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泻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泄泻的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

泄泻的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

泄泻的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下列关于泄泻病机的理论,哪个是符合中医理论的?a) 脾胃虚寒b) 肝胆湿热c) 心肺气虚d) 肾阴不足2. 患者主诉腹泻已经持续一周,大便稀薄,呈黄色,舌苔白腻,脉沉弦。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最可能是:a) 寒泄b) 热泄c) 湿泄d) 脾虚泄3. 下列哪种药物不适合治疗湿热型泄泻?a) 黄连b) 白茅根c) 苍术d) 厚朴4. 泄泻的治疗中,下列哪种治疗方法是禁忌的?a) 使用止泻药物b) 调整饮食结构c) 应激性减轻d) 保持适当运动5. 下列哪种中药最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a) 附子b) 肉桂c) 五味子d) 白术6. 中医中用来治疗泄泻的药物有几味?a) 1-10味b) 11-20味c) 21-30味d) 30味以上7. 以下哪种食物不适合泄泻患者饮食?a) 白粥b) 豆浆c) 红糖d) 苹果汁8. 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出现质地稀薄和腹泻,伴有腹胀、口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最可能是:a) 大肠湿热b) 脾胃虚寒c) 腑实湿热d) 肾阳虚寒9. 患者出现腹泻已有一周,大便呈稀薄样,胃脘部疼痛,喜按可缓解,味咸,口渴欲饮,舌苔腻,脉沉滑。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最可能是:a) 湿热泄泻b) 阳明湿热c) 气郁导致湿热d) 脾肾阳虚10. 患者出现泄泻已经持续两天,大便数量明显增多,质地稀薄,伴有腹痛,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最可能是:a) 脾虚湿泄b) 寒湿泄泻c) 湿热泄泻d) 湿寒泄泻二、判断题(每题5分,共30分)1. 泄泻是中医常见的病症。

2. 小便黄,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型泄泻的典型表现。

3. 脾胃虚寒型泄泻的治疗应以温中补脾为主。

4. 心肺气虚型泄泻的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

5. 肝胆湿热型泄泻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

6. 泄泻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外感寒热等。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之泄泻

中医内科学之泄泻
5
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腹胀纳 呆,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3
寒湿泄泻:表现 为泄泻清稀,腹 痛肠鸣,脘闷食 少,舌苔白腻。
6
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
泄泻的病因
01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食物中毒等,损伤脾胃功能
附子理中汤: 适用于脾肾 阳虚型泄泻
05
痛泻要方: 适用于肝脾 不和型泄泻
06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气虚
型泄泻
07
玉屏风散: 适用于表虚
型泄泻
08
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 虚弱型泄泻
09
保和丸:适 用于食积型
泄泻
10
乌梅丸:适 用于寒热错
杂型泄泻
泄泻的预防与
3 调护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生冷食物
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 态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与家人、朋友 保持沟通和交流
1
2
3
4
泄泻的现代研
4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 化系统疾病,主要表 现为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等。
辨表里:表证表现为腹痛、泄泻、恶寒发热, 里证表现为腹痛、泄泻、口渴便秘。
辨气血:气虚表现为腹痛、泄泻、乏力气短, 血虚表现为腹痛、泄泻、面色苍白。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1 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综合分析, 确定病因病机,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

一、病因
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
二、病机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 湿盛。
病理机制为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 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肝和肾。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
化。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受外邪 (湿寒暑热)
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
化食物为主,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
【结语】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 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
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 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 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
三、证治分类
寒湿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食滞肠胃证 肝气乘脾证 脾胃虚弱证 肾阳虚衰证
寒湿泄泻证
症状:
主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腹痛肠鸣,脘闷食少。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
白,脉浮。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结语】
临床辨证首先辨其虚实缓急。急性者多为实证, 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泻者以肝气乘 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
治疗上总以运脾祛湿为主,暴泻应以祛邪为主, 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 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 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 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 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不宜 分利太过,补虚不可纯用甘温。
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 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学对泄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

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中医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脾胃虚弱:由于脾胃功能减弱,造成食物无法消化吸收,引起泄泻;2.湿热内蕴:湿热内蕴身体内,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泄泻;3.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导致肠道气滞,引起泄泻;4.寒湿凝滞:因湿寒凝聚,肠壁失去张力而引起泄泻。

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清稀,色白,无力感,腰膝酸软等。

治疗时可以选用以温阳为主的方剂,如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化湿、理气、温阳的中药也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脾虚湿滞型脾虚湿滞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带有粘液或未消化的食物,口干口渴,胸胁胀满等。

治疗时要调理脾胃,以利气化湿,推荐方剂有二陈汤、保和丸等,也可以选用具有健脾止泻作用的中药,如山药、砂仁、半夏、薏苡仁等。

大肠湿热型大肠湿热型泄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稠腥,部分患者还伴有腹痛、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可用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的方剂,如龙胆泻肝丸、茵陈蒺藜丸等,中药也可以选用银柴胡、泽泻等。

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型泄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黏液带血,腹痛、胁肋胀痛等。

治疗时可用清肝泻火、清热燥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竹叶石膏汤等,中药也可以选用黄芩、黄连等。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稠腥伴有疼痛,肛门和排便时加重。

治疗时要调理气血,以疏通气机,活血化瘀为主,推荐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四逆散等,中药可以选用当归、川芎等。

预防措施泄泻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中医内科学对于泄泻预防的建议:1.保持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避免过食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寒凝;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生活中的紧张,压力过大;4.定时规律的排便,避免憋便;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预防泄泻的发生。

泄 泻(中医内科学)

泄 泻(中医内科学)
泄泻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泄泻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泄泻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泄泻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泄泻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人
刘某,男,77岁,退休干部。主诉:大便澹烂反复9年余, 症状加重1周。病史:9年前因吃隔夜置于冰箱中之冷盘食 物后,出现大便澹烂,日解3~6次,无黏液血便,后经某 医院诊为“肠炎”而服“氟哌酸”“蕾香正气水”等治疗 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根治,稍因饮食油腻而常反复 出现上症。1周前因进食半截油条后又出现解稀烂便,日解 3次,为了要求中医药治疗而来就诊。现症见:大便澹薄, 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腹胀,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细弱。
(2)饮食所伤
误食馒腐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食滞不化,损伤 脾气,或恣食肥厚、甘、辛辣之品,致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 寒气伤中,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升降失调,清浊不 分,发生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若饮食失节,起居不 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急性泄泻 (暴泻)多因湿盛而致脾虚,脾失健运,小肠分清泌 浊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水谷清浊不分而泻;慢性 泄泻(久泻)多因脾虚运化无力,湿浊内生,清浊混 杂而下而成泄。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邪。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暴泻多属实,多由寒湿、 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停滞中焦所致。久 泻多属虚,多由脾胃虚弱(气虚、阳虚),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若因他脏病及于脾,如肝 气乘脾导致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泄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泄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症状。

主要见于西医学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亲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肾和肝。

【诊断】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2 .常兼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 .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暴泻以邪实为主,治疗重在化湿;久泻以正虚为主,治疗重在健脾。

1寒湿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脱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举例:蕾香正气散加减。

蕾香、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厚朴、大腹皮各IOg,紫苏、白芷各6g。

加减: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各6g。

2 .湿热泻下急迫,势如水注,便色黄褐而臭,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葛根苓连汤加减。

葛根10g,黄连3g,黄苓10g,泽泻12g,马齿宽15g,六一散(包煎)12go加减: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加苍术、厚朴各10g。

若夹食滞,加神曲、麦芽、山楂各10g。

3 .食滞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脱腹痞满,泻下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暧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味。

神曲、麦芽、山楂、莱腋子、法半夏各:1Og,陈皮6go加减:若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脱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加枳实、制大黄各IOg o4 .脾胃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神疲,腹胀不舒,大便稀澹,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濡缓。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细目一:概述一、泄泻的概念及源流1.泄泻的概念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2.泄泻的源流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病。

《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基本机制,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二、《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三、泄泻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泄泻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

外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二、泄泻与脾虚、湿胜的关系本病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因湿盛而致脾虚者,多为急性泄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阻滞者多为慢性泄泻(久泻)。

三、泄泻的病机特点及转化泄泻的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感冒】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哮病】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

【心悸】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胸痹】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

轻者仅感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癫狂】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疾病。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痫病】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病证,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临床表现。

【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腹痛】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痢疾】是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受损,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患。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六章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九节 泄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六章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九节 泄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六章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九节泄泻分类:医药卫生执业药师主题:2022年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全套4科》考试题库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某男,25岁,因腹泻就诊。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未消化食物,泻后痛减,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四神丸B.参苓白术散C.保和丸D.葛根芩连汤E.藿香正气散【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泄泻的辨证论治。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未消化食物,泻后痛减,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属于泄泻的食滞肠胃证,治宜消食导滞,和中止泻,选用的方剂是保和丸。

2、泄泻湿热伤中证的临床症状是A.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B.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C.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食物,便次明显增多— 1/3 —— 1/3 —D.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E.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泄泻的辨证论治。

泄泻肾阳虚衰证的临床症状是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泄泻湿热伤中证的临床症状是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泄泻食滞肠胃证的临床症状是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消化食物,嗳腐吞酸。

C选项属于泄泻脾胃虚弱证。

E 选项属于泄泻寒湿内盛证。

3、泄泻食滞肠胃证的临床症状是A.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B.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C.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食物,便次明显增多D.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E.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泄泻的辨证论治。

泄泻肾阳虚衰证的临床症状是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泄泻湿热伤中证的临床症状是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泄泻食滞肠胃证的临床症状是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消化食物,嗳腐吞酸。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

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

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

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在疾病的防治和诊断,涉及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内容。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内经》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举痛论》曰:“寒之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医学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

《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化。
完整版ppt课件
33
【结语】
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治疗以运脾湿 为原则。临床分为久泻和暴泻
泄泻初起以湿盛为主,以祛邪为主 不可骤用补涩之剂。久泻以虚证为主, 首先应该健脾补气,不可过分分利。
完整版ppt课件
34
病案分析
赵某,女,53岁 患者自1992年起大便溏泄,时发时止,曾 服多种药物末愈,1998年冬季开始腹泻次数增 多,夹有末消化食物,白天大便2-3次,夜间 1-2次,食少神疲,在我院门诊服肠炎灵,腹 可安后,症状解除。今年7月份因吃快餐盒饭 ,腹泻复发,一日10余次,呈水样,泻下急迫 ,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查:舌质淡,苔
11
三·诊断
1、粪质便次的改变 2、伴随症 3、诱因 4、理化检查 5、排除有关病症
完整版ppt课件
12
【鉴别诊断】
1.痢疾
泄泻
痢疾
相 临床表现:便次增多,粪质稀薄
同 病位:均在肠
点 发病季节:夏秋季节
不 病机:脾病湿盛,
病机:气血邪毒凝肠
运化失常
腑,传导失司
同 主症:便稀爽利,无 主症:里急后重,便下
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 伤食
4.辨久泻的特点
久泻不愈,倦怠乏力,因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复

脾虚
久泻不愈,平时精神抑郁,因情志不遂或紧张复

肝郁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膝肢冷 肾虚
完整版ppt课件
17
二、治疗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是运脾化湿。 寒湿 温化寒湿 湿热 清化湿热 暑湿 清暑祛湿 脾虚 健脾化湿 肝郁 抑肝扶脾 肾虚 补火暖脾 食滞 消食导滞
暑湿 人体,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水谷相杂而下 泄泻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本虚标实)肺痿:因咳喘日久不愈,肺脏虚损,津气大伤,肺叶痿弱不用而致的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疾病,为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
1.2.1 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
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样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 辨证论治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2.1 寒湿困阻证
证候: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侵袭,脾失健运,清浊不分,肠腑传导失司。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广藿香9g、白术9g、茯苓15g、陈皮9g、法半夏9g、厚朴9g、大腹皮9g、紫苏9g白芷9g、泡姜炭6g。

加减:表邪较重,周身困重而骨节酸楚,加荆芥9g、防风9g以增强疏风散寒之力;湿邪偏重,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困重,苔白腻,可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2.2 湿热蕴肠证
证候:泻下急迫、泻如水样、或泻而不爽,大便色黄而臭;伴腹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侵袭,雍滞于肠,气机不畅,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

葛根15g、黄苓9g、黄连9g、车前子(包煎)陈皮9g、木香6g、金银花20g、茯苓15g、通草6g、甘草3g。

加减:湿重于热,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者,可合平胃散燥湿宽中;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者,可用黄连香薷饮加减以清暑化湿。

2.3 饮食停滞证
证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腹痛肠
鸣、泻后痛减;伴脘腹肠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9g、神曲9g、莱菔子9g、陈皮6g、茯苓15g、连翘15g。

加减: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加大黄包煎6g、枳实6g、槟榔6个,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加黄连9g、栀子9g以清肠胃;呕吐甚,加生姜6g、竹茹6g 以和胃降逆止呕。

2.4 肝气乘脾证
证候:泄泻腹痛,每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平素多伴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病机: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脾运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白芍15g,防风9g,白术15g,陈皮6g。

加减:肝血不足者,加当归15g,枸杞子15g以柔肝:肝气郁结明显者,加柴胡6g,青皮9g以疏肝;脾虚明显者,加茯苓20g,炒白扁豆15g,山药20g以健脾益气;胃失和降者,
加姜半夏6g,木香6g以和胃降逆;泄泻日久,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泄泻缠绵难愈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治久泻;反复发作不已,可加乌梅6g,木瓜15g,诃子6g以酸敛收涩。

2.5 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饮食稍有不慎,大便次数增多,可见完谷不化,伴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适,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谈,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炒白扁豆9g,炒薏苡仁15g,山药15g,莲子6g,砂仁后下6g,桔梗6g,陈皮6g。

加减:脾阳虚,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6g、肉桂6g以温中健脾;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滑脱不禁、甚或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泄泻日久,脾虚夹寒,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健脾化湿;湿热未尽、泄泻日久、气阴两伤,可用益胃汤加乌梅6g、五味子9g、焦山楂9g、黄柏9g以养阴清热化湿,标本兼顾。

2.6 肾阳虚衰证
证候;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
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阳不振,脾运失健。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泄。

方药: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15g,肉豆蔻9g,吴茱萸3g,五味子6g。

加减:肾阳虚衰明显者,加附子先煎9g,肉桂6g以温补肾阳;脾阳不足明显者,加干姜6g,莲子9g,芡实9g以暖脾止泻;阳虚内寒腹痛者,可加蜀椒1g,小茴香6g以温里散寒止痛;滑脱不禁,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如五更泻反见心烦嘈杂者,为寒热错杂之证,可改用乌梅丸加减寒热两调,和中补虚。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3.1.1 车前子包煎15g(或车前草30-60g),广藿香9g,生姜6g。

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泻。

3.1.2 槟榔适量,烧炭存性为末,口服,1次5g,1日1-2次,开水冲服。

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3.2 食疗
芡实、百合各60g,煮粥共食,治脾虚泄泻。

3.3 针灸
主穴: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寒湿
困阻者,加脾俞、阴陵泉;湿热蕴肠者,加合谷、下巨虚;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肝气乘脾者,加期门、太冲;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者,加肾俞、命门、关元。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寒湿困阻、脾胃虚弱者,可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隔附子针灸。

4 调摄与预防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及少渣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肥甘和刺激性食物。

调适寒温,避免劳累。

精神上乐观豁达,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适当体育锻炼有利于本病的康复及防止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