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
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罪犯心理矫治教学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了解犯罪心理诊断和治疗。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1]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1]林秉贤.犯罪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⑵ 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Crim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research the criminal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t influence and dominate them putting crime action in practice, and that how it 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ubject also focus on the issue that how to refrain the humans' criminal ac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The subject is a required course.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 that the reasons of how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formatted and why the criminal action token place,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f crime, huma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ype crime, crime forecast and prevent, and so on. This subject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chance of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with abundant real cases.《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1.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3本书的体系构思教学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质量标准(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课程质量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分析不同类型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发展变化特点,形成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系,并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犯罪心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司法工作和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四、学时分配五、教学重点、难点六、几点说明(一)本大纲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安全保卫专业。
(二) 教学建议: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应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荐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何为民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出版。
(四)作业布置:课堂案例讨论和课后思考探讨。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为必修课,实行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
平时成绩占30%,考试卷面成绩占70%(六)本课程的参考教材1.《刑事侦查学》,文定杰等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出版。
犯罪心理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简明大纲第1课绪论1.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就是与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犯罪心理的类型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是、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
初犯;偶犯;惯犯;累犯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讨论:民用航空安全中的犯罪心理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源于人为什么作恶的探讨)告子:“性无善恶说”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在犯罪学和心理学之中,名称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德国的埃宾曾发表过一本名为《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书,后来在1889年奥地利的一位审判官格罗斯(Gross)也写过一本名为路口罪心理学》的书。
真正得到公认大约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
第2课犯罪心理成因1.国内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的几种观点①“内因--外因”说人犯罪的原因关键在内因,人自身超正常的需要和欲求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心理也是一种意识,它是由客观存在(或说客观环境)所造成的。
②量变到质变不良心理、行为量的积累——犯罪行为③犯罪心理结构说“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而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④聚合反应说“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而具有产生犯罪心理活动的效应。
”2.国外对犯罪心理的研究①犯罪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体格与遗传)家谱分析(从血统角度):双生子研究:性染色体;大脑与暴力行为的关系研究:②犯罪心理发生的社会因素(环境)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宏观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自然背景(自然周期、地理条件等);当时情境(受害人的态度、机遇、现场氛围)③犯罪心理的人格因素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罪犯心理微课教育大纲
罪犯心理微课教育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犯罪心理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犯罪心理学》课程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预防犯罪,惩治犯罪,改造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共分为十七章,在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规定学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方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理侦察能力。
具体而言,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理解并掌握犯罪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3.形成运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制定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0.5课时)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1课时)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步骤和方法。
(0.5课时)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2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和国外发展历史,掌握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第一节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展望。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实训教学大纲——用于高职高专教学
犯罪心理学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的目的和意义《犯罪心理学》是社区矫正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程具体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习运用专业理论的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学生在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尽早适应并顺利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技能。
二、实训方式和内容实训将通过以下四个部分与理论教学内容同步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和观看录像等以及义务法律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构成犯罪心理学实训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形式如下:(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1.课堂讨论2.案例分析3、模拟练习4、观看录像(二)课堂外实践教学的形式1.义务法律服务2.暑期社会实践3.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三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4课时)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环境因素一、了解宏观环境因素是什么?二、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三、课堂讨论四、学会具体运用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环境因素一、了解微观环境因素是什么?二、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案例、观看录像)三、课堂讨论四、学会具体运用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2课时)一、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和犯罪心理的强化二、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三、课堂讨论四、学会具体运用第五章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里(2课时)一、了解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后的心里特点二、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三、课堂讨论四、学会具体运用第六章不同类型犯罪心理(6课时)一、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案例、观看录像)二、课堂讨论三、学会具体运用第七章不同主体的犯罪心理(4课时)一、对青少年犯、老年犯、女性犯罪、初犯和惯犯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案例、观看录像)二、课堂讨论三、模拟练习第十章变态心理与犯罪(2课时)一、了解变态人格及性心理变态的基本知识二、讲解案例三、学会分析与运用、辨别三、实训的组织实施原理《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遵守法律的教学原则。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大纲与辅导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1,犯罪心理绪论。
2,犯罪心理形成论。
3,犯罪心理类型论。
4,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原因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动机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
一、导论犯罪心理学的导论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学生将了解到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本部分将涵盖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生物学理论。
学生将学习不同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犯罪心理学与法律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等。
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些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四、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案例研究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并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五、犯罪心理学的实践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心理治疗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犯罪心理学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本部分将教授学生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和责任感。
七、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本部分将介绍当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将了解到犯罪心理学的前沿问题,并思考自己在未来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角色和责任。
总结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犯罪行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做出贡献。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5610047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道德失范、社会重构、心理失衡的状态下,控制犯罪、减少犯罪、预防犯罪,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包括:犯罪心理的成因与结构、犯罪心理的类型、犯罪心理的矫正等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业务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和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了解和掌握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和掌握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提供必须的知识铺垫。
2、能力要求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在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2024年)《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行为主义、认 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犯罪 心理学逐渐转向研究犯罪者的行为模 式和心理过程。
2024/3/26
5
犯罪心理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侦查、审判和矫治工作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 力。
27
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媒体,宣传犯 罪心理的危害性和预防 措施。
理学的发展。
3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2024/3/26
33
机,揭示财产型犯罪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14
性犯罪心理
2024/3/26
性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扭曲的性观念、性冲动控制障碍、自卑感等特点,往 往因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性心理变态而实施性犯罪行为。
性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满足性需求、追求刺激、报复他人等,这些动机 驱使犯罪者采取性侵犯、性骚扰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性犯罪案例分析
2024/3/26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31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犯罪心理学》讲稿
《犯罪心理学》讲稿第一篇:《犯罪心理学》讲稿《犯罪心理学》讲稿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学习时间:2学时。
教学目标:1、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3、了解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发展概况以及本书的体系构思。
重点难点:1、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主要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一)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几个相关概念1、犯罪和犯罪人。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知、情、意、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3点①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特征。
心理是个黑箱,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内在的心理状态。
②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有心理不一定有相关的行为,有行为一定有相关的心理依据。
③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4)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3点①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②了解犯罪心理必先了解犯罪行为。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③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故意与过失。
(5)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见书上的图。
(6)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情况:①结果不一致。
间接故意杀人。
②犯罪人本无犯罪动机,只是在只胁迫下不得已实施了犯罪行为,如同学去盗窃。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脑功能障碍与犯罪的关系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癫痫,酒精中毒,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及其对犯罪的影响难点:酒精中毒对犯罪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起犯罪的原因纷繁复杂,有些犯罪行为还与犯罪者的生理特征有关,其中脑功能障碍就是其中的一例。
脑功能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使这部分人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和潜在的隐患。
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犯罪尽管在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引起了犯罪学者的广泛注意。
这里我们将讲到癫痫、控制不良,多动症、酒精中毒、药物依赖、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的关系。
2.讲授新课(1)癫痫与犯罪①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定义:以中枢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作为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种发作性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即是癫痫所伴发的一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感知,运动,植物神经功能和精神活动障碍等多种形式。
②对犯罪的影响:癫痫对犯罪的影响,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刑事案件中,仅次于精神分裂和精神发育迟滞。
癫痫病人作案的并不是癫痫本身,而是继发的各种精神病理造成的。
癫痫病人往往在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狭隘下,出现丰富,生动的恐怖性错觉、视幻觉,病人表现为恐惧、兴奋、冲动和残暴的攻击性行为.在癫痫朦胧状态或情绪变化状态时,往往有伤人,杀人,猥亵,放火,暴力行为。
(2)控制不良与犯罪①控制不良综合症:人们对于他的定义仍有争议。
这种综合症假定,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发作能引起暴力行为,即使在缺少可以观察到的发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控制不良被看成是边缘系统病灶异常部位的癫痫样放电.不过,有关这些放电现象的证据,都是以脑电图异常,围产期损伤,头部损伤,多动,学习无能,软性神经症状这样的间接指标为基础的,也参考了轻微的脑功能障碍。
人们还没有识别出攻击性行为的特异性神经激发因素。
芒格斯的研究表明:脑功能障碍对暴力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非特异性的.(3)多动症与犯罪①多动症的定义:又称为“注意缺陷性多动障碍”.有专家认为,许多儿童行为障碍时围产期或婴儿早期发生的脑损伤所造成的脑功能的症状。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定位及课程目标“犯罪心理学”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一直列入我校刑事侦查、治安管理、法学等公安类专业开设。
其授课目标规定学生系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心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像侦察及心理扫描的能力。
同时,对学员进行心理品质的测量、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具备公安特殊职业的心理素质要求,为未来警官奠定必备知识基础并发展技能。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公安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员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心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展开情绪鉴定,心情识别的确认,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像侦察及心理扫描的能力。
同时,对学员进行心理品质的测量、培养与训练,使学员具备公安特殊职业的心理素质要求。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犯罪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处于应用性的科学地位,在教学上它侧重于从犯罪心理状态的精神范畴内展开全方位的探究,同有关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使用教材与实际操作中,应注重贯彻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与方法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的寓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分析、界定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及发展,以正确的思维方式、逻辑的演绎来论说现状,阐述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讲述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犯罪人格倾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章节中,应立足于积极辩证的观点;在讲解犯罪心理构成的内因论,譬如遗传、个性、气质内容时,应从理论阐述及实验测量等科学角度出发去加以把握。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司法、公安业务工作中的“犯罪嫌疑人的测试”、“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审讯定罪”的心态相结合,与犯罪人在作案前、中、后三大心理活动过程相合璧;从理论—实际—操作—测量,到应用理论—经验概括—随机发挥;使本学科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辅而行,以培养学员力主理性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益真谛的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1.课程内容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
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
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
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考核结果将记入形成性考核总成绩。
5、考试要求
在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六节本书的体系构思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犯罪类型理论
重点掌握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
了解各种主要的犯罪类型理论
第一节犯罪类型概述
第二节各种主要犯罪类型理论
第三节多元统一类型理论
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第二节性欲型动机犯罪
第三节情绪型动机犯罪
第四节信仰型动机犯罪
第五节集合型动机犯罪
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成因,了解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概况。
第一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
第二节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矛盾与犯罪
第三节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第七章女性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女性犯罪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掌握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女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特征
第三节女性经济犯罪心理
第四节女性性犯罪心理
第八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初犯、偶犯、累犯、惯犯及职业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掌握初犯、偶犯、累犯、惯犯的区别。
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
第二节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第三节职业犯心理
第九章智能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掌握智能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少年犯罪心理
第二节成年男性犯罪心理
第三节老年犯罪心理
第四节女性犯罪心理
第十章群体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群体犯罪心理特征。
掌握团伙犯罪心理,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一节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团伙犯罪心理
第三节集群犯罪心理
第四节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十一章过失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图及其说明,掌握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异同。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影响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十二章变态心理犯罪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变态心理犯罪的基本特点。
掌握人格障碍、性变态与犯罪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变态心理犯罪概述
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
第四节精神病患者的危害社会行为
第十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犯罪嫌疑在侦查、审判过程中的心理。
掌握刑罚心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