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书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讲方法, 但绝不能遵循一项固定的方法与技术, 太过拘泥就太呆板,容易走上僵化的 死路上去,或者只是纸上谈兵,并无 多大用处。
主要内容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1.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 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 博通。”
5.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 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6.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7.不要轻易改字。
三、论题选择
1.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为稳妥起见,最好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
2.问题的实用性:
历史不是埋首象牙塔里空谈,要着眼于具体之处,有理 论与真实调查和数据做支撑。
3.大问题与小问题:
《治史三书》所论几乎涉及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大 匠不遗细节,对史学论著的撰述体制、写作改订、引文 格式、注释安排,对作为治史必备知识技能的目录学与 校勘学应掌握到何等程度,对外语阅读与史著翻译如何 有助于治史,严耕望都不厌其详地娓娓道来。这里限于 篇幅,仅就其《治史经验谈》略论一二。先以序言之节 选附于后:

1.尽量少说否定话:
无记录不等于无其事,自己未见到材料更不等于无其事。
2.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反对抽样作证,提倡梁任公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攻 昨日之我。”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要能容忍。
3.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
取义。
4.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 改编过的史料:
①改编后的史料会有损耗。 ②作者在编纂史料时会将其刻上自己时代的烙印。
2.举例典型精辟。

严耕望先生在论及治史经验时,以自己所研究之领域 为中心,举《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 表》、《唐代交通图考》等为例,娓娓道来,条分缕 析,讲解精辟。既可避免空谈义理之弊,又能于生动 形象之中发人以深思。
3.劝诫后学。

严耕望先生不仅论述了自己治史之经验、问学之历程, 还从“一心力、惜时光;淡名利、避权位;坚定力、 戒浮躁;开阔胸襟;慎戒执着”等诸多方面,论及了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将学术工作与生活修养兼 而谈之,强调要做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对于 学人如何治史、为学乃至为人,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此书宏大而精密,质朴又实用,堪称“治史 入门之径,为学上乘之道”。
Thank you!
“有学而不能者,未有能而不学者。”严耕望则说:博 未必通,通则必博。“学”尚且未必“能”,“博”尚 且未必“通”,何况不“学”不“博”呢?《治史三书》 就集中体现在“博学”二字上。
2.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并无突然的差异。
3.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 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 跟风抢进:
九、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中心思想 + 史学研究需要以考证为基础,但要做到
考证的确凿可信,必须有丰富的史料作 证据。 述证的论著只要历举具体史料,加以贯 串,使史事真相适当地显露出来。此法 最重史料搜集之详赡,与史料比次之缜 密,再加以精心组织,能于纷繁中见其 条理,得出前所未知的新结论。严先生 把其概括为“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八字,这既是其治史的经验总结,也是 其治史特色的体现。
七、论文撰写与改订
先尽可能全面的搜集资料,再动笔。写作时不怕大改, 务以精进为要。
八、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1.立志与计划:
有抱负 能自信 有计划
2.工作要诀:
①勤: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于写作, 勤于听受与讲授。 ②恒:恒比勤更重要,也更难做到。不怕不太勤,只 怕没有恒。 ③毅:学术工作需要耐性,以克服各种困难。 ④勇:勇气体现为积极地投入。 ⑤谨:积极地避免错误。 ⑥和:从容客观,尽量听取反对意见。 ⑦缓:工作缓慢地坐,不要抢快;著作完成后最好暂 缓发表,慢慢磨砺。
写作背景
在学术大成的晚年岁月里,严耕望先后著成《治史经验谈》、 《治史答问》与《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由台湾商务印书馆 收入《岫庐文库》单行行世。他之所以“欲把金针度与人”, 将一生治学经验作全面总结,既有师友敦促,也有个人考虑。 好友杨联陞敦请他对后学负起更大责任:“如此现身说法, 读者得此鼓励,必有闻风而起者。”钱穆也劝勉他“给青年 们一些影响,否则他们都不懂学问究该如何做了!” 而他发现,包括钱穆在内的前辈大师述作尽管繁富,“但教 人治学的文字并不多见”,而“薪火相传,成功不必在己”, 故发心撰述治史三书。综观此书,《治史经验谈》允当内篇, 《治史答问》视作续篇,都从问题入手;《钱穆宾四先生与 我》作为补篇,改以经历说法,主辅互证,横纵结合,构成 归田史学的枕中秘籍。
青年时代小题大做,中年时代大题大作。
4.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5.检查论著目录。
四、论著标准:充实而有光辉

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 ,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 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 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 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光辉”, 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属于古人所谓 “识”的范畴。 今人“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不能“充实”,则不 足以言学术;没有思想,亦不可能有“光辉”。
作者提醒我们,学术不同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不应轻易地下概括性的结论。重 视具体论据,并由此得出可靠的具体的结论,甚至哪怕只是真实史料枯燥的排列整 合,也比看似光鲜有力而无力的结论强吧。
②注意普遍一般之现象,不要过分注意特殊现象。 ③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 ④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
二、几条具体规律
五、论文体式
1.常行体:
正常的论文体。

2.纲目体:《国史大纲》、《左传》
①于作者 优点:纲文不需特别证明,大结论需小问题证明 时尤为方便。 缺点:成书不易。
②于读者 优点:方便查看。 缺点:纲文过简而解文过长,纲文简练但精华全在解文, 不易发现。
3.纲目变体:
附考证于章末加以论述。
4.复合体:
引子:治史之由来
治史,顾名思义,乃研究历史之意。关 于如何治史,不刊之论甚多,试列举一 二如下:
中国史家治史谈
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 出才、学、识三长之说。 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 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 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 洁、条理清楚。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 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 富,考证史料的严谨。 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 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 识历史、判断历史。
源自文库
+ 严耕望治史考证精密、细致入微,但考证
不是最终的目的,他是在宏观通识下的考 证,旨在解决重大的历史问题。 + 严耕望治史取向与布罗代尔颇有暗合,但 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他认为, 盲从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会使史学研 究走上“空疏浮虚”、“游谈无根”之途。 + 严耕望治史重视细节而不失宏观主旨,精 细而能见其大,故能避免研究的碎片化; 富有新意的立论基于丰赡的史料,而没有 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故不会成为理 论的奴役。在宏观通识的基础上做深入细 致的研究,乃是治史的基本原则。
1. 语言质朴亲切
我的一点看法
严耕望先生是近现代史学名家,却丝毫不故作高深, 对于所论及之问题,皆力求质朴亲切、简练流畅、有 的放矢,以真正达到实用之效,兹举一二如下: “这本小册,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问题,随意漫 谈,说不上史学方法论,充其量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体 验,个人方法而已。” “相信当今能入大学受教育的青年,论天分必大半在 我之上,举我小成之经验与生活修养之蕲向以相告, 或能有一点鼓励作用!所以毅然违背我一向做人原则, 不揣浅陋,不避自伐之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献给青 年史学工作者,是否有当,实际有用,在所不计!”
简文详注。
六、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1.引用材料方式:
①直接引用。 ②转译原文。 优劣:直接引用利于使读者辨别真伪,但容易破坏行文 结构;转译原文行文流畅,但失之于难窥全貌。为严谨 计,直接引用为佳。 直接引用时,可对原文进行适当节略,插入原文时注意 行文流畅。
2.注释方式

中国传统为正文下双行小字作注。 西方传统为全文后标号对应另注。 现在通用脚注,但与后注均适用于简注,如有较长注 释,可置于章末,一面累赘。
保存史实,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历史的真情。
严耕望先生简介
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长于中古 历史地理和中古制度史研究,治史往往从大处着眼,做具 体而微的述证,在宏观的通识理念下做精密的考证,故其 著作都体大思精,为学术界称道。严先生善于择人治学之 长,能将不同学者的治学门道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的才 性,成其治史特色。 他为人勤勉踏实,一生著述丰富。计有专著《两汉太守刺 史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 《唐代交通图考》、《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等,个人 论文集《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等,又合作编辑有大型史料工具书 《石刻史料丛书》,以及重要论文多篇。
结语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作者在书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也 许是“朴素的为学”。即于众多材料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体系,建立客观的学术态度、立场、方法;严谨考证、 慎下结论;总的来说,要用一种从精细走向宏大、脚踏 实地的“笨办法”,下“笨功夫”。而“朴素的为学” 的最终目的,乃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充实而光 辉” ,这是作者所赞成欣赏的治学之路,亦是先生一生 兢兢业业亲自实践的路。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 础上,又提出“史德” 之说,认为“文史之儒, 竞言才、学、识,而不 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 乎可哉?”史德是对历 史学家人品、道德、修 养的要求,就是“著书 者之心术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史的角度探求治国之道。
西方史家治史谈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 “当代史”,这意味着 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 历史的本质在于以当下 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 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 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 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 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 历史学家治史的目的和 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主要任务是不在于记录, 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 而在于评价;因为,假 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 如历史学家不评价的话, 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 他又如何知道哪些东西 值得记录呢? 下来。
①目标大些,以面盖点,连起诸问题更有效率。 ②发现彼此冲突,可以及时纠正。
4.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要通读全书,正史尤需精读,其他书也要有所涉猎。
5.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 话:
基本功夫仍要放在旧史料上,发表新观点时要慎重,免于偏激。
6.其他几点意见:
①慎做概括性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