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文言文—虚词》高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掌握“之〞 “而〞 “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2021年的?测试大纲?明确有15个:师生 互动进而、何、 乃、其、且、右、所、为、焉、 以、因、于、与、那么、行探讨 之. 完成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古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 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 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学生总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立完成3、助词,副词词尾课堂练习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那么,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 近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助词,放在旬末,表示劝告或感慨语气, “尔〞,可译为你8、语可译为“吧〞“啊〞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寿不得长2、自以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曷焉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或知尔,那么何以哉?7、行宫之奇以其族农民以鬻子者9、F!无以,那么王10、不以物喜,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大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师明确: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堂练习“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直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_>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5 乃二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去5、副词,可译“才L复习“因〞“典例题.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 观其行,可可4所言非而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木访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行面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小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那么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四、复习“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缺乏于民.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⑤业精于勤、荒于嬉.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日……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1〕燕王欲结于君.⑫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教师明确:1、2句“在,从,至『;3、4句“在……方面,从……中〞;5 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 句〞与,跟,同〞;12、13句“比〞.〔14〕在这件事上〔15〕于是,今天意思一样.规律总结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至「“自“"从""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拟,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古文虚词复习教案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假设〞“其〞“焉〞“且〞“那么〞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复习“假设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假设〞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假设孀妻弱子5、以为莫己假设者将假设何?7、亦使之假设何?国其假设之何?9、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假设毒之乎?11、假设属皆且为所虏矣13、假设先王之报怨雪耻以托天下2、彼与彼年相假设也,4、曾不假设6、为蛇8、10、12、假设臣,那么不可以入14、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17、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18、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假设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假设水旱,民不困乏21、以万人假设郡降者,封万户 22、夫晋之乱,吾谁使先,假设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3、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假设人.〞教师明确:1-3 "如同、像、相似";4 —5比得上;6-8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9—11 “你、你的〞;12—13至于;14-15 “才〞 ;16—19表假设“假设,如果〞;20—21 或、或者;;22表选择;23表近指,“这样、如此"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 "你""你们";作定语时那么译为"你的".例如: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复音虚词 “假设何〞 “假设夫、至假设"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 到……〞.4、动词 如同、像 课堂练习 判断“假设〞在文中的意义.“1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奇哉 2假设人之思,3假设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 4假设等凡人可及也, 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 5假设龙之一爪也.6假设夫常人思乡, 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假设柳子厚那么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为你15、必有忍也,假设能有济也 16、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二、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童微伺其睡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1、距其院东五里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日:“顺我,即先刺心;否那么四肢解尽,心犹不死.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较秦之所得,与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10、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12、问其深,那么其好游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16、子其勉之18、国无主,其能久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漆与消,浏其清矣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雪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教师明确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2、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1 — 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 —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设〞;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7II足音节;33 〔ji 一〕表示疑问语气.规律总结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课堂练习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那么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那么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其仅口舌哉?假设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那么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竺圭假设是,那么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 g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三、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教师明确:1 —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规律总结:连词1、2、副词课堂练习“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假设此,帝尚每日声歌, 2生委政非人.那么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假设如此,那么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四、复习“那么〞典型例题解释句中“那么〞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那么.3、作地势,高低九那么.4、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那么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那么之.8、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9、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10、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11、今那么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14、入那么孝,出那么悌.15、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16、欲速那么不达.17、匪鸡那么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那么?陵迟故也?教师明确1 — 2名词,准那么、法那么;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 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 就,表并列;15—16连词,去人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规律总结:A名词,准那么B动词,效法C副词,表判断D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F助词课堂练习判断“那么〞在文中的意义.“止匕1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那么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假设如此,3那么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那么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范氏6那么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 7那么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表达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 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五、复习“焉〞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碎碎焉,余周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困困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⑩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1)非日能之,愿学焉.⑫而人之所罕至焉.⑬吴人焉敢攻吾邑.(14)且焉置土石.(15)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⑯永之人争奔波焉.(17)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18)假设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教师明确:1 — 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拟的对象;11 —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那么〞“就〞规律总结课堂练习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嵋之战,秦军过嵋山之间,见峭峭1>,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 纵万军于之何加6M?但以其人之傲,假设斥7>,那么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 “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 “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且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杂说》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5)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恐怕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指代性的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让我……请为王吹竽。
《滥竽充数》猥自枉屈。
《出师表》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表谦敢、窃、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陈情表》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
《三国志》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①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③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④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
(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
(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鸿门宴》4.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虽然,犹有未树也。
《逍遥游》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②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③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以乡人子谒余。
《送东阳马生序》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②以+动词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以刀劈狼首。
《狼》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为连词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
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因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②因+动词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为连词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其实其为介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6.叹词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二)考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例析:“而”1.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