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我的母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我的母亲课件 新人教版
1 我的母亲
1.知人论世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现代作家、戏剧家。曾因创作优秀 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 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800 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 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 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 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代表作品有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在表达主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如在“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
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 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刻画人物写作技巧之一——白描法 [文本提炼]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在 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 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 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 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 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 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 鲜明和生动。
序特点分析本文使用的是何种记叙顺序。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 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寻找线索的 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 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答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母亲的生平的:母亲出 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的那一年)→我小学毕 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精美课件(共21张PPT)
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文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 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 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 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 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
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
3.课文前四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 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1)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童年往事:
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
(2)母亲与家人的相处: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 影响,即‚身教‛。
语言品析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 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字词积累
zhōu chuò yì
文绉绉
shù
绰号
shēng
眼翳
mó
庶祖母
tiǎn
吹笙
wǔ
摹画
舔去
侮辱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管束: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大空旷。
气量:
广漠: 宽恕:
宽容饶恕。
责问。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质问:
文绉绉: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情 境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整 体 感 知
研 读 课 文 课 文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情境导入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母爱是明显的,是温暖炽热 的。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妈妈,您辛苦 了》……
人教版 八下语文 第二课 我的母亲 字词
第二课《我的母亲》
〘读一读,写一写〙
眼翳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责罚——易错:罪:处罚。
气量li àng]:指容忍谦让的限度;气量大的人。
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这个人很有气量,从不计较。
质问:责问。
管束s h ù: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恕(shù)——易错:怒:宽容饶恕。
广漠:广大空旷(kuàng)。
文绉zhōu 绉——zōu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范围﹥ 〘阅读提示词语〙启迪:开导;启发。
〘课文词语〙
1、面红耳热: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2、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
〖轻佻(tiāo ):言语举动不庄重不严肃。
〗
3、调度:①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②指做调度工作的人。
4、下流:①下流。
②旧时比喻卑下的地位。
③卑鄙龌w ò龊chu ò。
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5、待人接物:跟人相处。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1)PPT课件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
品味语言 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20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 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 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 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 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 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 20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 大。
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 《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 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胡适墨迹
整体感知
迅速浏览全文,掌握本文 中的生字生词,初步感知作者 在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掌 握 字词
chuò zhōu yì tì shù
绰号 文绉绉 眼翳 抽屉 管束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舔去 侮辱
研读赏析: 认识母亲
③ 写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 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母 亲的容忍、温和。 (用她们的表现来反衬 母亲,衬托手法)
④写母亲人格受侮辱非常生气,直叫那 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错赔罪才罢休。表 现了母亲的“刚气”。(与上文的容忍、 温和形成对比)
研读赏析: 认识母亲
我的母亲 胡适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字适之.现代诗人、 学者 。笔名有天风、藏晖、铁 儿等。安徽绩溪人。 1910年 赴美留学。 1917年毕业于哥 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 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 国大使等职务。 1962年在台 湾病逝。
问题探究
⑷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良母”典型,她的 美好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她的一些思想 观念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不能 毫无保留地加以提倡.
(精品教案)语文《我的母亲》讲课稿
(精品教案)语文《我的母亲》讲课稿语文《我的母亲》讲课稿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讲课稿来辅助教学,讲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这么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咨询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语文《我的母亲》讲课稿,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语文《我的母亲》讲课稿1一、讲教材《我的母亲》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胡适自传》。
文章经过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性以及对“我”潜移默化的妨碍。
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轨迹,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人一辈子的观看与感悟,感觉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并且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二、讲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往往和父母产生矛盾和摩擦,别明白父母的良苦专心。
希翼借助这篇美文,能够唤起学生心里深处对母亲的爱,正确明白母爱。
三、讲目标1、新课标要求:“观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讲出自个儿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语句,能经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过程与办法:借助多媒体举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个儿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课内容确定重点是:分析母亲形象,明白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妨碍。
本课的难点是:经过文本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
四、讲教法与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别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我怕采纳“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咨询题引领”教学法。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明白、体验、感悟和考虑。
这一教法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并且,降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自学与指导的紧密结合。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要紧办法是圈点批注法和自主探索法。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谈谈自个儿的感觉,导入新课。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
整个大的课堂思路是:读母亲——谈母亲——品母亲——写给母亲。
先由阎维文的一首母亲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从中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
但是存在许多缺憾: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
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
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
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
教师寄语:
让我们用行动来 “报得三春晖”吧! 1、给妈妈一个拥抱 2、和妈妈换位,用 妈妈的心态,对你 自己唠叨几句。
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 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 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 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 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 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 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 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 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生活采真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 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 影响?请联系实际谈谈。
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 的说法,但今天我要对您说……
1、请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 母亲说一句话。
2、请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 母亲说一句话。 3、请你对天下所有母亲说一句 话。
胡适
1、请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 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 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品味语言
•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 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 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 ——用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 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 得断然和绝对。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现了作者谦 逊的态度。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说明了 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布置作 业
•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 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 推荐的文章: •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 朱德的《我的母亲》 • 王恒绩的《疯娘》 •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 2、 请同学们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一段祝 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以便在母亲节时送给母 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我的母亲
⼋年级下册语⽂第⼆课我的母亲 初⼆语⽂课⽂的学习,会让你的视野得到开阔。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年级下册语⽂第⼆课《我的母亲》的内容以供⼤家学习。
⼋年级下册语⽂第⼆课《我的母亲》原⽂: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的脚步。
我⼀⽣只晓得这⼀个完全的⼈,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聘书丑)她说到伤⼼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明时,她才把我的⾐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家⾥;我先到学堂门⼝⼀望,便跑到先⽣家⾥去敲门。
先⽣家⾥有⼈把锁匙从门缝⾥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书,⼗天之中,总有⼋、九天我是第⼀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来了,我背了⽣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
但她从来不在别⼈⾯前骂我⼀句,打我⼀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她等到第⼆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她等⼈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论息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不是借此出⽓叫别⼈听的。
有⼀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玩,⾝上只穿着⼀件单背⼼,这时侯我母亲的妹⼦⽟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件⼩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回答:“娘(凉)什么!⽼⼦都不⽼⼦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抬头,看见母样从家⾥⾛出,我赶快把⼩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顿。
她说:“你没了⽼⼦,是多么得意的事!好⽤来说嘴!”她⽓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样待⼈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句伤⼈感情的话;但她有时侯也很有刚⽓,不受⼀点⼈格上的侮辱。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 第2课《我的母亲》
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 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文。用 “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组织句式评 价母亲的形象。 从中可以看出我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研读课文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 影响?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问题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 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是为什么? 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 末呼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还 用了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景? 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及对我潜移默化 的教育和影响。言传+身教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 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又有 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 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研读赏析
⒉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 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研读赏析
⒊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 谢我的慈母。 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 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 特点,同时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 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5~12):回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层:母亲对我的管教。 第二层:母亲作为当家后母处理家庭 的难事和矛盾。 第三层: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 格上的侮辱。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自己深远得影响。
事情.
仿句练习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 力时,雅淡的馨香和纯美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 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睡; 母亲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胡适)
•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 了。” •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 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 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 母亲的感激。
问题探究
⑷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良母”典型,她的美好 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她的一些思想观念并 不完全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不能毫无保留 地加以提倡.
总评:
母亲身上带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对她 的评价,可能是仁者见仁.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 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这位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母 亲,在今天仍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激起我们情感 母亲为什 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 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 识的? “饮泣吞声”是因为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 “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 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 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6、对不负责任的五叔说的话, “母亲气得大 哭……她才罢休”.对这应如何理解?
这里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从平时 看,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侮辱.但作为一名年 轻的寡妇,这样做,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她认为 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这事忍不了,所以 “气得大哭”.直叫那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 错赔罪才罢休。
课堂练习
1、写出拼音或者汉字。 文zhōu zhōu( 绉绉 ) 万laì ( 籁 )俱寂 )转反侧 眼翳( yì )病 zhǎn( 辗 瞥( piē )见
⑴ 母亲在为人处事方面,克己谦让,宽容善待, 和睦仁慈,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⑵ 教子严格严厉,是因为丈夫去世早,孩子是她 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深感教子责任重大,爱之深 则责之切,这可理解. ⑶母亲宽以待人,严以教子的品性对作者的影响 非常大,让作者学会了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体谅 他人,学习勤奋守时,做人自省自律.
初中语文课文我的母亲
初中语文课文我的母亲篇一:初中语文说课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胡适先生的这篇《我的母亲》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散文,有的是名人传记,其共性都是讲述人生道路上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2、教材特点:这篇文章是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3、教材作用: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
编者将其选入教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感恩教育。
二、说目标: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鉴于这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字词。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品德的写法。
(重点)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难点)4、让学生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品德的写法,让学生真正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母亲作为严父慈母的优秀品格。
难点是品味自然、质朴而又含意丰富的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三、说教法与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我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
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材、组材、语言运用等;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材、组材、语言运用等。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母亲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写作技巧分析(15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六、板书设计1. 《我的母亲》2. 内容:a. 课文内容:母爱、怀念、感激b. 写作技巧:选材、组材、语言运用c. 散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写作技巧的分析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与练习。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故事,进行分享。
b. 推荐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c. 举办“母爱”主题的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讲解2. 课堂互动与随堂练习的设计3. 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拓展一、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讲解1. 选材:老舍在文中选取了母亲勤劳、善良、无私等典型事例,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 新人教版
整体感知:
• 1.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依照原文信息补 全句子。
• 胡适的母亲是他的慈__母_____、 恩_师_____、和严__父_______。 •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 怎样的性格? • 3.标示段序,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 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 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 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 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 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一 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 里“混”二十多年,说明母亲给“我” 的教益是多么大。
体验与反思: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 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 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 方面?自我反省,你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 人做事?
2.你父母曾为你做过哪件最让你感动的 事?你目前应当怎样做,才能体恤亲心,报 答父母的恩情?
“极大极深的影响”指的是: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 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 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 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 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 容、善待他人、体谅他人的品性
谆谆教诲
恩师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严格要求
严父
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真用舌头舔“我” 的病眼。
慈爱
慈母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宽容善良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母亲》,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作者胡适。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分析、学法分析、过程设计六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他们或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时要引领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要对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有所拓展。
本单元课文均是叙述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是胡适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指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方面要求,结合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评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母爱,学会感恩回报。
三、重点难点时代不同了,母亲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天下父母心在每个时代都是相通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母爱,学会感恩回报。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法分析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五、学法分析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中年时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走进文本 解读探究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 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 怎样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概括): 一是对“我”的管教;(5-7)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
小结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祥、教子严而有方, 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 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的人;她是我的 恩师、慈母、严父。 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 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 这是为什么?
责罚 广漠
管束 宽恕Leabharlann 气量 文绉绉 质问作者的母亲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
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 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huán),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 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 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课文写母亲的事及体现的品格: 一、如何对“我”进行管教;(5-7)
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早学;(5) 2、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6) 是我的严师、 3、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7) 我的慈母。 4、她用舌头乱舔我的眼病。(7)
二、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11)
难事和矛盾;(8-11)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12)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第4段: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第6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7段: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第8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 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第10段: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 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第12段: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 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 点人格上的侮辱。” 第13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 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 人——我者得感谢我的慈母。 (侧面)
胡 适
预习检查呈现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文绉绉 掷铜钱 羞愧 绰号 佃户 吹笙 (zhōu ) ( zhì ) ( kuì ) (chuò ) ( diàn ) (shēng ) 翳 ( yì ) 赌博 ( bó ) 宽恕 ( shù) 庶祖母( shù ) 筹备 ( chóu) 抽屉 ( tì )
正直刚烈,从不受 一点侮辱。
一、对“我”的管教 (5-7) 严厉责罚,正确教导。
慈母
严师
(13)
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 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勤奋、守 时。
拓展延伸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 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法国)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胡适墨迹
回答下列问题
1、我小时候特别文,得了个什么绰号? 2、我童年时代最活泼的玩意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失去学音乐和画画的机会的? 4、我的母亲一早把我叫起来坐在床上干什么 5、因为什么事母亲重重责罚了我? 6、母亲对于大嫂、二嫂的恶劣态度是怎么做的? 7、母亲对于五叔的侮辱是如何表现的? 8、我在几岁的时候离开母亲出外独自“混”的?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 ,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 大学校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学改良 刍议》在当时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九 二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一九二八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 》月刊。
1、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 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 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2、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
文章结构
九年的读书生活 (1-4) 我 的 母 亲
母亲是 恩师
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母亲对“我” 二、作为当家的后 做人的教育 母如何处理家庭的 宽厚容忍,从不给人 脸色看。 (5-12) (8-11) 难事和矛盾 三、如何对待他 人对自己人格的 侮辱(12) 慈母给“我” 的极大影响
5、对待除夕夜被债主追债的败家子大哥: 不露怒色、 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8) 气量大、性子好 6、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容忍 受了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哭 仁慈、温和 一场,以解心中之苦;(9-11)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2)
7、对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 要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 有刚气 不受人格侮辱
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而父母永 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 是在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 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 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 却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