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书评
治史三书书评
3.纲目变体:
附考证于章末加以论述。
4.复合体:
简文详注。
六、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1.引用材料方式:
①直接引用。 ②转译原文。 优劣:直接引用利于使读者辨别真伪,但容易破坏行文 结构;转译原文行文流畅,但失之于难窥全貌。为严谨 计,直接引用为佳。 直接引用时,可对原文进行适当节略,插入原文时注意 行文流畅。
①目标大些,以面盖点,连起诸问题更有效率。 ②发现彼此冲突,可以及时纠正。
4.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要通读全书,正史尤需精读,其他书也要有所涉猎。
5.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 话:
基本功夫仍要放在旧史料上,发表新观点时要慎重,免于偏激。
6.其他几点意见:
①慎做概括性的结论。
西方史家治史谈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
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 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 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 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 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
“当代史”,这意味着 历史的本质在于以当下 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 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 历史学家治史的目的和 主要任务是不在于记录, 而在于评价;因为,假
+ 严耕望治史考证精密、细致入微,但考证 不是最终的目的,他是在宏观通识下的考 证,旨在解决重大的历史问题。
+ 严耕望治史取向与布罗代尔颇有暗合,但 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他认为, 盲从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会使史学研 究走上“空疏浮虚”、“游谈无根”之途。
+ 严耕望治史重视细节而不失宏观主旨,精 细而能见其大,故能避免研究的碎片化; 富有新意的立论基于丰赡的史料,而没有 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故不会成为理 论的奴役。在宏观通识的基础上做深入细 致的研究,乃是治史的基本原则。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治史三书》读书报告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是一部以严耕望自身的治学经历和经验谈如何读书、做学问,如何做人、做事的具有准经典特质的“大家小书”。
读书、做学问在谈到论著标准时,他说,要专精,也要相当的博通,博未必通,通则必博,要“充实而有光辉”。
充实,最主要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著才能算得是内容充实的有价值的论著。
光辉,从两方面去认识:第一,要有见解有识力,工作成果要显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时兼顾最基本条件——精审充实;第二,要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
学术工作要规模恢宏,或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要兼而有之则极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括一个基本条件——内容充实,这就更不易。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要达到“充实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不从小处着手,势必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漏洞必多,虽作出很多动听,看来有光辉的结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但终久未必能站得住脚,自不能算是真有光辉,更未必有长久价值可言。
不从大处着眼,就往往走上小路,钻牛角尖,不能脱困而出,结果成绩琐碎,不成大体系,自亦不能显现其光辉。
还要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读书、做学问: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治史三书》概述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正文一、《治史三书》概述《治史三书》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历史学研究方法论著作,包括《史记会注考证》、《汉书辨疑》和《后汉书补注》三部书。
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三部史书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史学研究之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治史的门径。
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辨析,这种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令人敬佩。
同时,钱穆先生在书中所阐述的史学研究方法,也为我在知识类写作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1.严谨的态度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应学习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对所写作品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据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检验,确保所传达的知识准确无误。
2.深入的研究做好知识类写作,需要对所写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治史三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使他得以发现和揭示史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3.系统的方法钱穆先生在《治史三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史学研究方法。
同样,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也应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法,包括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构建文章框架等环节,以确保写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深入研究。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治史三书》是中国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历史学著作。
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审视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史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治史三书》中,严耕望以自己的治史方法论为基础,提出了“史力”、“机制”和“意识流向”三个概念,以此来解决历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严耕望提出了“史力”的概念,即历史力量。
他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众多历史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历史力量包括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等。
作者通过对历史力量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历史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严耕望提出了“机制”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机制。
只有掌握了这些机制,才能深入理解历史中的各种现象。
作者通过对历史中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后,严耕望提出了“意识流向”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的变革是由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变革所引起的。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意识流向的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治史三书》中,严耕望还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结合,既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具体的史料考察,又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他提出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不能片面和机械地看待历史。
《治史三书》的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历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史视角和思路,为我们理解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通过对历史力量、机制和意识流向的研究,严耕望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
同时,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总结也对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学家严耕望的治史观念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欲把金针度与人—— 读《治史三书》有感
欲把金针度与人—— 读《治史三书》有感◇ 常利兵《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根据多年治学经验,为初涉史海的学子提供学习方向而编成的治史入门书。
此书主要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部分构成,详细讲述了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从师问学的历程。
特别是在书中强调史学研究应关注的问题与自身的治学建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首先,是注重“既要专精,亦要博通”。
他提出的“博通”,既有史学本身的博通,也有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史学以外的博通。
如在研究断代史时,不应将时间限制得太短促,至少要弄懂三个时代。
此举可使我们在做精细工作时不出大错,也能帮助我们做史实解释。
要做到博通,则看书时,不可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应当把基本材料书从头到尾看过,否则容易将重要史料漏去;更不可只选择对自己的论证有力的材料,甚至是割裂史料进行解读。
其次,严耕望先生强调应当集中心力做“面”的研究,即钻研大题目,不要做孤立“点”的研究。
学子将此时代的重要书籍看过一遍,并且做全盘的阅读时,便更容易发现材料的冲突与相证,也能发现许多包含于大题目中的小问题。
如此研究,似慢实快,容易做出大而精的成绩。
而在钻研史料时,既要关注新史料,也应关注旧的普通史料;慎作概括性的结论,肯下深功夫,才能做到“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未说过的话”。
在书中他还分享了一些重要的治史原则。
如尽量少说否定话;不要忽略反面证据,一旦看到反面的材料就应推翻自己的看法,在所不惜;引史料不可断章取义,尽可能引用原始史料或接近原始史料等。
在论题选择上,要偏向做具体问题,讲求问题的实用性。
国家大计、人民生活等是人们重视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做研究既容易被看重,又能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便利;而在大问题和小问题做研究之间要讲求其研究方法,选择论题需考虑自己的能力与材料情况。
此外,严先生还强调,“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要小题大做;中年时做大问题,要大题大做,老年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而且“薪火相传,功成不必在己”。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能够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质朴完整的学术人。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也希望正式成为我的箴言吧。
●入门强推●倒食甘蔗●这本书又名《历史研究从入门到放弃》●前人之风,心向往之;百年之后,生气犹存●入门书。
●多着墨于治史经验、方法与规律与治史秦刚等,虽不走治学之路,只从纯粹的读书方面角度看,也有获益。
严耕望先生说业师钱穆先生“善师法,善变化,喜新知,勇创见,悉心追求,每从细小故事中才吕齐县彻悟大道理”,那三代的大师们潜心学问,淡泊自甘,皆有一份素心,令人感佩。
●副标题:严叔教你如何——守得住学术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学阀。
浅显来说,是读过的大家撰述的散文随笔中所,既能保持稳定高度说教色彩,又能不失流畅的文笔风格。
●句句都从自家迈盖中涌出,语重心长,发人深省,钦佩无量。
只恨读到太晚。
需反复温习才行。
●每年新生见面必是推荐,虽说是经验之谈,但每句都饱含深意。
严耕望跟余英时比,天资确实差了不少,但比我辈还是冷雪了的,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过是肯下那最笨的功夫,才能有所成就。
干什么虽然是一样的吧。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专精与博通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精“与”通“两字。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供;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
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
——摘一段《治史三书》读后感(二):历史研究入门当初是看了豆瓣上的书评才买的这本书。
严老师的历史学大家,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都是经验心得。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斩获就是对于历史资料,况且也包括其他书籍,看的时候要客观,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治史三书》书评
<<治史三书>>简评作为一位历史的学习者,须知一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老师向我等推荐了这本史学界大名鼎鼎的<<治史三书>>,以下便是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望多多指教。
一内容概括与作者简介《治史三书》是当代史学名家严耕望的所著的一部治史经验之书。
本书由《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汇集而成。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严耕望先生以治史严谨、淡泊名利、学术成果丰硕厚重而受到尊敬。
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唐史(唐代交通)等等,这一点从他书中精心拮取的例子就能看出来。
严耕望将自己毕生治学经验、甘苦于书中娓娓道来,处处针对青年学子所需,毫无保留,颇具苦心。
二读书过程中启发性较大的要点(一)《治史经验谈》·要精专,亦要博通作者关于治史中所需要的“博通”提出两点涵义:一是对于史学本身的博通。
历史的发展本身具有连贯性,一味只截其中放大研究,必定也不能观其研究对象的全貌。
二是对于其它社会科学的博通。
作者还提到“博通”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成堆史料史实时避免错误,以及有助于对一些史实作出更好的解释。
·做“面”的研究而不是“点”的研究“面”是指某一个较大的研究范围及里面所包含的广阔的问题群。
在研究彼问题时或许能找到相关此问题的答案。
这一点不光是治史,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借鉴。
·要看书,但不能只抱着题目翻去材料除了专题研究,也要看非研究范围甚至非专业的书。
我想这是要做到严先生所说的“博通”的最重要一步。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作者提醒我们,学术不同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不应轻易地下概括性的结论。
重视具体论据,并由此得出可靠的具体的结论,甚至哪怕只是真实史料枯燥的排列整合,也比看似光鲜有力而无力的结论强吧。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作者提到,研究进行到某一阶段,一般心中都会有了关于事实真相的想法,不免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从中获益匪浅。
在这本书之中,我了解到了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其中,我在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这一章中,获益最深。
在“治史经验谈”的第一章“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严先生给我们提出了几条治史应该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问题,也提出一些应该注意的较具体的规律。
在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他首先提到的就是治史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书中提到:“治史的博通可分从两个方面谈。
第一,史学本身的博通。
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
若治专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等等,治某一专史,同时对于其他的专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当的了解。
第二,史学以外的博通,也可说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种社会科学。
先讲旁通,要想真正旁通各种社会科学,虽然断然做不到,但至少要对各方面有一点皮毛知识,有一点总比毫无所知的好。
”1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悟出了三个治史所必需的方法。
第一,治史一定要博通史学本身。
倘若你对自己所研究的历史本身并不了解,那么你如何去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探索呢?严先生认为,能博通不但可避免不应有的错误,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为史事作解释。
他就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有着和一般的学人的不同解释。
一般认为,秦能统一天下,“总不外秦国政治改革成功,外交运用成功,加以地势优良,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当时大一统观念已形成,一般人已无宗国之见,为秦国统一排除了心理上的障碍。
”2但是,他认为除了上述说法之外,另外还有好多原因。
例如从当时的各国地方经济社会民风的角度去看。
“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关东三晋民风较秦为弱,对于秦人极为畏惧,最东齐国民风又较三晋为怯弱。
而就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秦国最贫穷,齐国最富庶,三晋也介乎两者之间。
治史三书、黄河青山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古杨《治史三书》中的两个方法对法律史研究的意义《治史三书》的写法和内容是很“老实”的。
写法上,条理非常清晰,适合速读,正如作者说的,这种写法“跟我的个性有关”。
内容上通俗易懂,给出的方法都是很落地的。
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虽有自己的主张,但也给其别种选择,可见其全面。
这里面有两个方法我印象尤为深刻:第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研究问题之前的积累知识与收集材料尤其重要。
必须“正史以外的基本书籍也要如此看,至于研究中古史,更要尽可能的把所有关涉这个时期的史料书全部从头到尾的看一遍,正史以外的基本书籍也要如此看”。
作者还建议青年读书要读得广泛,打好基础,这样以后的研究才不会至于空洞、缺乏底子。
无论是作专项研究前相关材料的收集,还是年轻时知识的广度积累,说白了就是打基础,避免狭隘。
类似的方法我见过很多学者提。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细(甚至我听说有的人一辈子研究那一两个问题的,真是佩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再出现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也遭到质疑。
现在人们讨论问题不只会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还会说“你是个外行!”,就是说你不是搞这个专业的,你是妄言置评。
先不论你说得话有没有建设性,给你一顿冷嘲热讽再说。
陈丹青说“专业”“专家”这种词代表着权力,我想这个权力就是发言权。
发言权的垄断固然不妥,但某种意义上说对读书人是一个警告和启发。
常有些作者越“界”(专业)评论的,有时候确实能感觉到其说得明显不妥。
人总要说话的,无论是动嘴还是写文章都是说话,我想无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人,都应该开阔眼界,说话前多积累一点知识。
做法律史的学习和研究,自然也应当广读书,多涉猎一些知识,作研究之前不能忽视材料的广泛收集。
我自己深有体会,看到一些事不吐不快,编辑一段话往网上一挂,但事后回过头看,不仅觉得幼稚无知无比,甚至还出现逻辑前后矛盾的情况。
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形成的观点就是不成体系的,实际意义不大。
治史三书简评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桐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
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
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197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专书共7种,论文40多篇。
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被余英时称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根据自己毕生的治史经验,进行的思考和总结。
他提出治学之人应具有“勤、谨、和、恒、定、毅、勇”的八字方针,让人受益匪浅。
本书是他治史经验三本小书的合集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第一部分是《治史经验谈》,他在里面讲述了学史之人不但要专精还要博通。
因为专不一定能通,能精则有一定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则有一定的博。
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史学本身博通,也要对史学以外的东西博通。
断代研究不应该把时间限制的太短,历史的演进是不断的,前后有连贯性,朝代的更替只是统治者换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的。
因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即使你只研究一个朝代,你也要博通一两个朝代。
这样才能将其研究好,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面面聚到。
因此,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与时间进行“面”的研究。
而且研究历史,不要孤立的做点的研究或是遍地撒网来个大丰收,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
首先,自己也应懂得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争名夺利;其次,做学问的人要心如止水,不要只为功名而做学问,要唯学问而学问。
看书要地毯式学习,一遍一遍地认真看,不要拿着什么课题而去翻什么材料。
另外,要做到看人人所能看的书,说人人所未说的话。
新的史料固然可贵,但基本功仍在精研普通史料,研究出新的成果,那才是真正高明的历史研究者。
2024年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治史三书读后感1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
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
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
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
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
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
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
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
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
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
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
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
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
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__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
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
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
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
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
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
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
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
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
严耕望《治史三书》核心观点
《治史经验谈》序言1.有基本逻辑观念2.仔细研读经典研究著作3.本书概要:“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和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
最后一篇特措意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此实为学术成就的最基本条件。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1.尤重精、通2.博通:(1)史学本身的博通(2)各种社会科学的旁通(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包括前代与后代,尤侧重前代(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1. 研究问题目标要大,范围要广,以大题目囊括小题目(问题群)2. 步骤:阅读基本典籍,发现材料的冲突或勾联,读书不必赶急(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1.学问要有根,看书要彻底2.最笨的方法不会遗漏材料3.着眼点:从头到尾读正史,在求对一时代的全盘认识,找材料在其次。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1.意在钩沉,而非标新立异:“把前人为明白述说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
2.以正史为基础,由旧史料推陈出新,“不要愁着没有好的新史料可以利用”(六)其他几点意见1.慎作概括性的结论2.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特殊现象3.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对前者要慎重。
4.注意时间性和空间性。
“研究问题,搜集证据,在脑海中要时时记住纵的时间和横的空间,即年代与地理区域”。
二、几条具体规律(一)尽量少说否定话1.A史事>B记录了的史料>C传世史料>D个人所见史料2.“无记录绝不等于无其事,自己未见到更不等于无其事”(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注意关于该问题的所有史料,不可抽样取证(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1.史料改编不能完全保存依据原本的内容2.作者无意中受到自己时代实际情况的影响,以今论古(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七)不要轻易改字三、论题选择(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二)问题的实用性1.问题选择:“从事文史学科的研究,本不应谈实用问题。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书籍概述•治史三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和《汉书》,是中华传统历史文献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严耕望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历史的演变过程,对启迪和教育后人有重要作用。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编撰时间:公元1084年-公元1101年•内容概述:该书以中国历史为脉络,详细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并着重强调人物的作用。
《史记》•作者:司马迁•编撰时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1年•内容概述:全书共130篇,大致分为夏、商、周、秦、汉五部分,是综合性历史文献,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传记、政治制度、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等。
《汉书》•作者:班固•编撰时间:公元后52年-公元后90年•内容概述:该书以西汉为脉络,包括30卷,主要记载了西汉至王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文献。
阅读策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注意人物的作用和表现•掌握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基本情况•培养历史意识,加深认识本土文化•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教材。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相关事件,对我们个人的历史认知、文化认同等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的价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培养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品德•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阅读方法•细读全书,把握大纲•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注意细节,把握细微之处•针对生动活泼的故事,加深印象•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联想讲述的技巧•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突出重点,进入角色,生动讲述•注重细节,用语清晰规范•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章节和内容,做好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方式,具体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并分析问题•引用其他文化和故事,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拓宽视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内容简介《治史三书》是治史入门最佳读物,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
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精彩书评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
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
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
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精彩摘抄序言1.有基本逻辑观念2.仔细研读经典研究著作3.本书概要:‚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和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治史三书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 ,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 “光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 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 ‘光辉’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 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 “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 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今人“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不能“充实”, 则不足以言学术;没有思想,亦不可能有“光辉”
这是因为第一作者是一位不骛声华埋头治学功夫扎实成就卓著的真学者所谈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没有装腔作势故作大言的矫情第二作者既在史识上深受钱穆的点拨又在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所谓史料学派的大本营就职多年所以对通识与考据的关系有比较通达的认识没有自骄其所能而轻议其所不能的轻薄第三前两书谈问题后一书谈经历有横有纵既使我们亲切而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治学历程与治学经验也披露了现代学术史上一些重要的史料
大家小书
《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史学入门之径,为学上乘之道 治史经验:研究工作须坚持原则,且要适应灵活,问题从广面 探讨,不作孤立面的研究,功夫自基本处做起,以拙为巧捷, 著作以充实为基础,以光辉为指归。 以个人经验为主干,针对治史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多项实际可 行的具体建议。举例较诸同类书藉详尽,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严耕望一生献身学术,成就卓绝,《治史三书》乃一代学人的 现身说法,实值得青年后辈谦恭受教。 才、学、识、德熔于一冶 词章、义理、考据融于一身 知性、作性、记性化于一书 事实、道德、艺术亦即真善美有机化一
精专与博通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 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 “有学而不能者,未有能而不学者。”严耕 望则说:博未必通,通则必博。“学”尚且 未必“能”,“博”尚且未必“通”,何况 不“学”不“博”呢?《治史三书》就集中 体现在“博学”二字上。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治史三书》是一本关于历史研究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治史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治史的方法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治史的方法。
首先,作者认为治史要有科学的方法,要注重证据和事实,不能凭空臆想。
其次,作者认为治史要有比较的方法,要善于比较不同事件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律。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三勤”方法,即勤于积累资料、勤于查阅资料、勤于思考和研究。
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二、治史的意义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治史的意义,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历史研究还可以为现实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因此,作者认为治史是人文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对治史的思考在阅读《治史三书》的过程中,我对治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历史研究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道德的规范,还需要对人类文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同时,历史研究还需要有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和问题。
此外,我认为历史研究者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能够从不同领域中汲取营养和启示。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总结了作者多年的治史经验和方法论,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研究的理念和道德规范。
这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这本书也可以为其他人文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四、治史的道德除了治史的方法外,作者还在书中强调了治史的道德。
作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尊重历史事实和证据,不能造假或歪曲事实。
《治史三书》书评
谈》 、《 治史 问答 》 和 《 钱穆 宾 四先生 与我 》 。 西早 已设 置驿传 ,而且史料极多 。但岑仲勉没有说 否定话 ,作者认 为 : 未 见驿 传之 记载 ” ,比说 “ 没有驿 传 之记 载” 又好 得 多。 在 《 治史经验谈》 中 , 作者谈到 了治史 的原则 、 方法 和 目 标。 “ 在 岑 先生说 “ 原则上 ,从大处着跟 ,从小 处人手 ,以具体 问题为先着 ,从基本 处下 此处 , 严 先生的 “ 咬文嚼字 ” , 恰 除体现 了他严谨 的态度 。 ( 2 ) 内容 的严 谨 。严耕 望 认 为 ,在 写 通 论 性 质 的 文 字 时 ,要 功夫 ;固守一定原则 ,不 依傍 ,不斥 拒 ,能 容众说 ,随宜适 应 ,只求 实际合理 ,不拘成规 。方 法是 ,坚定 意 志 , 集 中心力 ,以拙为巧 ,以 谨 慎 ,不 能太 随便 ,也不 能 随 意 的加 入 自己 的感 情 色 彩 。 因为 历 慢为快 ,聚小为大 ,以深锲精细为基础 ,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 史 是 客观 存在 的 ,如 果 加 入 自己 的主 观 思想 ,可 能会 与 历 史 真 相 在 《 治史 问答 》 中 ,作者 主 要 讲 自 己与 历 史 的 渊 源 ,解 决 了 背道 而驰 。作 者在 书 中 用 了 大量 注 释 ,以此 来说 明 自己不 是 一 家 些人对 于历史 学 的疑 惑 。作 者 还 提 了 一些 史 学 大 家 的 品 质 。在 之言 。作 者认 为 “ 无 孔不 入 ,有缝必 弥 ” ,作 者对 史 料 的搜 集 已经 中国近 现代 史学 家 中 ,严 耕 望 特 别 推 崇 陈垣 、陈 寅 恪 、钱 穆 和 吕 到了 “ 涸 泽而 渔” 的境 界 ,本 着对 史 学 负 责 的 态 度 ,不 能有 一 定 思勉 四位先 生 ,认为 他 们 是现 代 史 学 “ 四大 家 ” 。就 立 身 处 世 言 , 点 的纰漏 ,不 能让 别人 有一 丁点 的攻击 之处 。 作 者深 爱陈 寅恪 先生 “ 纯 净 学 术 人 的 风 格 ,而 强 毅 独 立 ,不 为 名 2 .3 《 治 史 三 书 》 的 史 德 。胡 适 认 为 在 学 术 工 作 中 要 有 位 诱 ,不 为 威武 屈 ” 。 “ 勤” 、“ 谨” 、 “ 和” 、 “ 缓 ” 四字 诀 ,严 耕 望 认 为 还 应 该 加 上 2 严耕 望 的学识 “ 恒” 、“ 定” 、“ 毅” 、“ 勇” 四字 。就 治 学 而言 ,一 定要 勤 于 阅读 、 在 《 治史 三 书》 的三部 分 中 ,每 部分 都各 具特 色 。《 治 史 经验 勤 于思 考 、勤 于 抄 录 、勤 于写 作 ,严耕 望 认 为 “ 恒” 比 “ 勤 ” 更 精诚 所 至 ,金石 为开 ” ,作 者 从 十 二 三 岁 开 始迄 今 , 谈 》 给初 学者 提 供 了经验 ; 《 治 史 问答 》 介 绍 自己与 历 史 的 渊源 ; 重 要 。所谓 “ 《 钱 穆宾 四先 生 与我》 介绍 了钱 穆先 生对 自己的影 响 。下 面从 《 治 几 乎没 有一 天离 开 书 本 ,而 且 一 心一 意 的做 学 术 工作 ,不参 加 任 史 三 书》 各 部分 的史 料 、严 谨 和史 德来 简单 的介绍 严耕 望 的学识 。 何 活动 。持之 以恒 的 做学 问 ,踏 踏实 实的 做人 。 2 .1 《 治史 三 书》 的史 料 。史 料 虽 然 晦 涩 难 懂 ,但 作 者 却 严 耕 望 认 为 ,做 历 史 不 要 主 观 推 测 ,这 样 容 易 陷 入 “ 死 胡 用 生 动形 象 ,质朴 流畅 的语 言 给 我们 一 一解 释 了 这 些史 料所 表达 同” ,把 自己绕 进 去 。没 有 掌 握 丰 富 的 史 料 ,就 千 万 不 要 乱 下 结 的真 正含 义 。让我们 真正 明 白治史 的原 则 和方法 。 论 。一 定要 注意理 论 与实 践 的 相结 合 ,这样 “ 辛 勤取 得 的研 究 成 ( 1 ) 大量 的史 料 。严 耕 望 在 《 治史 经 验 谈 》 中 ,运 用 了 大量 果 可 以成 为不易 推 翻的定论 ” 。 史 料 ,以此来作 为 例子 ,用 通俗 的话来 述说 了 自己的治史 经验 。 3 《 治 史 三书》 的 评价 仅在 原则 性 的基 本 方法 和 几 条 具 体 规律 中 ,严 耕 望 就用 了 三 严 耕 望论现 代 中 国史 学 家 ,特 别 推 崇 陈垣 、陈 寅恪 、 吕思 勉 十几 条史 料 。尤其 是作 者 引 用 庄 季裕 《 鸡 肋 编》 的 这 条史 料 ,有 和 钱穆 ,而余 英 时认 为严 耕望 兼 收并 揽 四大家 的优 点 ,“ 他 的规 模 个 日本 学者 看到 这条史 料后 ,就 认 为 北 宋 开 封府 一般 人 民 生 活 弘 大承 自宾 四师 ,辨 析人 微 取 诸 陈 寅 恪 ,平 实 稳 健尤 似 陈垣 ,有 中 的主要 燃料 是石 炭 ( 煤) , 这是一 次燃料革命 。作 者却用 了八 条史 计 划 而持之 以恒 则接 吕思 勉 。他 在 史 学 上 能 达 到 通 博 与 专 精 相 反 料来反驳这种观 ,认为北宋 汴京 的燃料恐 怕仍 以薪柴为 主 ,至少薪 相 成 的境 界决 不是幸 致 的” 。 柴与石炭参半。作者用这 条史 料 ,说 明我们在 想一个 问题的 时候 ,要 北 京 大学历 史 系教 授 罗 志 田认 为 ,严 耕 望 的 《 洽 史 三 书》 对 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 方面 的史 料 ,不能 只留意有 利于 自己意见 于 初学 者 而言 ,是 一本 非 常 实 用 的 参考 书 ;复旦 大 学 中文 系 教 授 的史料 ,更不能任意的抽 出几条有利 于 自己意见 的史料 ,这样 只相等 傅 杰认 为 ,《 治 史 三 书》 这 本 书 ,切 实 而 周到 ;《 历史 研究 》 副 主 于 “ 抽样 调查” ,得不到 自己最终想要 的那个结果 。 编 李洪 岩认 为 ,严耕 望 的 《 治史 三 书》 ,可 让读者 感 受 到 “ 充实 而 ( 2 )史 料 的运用 方法 。严 耕 望认 为 : “ 看 人 人 所 能看 到 的 书 , 有 光辉 ” 的魅力 。 说人 人所 未说 过 的话 ” 。新 的史 料 当然 可贵 ,但 是 却很 稀 有 。与 其 我们认 为 《 治史 三书》 体现了严耕望 的学识 ,不仅是 因为作者 引 把 时间 浪费在 新 史料 的寻 找 上 ,不 如花 点 时 间把 已有 的 史料 “ 嚼 用大量史 料 , 还是 因为作者用语 通俗易懂 ,质朴 流畅 ,内容充实 严谨 ,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深深地被严先生对历史研究的热忱、专注与深入所打动。
这本书不仅是严先生多年治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的体现。
首先,我被严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所震撼。
他强调治史要具备“专精”与“博通”的双重素质,既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并非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原则,如“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思路,以及“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的学术态度。
这些方法和原则不仅适用于历史研究,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系统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更加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此外,严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对于正史的重视。
他认为,正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通读,以便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这种对正史的重视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臆断或片面之词。
最后,我被严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坚持所感动。
他在书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治史经验,还表达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这种热爱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追求和信念。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还收获了很多关于人生和学术的信念和启示。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将会是我宝贵的财富和指南。
《治史三书》书评
本 身 的博 通 。在研 究 自 己研究 的 时代 时 ,要 对 自己 研究 的时 代 的 兼具 光辉 。“ 充实 ” 最 主要 的是 材 料 丰 富 ,论 断平 允 ,踏 踏 实实 , 前 后有很 深 入 的认 识 ,在 治 专史 时 ,对 其 他 的专 史 至少 要 有 相 当 的错 误 ,而且 在 积极方 面可 以帮 助我们 为史 事做 解释 。
摘 要 :《 治 史 三 书》 是 一本 研 究 治史 经验 的 巨著 ,由我 国著 名 历史 学 家严 耕 望所 著 。严耕 望 将 自己毕 生的 治学 经验 都在 书 中体 现 出来 , 书 中的 内容 都是 针对 年轻 学Y - ' f ' l  ̄ 的 需要而编 著 的 ,书 中语 言质 朴流 畅 、诚 挚 亲切 ,为我们 研 究历史 提供 了很全 面 的理 论指 导。
在对 于大 问题 和小 问题 上 ,在 不 同 阶段 的个 人 知 识 水平 和学
考》 、《 唐仆 尚承郎表 》 以及 他 的成 名 作 《 秦汉 地 方 行政 制 度 》 等 力不 同 ,那 么方 法 也 有 所 区别 。处 于青 年 时 代 ,应 做 小 问题 ,但 书 ,他 以治学 方 法严 谨 而 闻名 ,备 受 当 时学 者 们 的尊 敬 ,被 余 英 要小 题大 做 ;中年 时 代 ,要 做 大 问题 ,并 且 要 大 题 大做 ;老 年 时 时称 为 “ 中 国史学 界 的朴 实楷 模 ” 。严 耕 望将 自己毕 生 的治 学 经验 代 ,应做 大问题 ,但 不 得 已可 大题 小 做 。搞研 究 主 要 从 每 个 人 的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治史三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瀚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分为《史记导读》、《治史演讲》和《史学导论》三部分,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史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解读。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历史研究的认识和观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范文瀚在书中强调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门科学,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分析和理性思维为方法。
他提出了“实事求是”、“立论严谨”、“设计合理”等原则,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证和分析,不偏袒一方,并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
这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记载过去的事实,更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得历史具有更加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范文瀚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他提出了“多学科、多方法”的观点,强调历史学家要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进行综合研究。
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范文瀚在书中还谈及了史书的编写和史家的责任。
他认为,史书是历史学家传递历史真相的重要工具,史家有责任保持史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他指出,史家要负责任地选择史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这使我认识到,史家的角色不仅仅是搜集和整理历史材料,更是要有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性判断能力,从而保证史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最后,在书中范文瀚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丰富的解读。
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他的论述,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耕望先生简介
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长于中古 历史地理和中古制度史研究,治史往往从大处着眼,做具 体而微的述证,在宏观的通识理念下做精密的考证,故其 著作都体大思精,为学术界称道。严先生善于择人治学之 长,能将不同学者的治学门道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的才 性,成其治史特色。 他为人勤勉踏实,一生著述丰富。计有专著《两汉太守刺 史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 《唐代交通图考》、《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等,个人 论文集《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等,又合作编辑有大型史料工具书 《石刻史料丛书》,以及重要论文多篇。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 础上,又提出“史德” 之说,认为“文史之儒, 竞言才、学、识,而不 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 乎可哉?”史德是对历 史学家人品、道德、修 养的要求,就是“著书 者之心术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史的角度探求治国之道。
西方史家治史谈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 “当代史”,这意味着 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 历史的本质在于以当下 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 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 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 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 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 历史学家治史的目的和 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主要任务是不在于记录, 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 而在于评价;因为,假 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 如历史学家不评价的话, 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 他又如何知道哪些东西 值得记录呢? 下来。
七、论文撰写与改订
先尽可能全面的搜集资料,再动笔。写作时不怕大改, 务以精进为要。
八、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1.立志与计划:
有抱负 能自信 有计划
2.工作要诀:
①勤: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于写作, 勤于听受与讲授。 ②恒:恒比勤更重要,也更难做到。不怕不太勤,只 怕没有恒。 ③毅:学术工作需要耐性,以克服各种困难。 ④勇:勇气体现为积极地投入。 ⑤谨:积极地避免错误。 ⑥和:从容客观,尽量听取反对意见。 ⑦缓:工作缓慢地坐,不要抢快;著作完成后最好暂 缓发表,慢慢磨砺。
引子:治史之由来
治史,顾名思义,乃研究历史之意。关 于如何治史,不刊之论甚多,试列举一 二如下:
中国史家治史谈
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 出才、学、识三长之说。 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 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 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 洁、条理清楚。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 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 富,考证史料的严谨。 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 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 识历史、判断历史。
简文详注。
六、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1.引用材料方式:
①直接引用。 ②转译原文。 优劣:直接引用利于使读者辨别真伪,但容易破坏行文 结构;转译原文行文流畅,但失之于难窥全貌。为严谨 计,直接引用为佳。 直接引用时,可对原文进行适当节略,插入原文时注意 行文流畅。
2.注释方式
中国传统为正文下双行小字作注。 西方传统为全文后标号对应另注。 现在通用脚注,但与后注均适用于简注,如有较长注 释,可置于章末,一面累赘。
2.举例典型精辟。
严耕望先生在论及治史经验时,以自己所研究之领域 为中心,举《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 表》、《唐代交通图考》等为例,娓娓道来,条分缕 析,讲解精辟。既可避免空谈义理之弊,又能于生动 形象之中发人以深思。
3.劝诫后学。
严耕望先生不仅论述了自己治史之经验、问学之历程, 还从“一心力、惜时光;淡名利、避权位;坚定力、 戒浮躁;开阔胸襟;慎戒执着”等诸多方面,论及了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将学术工作与生活修养兼 而谈之,强调要做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对于 学人如何治史、为学乃至为人,大有裨益。
1. 语言质朴亲切
我的一点看法
严耕望先生是近现代史学名家,却丝毫不故作高深, 对于所论及之问题,皆力求质朴亲切、简练流畅、有 的放矢,以真正达到实用之效,兹举一二如下: “这本小册,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问题,随意漫 谈,说不上史学方法论,充其量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体 验,个人方法而已。” “相信当今能入大学受教育的青年,论天分必大半在 我之上,举我小成之经验与生活修养之蕲向以相告, 或能有一点鼓励作用!所以毅然违背我一向做人原则, 不揣浅陋,不避自伐之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献给青 年史学工作者,是否有当,实际有用,在所不计!”
总而言之,此书宏大而精密,质朴又实用,堪称“治史 入门之径,为学上乘之道”。
Thank you!
5.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 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6.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7.不要轻易改字。
三、论题选择
1.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为稳妥起见,最好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
2.问题的实用性:
历史不是埋首象牙塔里空谈,要着眼于具体之处,有理 论与真实调查和数据做支撑。
3.大问题与小问题:
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讲方法, 但绝不能遵循一项固定的方法与技术, 太过拘泥就太呆板,容易走上僵化的 死路上去,或者只是纸上谈兵,并无 多大用处。
主要内容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1.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 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 博通。”
①目标大些,以面盖点,连起诸问题更有效率。 ②发现彼此冲突,可以及时纠正。
4.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要通读全书,正史尤需精读,其他书也要有所涉猎。
5.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 话:
基本功夫仍要放在旧史料上,发表新观点时要慎重,免于偏激。
6.其他几点意见:
①慎做概括性的结论。
作者提醒我们,学术不同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不应轻易地下概括性的结论。重 视具体论据,并由此得出可靠的具体的结论,甚至哪怕只是真实史料枯燥的排列整 合,也比看似光鲜有力而无力的结论强吧。
②注意普遍一般之现象,不要过分注意特殊现象。 ③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 ④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
二、几条具体规律
九、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中心思想 + 史学研究需要以考证为基础,但要做到
考证的确凿可信,必须有丰富的史料作 证据。 述证的论著只要历举具体史料,加以贯 串,使史事真相适当地显露出来。此法 最重史料搜集之详赡,与史料比次之缜 密,再加以精心组织,能于纷繁中见其 条理,得出前所未知的新结论。严先生 把其概括为“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八字,这既是其治史的经验总结,也是 其治史特色的体现。
青年时代小题大做,中年时代大题大作。
4.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5.检查论著目录。
四、论著标准:充实而有光辉
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 ,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 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 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 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光辉”, 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属于古人所谓 “识”的范畴。 今人“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不能“充实”,则不 足以言学术;没有思想,亦不可能有“光辉”。
写作背景
在学术大成的晚年岁月里,严耕望先后著成《治史经验谈》、 《治史答问》与《钱穆宾四 将一生治学经验作全面总结,既有师友敦促,也有个人考虑。 好友杨联陞敦请他对后学负起更大责任:“如此现身说法, 读者得此鼓励,必有闻风而起者。”钱穆也劝勉他“给青年 们一些影响,否则他们都不懂学问究该如何做了!” 而他发现,包括钱穆在内的前辈大师述作尽管繁富,“但教 人治学的文字并不多见”,而“薪火相传,成功不必在己”, 故发心撰述治史三书。综观此书,《治史经验谈》允当内篇, 《治史答问》视作续篇,都从问题入手;《钱穆宾四先生与 我》作为补篇,改以经历说法,主辅互证,横纵结合,构成 归田史学的枕中秘籍。
结语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作者在书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也 许是“朴素的为学”。即于众多材料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体系,建立客观的学术态度、立场、方法;严谨考证、 慎下结论;总的来说,要用一种从精细走向宏大、脚踏 实地的“笨办法”,下“笨功夫”。而“朴素的为学” 的最终目的,乃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充实而光 辉” ,这是作者所赞成欣赏的治学之路,亦是先生一生 兢兢业业亲自实践的路。
+ 严耕望治史考证精密、细致入微,但考证
不是最终的目的,他是在宏观通识下的考 证,旨在解决重大的历史问题。 + 严耕望治史取向与布罗代尔颇有暗合,但 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他认为, 盲从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会使史学研 究走上“空疏浮虚”、“游谈无根”之途。 + 严耕望治史重视细节而不失宏观主旨,精 细而能见其大,故能避免研究的碎片化; 富有新意的立论基于丰赡的史料,而没有 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故不会成为理 论的奴役。在宏观通识的基础上做深入细 致的研究,乃是治史的基本原则。
五、论文体式
1.常行体:
正常的论文体。
2.纲目体:《国史大纲》、《左传》
①于作者 优点:纲文不需特别证明,大结论需小问题证明 时尤为方便。 缺点:成书不易。
②于读者 优点:方便查看。 缺点:纲文过简而解文过长,纲文简练但精华全在解文, 不易发现。
3.纲目变体:
附考证于章末加以论述。
4.复合体:
“有学而不能者,未有能而不学者。”严耕望则说:博 未必通,通则必博。“学”尚且未必“能”,“博”尚 且未必“通”,何况不“学”不“博”呢?《治史三书》 就集中体现在“博学”二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