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功能。

2、正确理解识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3、具备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实践教育基本功能的意义和能力。

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是在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教育,形成正确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所必须研习的两个密切相关的课题,它们也是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对此二者的认识及实践,一方面体现出教育者以教育本质认识为基础的教育理解、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另一方面具体地、直接地影响着教育者开展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

第一节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它是教育学理论的“精髓”,与教育本质问题几乎同等重要,甚至有学者高呼“教育理论研究的全部使命在于揭示教育的发生发展规律”1。

教育规律主要回答“教育如何运动和发展”这一问题,对它的认识及实践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所固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趋势。

教育规律具有如下特点:(1)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客观存在的联系;(2)它可以反复起作用;(3)人们对它的认识总是受个体认识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般而言,下述两条规律是公认的教育基本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此二者是教育中最普遍的一般规律,任何时代、社会、国家的教育都要基于这两条基本规律展开,这与教育的对象以社会性个体的方式存在相关。

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意义与层次(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意义教育基本规律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并贯穿于教育始终,是教育区别与其它社会现象的重要依据之一,遵循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遵循它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在制定教育目的、安排教育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育方法与手段、构建教育环境、处理师生关系等具体环节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其次,教育基本规律也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遵循它有利于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改革与发展教育也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 18个月~ 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前运算阶段(2 ~ 7岁) (1)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的时期(2 ~ 4岁) (2)儿童开始从前运算逻辑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4~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2岁) 同形式运算思维相比,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 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的成熟。心理成熟则 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 为标志。此外,个体的社会性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 职业和家庭义务为标志。)
具 体运算思维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开具体事物而进
行 纯粹形式逻辑推理时,就会感到困难;其二,这些运算系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具体运算思维的不断同化、顺应、平衡,逐步地出现了
新 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形式运算思维,是一种接近成熟的思维
形 式。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1)这种思维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 区分开来。 (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形式运算思维之所以能实现现实与可能之间的逆 转,就是因为这些“可能运算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
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 强项:神经系统、语言、会劳动的双手 弱项:不象一些动物的器官那样高度特化化,如
猫的眼睛、狗的鼻子 生长期长:人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基础和
巨大的潜在的可能性。 2、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 进程基本一致由此,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能动性。自我设 计自我选择。“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 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上,因此, 他是一个人”。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题70道附答案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题70道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

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0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2.语文教材中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传递和保存B.传播和交流C.选择和提升D.更新和创造3.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4.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是由一定社会的()所直接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文化水平D.教育制度5.在世界教育的发展史上,法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美国则采用教育由各州自行决定的地方分权制,这说明()。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管理体制D.文化传统决定教育的领导权6.孟子认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

这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7.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9.《荀子•劝学》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能动性10.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

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

A.差异性B.可塑性C.对身心发展的制约性D.对身心发展的不可控性11.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善于数理运算。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增:1.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生产水平2.人身心发展特殊性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补充: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福和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实践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个别差异性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性质)2、3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体制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对政影响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政治功能) 2.教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对教决定作用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 (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对教的影响: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动力)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对科的作用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的科学功能)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文化对教育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发展的制约 2.文化发展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345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教育对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发展的促进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文化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组织与制度文化)学生文化 1.历史继承性2.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平行性 政对教制约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

教师招考教育学资料整理: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考教育学资料整理: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教育培养人必须依照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教育也要按照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又要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二、教育对“人”的理解: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有发展的本质,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注:(山大版)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的发展(认知和意向)。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XX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3教育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五、校园文化1、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造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八、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要求..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1、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调控、评价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理想教育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精神是;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2、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是: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3、这也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也个性发展的统一五、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低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七、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八、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十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十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两者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1、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性质、任务、过程、对象、手段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的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2、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巧妙结合(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七、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会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在: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3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八、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九、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6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7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2、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教育十一、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十二、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从对象上看;包括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从形式上看;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认知方面;表现为相互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情感方面表现为;彼此之间融洽的各种状态;行为方面;各种共同活动中是否协调一致;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果..十三、为什么说教师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2、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3、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4、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但课程目标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演..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课程标准的意义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5、在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概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八、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3、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4、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5、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九、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泰勒的目标模式: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教育应该实现什么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组织什么经验实现这一目标3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腾豪斯英的过程模式: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十、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GIPP评价模式背书过程:斯塔弗尔比姆美背景模式、输入模式、过程模式、成果评价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十一、教科书编写遵循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理论与实践统一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4、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5、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十二、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特点。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4、教育起源……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山香教育自己整理版本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山香教育自己整理版本

第2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选简答论述):(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决定着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促进民族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单选填空简答)(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单选简答)(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的质量;(3)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规律

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规律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具体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物资等。 教育物资:是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1)教育活动场所: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 农场与内部的设备装置等。“物化的教育观” (2)教育媒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 递信息的工具,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形式多样,如: 实物、口头语言、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 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课件等。 (3)教育辅助手段: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 工具与技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中需要传递的信息的 载体,而是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注意: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 有何种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 决定的。在阶级社会,统治者总是力图按照他们的经济 利益和政治要求,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下一 代,教育目的是为剥削阶级培养人才和可供他们驱使的 劳动者。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 皇朝培养官僚,将“诗颂三百,授之以政”作为教育的 宗旨。而在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政教合一,学校 掌握在僧侣手中,设有僧侣学校、教区学校、大主教学 校,这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目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中,如土地 改革、大跃进、文革时期等,学校都成为重要的 舆论阵地,学生是一支直接可用的政治力量。

(3)培养政治人才 例:党校、行政人员管理学院等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人才规格内容、方法、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社会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核心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科技与教育: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度科技的作用(科技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传播一定政治意识形态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目的的确立影响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成功能(传递与保存)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筛选和整理)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交流与传播)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更新和创造)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观念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概述:内发论:观点:个体需要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泛性论(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论:观点: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教育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洛克:白板说荀子:性恶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训练教师教学有效控制各种影响过因素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主观能动性:三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决定性作用: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在动因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生理发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骨骼到肌肉心理发展:记忆、思维、情感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阶段进行抓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互补性:生理互补:生理与心理互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补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男女性别差异因材施教易错易混指导: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是考点。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新增考点教育的基本形式:横向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社会教育: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点。

如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如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类”等。

(3)民主主义学派的观点。

强调“个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念,而教育平等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大学》)韩愈《师说》中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

“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孟子·尽心上》广义指增进人民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bilibili河南省山香教育-教育学 -职媛- 讲义整理-第二章

bilibili河南省山香教育-教育学 -职媛- 讲义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第一节☆教育与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主要是学校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题教育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性质指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个词跟政治相关根本上决定教育性质的是生产力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本来就是资源之争,权力之争)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掌握了领导权,我就能决定让谁接受教育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教育目的把你培养成什么样的人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拿什么内容培养你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如何培养人/用什么办法培养人的问题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影响,也叫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但对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有了人就有了思想的传播,就有了舆论,有了舆论,人们就会流动起来,促进民主化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指的是经济水平,有钱没钱)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指的是比例关系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例如多媒体课堂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比如IT行业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校的数量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在变大-规模高校里边的结构在调整,初等教育每个专业的设置,增加减少都是根据经济水平在变化多媒体课堂)例题:判断教育目的和内容最终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这里最终就是根本,所以这个错误,应该是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4、教育起源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经济C.社会制度D.科技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的发展D.科学技术4.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目的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生产力D.社会性质6.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7.下列不属于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A.传递B.保存C.活化D.改造8.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 )A.选择功能B.融合功能C.传承功能D.创新功能9.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与家庭。

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文化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1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文化体系D.教育为文化本体11.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12.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属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外铄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13.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遗传决定论?()A.高尔顿的血统论B.洛克的“白板说”C.中国的性善、性恶论D.基督教的“原罪论”14.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A.教育万能论B.儿童中心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15.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不平衡性
2.每个系统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身高、体重)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
最快;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几乎没有进展) 发展关键期(最佳期、敏感期):身体或心理的某
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婴儿期(0-1、1.5岁) 幼儿期(1、1.5-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2、13-15、16岁) 青年期(16、17-25、30岁) 成年期(26、31-55、60岁) 老年期(55、60-死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
Jean Piaget (1896-198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新生儿期(0 ~ 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
适 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 1 ~ 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 4 ~ 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 8 ~ 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 12 ~ 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形式和发展的 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和后天环 境,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先天环境于后天环境相比,后天环境尤其是社会 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更为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着人的身心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是自然人发展为 社会人的根本条件。
1.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 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 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活化、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教育能够传播和交流和融合文化3.教育能够选择、提升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理解有印象就好)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细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a)概念: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校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b)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灵魂)和校园组织文化。

c)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判断选择)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记忆推荐:手掌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般是客观题)(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二)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其中,确立和形成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保证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几种学说)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5大规律,选择判断)一.个体身心发展(一)概念: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设置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素质。

代表人物:(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我国古代内发轮的代表。

(2)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成熟机制;(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顿,“优生学”(遗产决定论)的代表人记忆推荐:内孟四尔佛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记忆推荐:外出寻找落花生3.二因素论(辐合论)基本观点:既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又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吴伟士、施太伦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各个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看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伤仲永》)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的“成熟时势力说”——双胞胎爬楼梯)(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目的)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人)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方法)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教育无用论: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高尔顿(四)个体主观能动性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意育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心理活动第二层次:心理活动第三层次(最高层次):社会实践活动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

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教育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教学启示:(找到最近发展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挑一挑摘个桃)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