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语音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韵部、韵目: 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 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 (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 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韵、韵母的区别:韵考虑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不考虑韵 头。而韵母考虑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不考虑声调。 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 如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作用是便于排列和称说,为什 么用这些字做代表字,与字母一样,都是随意的,一经使用 就沿用下来。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字母:在音韵学上,有字母、母、声类、声、纽、声纽、 音纽等名称,这些都是传统声韵学对声母的称呼。古代 没有今天意义的字母,既没有拼音也没有英文或其他表 音文字的字母。但是受梵文影响,对声母有所认识,有 人就用汉字来代表声母,传统音韵学的每一个字母,就 是一个声母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最早创立字母的人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 根据梵文的音理创立了三十个字母。宋代人在此基础上 又补充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个字母,反映了唐代到 宋代语音的发展。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 语音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那时的一个声母。

再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和家、花今天读起来不押韵,这是古今韵母 发生了变化的原因。但是,在某些方言里,如吴方 言仍把斜读成xiá,这样就押韵了,说明在古代斜、 家和花是押韵的。 《诗经》时代的读音差异更大。详见教材例子。 古韵母和现代韵母的不同,也可以从叠韵联绵词方 面看出来。某些古代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 不叠韵,如仓庚、芣苡等。

假借字应如何读法,也要有个原则。如果假借字和 它的本字今音完全相同,就不存在读什么音的问题; 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有别,或者本来同 音而到后来读音不同了,一般就要按所表示的本字 来读。 《诗经· 幽风· 七月》:“八月剥枣。”(“剥”假 借为“攴”,读pū) 《论语· 雍也》:“(颜回)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亡”假借为“无”,读wú) 也有少数的假借字,已经知道它所表示的本字,但 习惯上仍按假借字读音。例如: 《孟子· 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虽然“直”假借为“特”,但是习惯上仍根据假借 字读音读zhí 。

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1、先秦两汉时期,以《诗经》、《楚辞源自文库用韵和 《说文》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上 古音。 2、六朝到唐宋时代,以《切韵》系韵书和唐诗用韵 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中古音。 3、 宋元明清时代,以《中原音韵》和元代北曲所反 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近古音。 4、二十世纪以后,以北京音系统(普通话系统)为 代表,是现代音。
上古声母
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 里提出的论断。即上古没有“非敷 奉微”四纽,中古时才由“帮滂並明”分化出来; 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的发现。即上古没有 “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端、透、 定”中分化出来。

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关于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 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这是很自然的。 我们既要反对朱熹的“叶音”说,即为求谐和而 强改字音的主张,也要反对清初顾炎武的用古音 读古诗的主张。我们学古音知识,不是为了用古 音诵读古诗文,而是为了学习古今语音演变的对 应关系,了解古代韵文用韵的时代特点,分析和 解决古书中存在的一些语音问题。
古今语音异同
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 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感觉到。例如,用今 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 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 韵脚是“哀、回、来、台、杯”,在古代诗韵“平 水韵”里,它们同属灰韵[uəi ],也就是说主要元 音(韵腹)和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但现在读音 只是韵尾相同。

上古韵部系统
在陈第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转移”的理论指导下,清代有许多学者以《诗 经》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对古音韵部进行归 纳和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韵脚字系联法。 段玉裁以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考察了形声字的谐 声系统,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运 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的韵部系统与从《诗经》 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古今声母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所体现。 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不相同, 如玄黄、缤纷、容与等。 声调古今也不相同。从调类看,中古有平、上、去、 入四声,现代是阴、阳、上、去四声,古今调类不 同,而且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所属的调类也可能 不同。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韵脚字是间、还、山,间、山今读阴平,还今读阳 平,而在中古平声字是不分阴阳的。 至于《诗经》时代的音调又有不同。

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出了 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如: 《列子· 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 假借为“慧”) 这种用字的假借,在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规范的 条件下是允许的。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规范化 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 相抄,也比较容易采用同音替代的办法,而且往 往用笔画较简的音同或音近字以代替笔画繁多的 字。
三十六字母
发音部 位旧名 发音部位 新名
双 唇 唇音 重 唇



次 清



浊 次 微[ 浊 ]

滂[ p‘ ]p 並[ b ] 唇 帮[ p ]b 帮、滂、並、明 音 轻 唇 敷[ f‘ ]f 唇 齿 非[ f ] 奉[ v ] 非、敷、奉、微 透[ t‘ ]t 舌 舌 头 舌尖中 端[ t ]d 定[ d ] 端、透、定、泥 音 舌音 彻[ ‘] 舌 上 舌面前 知[ ] 澄[ ] 知、彻、澄、娘 清[ ts‘ ]c 从[ dz ] 齿 齿 舌尖前 精[ ts ]z 头 心[ s ]s 邪[ z ] 齿音 精、清、从、 心、邪 音 穿[ ‘]q 床[ 正 舌面前 照[ ]j ] 照、穿、床、 审、禅 齿 舌叶音 审[ ]x 禅[ ] 牙 牙音 音 舌面后 见、溪、群、疑 溪[ k‘ ]k 见[ k ]g 群[ g ] 喉音 影、 喻、 晓、匣 喉 喉 音 影[ o ] 半舌音 舌 根 来 晓[ x ]h 匣[ γ ] 音 半齿音 日 半元音 半 舌 音 半 齿 音 舌尖边 鼻齿音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性质将韵部分为三类: 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包括[-n],[-ŋ ],[-m] 不带韵尾,或带元音韵尾的是阴声韵; 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包括[-p],[-t],[-k]。 对转:在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常常有阴、阳、入互相转化的情况, 叫做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如“礙、凝、嶷”三个字的谐声偏 旁都是“疑”,按照“同声必同部”的道理推测,三字发音应相同或 相近,但在《诗经》里,它们就起了变化,分属不同韵部了。礙在阴 声之部,读为[ŋə],凝在阳声韵蒸部[ŋjəŋ],嶷在入声韵职部[ŋjək]。 发生了对转现象。 旁转:阴、阳、入声韵母内部彼此的变化,叫旁转,如上海话里“关”字 的音变 四声、平仄: 中古的四声指平、上、去、入;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
以上的说法和做法都是对语音缺乏历史认识,不 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而造成的。他们拿时音来读 千百年前的韵文,当然会有不和谐的感觉。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里说:“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 必至。” 明确认识到了语音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 古音与今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建 立语音发展的观点,需要掌握一定的音韵学知识, 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明[ m]m 泥[ n ]n
娘[
]
疑[ ŋ] ng
喻[ I ]y 来[ l ]l 日[ ]r
五音和七音:这是古代学者就声母的发音部位所 作的划分,把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谓 之五音,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即加上了半舌、 半齿两类。 清浊:按照发音方法,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 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全清为不带音不送 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为送气的塞音和 塞擦音;全浊为不送气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 音;次浊为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 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 《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 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如《经典释文》所载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在《诗经· 邶风· 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 弗及,实劳我民”中,“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 林反”。协句,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和谐的做法。到宋代朱熹发展到极至,称为叶音说。 2、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 典释文》中提出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 像中古时那么严格,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3、改经: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 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 “陂”。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根据上古的读音,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破假 借字。例如: 《孟子· 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直”假借为“特”。 “特”和“直”的现代读音相差甚远,声、韵、 调都不同,但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 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和“直”读 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假的条件。
二、关于古书中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例如东南西北的“西”, 本来没有专用字,是借“鸟栖息在巢上”的“西” 来表示。后来为了区别,另造一个“栖”字去表示 “鸟栖息在巢上”的意思,而“西”就专用作东西 南北的西了。这种假借就是许慎所谓的“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将古 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 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 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 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 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将古韵分为二十 三部;黄侃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 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上古声调


上古时期有无声调,至今尚无定论。有各种说法: 古无四声(陈第):四声起自江左;四声之辨,古人未有 四声一贯(顾炎武):古人用韵较宽,“四声可以并用” 古有四声(江有诰、王念孙):“特古人所读与后人不同” 古无入声(孔广森):上古平入可以通押,而谐声字又多相混用。 古无去声(段玉裁):上古平入可以通押,而谐声字又多相混用。 古无上去声(黄侃):只有平入二声。 长入短入说(王力) :舒声:平、上;促声:长入、短入。

王力的古韵三十韵部分为十一类,每一类根据韵 尾的不同分为阴阳入三种韵部,同一类的阴阳入 声韵部主要元音相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
3、王力古韵三十部
(一)1、之部 (二)4、幽部 (三)7、宵部 (四)9、侯部 (五)12、鱼部 (六)15、支部 (七)18、歌部 (八)21、脂部 (九)24、微部 (十) (十一) 2、职部 5、觉部 8、药部 10、屋部 13、铎部 16、锡部 19、月部 22、质部 25、物部 27、缉部 29、叶部 3、蒸部 6、冬部 11、东部 14、阳部 17、耕部 20、元部 23、真部 26、文部 28、侵部 30、谈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