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政治: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政治: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政治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政治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新塍中学李凯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

第2页共7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则出现学生骂人,打架,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等。曾对415名农村小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学生经常骂人的有343人,占82.65%;经常打架的有161人,占38.80%。有过逃学经历的有63人,占15.18%;有过考试作弊经历的有114人,占27.47%;经常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有189人,占45.54%。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农村小学生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21.4%。)?由此而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呢?谁是真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然而,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学生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现状。?也有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其次,小学生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里矛盾和冲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也增加了发生问题的概率。 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目前农村农业收入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丢下孩子在家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基本途径。在调查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43.58%,父母中一人在家,一人外出的占31.21%。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表现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_德育论文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 我校学生中形形色色的不良行为确实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了。重视,即再也不能漠视其存在;深思,即应考虑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这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是有重要意义的。为此,我将所发现的我校学生不良行为归纳如下,愿和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对策。 一、吸烟。尤以初中男生为甚。课间十分钟,他们躲在男厕所里,吞云吐雾,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刚开始检查时,一进厕所就能抓个现行,可见学生吸烟行为多么普遍。通过对抓到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谈认识、写检讨、请家长、通报批评),有了一定好转,但还不能杜绝。 二、和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过密。有些在校学生与社会上流里流气的小青年交往密切,还领其到校。一次课间检查时,发现一位貌似学生的社会青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抽烟,其神态简直就像个流氓阿飞,而我们的一些学生还报着一种欣赏的眼神看着他。抓住他时,态度极其蛮横,不接受处理。经查,该社会青年经常到校,还混在学生中上课,既上过文化课,还上过体育课。据他自己说,和我校某班某生是好朋友,所以常来学校找其玩一玩。经过教育并警告其不许再到学校来,然后礼送出校门。然而,刚过了一周时间,又在校内发现了该社会青年的身影。这次,则是和初三一女生在走廊上交谈。抓住之后,滞留在校警务室,让门卫及保安认清该人面貌,防止其以后再混入学生中溜进我校。然后共同批评,令其写出书面保证,并通知其父亲来校,在保证书上签字后领回。这是发现了的,肯定还有没发现的。这一现象的主要危害是对校园安全构成威胁。表面上看,是社会青年的问题,而根子在我校学生身上。 三、翻墙入室的“本领”。这主要表现在某些住宿男生身上。当宿舍熄灯之后,就有一些男生溜出宿舍,翻过男生宿舍北边高高的墙头,出去上网,然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一、谈谈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意义及途径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是指引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改正不良行为,发展起社会需要的良好行为过程与活动。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认识。正确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前提。第一,对不良行为有明确的认识。有些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如赌博、偷窃等。其他是不容易发现的。如敌意、迷恋倾向、说谎等。因此对这些不良的现象的矫治。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本人的健康成长确有利。第二、对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不同,犯罪行为是指根据法律定的。不良行为是根据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准则规范来确定。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这类准则,有些是不成文的。第三、青少年本人对其不良行为应当有效矫治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2、改正。改正不良行为比认识不良行为更困难。许多不良行为的社会性质是十分明显的。改正不良行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挂失”。例如明知吸烟损害健康但是许多青少年仍然照吸不误。 3、塑造。塑造青少年的良好行为模式,不仅是圆满完成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任务的需要,也是巩固矫治效果,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由此可见。认识、改正和塑造,是完整矫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在

矫治活动中,反之做到了认识和改正。那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矫治,只有在认识并改正了不良行为的同时,使青少年学会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时。我们才能说圆满地完成了矫治的任务。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行为,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他们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得而最终变成犯罪人,为国家长治久安等意义重大。二、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则 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对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不良行为往往是在不同原因的作用下产生的,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基础。正确了解不良行为原因的重要环节,就是了解不良行为的主观动机,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准确评价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第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矫治方案,第三,有助于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奖励应多惩罚 奖励和惩罚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奖励的矫治作用大于惩罚,更多地使用奖励,更少地使用惩罚,能够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 (三)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 第一、各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环境的净化,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第二、要制定净化社会环境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对书摊、录象、电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一个人的品性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不无道理。因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习惯如不加以控制和矫正,对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就不良动作而言,有抽烟、嗜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世和办事而言,有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有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受益匪浅,也会因坏习惯而深受其害。 二、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第一、家庭是不良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实现的。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张口脏话,伸手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都会说:“在家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可见,家长的不良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第二、社会环境是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但某些制度有不成熟、不完善的今天,社会上某些人存有重物性。一些商人因经济性的需要心理,时不时给什么都好奇的学生出售烟酒,有的网吧仅找中学生的钱,这样有令不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逐渐染上了抽烟、酗酒、迷恋网吧,甚至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园地,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可眼下,社会上的某些物质性,赌博风给宁静的校园也带来了影响,再加上,某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粗暴,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罚款、课堂上接电话、上课迟到等等,都会使学生仿效,形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 第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诸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情绪易失控,行为易反常和重复,好走极端,兴趣爱好广但无恒心,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是非不分,常在外界的刺激、诱惑和影响下重复错误的行为,难以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形成不良习惯,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乃至走上不归路。 三、中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树造良好效果。 中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虽有所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俗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孩子的习惯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和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少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与本质脱节的行为严惩不贷。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工作站:宝坻电大专业:教育管理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写作提纲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 1.自我为中心。2.缺乏正义感。3.缺乏远大理想。 〈二〉、学习方面 1.在学习策略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 2.在学习方法上不会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三〉、心理方面 1.人际关系2.性心理3.情绪和意志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不良影响 1.言传身教差。2.教育方法不当。3.家庭关系不和。 〈二〉、学校教育不力 1.重智轻德。2.个别教师素质不高. 〈三〉、社会消极影响 1.市场经济的冲击。2.不良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毒害学生健康成长。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其自控习惯 〈三〉、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 〈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育管理本科 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由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违纪现象。本文分析了“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从“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自控能力”;“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几方面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行为不良矫正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自觉与不自觉的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犯错的根源,只是面对结果,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加剧了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有的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违纪行为采取斥责、挖苦或驱逐出教室等方法,以终止这些行为;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无能为力,采取交给校领导或家长去矫正。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学生很少自觉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教师要有效解决学生错误问题,就要根据学生表现的行为特征,挖掘学生行为心理,找出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夫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 由于当今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文化修养和教育水平不高,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多为溺爱、纵容,因此在思想品德上常表现为: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 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 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 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 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 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 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 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 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 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 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港口初级中学曾宜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智育过程,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这样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而一个智育得到发展,而其他诸育发展不健全人才,往往也很难适合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个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往往还会影响他本人和危害社会。因此有必要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重新认识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 学生品德不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矫正它不仅关系到他们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对整个学校教学良好环境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 (一)客观上原因。 (1)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①不法分子的勾引、教唆青少年学生的无知与好奇,对他们进行欺骗、拉拢,因而使之误入岐途,陷入深渊。②社会不正之风使青少年学生有的迷恋权势,认为“权”“名”“利”三字更重要,什么道德法纪观念全听不进去,甚至认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竟都是道德的,相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不良道德信条。③还有不良的文艺作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以及赌博、诈骗、不良嗜好都可能使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低下而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的某些不良教育。①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有些父母,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长,比较重视吃、穿、用的,满足他们子女物质需要,而忽视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德育教育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放松家庭教育,这种情况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严,把姑息当作爱护,甚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孩子有了过错埋怨别人,责怪学校与教师,采取姑息放纵的态度。②有的家长则把粗暴当严教,发现子女犯有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而是采用简单方法——惩罚。这些做法使得孩子失去家庭温暖,见父母望而生畏、谎报成绩、甚至更严重的离家出走。③褒贬不一,互相抵销。有些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一个求严,一个要宽;一个说坏,一个说好,甚至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或养成娇气放纵、表里不一、见风使舵,从而形成畸形的道德观念。④言行不检点,言传身教差。一些父母自己道德行为就不正确,且在子女面前不加注意,没有做好表率。如行为粗鲁,散布庸俗世故和宣扬名利,还有的赌博、偷窃、生活腐化等恶习。他们这些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潜移默化,留下恶劣影响。还有父母不和等家庭结构原因,都将影响孩子的品德。 (3)学校工作中的缺陷。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但由于教育人员的失职,教育界措施的不力,或教育方法的不当,都可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其主要有:①教育不当。有的教师没有明确道德教育原则,从而没有很好贯彻它,对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岐视、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得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的关怀和及时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品德问题,不闻不问、迁就姑息,致使学生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品德变得越来越坏。②教育脱节。有的班主任长期不家访,不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行其是,削弱教育力量,或互相抵销。③师表不足。少数教师言行不一,讲的与做的不一致,或当面与背后相违背,给学生以不良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威信。因而对教师正确的教育也置若罔闻。个别教师本身就道德败坏,这种教师对学生品德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二)学生主观上原因。过错行为在青少年身上较多的出现,表明了与学生装的成长期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幼稚性等。良好的环境能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用青少年学生犯道德错误。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1)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学生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难以分清善与恶,美与丑。而凭个人兴趣、认识、理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有的学生把尊重教师看成是“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认为是向老师告状,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成是义气,把私拆别人的信件看作是好奇心,把破坏纪律当作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小学生不仅应该储备知识,更应该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主要以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他们日常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纠正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为教育;换位思考;心理引导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86.5%的受

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00后”,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作为独生子女,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 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许永峰 (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韶关 512000 )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形成原因;矫正 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所在的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了解导致其不良品德的主客观原因,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 1.家庭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不良的品行。 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 (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 2.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2008年第 1期 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有的学生盗窃、抢劫、或是敲诈勒索,所得钱物挥霍一空,用于出入游戏机室、歌舞厅;有的学生坑蒙拐骗,打架斗殴……凡此种种事实,触目惊心,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及深刻反思。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徒劳的教育 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因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 (1)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增多,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往往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视子女学业进步,忽视学生心理思想的成熟。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 (2)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有加,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我们对27名在学校参与过打架事件的学生作了调查,其中有16名(占59%)学生在家中地位较高,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溺爱,甚至在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时,家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也不对孩子严加教育,而是找客观原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王建军 (临洮县文峰中学甘肃定西730500) “你的处境老师同情和理解,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有志气、有出息,有什么困难,你应该向老师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你解决,况且你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聪明脑袋,你现在如果能消除杂念,用心把学习搞好,老师相信你定会考入理想的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初三毕业会考中该生以六门课总分719分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从上述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做好疏导工作就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做到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班级 要带好一个班级,就要有长远的目标。作为班主任,当你接替到一个新的班级,就要做好初三升学的思想准备工作,制定三年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设法营造一个“团结、稳定、拼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信心和力量,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性格、志趣、理想、追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从而有效的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励其成材,同时还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比如,我带的2005年毕业的这个班级,通过初一一年的教育、了解、评比、考试等发现这班学生有如下特点:①从思想品质方面来看,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城里同学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以为是,学习中吃苦精神差;乡里同学由于普通话方面天生有缺陷,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学习中有较强的吃苦精神,但又不愿与别人交往。②在学习方面,尖子生不突出,后进生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接近二十分。但我对我的班级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苦心经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下层次的大多数同学,思想品质较好,吃苦精神较强,班级中有较强的凝聚力等这些特点,鼓励、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正轨。到初三已经是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在初三毕业会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邓伟) 育人经纬1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