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常识那可是个“大宝藏”,咱们一起来好好挖一挖!说起文言文,不少同学可能会觉得头疼,那些之乎者也,仿佛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但别怕,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知识整理清楚,你会发现文言文其实也挺有趣的。

先来说说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就像是房子的基石,特别重要。

比如说“爱”这个字,在古文中可不仅仅是咱们现在说的“喜爱”哦。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里的“爱”是“敬重”的意思;“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则是“爱护”。

这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份,实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一样。

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调味料,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可不小。

像“而”字,能表并列、承接、转折等等。

“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并列;“人非生而知之者”里,“而”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又表转折。

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七十二变,让人捉摸不透?还有通假字,这可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这里的“距”通“拒”,“内”通“纳”。

就好像是古人跟咱们玩的文字游戏,得细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词类活用也是个重点。

名词可以作动词,动词可以作名词。

“沛公军霸上”,“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驻军”。

是不是感觉文字都变得活灵活现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判断句,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还有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

这些句式就像是给句子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得学会辨认它们。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因为没搞清楚一个实词的意思,整篇文章都理解错了,结果题目错了一大半。

当时他那个懊恼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不然在考场上可就要吃亏啦。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也不能忽视。

比如官职的名称,什么“尚书”“侍郎”;还有礼仪制度,像“稽首”“顿首”的区别。

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考点梳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许多考生来说,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要想在这个考点上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考点进行一番梳理。

一、实词的翻译实词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和基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在翻译实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

“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语境判断其古义还是今义。

2、一词多义一个词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蚤”通“早”,“说”通“悦”。

遇到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意思进行翻译。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二、虚词的翻译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作用也很重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以”“于”“而”等。

1、了解虚词的常见用法比如“之”,可以作助词“的”,也可以作代词、动词等。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2、注意虚词的特殊用法有些虚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有特殊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其”作副词时,可以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三、特殊句式的翻译特殊句式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重要区别,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1、判断句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

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

2、被动句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等。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2)五、词类活用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六、古今异义的词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

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

②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②今义:儿子)七、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八、难句翻译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文的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常考文言知识点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文学家。

初仕蜀汉,后仕西晋。

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10/23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如:的、地、得、所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如呢、吗、吧、啊、罢
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唉、嘻 呜呼、嗟乎、 噫、吁、嚱
11/23
“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 用,作用跟“因为”同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 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
“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 感叹、命令加祈使
(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 与“于”用法不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3
13/23
14/23
15/23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 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 第六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高一文言文常考考点归纳教案

高一文言文常考考点归纳教案

高一文言文常考考点归纳教案一、考点梳理文言文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高一学生们备战考试的重点之一。

在高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言文常考考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以下是本教案对高一文言文常考考点的梳理:1. 字词考点:- 常见的文言文常考字词有古代人名、地名、时间词等。

- 这些字词的识别和理解是解读文言文的基础。

2. 句式考点:-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排比句等。

- 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见句式的使用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3. 修辞手法考点:-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设问等。

- 熟悉不同修辞手法的使用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4. 阅读理解考点:-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句式、篇章结构等的理解能力。

-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熟悉文言文常考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 掌握文言文常见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字词、句式、修辞手法。

- 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 引入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常见考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 分别介绍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常见表达方式。

- 配合具体的例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练习演练:- 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字词辨析、句式分析和修辞手法辨析的练习。

-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指导。

4. 阅读理解:- 给学生分发一篇经典文言文文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问题。

- 在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进行班级讨论,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结,提出问题和困惑。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结晶。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更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学习实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一词多义文言文实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兵”字在“兵器”“士兵”“战争”等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2. 古今异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实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

3.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用法。

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1. 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2)用作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

2. 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2)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 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原因等。

例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表示用。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以”表示目的,即“来”。

4. 于(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一、有关实词的推断方法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04年江苏高考题)“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题目中给的词义是:阻止。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正确的。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沮”前有连词,后有宾语,可见是动词,与上文“人怀异意”参悟,推断其意义并不困难。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题目中给的词义是:度:考虑。

“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题)B项“强饮客,客辞”的“辞”可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可解释为“辞别”。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苏武传》高中语文考点大全

《苏武传》高中语文考点大全

2024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苏武传一、基础夯实(第1段)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移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辊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②并()③稍()④迁()⑤数()⑥窥观()⑦十余辈()⑧当()⑨丈人()⑩行()⑪假吏()⑫置()⑬币()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2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侯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②发()③没()④素()⑤相知()⑥候()⑦幸()⑧蒙()⑨货物()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3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生得()②治()③发()④状()⑤引()⑥即()6.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7.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4段)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高三教材文言文复习 之劝学知识点梳理

高三教材文言文复习 之劝学知识点梳理

知识整合
重点突破
随堂训练
返回
随堂训练
【名句补充】 (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勤学)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好学,及死不朽。— —佐藤一斋 (博学)男儿须读五年书。——杜甫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杨时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 (恒心)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德国)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
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文言文专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通假字、实词理解、特殊句式)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实词理解) 8.(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词类活用、虚词)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 庶或万一可济。(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常见实词)
• 就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2)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 (3)金就砺则利(《劝学》)
一词多义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抢呼欲绝(《促织》)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6)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学习目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方式
• 1.以小册子或课本为主,对于高考背诵篇目先背熟、背 懂再梳理基础知识,对于不考背诵但文言知识典型的重 点篇目,一定先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再梳理基础知识。 • 2.梳理的方法即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通假字、词类 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分类整理,积累常见实词、双音 节词、通假字,把握一些文言规律。 • 3.理解性记忆高考背诵篇目,严谨地书写关键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考点梳理考点有6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题型有:选择题——通常是一道考实词,一道考虚词,两道考文章大意(如果是人物传记的话,考文章大意有一道会考人物性格或事迹),还有断句,翻译文中句子。

一、实词考点1、一词多义只知现代略古义,往往犯错出问题。

多记特殊有秘笈,一看就知真神奇。

常用少考考特别,不读原文也能敌。

本义、引申或比喻,不行还有语境义,此题关键在熟练,多练绝对没问题。

2、词类活用主语谓语和宾语,状语要在谓语前,摸清顺序好辨别。

活用关键在词性,位置一看就明晰。

活用共有三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两大类,状语谓语要牢记。

名词占了状语位,垄断地位不忘记。

名词占了谓语位,动词使动和意动,三种情况看翻译。

一般动词没关系,使什么怎样叫使动,认为怎样叫意动。

动词活用最好辨,仍作谓语没改变。

参照名词活用型,使动意动加为动。

动词占了宾语位,变为名词不客气。

形容活用不用急,参照动词正可以。

普通活用是动词,使动意动皆谓语。

形容占了宾语位,变为名词同上例。

3、通假字实词不能忘通假,记住特殊最给力。

同音假借没问题,借本不同最难记。

声韵不同为重点,数量有限要牢记。

(借本:指借字和本字)二、虚词考点1、按“图”索“骥”。

在复习迎考时,把《考试大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绘成图表.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因“境”揣想。

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综合文意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分析揣摩作出判断。

3、定“性”推断。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往往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的词性,而虚词的用法一般又是由其词性所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判定其词性的异同来推断用法的异同。

4、位置比较。

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与用法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的异同。

例如“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与“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中的“乎”,位置不同,用法也就不同。

5、古今对照。

有的文言虚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有的却沿用下来,只是用法发生了某些变化,像“为”字作为表反问语气的助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作介词的用法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来理解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意义与用法。

例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为”字今天就仍在用,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后一“为”字今天已不再使用,古今一对照,就可判定两个“为”字用法不同。

6、课文迁移。

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都有一句出自中学课文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所给的四组句子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四句都出自高中课文,解题时就可将课文知识迁移来。

特殊句式: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A、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总: 翻译出来有"是"字的就是判断句.B、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5 兼语省略民悦之,使[之]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C、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天子为动,改容轼车《史记·细柳营》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4.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5.有时(3)(4)可以同时使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D、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4.状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三、分析综合类试题1、采用分步阅读法,形成整体意识。

1)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2)排除“死”字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3)扫清障碍:留、删、换信(准确)、达(通达)、雅(有文采)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2、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

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3、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

1)文言记叙文,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2)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他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

3)文章内容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间的关系。

4、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评价。

四、文言文断句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句首语气“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前可断,叹词嗟夫、嗟乎和呜呼,常用句首,前面后面都可断。

1)句末语气“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可断句。

2)常用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前面大多可以断。

常在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把句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习惯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 “不亦……乎” “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可以帮助来断句。

五、文言文翻译口诀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