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室课题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课时数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

教材处理适当删减,稍有补充教学方法教法设计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料教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多媒体耗材作业布置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讲课讲稿精品课件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讲课讲稿精品课件

范围统一的势力或政权是( D)
①曹操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第三页,共29页。
A 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dòu zhēng)激烈 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 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
C
第十九页,共29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级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B、C、D
第二十页,共29页。
6、科技(kējì)发展,佛教盛行。
了解文化特点和社会政治(zhèngzhì)、经济特点的关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十六国之间的互为征伐 东晋迎战前秦的淝水之战
第十三页,共29页。
5、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mínzú)和民族(mínzú)融合的概念
民族:
民族融合:
指人们在一定 (yīdìng)的历史发展 阶段形成的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 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和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共同体。
试分析公元3至6世纪,我国社会(shèhuì)的政治特点及发展 趋势,并说明这种发展趋势在经济、文化上有何反映。
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的三国两晋(LiǎngJìn)南北朝时期。
特点 1、国家分裂,战乱,人民盼望统一。 2、各族杂居、融合, (封tè建di制ǎn向):周边发展。 3、士族制度充分发展。 4、统治者利用佛教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一课。

就与旧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的优点是通过问题探究、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形式补充了许多史料,这就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就本课内容来说,其由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国由统一逐渐走向分裂、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时期,下启隋唐大一统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所述的历史处于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各地分裂割据,历史线索模糊。

高一年级的学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高中知识的深化与本课内容的相对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遇到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再补充和利用课本的相关史料,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完成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与观察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理清历史线索,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开发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五、教法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用《三国演义》开篇中的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带领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群雄分裂割据的局面,自然导入本节内容。

(3分钟)设计意图:引用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灭亡后300多年动乱纷繁的历史概况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是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且思维活跃,但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梳理起来仍存在一些难度。

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和西晋建立的史实,进而认识到国力的强弱是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

2.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到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

3.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锻炼和提高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是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民族交融的趋势。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核心部分,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会采用设疑法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黄仁宇和钱穆两位史学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评价,接着提问: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长期混乱、令人失望的?又为什么说它是全盛的前奏呢?顺势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说课稿孟匠中学孟巍巍一、说教材本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学习,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

许多学生很有主见,并且愿意表达看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把握不够清晰。我将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案例分析来应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后,我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或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的巩固练习和拓展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难点:
(1)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
(2)探讨民族交融的影响。
(3)评价社会经济与文化成就。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5至1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往往较为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分析可能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有的喜欢阅读教材,有的偏好通过讨论和互动来学习,但可能存在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误解,如认为死记硬背是学好历史的唯一途径。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阅读教材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详细描述,完成相关练习题;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某一历史事件的短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具体目标:
(1)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在科技方面,出现了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杰出成果。

在文化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陌生,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下策略或活动将被采取: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播放相关影视片段,或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探究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历史地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2.多媒体课件:包含历史图片、图表、时间线等,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框架,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直观的视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主要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早期,年龄大约在13至1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水平: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关系,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纯理论或抽象概念的学习兴趣较低。
3.历史小报制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小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前置知识或技能,如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历史框架有所了解,掌握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常识。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因果关系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
2.对民族交融的概念理解不深,可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民族融合;
主要知识点有: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及其原因;
2.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其表现;
3.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及其原因;
(2)使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特点及其表现;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及其原因;
(2)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特点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
(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运用史料、图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最新整理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三国两晋南北朝》等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三国两晋南北朝》等范文三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开展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虽然只有一课篇幅,但是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中有关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半数在本课当中有所体现,通过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从分裂走向统一,由乱到治的一个重要过程。

本课以时空为线索用三目勾连起了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再次统一这400年间历史,它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所谓呈上,指的是三国和西晋延续了秦汉的统治的基本政治制度,统治策略和思想体系,这个旧制度在遭遇民族新问题时迅速走向崩溃,进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命而亡,以及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所谓启下,就是通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南朝和北朝构建起了新型的民族关系、新的政治体制、新的经济区域,为之后的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应初中历史教材三课的篇幅,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交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有最基础的掌握。

但对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发展主线以及总体脉络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如何能够诞生出大一统的隋唐盛世内驱动力理解不够。

且这一课时间跨度大,政权更替频繁,学生可能感到头绪过多,所以,我打算在已有学期的基础上,围绕“政权纷争”、“江南开发”、“民族交融”三个主题设置问题与探究环节,辅以图片、史料、地图,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形成思辨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加之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与观察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理清历史线索,培养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素养。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3.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互评互鉴: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则历史典故导入新课。具体方式是讲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动力。
5.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通过系统、清晰地讲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现象及其影响。难点为: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西晋的统一与灭亡;东晋与十六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建立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部编版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说课稿1

部编版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说课稿1

知识建构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 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 多彩;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了基础。
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 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的需要;
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救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④,共天下”。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重、难点
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整体脉络,即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与统 一到割据到统一局面的形成历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士 族阶层的历史作用
难点: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 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 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江南的开发
背景:魏晋南北朝 江南迅速开发,南 北经济差异明显缩 小,趋于平衡,为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南移创造条 件。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事件、人物,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制作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设问导入: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给我国历史带来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3.多媒体展示:播放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魅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展开,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5.创设竞争性学习氛围,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故事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具备的前置知识主要包括:我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魏晋南北朝(年—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欢迎参阅。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惨烈,佛儒道三教已经开始发生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贴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具有对立割据一方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在对立割据一方的状态下,相同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具备显著的差别,尤其就是南北文化差异非常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存有两个系统,即为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复称作笔记体小说,使用文言,篇幅短小,记述社会上流传的奇特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人物性格的描绘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做真实的事情去写下,而缺乏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明朗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明朗的形态就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明朗的形态就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已经开始,历经南北朝,包含唐代前期,就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就是以五七言和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步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就是最存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至着核心的促进作用,以宫廷为中心构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并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出为另一种风格,从而并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显著。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新人教版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曹操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他们只知道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我觉得,这是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下次我会在课堂上引入更多关于曹操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另外,我觉得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可以更加丰富。虽然我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互动方式,比如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历史中去。
②重点知识点:赤壁之战的影响。
词: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
句: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南方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分割线,左边写上“曹操”,右边写上“孙权、刘备”,在分割线上画一条箭头指向“三国鼎立”,表示赤壁之战的影响。
③重点知识点:蜀汉的兴衰过程。
词:刘备、关羽、诸葛亮、蜀汉。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三国鼎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4.历史解释:能够解释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蜀汉与魏国的兴衰等。
5.历史思维:培养分析、比较、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
2.曹操与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2.曹操与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吸收。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填空题、选择题等书面练习,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题,让学生就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历史,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效性。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它们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培养历史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宗教传播、文化成就等。
2.教学难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原因及其影响。
(2)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3)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4)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2.完成一份历史地图填图练习,巩固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
3.设计一个历史主题的小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讨论,培养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询问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我会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同时也提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例如,对于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我会指出他们需要加强的部分,并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水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将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我会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短片或动画,让学生在生动的视觉体验中快速进入历史情境。随后,我会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运用时空观念,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历史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民族交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培养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时间线填空:提供一段空白的时间线,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填写重要历史事件,检验他们对历史顺序的掌握。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模拟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讨论分析: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说课稿
孟匠中学孟巍巍
一、说教材
本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
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
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和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
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
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
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
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
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学习,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

许多学生很有主见,并且愿意表达看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欲望。

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舞台,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一个“磁性”的课堂氛围,要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六、说教学构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历史时期。

(目标1)
(二)知识梳理政权更迭
课件展示问题:
(1)三国鼎立时期分别是指的哪三个国家?它们分别是由谁在哪一
年成立的?都城定在什么地方?
任务一列表比较政权建立情况
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2)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说出它成立的时间、
人物、都城,以及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最后它被哪
个民族所灭,灭亡时间?
(3)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示意图
任务二民族融合的表现
自主问题:
1、东汉末年,五胡内迁: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汉族杂居相处。

2、西晋后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
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件展示问题:
(1)孝文帝的苦恼:孝文帝颁布改革的圣旨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
好多地方都看不清楚,你能帮他把空缺的地方补充完整么?
(2)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影响是什么?
任务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军事
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特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三)典型示例
附课件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屏幕显示):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归纳、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指正,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