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浅谈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浅谈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河南渑池英豪镇中宋强民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一时间,素质教育在国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几十年下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老百姓的一句话可做一个总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
”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李岚清副总理清楚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国家教委也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谈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搞清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首先,“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第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一棒子打死。
第三,“应试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我是一名农村教师,面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诸多困难,我自己有一下几点看法。
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虽然,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
下面是我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些认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
它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是:(1)德育被忽视,特别是其中不能通过考试来检测的部分,被严重忽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科学人生观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
(2)体育、休息、娱乐等被忽视,这已危害到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3)只注重死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式和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以课堂为中心,远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6)应试教育的“筛选”结果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受到学校重视,而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
一个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可以说,应试教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
为了升学,课程可以偏开;对学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评价可以偏项。
应试教育是一种痛苦的教育,使学校、学生、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种应试蜂涌而至,给老师和学生压得没有“喘气”的机会。
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缩。
从应试教育到全面素质培养
从应试教育到全面素质培养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逐渐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全面素质培养。
这种转变反映出了人们对教育的新理解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转变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论述从应试教育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过程。
一、历史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应试技巧,强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意识到单纯追求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试教育模式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追求高分数的学习方式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了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兴趣。
其次,应试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单纯追求高分数,学生仅关注于应试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第三,应试教育模式过于竞争导向,使得教育资源严重集中,学校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导致教育不公平。
三、转变的必要性面对应试教育模式所产生的问题,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势在必行。
首先,全面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全面素质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全面素质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增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最后,全面素质培养强调教育公平,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在转变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对分数的过分关注,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应试教育如何转变为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如何转变为素质教育?哎,说真的,我现在一听到“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就有点儿心累。
你说咱们这应试教育有多魔幻吧,就拿我儿子来说,每次考试前,他那学习劲头,简直比考研还拼,把那学习资料翻得哗啦啦响,真是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塞进脑子里去。
你说这孩子多努力,可是一旦考完试,他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那学习资料啊,直接被塞进角落里,连看都不想看一眼,你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儿“过河拆桥”的意思?我曾经还特别认真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好了,才能住得舒服,不能考试完就抛之脑后啊。
我儿子当时就回了一个,说考完试就没事了,老师也没说我们必须把那些知识都记住,所以就不用再看了嘿嘿。
我当时真是气的够呛,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上进心呢?唉,可后来我仔细一想,其实我儿子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平常的学习方式,确实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完了,就把知识全还给老师了,这其实也反映了咱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问题,就是太注重考试分数了,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
就比如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家长会,会上有个老师就提到了“跨学科学习”,说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孩子去探索不同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听起来确实挺有道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点儿犯嘀咕,这“跨学科学习”到底怎么弄?我怎么感觉有点儿像是在玩“过家家”呢?后来我就留下来跟老师聊了一会儿,老师就跟我举了个例子,说他们学校最近就组织了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主题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去了解城市规划、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然后把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绘画、音乐、写作等不同学科中,最后还举办了一个主题展览。
你说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这可不是单纯地背书考试,而是让孩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内容,是不是就能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当时就觉得,这“跨学科学习”的模式虽然很新颖,但也需要老师和家长们不断去探索,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仅仅把学习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数 的贿买贿 卖 的 行为
小学 教育 尤 为 突出 和重 要
, ,
目前我 国 部 分地
。
实施 有效 的素质 教 育
。
,
必 须培 养实施 素
。
区 在转变 素质 教 育方 面 已 作了 若干有 益 的探
质 教育 的教师 队 伍和 调 整 制定 扣应 的 课程和 教 材 这里 教材是 基础 教 师是关 键 如果 缺 少 扣应 的教 材 和 教师 队伍 实 施素质 教育 也 只能是 一 句空 话
业教 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是每个甲
,
。
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 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 在 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 教育家们不得不考虑 如何 使一 个人在短短的十几年学龄时期掌握人类积累 起的所有知识
。
, ,
,
。
师的神圣职 责 鉴于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 , ,
。
,
中
专语文作为基础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
, ,
普 及文 化知 识 等
然 而 随着 时间 的
设 思 想 品德 课或 称 修身 课 和必要 的劳 作实践 课 培 训和鉴定 现有 教师 队伍 合 格 者留 不
。
, ,
。
它 已 不 再适应 新形 势下 国 家发展 的需
。
合 格 者 调 整 或淘 汰
,
改 变 现 有 师 范 院校 机
。 ,
要 如 继续 下去 将 会给 国家 社会进 步带 来不 良后果 和 影响
, ,
。
动 过去把教育作为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培养红 色
。
革命接班人 只重视教育的政治价值 改革开放之 后 为 为了获得知识 教 弥补十年造成的损失 一 切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改变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现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让教育主动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但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一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以法律作保障,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为此,笔者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以下思考:一、对应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对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仅使他们的学习得不到长进,而且在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形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当今社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焦虑。
为了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首先,应试教育侧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对分数的追求,而非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得教育变得枯燥乏味。
相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种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其身心健康。
在高考和各类考试的竞争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据统计,许多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积极人生态度。
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提高情商和智商,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应试教育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应试教育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阻碍社会进步。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家长都为了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应试教育”转轨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就已经率先将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精英教育——即“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由此可见,国人的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近十三亿的人口,是负担还是资源,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
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仍相对落后,因而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制约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要想彻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观念。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应试教育”时期形成的陈旧的、僵化的管理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灵活而富有朝气的、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观。
其次,教师也必须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先进的、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改革制度。
“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必须深入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首先,必须强化考试制度的改革,改革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现阶段,虽然小学阶段考试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学阶段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中学,特别是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受教学条件、教育思想的局限,考试分数仍然决定着学生就读学校(重点与非重点),甚至于班级(尖子班与普遍班)。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是一种主要为提升学生应试能力,重在学习成绩提升,背诵与解题的制度,这种教育模式下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学习成绩高分,而产生负面影响是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成长。
第二次全教会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中国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情和社会的需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一直都不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本文将具体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发展,区别,以及对未来教育开展形式进行相关分析。
应试教育历程应试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追溯到隋唐的科举取,分科取士,到后面明清的八股取士本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高中语文课文范进中举亦是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典范。
1905 年废除科举,清廷引进西方学校教育考试模式,1936 年,全国有一百余所高等教育学府,现代高考教育模式从这时起日趋完善,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在 21 世纪日趋成熟。
应试教育贯穿华夏 1400 年,范仲淹埋头诗书,大中祥符八年,他苦读及第,应试教育在一方面给很多卓尔不群的历史名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时也为帝王将相选拔人才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1】;纵观如今的应试教育,学Th在教室里收获知识,共同成长,建立价值观;每个学生为了心仪的高中、心仪的大学而拼尽全力。
学习数理化,攻克史地生,这是一个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过程,也是 2019 年 1031 万考生早起晚睡的目标,应试教育在中国的人才培养上生生不息,构建了教育长河怡人的风景。
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发展1985 年第一次全教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被教育界公认为是提出素质教育思想的源头;于 1994 年 6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教会,它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考
个学 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并且也 能够得 到充分 的发展 。
3应试教 育把 学生 当成被加 工的对象 ,当作 知识 的容器和 . 考试 的机器 ,使学 生处于被 动的地位 。学校 的教 学和学生 的学
习始终 围绕着 考试 的指挥棒转 ,学生没有 自主选择 的机会 ,兴
趣和爱好得 不到满足 。而素质教 育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把学生作 为主 动发展的对象 ,尊重其主体 地位 ,发挥其主 动作 用 ,它重
二、素质教育中的教学改革
1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培 养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 望 ,形成 . 良好 的学习心态 ,让学 生从 “ 要我学” ,转到 “ 我要学” ,已 经 不单单是一种教学 的手段 ,而且是教育 的 目标 。一方面要求 学生必须 “ 内心 的创造与体 验来学 习” 。另 一方面,对 学 习 用 有 浓厚的兴趣 ,才能 用求知的眼光去解释外界 事物 ,热 心于 解 决 客观世界 中存在 的问题 。 2 培 养学 生学 习习惯 。学 习 习惯 主要 包括 认真 听讲 的 习 . 惯 ,勤 于 思索 的 习惯 ,认 真书 写 的习惯 , 自觉 检验 的 习惯 等
视 学 生 内 因的 启 动 ,重 视 学 习 研 究 和 学 习指 导 。在 主 动 学 习 的
过程 中,学 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发展了能力 。 4在 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 上不 同。应试教 育只注重升 学考 . 试 科 目,轻视 甚 至放 弃非考 试科 目。 因此 ,应 试教 育方 法单
而 忽 视 应 用 、 理 解 的测 试 。 而 素 质 教 育 的 评 价 是 一 种 发 展 性
质教 育与应试教 育的区别,简单论述 了素质教 育在 小学教 学中的 改革 。
中小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中小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适应考试,而素质教育则注重的是让学生在考试外获得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中小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置1. 科学地设置课程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对升学考试。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突出课程设置的公平性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公平性,不应该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偏见。
应该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措施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教育。
3.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在接触各种文化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教学方法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小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提倡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小学应该提倡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合作学习、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中小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方式1. 重视发展性评价中小学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即鼓励学生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校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措施,例如项目评价、等级评价等,以便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
2. 提倡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小学应该提倡有效的课堂管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课堂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思想上带有根本性的重要转变,也是当前教育基本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什么叫“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什么弊端?为什么要实现这一转变?怎样实现这一转变?本文试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不成熟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什么叫“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什么弊端?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重知识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和人格塑造,重少数尖子轻多数中差生,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
据史书记载,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从隋朝就已经开始,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选官标准,科学制度便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的产生,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
直到今天,我们中小学仍未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办学的方向。
目前,应试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1)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这种教育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而不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应试教育把人们引导到只关心升学率上来,而对教育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考虑得很少。
(3)不利于教育面对全体学生。
面对全体学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
(4)不利于校长、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迫使大多数校长、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如何对付各种考试上。
他们为之疲于奔命,开夜车、加班加点,编印复习资料,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没有精力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校长、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几点思考
在 具体看待 素质教育 的时候 , 要更 多地 从政策 、 理论 和 实践层面来综 合研 究和关注素质 教育的实施 , 切实研究 和回
答实践遇到 的一些 困惑 和问题 。 例如 , 许多教育 作者反 映 , 在教育教学 的实践 中 , 索质教育好 像是“ 看不 见 、 摸不 着” 这 , 种看法在基层工作 者中有 一定 的代表性。 之所 以认 为素质教 育“ 不见 、 不着” 其 原因在 于把素 质教育 对 应成 了某种 看 摸 ,
造等 能力构成的综合 素质 。因此素质教 育强调普及 、 反对筛
选, 强调发展 、 反对 淘汰 , 调选 择适 合儿童 的教育 、 强 反对选 择适 合教育 的儿 童 , 要实现每 一个学 生综 合素质 的提高 , 是
是真 正意义上 的素质教 育 。教育行 政部 门应 系统 地建章 立
具 体的教育模式 , 或者在实践 中把素质教育 简单地等 同为课 外活动 、 文体活动 , 这些都是认识 上的误区。 教师 是素质教 育的组织 者 , 是素质 教育的最 终 实践 者 。 建 设一 支高素质 的校长 和教师 队伍 ,是 实施 素质教 育的根 本 保证 ,广大教师要 在 实施 素质 教育 的伟大 改革 中充分 发
下 坚
椭 。
瞳
’一
四 徽 全 面 实 麓 蠢 质 教 育 的 台 格 敦 帮
素质教育是 面 向全体的教 育 , 持面 向全体学 生 , 法 坚 依 保 障义务教 育阶段儿 童和青 少年学 习发展 的基本 权利 。素
质教 育着眼 于人 的全 面发展 ,追求 的是一 种理想 的人格 教
{ | I ∞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引言近年来,应试教育一直备受争议。
许多人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品质、情感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
而应试教育则倾向于灌输知识、训练技巧,为应试而生。
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
二、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校设置了大量的课程和考试,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和交叉,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应当重新设计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三、教师角色的调整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考核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评价机制的改革应试教育注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被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
这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只关注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学术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方面。
因此,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之一。
结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只有坚持素质第一的理念,重新审视课程设置、调整教师角色、改革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浅析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浅析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所谓“转轨”,从“应试教育”的“考什么,教什么”,转到素质教育的“需要什么,培养什么”。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代价巨大的认识转变过程,而且可以想象,要完成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实践过程。
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转轨”势在必行。
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迈出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本文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含义与利弊,以及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教育。
弄清它们的含义与区别,明确它们的关系,对于端正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试教育的含义与弊端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
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
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
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
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路径研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路径研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应试教育强调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被动化,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和劳动等多方面的素质。
当前,随着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国教育也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
探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路径,对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首先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审视。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此,教育目标的调整是转变的首要前提。
在新的教育目标下,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标准,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
在应试教育中,课程体系常常侧重于应付考试,内容相对固定,而素质教育则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程设置应强调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此外,需要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是教育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应试教育的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
培训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时,学校应为教师的创新实践提供支持和空间,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评价体系的改革也至关重要。
应试教育重视考试标准化和量化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
而素质教育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浅谈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管理篇•班级管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逃不脱应试教育的怪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中学教育应实现班级管理教育艺术、课堂教育教学艺术和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艺术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一、班级管理教育艺术的转轨当代中学生独立、平等、民主的意识较强,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班级工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家长制、一言堂式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班级管理者要把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变为主动者,也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当好导演和演员,自己管理好自己呢?多年的班级工作实践证明:对重点班、普通班和后进班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艺术。
对于重点班,可让全班同学轮流“执政”,实行“值周班长制”,每个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普通班,班主任可训练一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队伍,从班长到课代表,都经过严格培训,明确职责,各尽其责,同时让所有班干部每人带动和培养两名同学,即“以一带二”,逐步扩散,再逐渐过渡到“值周班长制”。
对于后进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歧视和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班主任要用教师那宽广的胸怀,用持续不断的关爱和理解,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日常活动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小小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情育人,以情励志。
在班干部的选用上,班主任更要研究用人艺术,“用人之长”体现了用人艺术,“用人之短”有时也不愧为一种成功的用人艺术。
如让常常早上迟到的学生负责开教室门,让不守纪律的学生负责班级纪律等,这样做,不仅能使这些学生改掉自己的“短”处,也使他们在为班级服务的工作中体现了自身价值,培养了对班级、同学、老师的感情。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育重心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改革背景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排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
面对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改革,推动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应试教育的问题1. 重视分数,轻视素质: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养成,缺乏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过度竞争,心理压力大:应试教育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不断积累。
决定学生未来前途的分数和排名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源泉,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3. 教育内容单一,缺少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和劳动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1. 教育内容的改革: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拓宽学科范围,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倡导探究式、合作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初、中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就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
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面前,并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过去的“应试教育”,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重要标准。
在这个标准的驱使下,老师与学生不得不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
于是,普及教育实质上成了“升学教育”。
学习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学生从教室中被赶了出来,临毕业前有的学校学生被淘汰率高达25%~30%(见《北京晚报》1996年5月3日《龙潭湖畔》)。
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很值得每一位中学校长和老师深思!现在,在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思路,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学习成绩,而是在抓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
其中包括要加强学生品德、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初中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初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摘要】:从小学到初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日常所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多,发展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民族发展的需要。
然而,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应试教育的观念更是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为了完成这一转变,无论是从教材的更新上、还是从教师队伍的优化上,国家已经投入了多方的努力。
据了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光是为了让教师适应减负后的新教材和执行减负教学,每个学期市教育局都对教师们举办培训班。
那么应试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又存在那些问题?本文立足于暑期支教活动的实践,结合当代国情,对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国情
我国是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而这些人才又必须具备知识和素质等多重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1﹞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这一转变之所以难以完成,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
一,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在古代,很多读书人刻苦一生,皓首穷经,不惜头悬梁、锥刺股,就只为在考场上拼命一搏、考取功名出人头地。
他么学习的初衷大多不是因为感觉到知识本身有多么重要,而就是为了考试;他们只知道,之所以读四书五经,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些东西。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不乏诸如李杜的大才子,但大多数读书人都只是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一类。
应试思想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中国古代缺少实干和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我国长期处于农业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思想占据着并且将长期占据教育思想的主流。
森严的考试制度,文凭至上的社会观念,使得学习和考试成
为大多数青少年创业的最佳出路。
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忙着准备准备考试,老师忙着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则忙着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提高学校名声,一切的工作重心都围绕着考试。
如此坚固的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系统,岂是轻易能够撼动和改变的?我们义教的初衷是传授他们知识、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怎样去快乐地生活,但是这些孩子和这些孩子的家长所问的问题却是考试考什么、怎样拿高分、如何把握重点等等与考试相关的问题。
也许家长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学校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能力提高了多少,而是考试考了多少分、能不能考取重点。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
二,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尽管素质教育才是人们理想化的模式,当前应试教育的存在也是有其一定合理性的。
我们发现,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去学习知识是很困难的,为了通过老师的检查、为了通过考试,他们才会不情愿地去学习,尽管这种学习室被动的,但是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同学来说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想象:小孩最惧怕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在家长面前他们往往都不怎么听话;他们最怕的是老师,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都会想办法去完成。
现在家庭里面的孩子比较少,所以家长对孩子都比较宠,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总是慈祥的、温柔的;但是老师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对老师,只有敬畏。
(二):应试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其一,就拿高考制度来说,高考是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严格的考试,这对于那些山区的孩子来说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因为大家的出身不同,但是在考场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位那些家庭背景稍差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
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这种教育模式的还是存在很必要的。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尤其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会有一个漫长的过渡;尽管当下还是应试教育的体制,但是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们之所以倡导素质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这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而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些弊端,才能更
深层次地去探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背后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事业更加商业化。
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所谓公益事业,就是不带功利性的、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事业。
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多、考的更好,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结果适得其反,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孩子的成绩并未因此得到提高。
一些商家更是借此机会大肆宣传造谣,将一些辅导资料以高出本身价值几倍的价格出售。
在义教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都买了很多昂贵的复习资料,而大多数资料质量都很一般,而且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么多的作业。
在前来学习的孩子中,有70%的同学参加了课外学习辅导班,而这70%的人当中,又有65%的人是跟着别人盲目报名的。
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表示真正学到了东西、认为参加辅导班对学习有帮助。
当然,并不是说辅导班不好,孩子们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自己出钱多学一点是很好的;但是现在的竞争压力使得无数家长盲目跟风,别人报班我就报班,别人用什么高档的书我就用什么高档的书,觉得花钱越多收效越大。
很多人为了考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结果却收效甚微。
教育事业的商业化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又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建设需求。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道题:
2003年秋季实行的教改后,六年级语文第一次期中考试的卷子中一道题,这张卷子的第一题是:一、请在田字格里写8个生字,看谁写得好。
(8分)这8个生字是:漓酿焚瞻籍馋渺碟
然后在这8个字的下面就是八个田字格,学生只需要根据田字格的布局,把这8个生字均衡地写进田字格里去就可以拿到8分了。
这道题对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十个手指夹田螺------十拿九稳的。
这八个字一般是课本里的生字或者是二类生字,是学生自学的,因为教材上要求学生自学,有很多教师就不会去注重这些生字的教学了,学生有没有认识完这八个字也是个未知数。
现在来看看减负前六年级的考卷里,第一道题应该是这类:一、看拼音写汉字(或者是看拼音写词语)。
(8分)
比如:li niang fen zhan ji chan miao die
学生就要在这些拼音下面写上汉字,如果汉字写错了就没有分了,这样的题型只有个别的差生可能会完不成,因为教师肯定对课本里的生字进行教学,或者认真检查过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从这两道题来比较,前者是检验学生书写能力掌握程度;后者是检验学生对汉语拼音掌握程度。
从学生的得分率上看,前者得分率肯定高,那么从得分率看是减负获得了成功。
后者得分率肯定比前者有差别,但后者比较实际,他们所得分是靠自己真才实学的。
你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考哪一道题更好?更实际?这就是减负,是利和是弊?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母语才能让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我认为教育上不能忽略汉语拼音的教学。
就像刚才这道题:[一、请在田字格里写8个生字,看谁写得好。
(8分)],学习很差的学生都可以拿到一些分;而这一道题就不一样了:[一、看拼音写汉字。
(8分)],学习差的学生有可能一个都写不出来。
前者,学生是写出来了,分数也拿到了,但不一定就能都读得出来,写得出来读不出来又有什么作用?就像是空心的萝卜,中看不中用。
学生既然读不出来也就不会运用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怎么用?后者就不一样了,学生能写出来就说明他们掌握了这个字的读音,甚至是它的字义,在学习中就可以灵活地运用。
我认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一些比较重要的基础教育,汉语拼音更不能忽略。
不考汉语拼音了,教师在就会放松这方面的教学,因为有很多的教师就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的,根本就不重视离开考题以外的知识讲学和素质教育,请你不要以为教师个个都是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有很多教师是为了那一日三餐的牛奶和面包而高唱教育之歌的。
真正做到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在全国教师的总人数中有一半教师吗?因此,口号喊得最响的人往往就是走在社会前进步伐最后的那位。
﹝2﹞
在义教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明显不及应试能力。
其实,这是全中国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分数不代表能力,能考高分的人已经不再是社会建设所需要的顶尖人才了。
【思考与总结】:
一,我们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试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应试能力也应该是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包括应试教育。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和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多方因素和条件的结合才能完成。
国家应该加强干预和立法,学校应该改善教学制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学生和家长更应该认清形势,以一个科学良好的态度来面对学习……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三,社会正在进步,体制正在完善,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自信,少一点抱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浅谈中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利弊》
﹝2﹞ ----------百度文库《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张孟苏现象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