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社会转型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转型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关键
(二)协调劳资冲突、贫富分化等矛盾与建立 公平正义社会秩序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劳资两利和劳资共赢的和谐劳动 关系。 工会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设中应发挥作用,特别 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建立劳资协调机制上发挥作用。 按照社会公正原则,稳妥进行社会整合与利益调整, 真正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秩序。
基本特征 :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国家富强的社会主 义”、“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人民幸福的社会主 义”。 (二)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实现了从“ 三位一体” 到“四 位一体”的飞跃。 (三) 顺应民心,整合社会, 巩固党执政的执政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上 升为一种公共精神。 对个人而言,和 谐社会的公共精神应包括独立的人格 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 为规范以及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对 政府而言,公共精神主要包括民主精 神、法治精神、敬业精神、公共服务 意识、公务员独立的人格精神、自制 自律的行为规范等。
谢谢大家!
一是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和谐; 二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四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五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这应 该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 是指全体人民各 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会诸因素 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

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

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

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

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

如社会焦虑心态、冷漠心态、浮躁心态、弱势心态、仇富心态、怨恨心态、不信任心态、跟风心态、失落心态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跟大家介绍了。

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走向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社会心态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反映。

在社会转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心态也会推动或阻碍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转型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封闭、保守的社会心态逐渐被开放、包容的心态取而代之。

人们开始注重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对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减少。

例如,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男性主导的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划分非常明确,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家庭结构和性别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女性逐渐获得平等的地位,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平衡。

这种转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转变。

其次,社会心态对于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也十分重要。

一个积极、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可以为社会的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创新思维的鼓励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创新的追求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心态也会对社会转型造成阻碍。

一些保守、固守旧观念的社会心态可能会限制社会发展的步伐。

例如,在某些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和社会层级明显的社会中,个人的创新和自主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阻碍了社会转型的发展。

此外,社会转型和社会心态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转型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转型。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转型和社会心态的持续变化。

例如,在一个以物质为导向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追求功利、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

这种心态会加速社会的转型,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贪婪、攀比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这些不良现象又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转型。

总的来说,社会转型和社会心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转型时期消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与化解之策

转型时期消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与化解之策

转型时期消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与化解之策作者:王维艳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1期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些消极社会心态,主要是失衡、迷茫、浮躁、功利。

化解这些消极心态,必须从核心价值入手,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形成关注民生的人文环境,建立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

关键词:转型时期消极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化解对策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041-03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社会心态的“异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果对这种社会心态的“异变”不加重视或任其自然发展必将破坏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为不利。

因而,研究社会心态的嬗变,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心态的调控,就成为政府以及社会管理者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弥散在整个社会或公众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社会心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经济发展的起飞期、社会结构变动的关键期、社会现代化的临界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换期四大转型的重合,转型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发展中一定程度的失衡和错位,导致社会心理冲突,产生一些消极的社会心态。

一、当前我国消极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当前普遍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失衡、迷茫、浮躁、功利。

(一)失衡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形态,形成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的直接依附关系;而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办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社会和群体的依赖心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建立,过去那种一切依赖政府的传统模式开始被打破,人们原有的观念和心理定势受到强烈冲击。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各种机制的转换,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维模式使人们顿觉失去了许多原本拥有的东西和生活的平静,心理上失落感油然而生。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摘要]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心理的重构期,易产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

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社会心理失衡的多个因素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心理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失衡;和谐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社会转型,进入2l世纪加速发展,“这种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有机体走向自我和谐的变革,既体现为向逐步明确的目标在试错中逼近的过程,又体现为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积聚甚至尖锐化的过程”。

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了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继续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最根本的是调节由这些矛盾和冲突引起的社会心理失衡,促进和谐社会心理的形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直接的主观反映,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意向;在群体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信仰、风俗、习惯、成见等。

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客观状况的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引起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整个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

社会心理能够相对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社会变化的倾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情境和社会行为的中介,众所周知,只有“心理和谐”的个体才可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

才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发展迟滞。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心理就是和谐社会的传感器,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

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心理是和谐还是失调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国家对促进和谐社会心理发育的重视。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心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策略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心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策略

2006.11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心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策略□张茂林王飞(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

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改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政治心理极其复杂,具有自发性强、差异性大、潜在性弱和稳定性差的基本特征。

社会政治心理与政治生活的双向互动关系表现更加明显、激烈,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采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心理和谐社会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35-02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是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时期与变革时期。

它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进程。

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一是结构转化,即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二是机制转换,即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都在发生转换;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重大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实际上就是社会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发展的时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正确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关键时期人们的政治心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决定了政治转型的必然性。

政治转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渗透于各种转型之中,形成转型时期的独特政治文化体系。

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份即为政治心理。

换句话说,政治心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个人或政治群体对社会政治存在的反映所形成的政治感觉、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习俗的总和。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所谓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社会心态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下面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方面畅谈几点个人浅见:一、当前几种不同的社会心态及其显著特征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也必然会带来社会心态的多种表象。

当前,主要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

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

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

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

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

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

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

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

”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

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

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

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社会心态整体上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更趋向理性和平,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愤青、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变化,给和谐社会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内容,也是全党全社会工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它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我国现阶段社会心态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成熟自信,人们开放包容、理性和平、务实进取、积极向上。

人们不再简单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沾沾自喜,而是学会了冷静与理性的思考问题,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反应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追求。

(二)人们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人们参与社会舆论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国家大事。

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

反映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正义的追求。

在生活中人们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也能有所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步的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三)人们对国家发展与目前生活状况满意度很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威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使民众的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人们对未来前景从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情绪积极健康。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在背景介绍指出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普遍存在以及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是分析社会工作在应对困境中的作用,探讨解决困境的策略。

意义在于提升社会工作的实践水平,改善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

正文部分将从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特点入手,探讨社会工作的作用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案例分析为例,展示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成效。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强调了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工作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应对能力,为社会心理健康的改善贡献力量。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策略、社会工作实践、案例分析、发展、支持、重要性、展望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型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往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人们在面临变革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焦虑、恐惧等心理困境。

这些心理困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社会整体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以及社会工作的作用和挑战,归纳总结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社会工作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进一步强调了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需要得到社会工作的支持,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析社会工作在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中的作用和挑战,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以提升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发展水平。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的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摘要: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人们都受到了汹涌而来的从思想到器物的新奇而又充满困惑的现代社会风潮的席卷,本文首先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转型期导致人们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然后从社会工作的实践出发寻找应对的办法。

关键词:转型心理困扰社会工作回应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破了天朝上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大炮为后盾的商品输入已开始冲击瓦解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但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反应是极其迟钝和微弱。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推动中国迅速从“师夷长技”的“兵战”,转入大规模主动移入近代大工业文明的“商战”、“工战”乃至“学战”的时代。

由经济而政治、而思想、而文化的全面文明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从此中国传统社会在改变,中国社会发展已开始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一体化发展之中,中国正按照工业文明自身的逻辑,踏上了转型、过渡之路。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发生过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被很多社会学者称为“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用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

发生转型的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

1840年到改革开放是一段坎坷曲折的转型之路,但是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人们都受到了汹涌而来的从思想到器物的新奇而又充满困惑的现代社会风潮的席卷。

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了,长千上万的农民涌入城市,个体户纷纷涌现,外企踏入中国市场,新的城市似乎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困苦不堪,贫富差距令人无法想像;政府各方面力度强大的改革措施不断,让人感觉没有什么变化是不可能的;五花八门的新奇的思想迅速传播,猛烈地冲击涤荡着人们的神经;社会上诸如自杀、成瘾的越轨事件频频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新奇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之间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而且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变动和不确定,原有的稳定有序而熟悉的生活一去不返,原有的行为方式越来越无法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虽然现实的社会在外界冲击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生存期中的个体并不能迅速的从内到外、从思想到行为完全转变来适应新的社会。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突出,出现了浮躁、焦虑、弱势心理、不公平感、信任缺失、喧嚣和仇富仇官等心态。

究其原因有体制机制、文化和大众自身方面的因素,应该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文化;中国梦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主流的社会心态呈积极健康的态势,更加成熟冷静、理性平和、自尊自信、开放包容,创新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

但是,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重组,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社会心态失衡问题凸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至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发布“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重视社会心态的优化,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成为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阐述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表现、原因和对策。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当前,中国社会心态既有主流向好的态势,也有失衡的一面,社会心態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浮躁伴随着转型期的巨大变革,由于个人禀赋和能力方面的差异,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年轻人一踏入娱乐圈就希望一夜成名,一投资创业就希望一夜暴富,“网红”频频出现,社会成员盲目攀比、炫耀。

同时,还有经济活动中的假冒伪劣、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医疗领域的收受红包以及领导干部的政绩工程等等。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摘要: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分析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特别是分析我国社会转型面对的复杂时空背景和转型特殊复杂性,便会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双重取向:现代取向和社会主义取向。

如何在坚定不移地坚持这双重取向的前提下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调适二者的关系,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智慧的考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课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现代取向;社会主义取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着眼点,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而不深入下去,就会使问题简单化,甚至产生诸如把问题账算在改革和发展头上的错误倾向。

毛泽东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①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通过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特别是社会转型面对的复杂时空背景和转型特殊复杂性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界划与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产生1.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界划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是人类的恒久追求。

伴随这一恒久追求,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种种关于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

这些思想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挖掘和借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关于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历史语境是不一样的。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思想概念,并主张对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进行大的界划,即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另一类是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思想。

所谓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就其最主要的方面来说,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自然必然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为话语背景的和谐社会思想;所谓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就其最主要的方面来说,是指以商品——市场经济为基础、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经济必然性居于主导地位)为话语背景的和谐社会思想。

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养

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养

以上工作思考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为什么出现上述矛盾呢?
第一,从轴心层面来看,在社会生活变动剧烈,不同观点、文化思潮冲突激烈的情况下,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紊乱和无序,就会使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化及心理和行为的规范功能弱化,而新的有效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完备,大学生自然会因缺乏价值判断参照标准而导致种种郁闷心态。
二是从轴心价值观念入手,改进德育内容方式。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先进的一元主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应承认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注意方法艺术,根据大学生的心态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引导和教育,避免调节中因“一刀切”而引发反感和排斥心理。
三是从大学生自身状况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哪个社会层面,个体间的不平衡常常是导致心理失衡和不良心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倡导一种个体关怀,关注并有效地改变尤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员的现实处境。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间题,以减少心态的负面对抗,培养心理素质。
第二,从个人层面来看,大学生心理自我确证难度增加。发展心理学认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中,这种心理任务的完成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因为传统社会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而在现代社会则不可能顺利,因为现代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变迁性。所以,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想要迅速而明确地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并非易事,而必须经历一个心理发展的合法延缓期。
转型期思政教育重点: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养
——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的发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的剖析及防治

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的剖析及防治

2007年第9期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

转型伴随着社会机制的转轨、时代的转折和目标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转型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突现、思想观念多元、群体心态失衡的时期,其中在整个社会弥漫的“浮躁”心态对人们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潜在影响,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建设现代化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必须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心态环境。

一、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的表现形式根据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职业特点以及共同心理特征,可将社会浮躁心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急于求成。

急于求成是浮躁心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急于求成不同于社会提倡的高效率、快节奏,其显著特点是不切实际,不顾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过高、过大的成就,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目标。

有些政府机构、企业不顾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来达到本地区、本单位的“快速发展”、“整体提高”。

对个人而言,如社会上一些人的“暴富心理”,为实现个人的利益追求,无视法律,不择手段,甚至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达到自己“速富”的要求。

二是盲目攀比。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地区、城乡、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

但是收入差距也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相互对比、互相攀比的社会风气。

一些人把拥有的货币数量,做出的“社会成就”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和个人能力挂起钩来。

一些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不统筹协调,不结合实际,满足于建几栋高楼,拓宽几条公路,建几个有象征性的建筑物来实现自己的城镇化梦想。

或者是投资建几个经营不善,效益不好,靠政府扶持才能生存的“形象企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的遮羞墙,与其说是遮羞,倒不如说是在心理上的一种盲目攀比。

社会心态与社会建设(提纲)

社会心态与社会建设(提纲)

社会心态与社会建设(提纲)01、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02、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社会差别问题突出;贫富差距问题突出;社会成员分化流动突出;结构性就业困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问题突出;民族宗教问题突出。

03、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拉大;从低成本劳动到产业结构升级;从增长依赖投资与出口到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

04、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突出问题社会心态中的焦虑特征突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特定的压力感;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05、如何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社会建设;对群众情绪要及时调适和干预;0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07、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开放宽容、务实进取、理性平和、自尊自信。

08、“弱势心态”蔓延的根本原因30年巨变的差距加剧心理落差;经济社会的巨大反差造成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普遍;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普遍。

弱势普及化问题突出。

09、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10、正确认识浮躁焦虑等不良心态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摘要]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心理的重构期,易产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

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社会心理失衡的多个因素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心理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失衡;和谐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社会转型,进入2l世纪加速发展,“这种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有机体走向自我和谐的变革,既体现为向逐步明确的目标在试错中逼近的过程,又体现为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积聚甚至尖锐化的过程”。

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了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继续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最根本的是调节由这些矛盾和冲突引起的社会心理失衡,促进和谐社会心理的形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直接的主观反映,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意向;在群体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信仰、风俗、习惯、成见等。

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客观状况的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引起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整个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

社会心理能够相对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社会变化的倾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情境和社会行为的中介,众所周知,只有“心理和谐”的个体才可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

才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发展迟滞。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心理就是和谐社会的传感器,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

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心理是和谐还是失调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国家对促进和谐社会心理发育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Nov.2006Vol.24 No.4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侯晋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矛盾交织,人们的社会心态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本文在分析探讨社会心态的本质与现存问题,及其有效疏导措施的基础上,认为:在现阶段,社会心态问题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只有重视和关注社会心态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理顺社会情绪,化消极的社会心态为积极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持稳定,进而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心态;转型时期;疏导措施[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_2936(2006)04_0024_04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社会转型加快,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一些深层次利益矛盾由此凸现。

在此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社会心态问题。

一、社会心态的本质与能动性社会心态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众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也就是人心民气。

社会心态因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社会阶层产生差异。

社会心态在本质上属于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的、自发的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其中,社会精神生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

而社会精神生活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社会精神生活的多层次、复杂的结构中,根据水平高低的不同层次来分析,可以有社会心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之分。

[1](P421 426)所以,社会心态应当理解为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会精神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是社会心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源。

社会心态具有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起能动作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消极落后的社会心态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积极的:一是在广大民众、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形成普遍共识,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内乱所造成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生活窘迫的后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突发事件影响经济增长的进程;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性、效率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心态;三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总之,人心思稳,人心思富,人心思进。

这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然,与此同时,社会心态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收稿日期] 2006_05_30[作者简介] 侯晋雄(1980-),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史、党史研究。

二、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问题(一)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不平衡的利益格局难免会导致不平衡的社会心态。

因为,在特定条件下,利益的总量是一定的,由于!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2](P85)因此就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当个人所追求的利益不能实现,就会心理失衡。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地区之间,职业、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经济成份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团体之间,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待遇、分配状况不同的客观差距。

在近几年对中国国民的调查中,国有企业工人和农民这两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群体,均自认为是收益最少的,也被认为是收益最少的。

耕农的比较利益过低、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下岗,使传统的基础性阶层产生相对被剥削感,失落、不平衡心态便油然而生。

在某些突发事件的刺激下,会发生失去理智性控制的集体行为。

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而且影响到对效率的追求,因此,对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一部分人的腐败和非法致富,造成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判断!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党政干部。

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且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公务员则成为收入比较稳定、社会保障比较完备的职业;二是某些官员行使职务与牟取私利相结合,权力行为与经济行为相结合,权力的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团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

特别是媒体公开曝光的腐败和非法致富的现象,在民众中造成较恶劣的影响,有损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社会心态失衡不断放大。

(三)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不确定导致迷茫心态以往社会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不仅是一以贯之和根深蒂固的,而且主流文化的渗透有基层政权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证。

而现在社会主流文化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干扰和冲击,又由于社会组织程度的下降和社会边缘人的增多,导致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减退,一定程度上助长社会行为失范、失灵,又加之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和似是而非的宣传,也导致人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在选择面前,或者患得患失、游移不定,或者冲动、盲从。

改革开放后!社会热点∀多,如!从政热∀、!文凭热∀、!出国热∀、!经商热∀、!炒股热∀、!下海热∀、!集资热∀、!办班热∀等,便是明证。

!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使一些人不再讲理想、信念、奉献,而把获取个人物质享受、实现自我价值视为主要的价值定位。

这导致一些人的社会责任、协作意识、奉献精神等具有内聚力的价值观念明显弱化。

∀[3](P70)此外,社会心态问题还表现为冷漠与无助。

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自我价值的凸现,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冷漠化,原来那种来自各种组织的关怀,来自同事邻里之间的友爱温馨越来越成为一种伤感的回忆。

这种冷漠心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扭曲;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暴露出目前公众心态中普遍存在的无助感和受挫感。

这种无助感和受挫感如果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加以宣泄、疏导,有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新的聚焦点。

三、社会心态问题的有效疏导措施(一)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利益差别的逻辑结果是利益冲突,各利益群体不仅会根据自己的受益情况调整对改革参与的态度和程度,而且会根据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受益程度来调整与政府和其他参与者之间合作程度和方式。

∀[4](P125)因此,必须缓解社会因利益格局调整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心态。

当前,在社会利益矛盾协调上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一是要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强社会二次分配的作用力度,对慢富、迟富的社会阶层,给予必要的利益补偿,避免因社会收入差距的不合理、不适度的扩大,引起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

二是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使公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应保证社会全体守法成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会因改革的深入而影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甚至还应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所改善。

这是缓解公众的紧张心理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反腐败力度,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是净化社会风气、疏导和校正负面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

∀[5](P45)反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着眼于法制建设的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在明确的法制规范的约束下,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积极竞争创造环境,为负面心态的矫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反腐方面的法律还不多,特别是缺少一些关于反腐倡廉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为此,结合当前和今后反腐败的实际工作,应该加强建立健全防范性法律,如:财产收入申报法、国家公务员法(现已颁布实施);惩戒性法律,如:制定反贪污贿赂法;监督性法律,如:公民举报法。

因此,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各种监督性法规。

总之,要!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

各级党委都应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活动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6](P371)此外,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当前应注意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最近各地在实行阳光工资制度的过程中,也有借机普遍涨工资的现象。

如有的地方公务用车改革,变相补贴太高,中央及时发文叫停,是完全正确的。

公务员工资的地区差异,在目前财政体制下很难改变,调整要有一个过程。

要防止借公务员工资改革,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工资,避免在群众中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要使工资水平和标准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适应,而不仅仅是与地方财政和创收能力挂钩。

(三)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引导人民群众对旧体制的弊端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改革寄予希望。

但是,他们的要求往往局限在具体的有关切身利益的范围内,并不深刻了解改革的意义,因此,对人民群众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似乎遥不可及,于是,舆论导向至关重要。

对消极的社会心态要积极疏导,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引导社会心态要明确主体,各种传媒责无旁贷。

现在,有的传媒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为能事,以产生!轰动效应∀相标榜,揭露社会的某些阴暗面缺乏全面正确地分析,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火上加油,在引导社会心态方面添乱而不是帮忙。

这就要求传媒要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

要结合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化解民众的顾虑。

当前,下岗失业已成为改革的一大难题,舆论宣传要极其慎重,为下岗失业者出主意、找出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引起下岗失业人员焦虑失落情绪的极端爆发。

在校正人们认识误区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准确把握分寸,积极稳妥地做好负面心态的疏导工作。

引导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主体是地方和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