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港口初级中学曾宜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智育过程,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这样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而一个智育得到发展,而其他诸育发展不健全人才,往往也很难适合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个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往往还会影响他本人和危害社会。因此有必要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重新认识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

学生品德不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矫正它不仅关系到他们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对整个学校教学良好环境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

(一)客观上原因。

(1)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①不法分子的勾引、教唆青少年学生的无知与好奇,对他们进行欺骗、拉拢,因而使之误入岐途,陷入深渊。②社会不正之风使青少年学生有的迷恋权势,认为“权”“名”“利”三字更重要,什么道德法纪观念全听不进去,甚至认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竟都是道德的,相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不良道德信条。③还有不良的文艺作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以及赌博、诈骗、不良嗜好都可能使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低下而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的某些不良教育。①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有些父母,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长,比较重视吃、穿、用的,满足他们子女物质需要,而忽视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德育教育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放松家庭教育,这种情况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严,把姑息当作爱护,甚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孩子有了过错埋怨别人,责怪学校与教师,采取姑息放纵的态度。②有的家长则把粗暴当严教,发现子女犯有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而是采用简单方法——惩罚。这些做法使得孩子失去家庭温暖,见父母望而生畏、谎报成绩、甚至更严重的离家出走。③褒贬不一,互相抵销。有些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一个求严,一个要宽;一个说坏,一个说好,甚至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或养成娇气放纵、表里不一、见风使舵,从而形成畸形的道德观念。④言行不检点,言传身教差。一些父母自己道德行为就不正确,且在子女面前不加注意,没有做好表率。如行为粗鲁,散布庸俗世故和宣扬名利,还有的赌博、偷窃、生活腐化等恶习。他们这些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潜移默化,留下恶劣影响。还有父母不和等家庭结构原因,都将影响孩子的品德。

(3)学校工作中的缺陷。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但由于教育人员的失职,教育界措施的不力,或教育方法的不当,都可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其主要有:①教育不当。有的教师没有明确道德教育原则,从而没有很好贯彻它,对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岐视、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得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的关怀和及时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品德问题,不闻不问、迁就姑息,致使学生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品德变得越来越坏。②教育脱节。有的班主任长期不家访,不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行其是,削弱教育力量,或互相抵销。③师表不足。少数教师言行不一,讲的与做的不一致,或当面与背后相违背,给学生以不良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威信。因而对教师正确的教育也置若罔闻。个别教师本身就道德败坏,这种教师对学生品德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二)学生主观上原因。过错行为在青少年身上较多的出现,表明了与学生装的成长期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幼稚性等。良好的环境能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用青少年学生犯道德错误。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1)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学生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难以分清善与恶,美与丑。而凭个人兴趣、认识、理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有的学生把尊重教师看成是“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认为是向老师告状,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成是义气,把私拆别人的信件看作是好奇心,把破坏纪律当作

是“英雄行为”等等。

(2)青少年学生意志力薄弱。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坚强的自制力,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战胜不良行为,他们往往也知道不对,但经不起别人的煸动力学物质的诱惑,时常一犯再犯,而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常出现反复。由于缺乏自制力,不良行为在起初常是偶然的,因为从中获得欲望满足的体验,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最终形成恶习。

(3)好奇心和盲目模仿。青少年好奇心强,什么事都想试一试,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想试一下。本应该是成年人的行为如抽烟等,但作为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就不适合了,原因是吸烟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发育,对一个没有参加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一旦染上,就积习难改,没有钱买就会误入岐途,这样必然会产生道德过错。再如两性关系在夫妻之间是正常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好奇,企图尝试而犯错误。接吻在电视、电影上司空见惯,但在青少年学生中,一旦模仿也将道德错误。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措施。

(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培养正确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正确认识,是非颠倒、好坏不分。发生不良行为或犯错误时,而不知其错进而自觉改正,这样就会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习惯,积习难改。所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要进行道德认识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把他们心目中颠倒了的是非观念重新纠正过来,进而使他们产生对不良行为的不满,对于正确行为的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培养师生深厚感情,消除疑惧心理与对抗情绪。犯有错误的学生总担心老师看不起他们,常心虚、敏感、存有戒心,甚至厌弃自我,自暴自弃,常以沉默、顶撞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在这种情况下,训斥或说教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想要转化他,必先感化他,教师要从培养深厚的感情入手,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以热情心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他们就会体会老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对抗情绪,入情入理就能入耳入脑,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进步也就明显。

(三)培养自尊心,激发荣誉感。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教师如果不尊重他们,一味批评指责他们,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越陷越深。而品德不良的学生优点却又往往被众多缺点所掩盖,不易被发现和重视。作为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同时相信他们有能力可以改正错误,同样有希望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利于加强他们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同时,教师要抓住他们醒悟的时机,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和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已是集体中的一成员,自已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使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认识到损害集体荣誉面感到内疚,并力求用自己实际行动来为集体增加荣誉。

(四)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不良行为较多的来自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在矫正不良品德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同外界不良诱因的联系,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仅靠这种消极做法,想让他们彻底改正不良行为,是不容易完全做到的,一旦他再次接触不良道德环境很有可能再犯。所以要重视学生装不良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的消除,且在正确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之后,进行信任性考验,以提高免疫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学生品德不良是在不良的客观环境影响下,通过学生心理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应当研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还要研究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矫正不良品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加以巩固它。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良好的品行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则令不行”,正是一个人具有良好品行的体现。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的表述。这一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目标之一。 诚然,良好的品行是为人之本,众之所瞩。但品行不良学生虽属少数,如不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则既不利于对他们自身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还可能危及社会安定。 学生的不良品行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以下在此作一些试探的分析。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的溺爱,迁就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性特点;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使子女感到家庭中没有温暖,或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家长缺乏表率,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有些家长整天沉醉在麻将、扑克、赌博之中,沉迷于吃、喝、玩、乐之时。殊不知,天真无邪的儿童此时正在受到腐蚀,心灵正在受到无情的创伤。此种种原因极易使儿童的心灵、行为受到诱惑和影响,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做出种种令人吃惊的不良后果。 (二)社会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行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能低估。学校附近的“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对学生的诱惑力最大。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对那些诸如“坦克大战”、“挖地雷”、网上聊天、黄色网站等充满好奇,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防范和正确引导。 (三)学校方面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的不当,也是间接造成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只抓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工作不深入;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有的教师对品行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 二、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偷别人的东西为“杀富济贫”。搞恶作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道德意志薄弱是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如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港口初级中学曾宜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智育过程,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这样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而一个智育得到发展,而其他诸育发展不健全人才,往往也很难适合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个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往往还会影响他本人和危害社会。因此有必要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重新认识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 学生品德不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矫正它不仅关系到他们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对整个学校教学良好环境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 (一)客观上原因。 (1)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①不法分子的勾引、教唆青少年学生的无知与好奇,对他们进行欺骗、拉拢,因而使之误入岐途,陷入深渊。②社会不正之风使青少年学生有的迷恋权势,认为“权”“名”“利”三字更重要,什么道德法纪观念全听不进去,甚至认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竟都是道德的,相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不良道德信条。③还有不良的文艺作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以及赌博、诈骗、不良嗜好都可能使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低下而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的某些不良教育。①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有些父母,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长,比较重视吃、穿、用的,满足他们子女物质需要,而忽视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德育教育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放松家庭教育,这种情况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严,把姑息当作爱护,甚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孩子有了过错埋怨别人,责怪学校与教师,采取姑息放纵的态度。②有的家长则把粗暴当严教,发现子女犯有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而是采用简单方法——惩罚。这些做法使得孩子失去家庭温暖,见父母望而生畏、谎报成绩、甚至更严重的离家出走。③褒贬不一,互相抵销。有些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一个求严,一个要宽;一个说坏,一个说好,甚至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或养成娇气放纵、表里不一、见风使舵,从而形成畸形的道德观念。④言行不检点,言传身教差。一些父母自己道德行为就不正确,且在子女面前不加注意,没有做好表率。如行为粗鲁,散布庸俗世故和宣扬名利,还有的赌博、偷窃、生活腐化等恶习。他们这些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潜移默化,留下恶劣影响。还有父母不和等家庭结构原因,都将影响孩子的品德。 (3)学校工作中的缺陷。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但由于教育人员的失职,教育界措施的不力,或教育方法的不当,都可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其主要有:①教育不当。有的教师没有明确道德教育原则,从而没有很好贯彻它,对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岐视、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得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的关怀和及时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品德问题,不闻不问、迁就姑息,致使学生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品德变得越来越坏。②教育脱节。有的班主任长期不家访,不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行其是,削弱教育力量,或互相抵销。③师表不足。少数教师言行不一,讲的与做的不一致,或当面与背后相违背,给学生以不良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威信。因而对教师正确的教育也置若罔闻。个别教师本身就道德败坏,这种教师对学生品德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二)学生主观上原因。过错行为在青少年身上较多的出现,表明了与学生装的成长期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幼稚性等。良好的环境能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用青少年学生犯道德错误。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1)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学生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难以分清善与恶,美与丑。而凭个人兴趣、认识、理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有的学生把尊重教师看成是“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认为是向老师告状,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成是义气,把私拆别人的信件看作是好奇心,把破坏纪律当作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许永峰 (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韶关 512000 )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形成原因;矫正 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所在的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了解导致其不良品德的主客观原因,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 1.家庭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不良的品行。 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 (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 2.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 orrection metho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d moral behavior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政治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xxx中学李凯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 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 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 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 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 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 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 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是违法犯罪的前兆,违法犯罪常常是不良品德发展的结果。因而,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心理、行为表征 由于社会影响,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则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沉默压抑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平时循规蹈矩,沉默寡言。但在学习交流或其他活动中,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便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上课时,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很少向同学问问题,老师问到他时,表现慌张,回答吞吞吐吐,对学习好的同学既羡慕又嫉妒。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抑郁者居多,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较强,这种类型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思维保守。 2冲动侵犯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采用攻击,侵犯的方式对特定的对象,即他认为使他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物或事,做出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一般具有公开、爆发的特点。对待一般同学和和睦睦,无话不谈,而对老师则封闭心扉,守口如瓶,受到批评或被老师误会,则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向老师解释,不愿同老师和解,甚至对老师怀恨在心。其气质类型多为强型,性格外向,倔强,急躁者居多,缺乏道德思维的果断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对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很自负。这类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坚韧性和忍受性。 3散漫自由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如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打骂人、恶作剧等。或者自我感觉高高在上,谁也瞧不起,看不上,有缺点不让说,有毛病不让碰,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遇到困难既不请教老师,也不与同学商量,怕丢面子,在班集体中不合群。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以为谁也不能怎么样他;有些学生则自我评价过低,敏感、疑惧,对待事情采取逃避态度。这类学生缺乏道德意志的自制性和坚持性。 各种类型的品德不良,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以导致犯罪。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积极对待并施以正面引导,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缺乏,道德情感缺陷,道德意志薄弱等三个方面。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四节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说谎、偷盗、打架斗殴等。品德不良常常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品德不良既不能等同于道德过错,也不同于违法犯罪。道德过错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其严重性、稳定性还没达到品德不良的程度。违法犯罪是指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品德不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违法犯罪大多属于敌我矛盾。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常常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则又常常是品德不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类型 1.顽固型。这是一些在学校里表现最差,教育难度较大的学生。他们常常打架闹事,无事生非,屡教不改,无羞耻心、自尊心可言,通常是一伙落后学生的“头头”。他们认识糊涂,是非颠倒,不知荣辱、美丑,不分公私。他们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江湖义气,剥削阶级的享乐主义;三大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这些学生,人数不多,能量甚大,在同伙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威慑力,是学校和班级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根源。 2.随流型。这是一些未定型的品德不良学生。他们没有坚定的道德,其行为、观点、评价,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境,取决于影响他们的势力。当他们暂时没有遇到不良影响时,往往比较平静,但遇到不良影响时,就随流而下。他们对不良影响没有辨别力、抵抗力,常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犯下了错误。 3.忏悔型。这是一些由于受自己直接需要的剌激、诱惑而犯道德错误的学生,他们缺乏自制力,抵抗不住自己的直接需要的冲动,常常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一旦犯了道德错误之后,悔恨不己,受到良心的责备。他们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且犯了错误之后,自己也体验到道德堕落的痛苦。但当直接需要再次剌激的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而重犯错误,结果又用忏悔、悔恨的形式来减轻良心的谴责。 4.冲动型。这是一些难教的学生。他们情绪激昂,不善于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经常受到批评羞辱,因而觉得人们对他们不公平,只看他们的缺点。因此常常愤愤不满,十分敏感,只要别人稍有轻视他们的表示,或他们觉得受辱时,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这些学生自尊心特强,有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往好心办坏事。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

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作为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责任,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学生犯有品德不良的过错,是可以纠正的,因为他们的思想还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我们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要纠正和改变学生的品德不良,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的耻笑和歧视,常常会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和进步的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理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抵触情绪。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教育是很难奏效的。所以,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为此,作为老师先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以教师的真诚去交换学生的爱。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气氛和力量,使后进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接纳,使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使情绪障碍得到消除,品德不良的学生才敢袒露心迹,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老师、同学,乐于参与、接受集体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改善自己的言行习惯。我班的黄子豪由一年级开始就每个学期都被评为双差生,但这个学期的双差生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他这一学期已有了质的变化。原来他除了语、数、英三科成绩差以外,美、音、体等专科成绩也没考好,上课不单自己开小差,还常捣乱,有意跟上课的老师唱反调。读书发出怪声,唱歌发出尖叫,老师批评他,他还敢说“你讲话小心点,别影响我的心理健康成长,否则我让我妈去告你”。下课常跟同学打架,几乎每天都要生事。有一天,他主动去帮一年级同学拿早餐,我在表扬他时发现,他在偷偷的乐。我知道他欠缺表扬,于是我天天细心观察他的一行一动,每天在批评他的过错前,先把他当天的优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工作站:宝坻电大专业:教育管理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写作提纲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 1.自我为中心。2.缺乏正义感。3.缺乏远大理想。 〈二〉、学习方面 1.在学习策略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 2.在学习方法上不会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三〉、心理方面 1.人际关系2.性心理3.情绪和意志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不良影响 1.言传身教差。2.教育方法不当。3.家庭关系不和。 〈二〉、学校教育不力 1.重智轻德。2.个别教师素质不高. 〈三〉、社会消极影响 1.市场经济的冲击。2.不良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毒害学生健康成长。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其自控习惯 〈三〉、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 〈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育管理本科 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由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违纪现象。本文分析了“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从“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自控能力”;“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几方面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行为不良矫正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自觉与不自觉的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犯错的根源,只是面对结果,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加剧了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有的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违纪行为采取斥责、挖苦或驱逐出教室等方法,以终止这些行为;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无能为力,采取交给校领导或家长去矫正。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学生很少自觉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教师要有效解决学生错误问题,就要根据学生表现的行为特征,挖掘学生行为心理,找出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夫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 由于当今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文化修养和教育水平不高,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多为溺爱、纵容,因此在思想品德上常表现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开平市第七中学周贺赞 内容提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 引言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行为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瞿春晖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矫正不良品德 不良品德的学生在学校尽管是少数,但他们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具有坚定的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工作中的做法谈点认识。 一、改变认识,转化态度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品德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到底规范、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班级公约,产生不良行为,正是因为他们在道德上认识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因此,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态度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向品德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即通过与学生的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所传递的信息。二是可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间接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当品德不良学生接受的信

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这样就会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 二、创设情景,感化教导 不良品德的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学生都看不起他,往往以怀疑和粗暴无理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消失,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既自卑有自尊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总是不稳定。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必须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景,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教师应主动改善与品德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积极而深厚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能克服消极情感,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我们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不良品德学生,使不良品德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对立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就会以新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才更好。对于有过错时间过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入手,进而可以改

浅谈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浅谈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摘要】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近年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矫正不良品德 从教多年来,发现有一个问题日显突出,那就是学生的品德问题。对于前些年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而对于近年来的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生了变化,即从教会学生“学习”到教会学生“做人”的转变。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形成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忧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本人就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品德,即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观念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不良道德品質的形成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家长、成人及伙伴的不良行为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都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思想道德观念由动荡趋向完美。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步的形成,情感等各方面的波动比较大、易冲动,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低,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时没有正确的价值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不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表现在不良品德行为的出现。不良品德行为是指由错误道德意识的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经常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品德不良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困难,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必须重视不良品德学生的矫正教育。 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家庭,而来自于社会的直接影响相对少一些。那么,教师就要先从学校和班级抓起,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教师本人,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学生很容易模仿教师,因而每个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和示范,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后,教师应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建立良好的校内外关系,让其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学校和家庭做到默契统一。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给学生开设一些有关品德教育、讨论的课程,改变其从社会方面带来的一些对不良品德的错误认识,经常表扬在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因为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生活经历各方面都差不多,对个人、同学、朋友身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