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摘要】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近年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矫正不良品德

从教多年来,发现有一个问题日显突出,那就是学生的品德问题。对于前些年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而对于近年来的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生了变化,即从教会学生“学习”到教会学生“做人”的转变。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形成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忧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本人就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品德,即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观念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不良道德品質的形成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家长、成人及伙伴的不良行为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都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思想道德观念由动荡趋向完美。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步的形成,情感等各方面的波动比较大、易冲动,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低,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时没有正确的价值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不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表现在不良品德行为的出现。不良品德行为是指由错误道德意识的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经常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品德不良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困难,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必须重视不良品德学生的矫正教育。

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家庭,而来自于社会的直接影响相对少一些。那么,教师就要先从学校和班级抓起,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教师本人,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学生很容易模仿教师,因而每个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和示范,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后,教师应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建立良好的校内外关系,让其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学校和家庭做到默契统一。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给学生开设一些有关品德教育、讨论的课程,改变其从社会方面带来的一些对不良品德的错误认识,经常表扬在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因为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生活经历各方面都差不多,对个人、同学、朋友身边的

好人好事比较熟悉,因此,容易接受,也容易去模仿。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好的行为,作为教育的材料,运用在工作当中。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品德方面存在的不良倾向,做到“防患于未然”和及时纠正。

二、对已经形成不良品德的学生,在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说服教育”和“批评惩罚”相结合的方法

二者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尤其是“惩罚”要把握“量”和“度”。

1.尽量消除疑虑,尤其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

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也许“敬畏”比“恐惧”更恰当一些,但无论用哪个词,学生对教师恐惧心理的存在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作为教师,要尽量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其能将教师当做朋友、知心人。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主动地想些办法去接近学生,培养深厚的情感。如:经常搞些文娱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聊聊天,让他们能够体味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来信任和亲近教师,和教师成为好朋友、知心人。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讲一些实话、真心话,就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

2.自尊心的保护和利用

中学生的自尊心强烈,而品德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尤为敏感和脆弱。所以,在发现学生不良品德时不能过分运用惩罚以至伤自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要进行说服,正确、冷静地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弊端;摆事实、讲道理,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错误,产生自主改正的意识,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也可以利用轻度的批评惩罚,刺激一下学生的自尊心,让其为了找回自尊而达到教师引导的目的。

3.考虑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学生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的不同,在接受教育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又因性别、年龄、性格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个性。教育应当从人的个性出发进行教育,而传统的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以上各种方面的不同,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和影响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在矫正不良品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些细节问题,要符合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做到“知已知彼”,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条件,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达到矫正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确运用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就不良品德的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会因自己的“不良”而招来一些教师的经常批评,使其在班级中没有地位和表现的机会。但作为教师,应当看到这类学生并非一切都是坏的,人各有所长,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优

点,及时而恰当地给他们表扬和奖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自我改造,以达到矫正的目的。

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批评惩罚的方式,利用中学生普遍的“求胜”心理,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动力,但在运用的程度上一定要把握好,过重就可能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因为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过轻则不仅没有一点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对于“惩罚”,也不能用得过于频繁,用句不恰当的话来形容就是“物以稀为贵”,太多就显不出它的价值了,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把握好“惩罚”的“度”和“量”的问题。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应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这个问题,更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地改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作者单位:817200青海省天峻县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