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独立设课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独立设课的实践与思考

第7期岳慧英,等: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独立设课的实践与思考185・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独立设课的实践与思考岳慧英,吴娜,蔡东晖,胡丽丽*(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生物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生物技术专业独立设置《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实验课,实验内容包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四个模块,实验项目设置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考核方式中加入了科技论文写作,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独立设置实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独立设置实验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08-02'X(202')07-0'85-02随着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升。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要求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科研能力。

当今时代技术发展要求大学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背景下,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大有必要,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山西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为学生开设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且上述理论课中均设计有紧扣理论的实验课,目的是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实践,并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第6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生物技术概论,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中重要理论和技术的概述,重在突岀五大工程在农业、食品、工业、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所以该课程理论课后安排有一定学时的实验课。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精)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精)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王亚纯 09120103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 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 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 技术快速PCR 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 技术、快速PCR 技术、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 ;荧光PCR ;快速PCR ;DNA 聚合酶;mRNA 差异显示PCR0 前言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由于PCR 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

但是,由于传统的PCR 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

鉴于此,对PCR 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

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 ,Q-PCR 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 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

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生物信息技术论文

生物信息技术论文

生物信息技术论文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生物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将不可预料。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物信息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生物信息技术论文篇一信息技术改变生物教学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新教材教学难度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生物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去听、去想。

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吸引学生注意,降低理解难度。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本质、方法和意义等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课程改革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将不可预料。

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生物老师在这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信息,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获取更多的生物学信息。

今天的教师,不能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利口,博闻强记、引经据典的传统教学,而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将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有效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

整合并非是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简单结合,也并不能够解决生物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现在的一些老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认为直接照搬网络上下载的课件上课就是整合课了;有的认为课堂上只要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就是整合课;有的认为在机房上课,网络环境下上课,就是整合课。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Class of National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Base一、培养目标I.Educational Objectives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在生物信息获取、处理、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生既能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也能胜任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和部门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This program is dedicated to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to ge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igent and physical abilities, to possess solid ground of fundamental theory, wide-ranged knowledge and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bioinformation acquisition, processing,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century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related industries. As a result, the graduates can be engaged in the basic research of life science,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 management in industries related to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二、基本规格要求Ⅱ.Skills Profile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生命科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工程技术方面的良好训练。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篇一:《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

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

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

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

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方法,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

微生物学概论pdf

微生物学概论pdf

微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博士) 微生物功能蛋白 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硕士、博士)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极其活跃、生命力强 大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微生物学的 发展,促进了生命的自我复制、生命进化,生命分子 构成等重大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都是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的。

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 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 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 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微生物学在生 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 双重作用。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微生物方向的专业必 修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 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 样性,以及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 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 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 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

同时 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 验 技 术 。

做 到 课 堂 讲 授 与 实 验 操作 并 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总学时:88; 授课:58; 实验:30 教 材: 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第六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 考 书: 周德庆《微生物学》(第二版)1绪论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病毒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营养、代谢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生态、应用 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进化、分类鉴定4 8 6 8 2 4 4 4 2 8 4 2王振中 卓侃 王新荣 阮小蕾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 2015至2016 学年度 第 2 学期)

课 程 名 称:基因工程制药 课 程 编 号:09600088Z * * * **** 学 号:A******** 班 级:制药1301 * * * *: ***

提 交 日 期: 年 月 日 评 阅 日 期: 年 月 日

成 绩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超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 G1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性及抗血管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目前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通过与基础化疗结合,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本文主要介绍贝伐珠单抗制备原理过程,治疗肿瘤的机制,及该类药物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贝伐珠单抗;制备过程;VEGF;抗肿瘤

1.引言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预防和治疗癌症也是研究和开发抗体药物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肿瘤治疗药物多数存在“敌我不分”的问题,即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细胞。 “生物导弹”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思路。这种药物经由静脉注入人体内,药效分子集中作用于肿瘤细胞,既增强疗效又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在男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 5 和第 6,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占所有肿瘤的 5.6%。近年来,随着单抗药物的开发,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抗肿瘤领域的有效应用,使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贝伐珠单抗是罗氏的重磅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属于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于2004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阿瓦斯汀”。其治疗直肠癌的机理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结合,阻止其与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对肿瘤血管的多种作用,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从而切断肿瘤细胞生长所需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可提高化疗药物的效果。在2015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排行中,贝伐株单抗排名第6位,销售额达72.79亿美金。我国的抗体药物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虽然近10年间国内先后涌现出中信国健、百泰生物等多家专门从事单抗药物生产的企业,并且同时许多传统制药企业也加入到抗体药物领域中来,但总体而言,我国抗体行业普遍存在着细胞系表达水平低、培养规模小、纯化能力不够等技术问题,限制了我国抗体药物产业的产能规模,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进程。贝伐珠单抗的未来还是很有市场前景。 2.设计原理 2.1血管生成与贝伐珠单抗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肿瘤依赖周围组织的血管来获取血液供应,以不断地成长和扩散。研究发现,在直径超过 100 ~ 200 μm的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异常的血管生成过程,导致肿瘤组织的脉管系统呈现结构紊乱、血供差、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特点,这些特点又致使恶性肿瘤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利用效能降低,并增加了转移的风险[2]。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脉管系统、循环内皮细胞以及包括VEGF在内的促血管生成介质的参与。其中,VEGF/VEGFR 是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VEGF 通过与组织上皮细胞中表达的 VEGFR-l 和VEGFR-2 相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3](又见:Borgstr?m 等, Anticancer Res, 1999年)。VEGF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进展、期别、腹水形成、无瘤生存时间缩短及总体预后差有关[4]。免疫组化检查发现,VEGF 在肿瘤及其转移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恶性腹水和血清中可检测到。而在肿瘤患者体内所检测到的VEGF和VEGFR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因素(Borgstr?m等, Cancer Res, 1996年)。更重要的是,VEGF的表达具有肿瘤特异性,其在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交界性肿瘤中中等强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此外,由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因基底膜存在间隙,使得肿瘤细胞易于扩散。因此,VEGF 被认为在肿瘤生长、腹水形成和肿瘤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血管形成的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种重组人单克隆抗体,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VEGF 结合,从而阻止 VEGF 与其自然受体——VEGFR结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活化,从而发挥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此外,按照 Jain 提出的有悖于传统的设想(Jain, Nat Med, 2001 年),抑制 VEGF,将重启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形成的平衡,导致扭曲异常的肿瘤组织结构、功能及其微环境和脉管系统趋于正常化,从而促进化疗药物的吸收,并减少肿瘤转移的机会[3-8](又见:Borgstr?m等, Cancer Res, 2012年)。 2.2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2.1 用于结直肠癌 近年来,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使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多项Ⅱ / Ⅲ期临床研究均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Hurwitz 等[10]将 813 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 5- 氟尿嘧啶(5-FU)+ 亚叶酸钙 +伊立替康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组受试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 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延长(20.3个月 vs 15.6个月,HR=0.66,P<0.001),而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分别为 10.6 个月和 6.2个月,客观反应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分别为44.8%和 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化疗方案更加有效。 贝伐珠单抗的出现与使用,在原化疗的基础上,可显著延长 CRC 患者的 OS 和 PFS,且其联合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均能产生显著疗效;其在一线治疗失败后继续使用仍有机会获益,这在临床上为mCRC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跨线治疗模式。当然,在贝伐珠单抗的使用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等也需密切观察和必要的干预。 2.2.2 用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GBM) 是恶性胶质瘤的一种,是高度血管化的肿瘤。VEGF 在胶质瘤及其周围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上调,但在正常脑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且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生成与胶质瘤侵袭性、恶性程度及治疗失败等密切相关[18-19]。作为 VEGF 抑制剂,贝伐珠单抗被认为可以抑制GBM的进展。 2.2.3 用于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贝伐珠单抗同样被证实可用于治疗新诊断的 GBM 患者。一项名为AVAglio的临床研究中,921例新诊断的GBM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放疗、替莫唑胺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结果显示,与不联合贝伐珠单抗组相比,联合贝伐珠单抗组受试者的 PFS 显著延长 4.4 个月(10.6 个月 vs 6.2个月,P<0.001), 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6%,副作用与已知的贝伐珠单抗副作用一致。表明,贝伐珠单抗用于新诊断的 GBM 患者,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4-25]。GBM患者的标准疗法为手术切除及同步放化疗,但预后一直很不理想,复发几乎很难避免,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这一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点[26-27]。贝伐珠单抗的出现,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模式和希望。目前,贝伐珠单抗用于 GBM 的治疗,尚处起步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还仅局限于复发性GBM 患者,不过日本已批准贝伐珠单抗用于新诊断的GBM 患者。此外,贝伐珠单抗用于 GBM 的远期疗效、联合用药及治疗时机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重看待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 摘要:近几年来,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逐渐引 起大众的关注, 同时, 由于对这种新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伴随着转基因 食品所产生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普通大众到各路学者 再到某些政府机构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 随着参与面的越来越广, 争论焦点 也从转基因技术本身是否安全的技术层面, 逐步发展到产业控制权问题, 最终提 高到了国家粮食安全与战略的高度。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生物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转基因大豆 遗传资源 基因多样性 基因资源 遗传多样性

正文:2011年初,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建议:国务院有关 部门应对立法涉及的粮食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争取 2011年将粮食 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因此, 2011年极可能成为转基因立法元年, 如此这般,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各种讨论势必会从民间自发性研讨提升到政府工作 层面,并且必将向深度发展,对各个方面、层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 也许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把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所有问题都探讨清楚, 但是 通过立法来推动相关工作, 促进产业布局指引, 最终形成国家战略或许是可期的。

争议下的转基因作物和食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否安全? 转基因技术大面积应用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目前掌 握相关技术最多, 应用面最为广泛的是美国, 但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 由于该技 术属于新技术, 并且应用时间相对而言并不算长, 对其风险评估很难说十分充分, 因此从审慎和保守的角度出发, 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应用转基因技术所生产出来 的食品是否安全,依旧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话题。

2010年 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了名为《转基因作物对美国 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 的报告。 该报告通过美国推广转基因作物 16年来的实践事 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 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给当地环境和农业带来的积极因素 较 多, 并且尚未发现有特别明显的负面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 减少了对于常规农药的使用, 降低了常规农药在环境中残留、 沉积所形成的毒素。 与该报告相呼应的是, 在美国国内, 转基因作物加工出来的食品已经被广泛接受。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美国比较成熟的转基因作物, 大多是针对抗病虫害等因 素做出的改进, 解决的是作物产出问题, 对于人体健康的改善并无明显作用, 而 下阶段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方向会以改善人体健康为重点。

(二多国谨慎对待。 尽管美国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持积极态度, 但是也有很多国家和科学家对转基因 作物仍持保留态度。比如欧盟对转基因商业化推广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 1998至 2003年未批准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进入流通市场。 2009年 5月之前, MON810转基因玉米 (2418,-13.00,-0.53%是欧盟惟一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 2008年至 2009年,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卢森堡、奥地利出于缺乏安全性研究数据 以及贸易保护等各种原因,陆续禁止种植 MON810转基因玉米。 2009年 5月,欧盟 终于批准种植转基因土豆, 但同时规定转基因土豆主要用于造纸等工业用途, 其 副产品用于生产畜牧饲料。 虽然欧盟批准种植, 但欧盟成员国仍然有权决定是否 在本国国内种植。 目前已有意大利、 奥地利等国反对, 而法国正在研究。 巴斯夫 公司所在的德国政府表示只会在东部地区小面积种植。 从欧盟对转基因作物政策 的演变,可以看出欧盟总体上对转基因作物仍持谨慎态度。

目前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与欧盟也有类似之处, 研究尚不充分, 从学界 到政府尚无权威结论, 从科学家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可见一斑, 比如袁隆平目 前也正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但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表示转基因食品存在 潜在风险以及基因污染、 增殖、 扩散及清除途径不确定等因素, 因此一旦转基因 生物出了问题, 根本无法控制, 谁也担不了责任, 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是 否有伤害, 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考察, 至少需要两代人才能得出结论。 同时他也 指出我国目前抗病虫转基因品种的现状是没有放开生产市场,仍处于试验阶段。 尽管目前针对转基因技术与作物在美国之外的地区仍存在较大争议, 但是我 们相信, 随着相关研究 的不断展开和深入, 在技术层面的争论一定会有一个相对 明确的结论。然而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技术层面的结论只能告诉我们能不能做, 如果研究证明转基因作物不安全,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风险?如果最终结论是安 全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走向下一步?这些都必须依靠清晰的产业规划、 整体布

局,宜未雨绸缪。 (三转基因对中国种子产业的打击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的具体产业比较多,比如种子产业、农 药产业、化肥产业、农机具产业等等,在遗传工程取得长足发展之前,农机具、 农药、 化肥的发展对农业本身的贡献有目共睹, 但是这些都属于改善农业生产外 部因素, 但是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极限, 这是 由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决定的, 在遗传工程的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之后, 农业的 发展开始从外部性转向内部性, 改善了作物的生物特性, 种子产业日渐壮大, 并 且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因素, 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成熟技术就是作物杂交, 而目前 最尖端的毫无疑问是转基因技术, 抛开安全性等因素, 转基因技术对作物生物特 性的改变无论速度还是效果都远超杂交育种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难理解美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高度重视与巨额投入, 首 先在国家层面, 美国于 1997年 5月成立了植物基因跨部门工作组 (IWG, 由总统直 接挂名领导, 国家科技委员会所属的科技政策办公室牵头, 实施国家植物基因组 (NPGI计划,该计划协调了国家科学基金 (NSF、农业部 (USDA、能源部 (DOE、 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国际发展署 (AID、 森林服务部门 (USFS、 预算管理办 (OMB和科技政策办 (OSTP等几乎所有相关部门, 获得了许多基础性的、 重大的研究成 果。 其次在商业层面, 孟山都与杜邦公司旗下的其他农业公司投入巨额资金进行 研发,主宰了世界上转基因种子的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转基因研究,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于各大高 校、 科研院所及种子公司, 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 处于散兵游勇阶段。 各个研究 机构重复做低水平、 无效的研究, 而且已经出现被国际巨头招安的趋势, 据报道, 孟山都公 司早已与华中农大、 湖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 并着手与中国一流大学 建立一系列的奖学金计划,收罗人才。

现实中, 散兵游勇式的研发体制已经结下了恶果, 中国的种子公司日趋孱弱。 《环球财经》 杂志曾报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 中国种子公司之多亦 是全球之最, 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 2700多家, 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的市场份额

达到 10%,没有一家净资产超过 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额超过 5亿元的公司。 2009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全球 种业 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 35%,国内种业 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比例仅为可怜的 0.8%。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公司已有 76家。尽管我国法律规定,外资企业最多只能持股 49%,但国外种业巨头拥有强大 技术与专利, 实际上控制了合资企业。 据公开资料, 国外公司已实际控制我国高 端蔬菜种子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落实到农作物的种植上, 出现下面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东北地区, 尤其是 吉林省,仅美国杜邦旗下先锋公司的先玉 335玉米种子,已占据当地玉米种植面 积近 50%。仅用 3年时间,先玉 335就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 2009年种植面积 达 1900万亩。 而广西这个曾经不产玉米的地方, 从 2001年开始推广孟山都公司的 迪卡 007玉米。截至 2008年 3月,累计推广 1026万亩,完成计划的 513%。

在市场份额的背后, 需要的是销售渠道的支撑, 国外巨头在中国种子市场份 额的增长, 意味其已完成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布局, 并且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 其 对应的必然是国内公司销售渠道的萎缩。可以说国内种子行业已经面临全线失 守、全军覆没的困境。

而上文所列举的两种作物还只是通过常规育种方式培育出来的良种, 一旦国 外公司开始在中国全面推广转基因作物, 面临灭顶之灾的就不仅仅是中国的种子 产业, 农药、 化肥等产业如果没有开发出专用于转基因作物的产品, 恐怕也难独 善其身。届时,中国的整个农业格局必将面临一次大洗牌。 (四 重压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落后的转基因研发体制、孱弱的本土种子公司、大面积推广的国外良种, 都还只是中国粮食问题的一角, 而整个中国粮油产业被外国垄断资本大举入侵已 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国际四大粮商 ADM 、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垄断 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 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粮食原料市场及全 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在中国,四大粮商控制了国内 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 能达 85%。中国近 80%的大豆 (4420,7.00,0.16%都是依赖进口。跨国粮商不仅从

加工环节加以控制, 而且还深入到种植、 贸易、 流通等各个环节, 中国企业已经 实质上失去了在本土粮油市场的主导权。

更可怕的是一旦中国开放转基因作物市场, 凭借着资金和渠道的优势, 外国 公司将利用产品的先发优势彻底占领中国市场,而因为 99%的专利都在外国人手 里, 即便中国采取追赶策略, 也难以避开国外专利, 中国农业将彻底沦落为外国 资本打工,这一点通信产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在 3G 技术上,尽管 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标准, 但是首先无法避开国外的专利, 其次是技术成熟度与国 际其他技术还有差距, 在投入实际应用几年之后, 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而正 在研发中的 4G 技术是否能够实现赶超,胜败尚未可知。

前车之覆,后车之师,在关乎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应该 怎么做? ①应该加强监管, 在转基因技术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 避免出 现转基因作物的扩散。

②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由政府牵头进行有组织的研究论证, 投入人力物力, 在安全性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尽可能多的掌握专利技术, 即便是将 来无法避开国外专利,也可以具备讨价还价的条件。中国要进行基因育种研究, 必须建立如核工业、 航天工业这样的体制。 种子基因的基础性、 长期性和重要性, 远远大于核武器、 航天器, 转基因育种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其社会影响和潜在威 胁,远比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