先师说,你一向博学多闻,聪明伶俐,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一时语塞。
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灵佑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我前的本来面目?”灵佑斩钉截铁地说:“我如果告诉你,你以后一定会骂我的。
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
”智闲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心地把所有经典烧毁,然后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
一有闲暇,就思考那个“本来面目”的问题。
有一天,智闲在田里除草,随手将地里的碎石扔出去,恰巧击中了地边的竹子,发出清脆的声音。
智闲愣了一下,顿时彻悟——他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栗与激动,马上回房沐浴焚香,对着沩山所在的方向遥拜,说:“和尚的大慈大恩,胜过了我的亲生父母。
假如当初您为我说破了秘密,我就没有今日的悟境和喜悦了!”在禅宗看来,修行参禅所悟的“道”,不是别人给的,更不是别人说的,而是要参禅者亲身去体验,最终才能心领神会的。
正因如此,灵佑禅师才会说:“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
”禅门里几乎所有的祖师大德,在接引和点化学僧时,往往都只提出问题,或针对学僧的问题,一步步追问和紧逼,以引发学僧的思考、究诘;学僧能够明白的,会当场开悟,不能明白的,也会百般揣摩,千般思量,直到开悟为止。
禅宗里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说法,他们所强调的,其实就是“由疑而悟”的探究过程。
在这则公案里,如果把灵佑说的那个“答案”,看作“知识”,那么,智闲最终所获得的“道”,或可算作“能力”——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发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尽管从表面看,智闲所悟到的,依然是关于“本来面目”的“答案”,但对他自己来说,这个答案是重要的,意味着他的真正开解和证悟,他参悟的这个过程,为求得这个答案所花的心思、所费的功夫,更为重要。
色彩教学之拙见
色彩教学之拙见
居生勇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美术教育和很多其他科目教学的方面都不太一样,课堂教学所在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低,文化课知识基础更是薄弱。
虽然实践课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但是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靠,会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很多手法、色彩搭配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方面可能都没有办法达到我们教学预期的目的。
【总页数】1页(P282-282)
【作者】居生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张纲中学,江苏扬州 225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
【相关文献】
1.教学设计与教学论关系之拙见
2.语文教学要敢于"放"——语文教学之拙见
3.语文教学要敢于“放”——语文教学之拙见
4.谈民族色彩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渗透——以攀枝花学院设计色彩教学及彝族色彩为例
5.语文教学要敢于"放"——语文教学之拙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同修: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汇报:汉学课程规划与学习之拙见《信心铭》开端即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路线很是清晰明了,其教学之方法、内容、次第,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沿用,此是我中华历代先祖智慧的凝聚、经验的总结,纵令圣人复出亦不能改易。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是说学生在家中必须孝养父母,使父母身心安乐。
「出则弟」是说出外求学或做其它事情,要行悌道。
在家能孝顺父母,自然能善事兄长。
敬顺兄长以顺亲心,叫作悌道。
出外时,将此事兄之道推而广之,用以对待年长于自己的人便是「出则弟」。
「谨」是讲行为应当谨慎。
「信」是说言语必须诚信。
「泛爱众」是讲与众人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博爱,以养自己平等容众之德。
「亲仁」是讲必须要选择亲近有仁爱之心的良师益友来学习。
「行有余力」的「行」字是实行的意思,「余力」是说行此孝悌等五事之外的时间。
「学文」的「文」字通常被解作「六艺」。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的「礼」字,它涉及的方面很广,小至洒扫应对,大到祭祀天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全都包含在内。
「乐」不仅只是音乐,它包括所有艺术。
「射」也不单单是射箭,它代指武术及武略。
「御」是讲驾车技能,因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和牛车。
「书」不是指后来的书法,原是指文学和文字学等。
「数」不单指数学,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算术等等。
之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教人必须将此几件事完全做到之后才让人学文,而是表明学文必须要以孝悌等诸事为根本,用行此诸事之外的时间来学文。
雪庐老人也说过:「所求之学有其先后。
孔门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首为德育是先正其心,后为文学是『游于艺』。
行此五事之外,即是余力。
弟子求学应当先以此五事为根本。
行此五事之外,并不是没有时间学文。
是说学文必须求其根本,没有根本之文不可取。
」古时蒙童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
期间一直是在家塾就读,不离开父母。
父母教孩子以敬,老师教学生以孝,亲师合作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因为大道知难而行易,所以必须抓住孩子记性好而悟性差的黄金阶段,凡所当读之书,尽在此时熟读成诵,而不必加以讲解,所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云此理。
待学童满十五岁之时,离开父母入大学就读,听老师开解已读之书,追随老师游学各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中实践所学,验证经典。
《学记》所言之「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是从此时算起,小学七年不包括在内。
当今要复兴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万不可小视蒙学经典的学习!因为这些蒙学经典皆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儒从大经之中有所悟处,然后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编撰而成,观其文章之从容和雅,可见其学问之精深洞达;体其用心之仁厚慈恻,则知其道德之精良纯粹。
我辈若要小觑蒙学,一定先要扪心自问:我之道德真的已在王应麟、李毓秀之上了吗?我之学问比周兴嗣、李笠翁究竟如何?——此时若不能顿生惭愧、幡然猛醒,纵孔子在前、释迦在侧,亦爱莫能助矣!古时人心质朴、风俗淳厚,蒙童至七八岁依然能不失其天真,待十四五岁,物欲渐染、知识渐开之时,平生当用之书已藏于胸中,良好的习惯已然养成,再及时对其开解经典义理,总使偶有偏离,必然终无大碍。
而今日教养蒙童,却不可机械地按照年龄行事,因为今古之世道人心实在不能同日而论。
所以当今之教育,只能说越早越好,至于对经典的开解时间,也应酌情而定。
因为不能像古时学生那样有足够宽裕的时间来读书,所以必然的要对所学课程做一番慎重的精简。
关于蒙学部分,因缘生所校集的《圣学根之根》已是优中选优、简之再简,自小学习的孩子最好能将其完全背诵,年龄偏大、实在不能全部背诵的学生,也至少将其中的《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背诵下来,余者也要不断熟读,做到心中有数。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蒙学教材中的《名贤集》与《增广贤文》属同类作品,所以选此即不必用彼,用彼即不必选此。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蒙求》与《龙文鞭影》,也完全是采用同样的体例,所以依照自己所爱而任选其一便可。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家自去斟酌取舍。
如《明心宝鉴》之类的书,雅俗杂陈、真伪并录,若择其精要用以劝善则可,实不足以选入童蒙教材;再如《省心录》、《菜根谭》、《格言联璧》之类的书籍,虽美虽善,终是零金碎玉,不可过多留恋于此,要抓紧时间让孩子攻读四书了。
《四书》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总源泉,舍弃《四书》则无异于拔本而塞源,焉有不枯不竭之理哉?《大学》与《中庸》二书,乃圣贤学问之经纬,二者若明,则天上天下之事、出世入世之理概莫出此网罗矣。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中庸》以熟其心法,再读《论语》、《孟子》以观圣贤之身行言教。
可见《四书》实为儒家教育之核心,必须不折不扣地掌握。
关于《大学》的读本,以《礼记》中的古本为善,不宜读诵朱子改订本。
若论其注解,郑康成所注实未能上达;朱子所注不依古本,亦不足取;王阳明及张居正所注值得参考;蕅益大师引佛证儒,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可谓至善,然其并无破析文字,属于外传,不易掌握;雪庐老人《大学表注》清晰明了,可为指南。
因缘生遵净空老上人嘱托,遍览先贤注解,依李雪庐老人《大学表注》为纲要,参看蕅益大师《大学直指》,兼取汉、宋、明、清诸儒所长而集成《大学衍义》,因为成书匆促,不及琢磨,然虽不能为诸君登天之梯,尽可做大众垫脚之石。
关于《中庸》,康成所注确实远不及程朱之境界;然而程朱所注虽有很大参考价值,终究是瑕瑜共存、遗憾颇多;憨山大师注解至美且善,蕅益大师之补助又能锦上添花,然其仍旧不适宜初学,不能广泛流通于大众之间。
因缘生所整理之《中庸衍义》,则以憨山大师《中庸直指》为底本,参看蕅益大师之补注,于郑氏及程朱之间亦有所取,可为初学此书的仁者做敲门砖。
关于《论语》,古今注疏甚繁,以雪庐老人《论语讲要》为最佳,可以遵从。
其中有少数几处未能圆满者,只是白玉微瑕,稍磨即除。
蕅益大师所作《论语点睛》属于外传,可作参考。
《孟子》的文字并不艰深,只要专读正文,即能知其大半。
注释之书,梁启超推崇清儒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最善,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虽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为精辟,可作参考。
而朱子《集注》乃是尽其平生心血所作,虽是杂有沙石,却也不乏金玉,学者仍需一读。
关于《五经》的学习先后,历来各家主张不一。
荀子在其《劝学》一文中便大为感叹:《礼经》和《乐经》蕴藏大法但缺乏详尽的经文注解;《诗经》和《尚书》只讲述先王故事而不切近于人;《春秋》文义隐约,褒贬难明,不能使人速晓其意。
《诗经》虽有化人以「温柔敦厚」之功用,然而《经解》中却亦对其有批评,所谓:「《诗》之失,愚。
」是说假如我们没有悟性,且对其诗篇创作的历史背景不能了解,便会很容易学成迂腐的书呆子。
所以在《论语•子路》篇,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尚书》是最古老的史书,《经解》赞其有「疏通知远」的功用,然而对其亦有批评,所谓:「《书》之失,诬。
」因其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所以很容易导致曲解经文而诬枉圣贤。
《易经》被称为「五经之首」,《经解》赞其有化人于「洁净精微」之功用,然而对其亦有批评,所谓:「《易》之失,贼。
」是说假如没有德行的基础而去学习《易经》,一定学得神头鬼脸,必然是误己误人。
所以张横渠先生曾道:「《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礼经》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经解》赞其有化人于「恭俭庄敬」之功用,但同时也有一句批评:「《礼》之失,烦。
」是说假如只知道礼的形式,而不知它的实质意义,那必定会令我们学得厌烦,当然也讨人厌烦。
《春秋》出于孔子之手,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时整个东周天下的历史,然其文字太过简练,无传则后人莫知所云。
《十三经》中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本是《春秋》的三家注解。
《经解》赞《春秋》有「属辞比事」之功,但同时也有一句批评:「《春秋》之失,乱。
」是说假如我们没有道德基础而学习《春秋》,必然只能看到不君不臣、不父不子的反面,而不能深识圣人用心。
以王安石之学识,尚且扬言要毁掉《春秋》「这本烂账」,我辈岂可不慎?不才揆情度理、思之再三,窃以为今日学习《五经》,当以《三礼》为先。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其子有过庭之训:「不学《礼》,无以立。
」而《三礼》文字浩繁,若用于学校教学,则当以《礼记》为主。
先儒多认为《学记》和《乐记》是《礼记》之中除《大学》和《中庸》之外而最近于道者,所以最好能熟读成诵。
《礼运》和《经解》、《儒行》三篇文字都不多,但是意义非常重大,能达到背诵是最好的。
其它如《曲礼》、《檀弓》、《王制》、《礼器》、《大传》、《祭法》、《祭义》、《坊记》、《表记》、《缁衣》、《冠义》、《昏义》、《乡饮酒义》——这十三篇都应该完全熟读,若是仅从其中摘取某些段落学习,远远不够!余者三十一篇,有余力则可读,无余力则可暂缓。
《周礼》主要记载周代的礼乐制度,有志于政事者不可不读。
用于学校教学,则可参考《国学治要》,选取《大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七篇熟读。
《仪礼》是记载先秦各种礼仪的经典,现存十七篇。
若用于学校教学,可参考《国学治要》,选取《士冠礼》和《士相见礼》熟读。
关于注释《三礼》的书,当然是首推《十三经注疏》中采用的郑注和孔疏。
同时可参看清儒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和胡培翚的《仪礼正义》。
自古「礼无乐不行,乐无礼不举」,《乐经》有化人于「广博易良」之功,虽已失传,然乐教绝不可荒废!可将《礼记》中的《乐记》和《荀子》中的《乐论》拿出学习,《吕氏春秋》中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制约》五篇文字皆不多,可作为助修。
——《吕氏春秋》五篇,可参考今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
先儒称《尚书》为经中至尊,印光大师亦极赞其文义甚佳,建议将其全部背诵。
然而《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别,传世的《尚书》共五十八篇,是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融汇。
其中的古文二十五篇为晋人伪造,学者不可不知。
学生若是从小学习经典,自当遵从印光大师之教诲,取《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十三经注疏本》分其为三十三篇)熟读成诵,余者三十篇可以泛读。
若是用于学校教学,可酌情参考《国学治要》,取其中的《尧典》、《皋陶谟》、《汤誓》、《洪范》、《金縢》、《无逸》、《秦誓》七篇读至精熟。
《尚书》极难理解,历来专研者甚少。
其注释书籍以清儒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善。
《诗经》乃经中之史,为孔孟二圣所共尊。
学童若能从小将其完全背诵当然是最好不过,而年龄偏大的学生则需酌情应对,可将《孝经》、《四书》、《礼记》和《左传》中引用过的诗句一一选出,查出其所属篇章,然后将这些篇章会集一处用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