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古今语音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彷 彿”“参差”“踟蹰”“蝃蝀”“蒹 葭”“栗烈”等。零声母的如“伊 威”“逶迤”“犹豫”“鸳鸯”等。 • 但有不少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 并不是双声了。如“缤纷”等。
• 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代表古代的三十六个声 母。 •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 它们是: • 帮滂并明// [p] [pʰ] [b] [m] • 非敷奉微// [pf] [pfʰ] [bv] [ɱ] • 端透定泥来// [t] [tʰ] [d] [n] [l] • 知彻澄娘// [ȶ] [ȶʰ] [ȡ] [ȵ] • 精清从心邪// [ts] [tsʰ] [dz] [s] [z] • 照穿床审禅日//[tɕ] [tɕʰ] [dʑ] [ɕ] [ʑ] [ȵʑ] • 见溪群疑// [k] [kʰ] [ɡ] [ŋ] • 晓匣影喻// [x] [ɣ] [ʔ] [j]
• 二、语音变易性的考察 •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现代人读古书都是用现 代音(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因此对历史语 音的变化不能明显觉察。 • 但是,只要注意观察还是能发现。
• 语音系统的变易性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 察: • (一)口语:各地方言口语中还有好些古 音遗存。 • 如:普通话读j、q、x,而本地方言读g、k、 h的:街、解、(房)间、闲(天)、咸 (味)。
• 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守温和尚创制的 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 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 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其中许多字母都没 有区别了。
• 声调方面,现代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四个声调,而中古是平、上、去、 入四声。差别很大。这在诗歌用韵上反映 得很清楚。 •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以前的音韵学家只给古音的声、韵分类, 不能构拟音值。 • 上世纪20年代起,从瑞典人高本汉开始, 研究古音(包括中古、上古)都既研究 “类”又构拟“值”。如: • 帮滂并明 // [p] [pʰ] [b] [m] • 端透定泥来// [t] [tʰ] [d] [n] [l] • 见溪群疑 // [k] [kʰ] [ɡ] [ŋ]
• 又如李白的《越女词五首》之一: •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 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 时代更早的《诗经》,语音的差异就更大。如 《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碾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根据这些结论,对中古音声母进行归并。 归并的分歧较大:黄侃认为古本声19纽, 王力认为33个,唐作藩认为32个。
• • • •
上古音的调类,学者们的认识很分歧: 顾炎武说“四声一贯”(即不分四声); 段玉裁认为只有平、上、入,而无去; 黄侃认为只有两类,平、上一类,去、入 一类; • 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有四声,但具体 字音的声调与后代不同。
• (三)诗歌韵文方面,可对上古韵脚字和 押韵规律有更清楚的认识。
• (二)词义训释方面,可进行声训。 •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进行解释。
• 声训涉及: • 1.破通假,明本字。 • 音同通假,包括文字上有同声符的,也包括文字 上不同声符的。 • 《诗经· 周南· 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朝) 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 是借字。
• 2.探求语源,即以声音为线索推求事物命名 之由。 • 如《说文》“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 • “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 故曰婚。”“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 姻。”(《说文》中十之七八是声训,《释名》 全用声训)
• 中古的人早已发现上古的诗歌韵文念起来不和 谐了,但他们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不 押韵的现象,而是用所谓的“协句”“叶音” 去解释。 • 如《诗经•邶风•燕燕》: •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南”字下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梁未沈 重之说:“协句,宜乃林反。”
• 研究上古声母,自清代钱大昕开始,包括后来章 炳麟、黄侃、曾运乾等提出的一些结论: • (1)古无轻唇音;(旁,方) •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 (3)娘日二母归泥(章炳麟); • (4)照二(庄初崇生)归精系; • (5)照三(章昌船出禅)归端系(黄侃); • (6)喻三(云)入匣; • (7)喻四(以)归定(曾运乾)。
古今语音的异同
• 一、语音的系统性和变易性 • 语音具有系统性。 • 对汉语而言,这种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 调的构成和配合规律。
• 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是不同的,呈现出变 易性。 • 汉语历史上的语音大致分为四期: • 上古音:先秦两汉音,以《诗经》韵字和 谐声字为代表。 •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音,以《广韵》为代 表。 • 近古音:元明清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 现代音:上世纪至今的音,以普通话(即 北京话)为代表。
• 宋代朱熹《诗集传》称为“叶音”。 “叶 音”说和“协句”说的主张相同。 • 如《燕燕》 “南”字下,朱熹注“叶尼心 反”。 • “叶音”说和“协句”说,都是强改字音 以求叶韵。 •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则称:“古人韵 缓, 不烦改字。” •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语音是发展 变化的。
wk.baidu.com
• 明代陈第认识到“叶音”等的错误,指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亦势必所至。”从而启发了清代顾 炎武等的上古音研究。
• 二、“古代汉语”对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 学习古音知识,可有以下用场: • (一)文字方面 • 1.字的构造方面,可对形声造字法有更深理解, 更能体会声符在形声字中的表音作用,和同声符 的一组形声字之间语音联系——音同或音近, “凡同声必同部”。(可参看朱骏声《说文通训 定声》的编排)
• 2.文字使用方面,更能体会通假的原理是 音同音近。 • 如:“指”通“旨”: • “卜者知其指(旨)意”(《史记· 陈涉起 义》); • “固”通“故”: • “吾固(故)曰:‘非圣人之意也,势 也。’”
• 3.求语转。 • 同一词语,由于古今不同,方言不同,往往语音 发生变转,从而字形随之不同。 • 如“吾”和“卬”都是“我”义,语音上是阴阳 对转;“亡”和“无”,字形上是借用,词义上 是“无”,语音上是阳阴对转。
• 语音有变转,语义相同、相近的一组,就 是同源词。 • 如:“聚、村、落、集、镇、社、乡、里、 闾、邻”,都可以找到语音上的联系,而 词义都有共同义素。这就可以使我们加深 对词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上古音简说
一、上古音系统 •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用先 秦的《诗经》音为代表。
• 明代陈第明确提出语音的变化理论,在理论 上彻底推翻了“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进入 一个崭新阶段。 • 清初顾炎武《音学五书》把古韵分部研究引 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并奠定了古韵研 究的坚实基础。
• 顾炎武系联《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韵脚字, 离析《唐韵》,得出上古韵10部。 • 继顾炎武之后,清代古韵研究进入兴盛期, 江永分13部;段玉裁分17部;戴震分9类25 部,舒声16部,入声9部;孔广森分18部, 阴声9部,阳声9部;江有诰分21部;章炳麟 分23部;黄侃分28部。王力晚年分11类30部。 • 古韵分部至此基本定型。
• (二)诗歌韵文:诗歌押韵是同韵(韵腹、韵尾 相同)、同调相押。我们读古代的诗歌韵文,会 发现某些作品今天读来不押韵了,要么韵不同了, 要么调不同了,甚至韵调都不同了。 • 如杜甫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三)分析形声字: • 上古造字时代,形声字是以它的声符表音的。 • 清代段玉裁有一著名论断:“凡同声必同部” 。 (声符相同则韵部相同) • 逢、蓬;房、旁。
• (四)分析古代的双声叠韵字:原来是双 声或叠韵关系,现在没有双声叠韵关系了。 • 叠韵就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 音和韵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如“辗 转”“崔嵬”“婵媛”“薜荔”“蹉 跎”“须臾”等等。 • 但有不少古代的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 并不叠韵了。如“鸧鹒”“芣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